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樵苏:打柴割草,以充燃料。
7. 宵小:旧谓盗贼之类。
8. 郅偈:郅、大。偈,急驰。
9. 旖旎:旌旗随风扬貌。引申为柔美。
10. 轮囷:屈曲貌。史记囗鲁仲连邹阳列传:“蟠木根抵,轮囷离诡。”
11. 陟:登上山顶。
山
龙 山一名龙骑山,在县城东北,由后峡奔腾而入,山势凌空,长松蓊鬱。山巅建威远楼,环堞而为城。山半有道南、文公、大忠三祠,嘉庆八年复建昭忠祠,於大忠祠之侧。
梅 山多梅树故云,在城南。宋绍兴间建招福院,后改梅山寺。天启五年,郡守项唯聪改寺建学,今府儒学在其巅。
西 山在城西,旧儒学踞其巅,实当紫云冈之前。
积宝山在县署之左支,俗名网巾山。以上四山在城。
玉屏山在东南,一名屏山,如画屏然故名。宋蔡君谟建画轩诗云:“画屏曾指孤舟客,今日孤舟在画屏”。
双髻山城东南,屏山后,两峰并耸如双髻然,宋张远所称双旌拔秀者也。
金凤山城东三里。
鲤鱼山在水东,山势溯剑潭而上,其尾为化剑阁。
太古山城东五里,山势雄伟。
衍仙山城东北十里,旧名含源。昔时有衍客炼丹於此,传为羽化1故云。山有文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又名石佛山。地舆纪胜云:此山东面略通人迹,山中产桔可食,携出则迷道不得归。有衍仙水,下穿暗窦,流出剑津。
歌舞山城东,演仙下里,高桐对岸,高髻长袖,窈窕蹁跹,有大小垂手之态。
八仙山县东汾常里,相传有仙过此,足迹犹存。以上诸山在东。
虎头山西郊外,县儒学在其麓,跭踓特起,形如虎踞。堪舆家谓山形有卷帘殿试之格。嘉庆五年,里人在此扦坟,知县完智饬差押止。十二年兴化人程廿三,复在此山来龙处盗葬,知县杨差押举扦,勒石永禁。
九峰山城南剑津里,面对府公署。峰峦九叠,旋绕萦回,为县治诸峰之冠。第八峰有万福精舍2,第三峰有天庆阁,明正德间提点陈本润,闭关五十年,尸解於此,有诗载艺文。
溪头凤山剑津里西,相传有龙居其中,岁旱祈雨辄应。宋宣和间,道人张声隐居於此。
大文笔山县西南二十里,其峰尖削如笔,由美山发脉,高耸绵亘,作干分支,直至福州。三谶云:“黄龙歇气三千里,跳落平阳十万家”。
小文笔山峰峦秀丽,文笔插天,其峰较诸大文笔,尤尖尤秀,形家以为一邑文星所系。先是有顽民在此凿石炼灰,屡蒙官禁,准勒碑以垂永久,记载艺文。嘉庆五年,汀郡奸徒,复蹈前辙,阖邑公呈,知县完智复禁,罚银修县儒学魁星阁。
赤岐山城西五里,旧有庵。
凉伞山城西,相传曾出黑石。
莲花山城西天竺里,重峦叠峰,状若莲花。
天柱山城西安福里,一峰孤特,撑柱青冥。
筼筜山城西安福里,山多产竹,明吴国伦有:“苔藓石门花自合,松篁烟碧翠常新”。
天台山城西百二十里,界连顺昌、沙县。危岩峭壁,云雾时蒙,内多石洞神石,上有寺。
美 山开平里,两峰高低并峙,形如美字故名。山从尤溪出龙岩寨,突起地上,从后视之,险绝无垠,上极霄汉,视诸山如隶。上有仙奶三殿,俗呼米山,又名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足给庵众。后有吴释子大其窍,其米遂绝。
宝云山资福里,山势秀特,时生云气。
展旗山资福里,山势开展,若扬旗之状故云。宋黄裳诗有:“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之句。以上诸山属西。
金楼山在城南,一名南山,端严肃穆,方正崇宏,群山环向,皆作土平。罗氏豫章徙居其麓,文质公实诞於此。基址之左,建为书院。山右有岩,上下梅树三株,传为文质公手植。前有泉,曰白水,亦曰香泉。
虎掌山保福里,形似虎掌故名。
龙湖山保福里,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故名,今废。
九龙山长安里,九峰蜿蜒如龙,九峰书院在其麓。
樟岚山杜溪里,上临南溪西岸,花秀深蔚,李延平先生於其间居焉,居址犹存。
瓦口山杜溪里学林村,李延平先生墓葬其麓。以上诸山在南。
葫芦山金砂里溪边,以形相似名。以上诸山属南。
茫荡洋山在西北,俗名懵懂洋,广袤二十余里。本一高原,上有老虎洞、猫儿岩、狐狸陇、鸡冠山、虾蟆石、鲤鱼山、笔架石、双门石、五马槽、七星斗、孔雀坑,惟墨砚窟最奇,窟在岩面,不甚深大,常出清泉一泓,四时不涸,千人饮之不竭,谢地乡,在其山足。
金斗山城北保福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四山环峙。相传昔有仙人坐化於此,塔内塑像,乃其蜕骨。
