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那么是不是传统文化的一切都在国学的范畴内呢?这又是一个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说:传统的戏曲,京剧、昆曲、越剧、粤曲,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当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们都不是国学研究的范围。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概念不是重叠的。国学只是研究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国学的范围所及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大家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应该限于学术文化的层次。过去有过两本《国学概论》。一本是章太炎写的,他把国学限定在经、史、子、集的文献研究。经、史、子、集是中国的图书分类法,把中国所有留存的图书分成这四大部。现在我们图书馆里用的图书分类法不是中国人本来的分类法,而是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分类法,全盘西化了。太炎先生认为,所谓国学的内涵就是研究四部文献,但他强调由“小学”入手。何谓“小学”?我后面会详细介绍。
当时的大学者马一浮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四部的范围太广泛,“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竟其业”。故马先生对国学的定义只是指“六艺”之学,即易、诗、书、春秋、礼、乐,认为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换句话说,国学内涵只及经部文献即可。(“六艺”还有一种释义是礼,乐,射,御,术,数)
钱穆先生也写过一本《国学概论》。其实是他对学生讲课的讲稿,后来整理成书的。他认为,国学应该是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思想学术的主流。钱先生划定的国学范围有点近似于学术史,或者可以说是学术思想史的研究。
在我看来,他们几位大师说的都有对的部分,也有不全面的地方。国学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还要有它特定的研究方法,因为国学是一种学术嘛。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学术思想,留到现在能够被我们拿来作为资料研究的,都保存在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当中,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在古书里面。如果不研究文献,你就谈不上研究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因为没有根据。做学问,做研究不能想当然,一定要有研究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文献。但是,研究文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整理和保存这些文献,不是为了给这些文献加上标点,加上批注,或者翻译成白话文。自从“文革”结束以后,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古籍整理小组,有大批的经费,专门负责整理这些古籍。例如,哪些字刻错了,标点应该加在哪里,再到后来把看不懂的古籍翻译成白话文。这是保存整理,不是国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主要还是通过文献,让我们现代人来认识本国学术思想的流变和趋势。知道学术思想是怎样从上古,一点一点变化下来,每一个时代的人的主流思想是什么。然后,要从传统文化里面吸取精华,起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钱先生、马先生和章先生他们讲的都有道理。你不能离开文献,但也不是仅仅对文献本身研究。是要通过文献来认识学术思想内容。所以说,文献本身的研究和研究文献所反映的思想、理论,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