蓬莱山城北五里,曲径幽荫,旧有庵,今废。
金斗山城北,巍峨凌汉,势极陟峻,旧有庵。
铜钉山塘源里,山高而秀,为西北郡山之祖。四时景物,变态万端,岁旱祷雨多应。
碧 山寿岩里,岩壁峻绝,上有一金字,望之俨然。以上诸山在北。
【注】
1.羽化:古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之意。
2.精舍:旧时集生徒讲学之所。
岩
百花岩剑津之东,石壁峭立,勒有百花岩三字隶书。方春百花鲜丽故名。有百花亭废址,今犹存。
容照岩在百花岩之侧,岩石嶙岣,清光一穴可照。
大 岩在城东十五里,俗名三千八百坎,上有亭,名岩头亭,古木阴森,中有滴水岩,暑月过此,常於此纳凉,有时载艺文。
中 岩演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泉,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汾常里,时有云气冒其上,故云。
五谷岩城东四十里,上有殿祀神农,其中悬崖峭削,有帐屏狮虎之状。以上诸岩俱在城东。
西 岩在城西南三十里。
天井岩大外里,山石一窍通明,故云。
圣泉岩天竺里,下有清泉甘冽,旱岁不涸,相传有圣僧过此,凿以济渴。
碧 岩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 岩梅东里,其石四时青色,隐隐异於他石。以上诸岩城西。
麂坑岩山多产麂,怪石嶙峋,横截溪畔,剑水合流而下,藉以砥柱。顽民凿石於此,宜禁。
举 岩长安北里。
虎掌岩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云。
文笔岩峰尖如笔故名,在普安里。
狮 岩在城东南普安里,逶迤而南,廌山祠在其麓。
紫 岩岩石皆紫故名。
美 岩云盖里,唐有刘姓者,於此坐化,遗庵尚存。以上诸岩城南。
郭 岩寿岩里,周围几百里,山麓建安、瓯宁、顺昌,建阳数县环焉,为延郡发龙之始。其巅有亭,覆以铁瓦,可观日出。其地产松菜,不种而四时自生。相传郭仙居於此,故名。
狮子岩新兴里漈上,以形似名。有洞深半里许,可容数十人。岩石峭削,高三十余丈,中共三十六洞,如张、萧、刘、连、马仙、雷公、袈裟、莲花、电母,其最著者一在遵教里蒲山石岩下,有三井,中井相传龙居其中,立庙於侧,祷雨多应,前太守孙衍、管大勋因旱祷雨於井,大雨骤至,里人祀之。
太平岩古田里,相传岩中藏经,诗僧林友削发於此。以上诸岩城北。
峰
小鹫峰演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佑中漕使曾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弥勒峰城东四十里,无量寺在其麓。
螺 峰立形如螺漩,故名。
莲花峰城南里,层峦叠障,状若莲花。
岭
紫芝岭城北隅,旧府儒学之西,岭道逶迤,民居稠密。
大觉岭在府儒学义路礼门前下。
普通岭在延平卫街左,梁时建寺於岭,名曰普通,遂称普通岭,后为学院校士贡院,又名贡院岭。
浆洗岭在道署左,上通协镇府署。
后所岭在建小门街左,闽王庙对门,直上通梅山。
天官岭俗呼黄官岭,在建小门街左。
狮子岭岭中一石狮,故名。
县前岭旧县署便道,在县前。以上俱在城。
湖头岭在演仙下里,宋张伏败张彻於此。
梧桐岭资福里,多产梧桐。方道隆诗有:“不报新秋到,惟生待凤栖。”之句。
白沙岭多出白沙,故名。
候宰岭在新兴里。
石鼓岭梅南更,其山峻绝,方圆中尺许,以石扣之,其声如鼓。
大武岭地界南瓯,绵亘数里,茂林森荫,多伏莽抢夺之患。康熙癸已大横驿丞张士逵,署大历司篆,率众改向山麓,由田中,宵小不能潜伏,行者旅者称便。
常窠岭城北大岩外,路通峡阳,山林阴翳,险同大武。
水头岭在城北。
风波岭城南三十里。
洞
紫烟洞在明翠阁之东,俗呼紫霞洞。
含源洞梅东里,云雾时封洞门,四时泉声,响如笙簧。
碧云洞百花台之下。
隐鳞洞与百花台相接。宋吴仪隐居於此。
南楼洞
白水洞
三井洞以上三洞俱遵教里。
莲花心洞在剑津里,山有九曲,如花心复叠者然。
金源仙洞梅东里,元至正中,方士隐其姓名,修真於此,赐号显迹道场。
闻猿洞城南九峰山右,相传有方士袁深炼丹其中,二白猿往来相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
峡
后 峡城东北五里,此系郡城入脉结束之处。嘉庆十三年,汀郡奸民在此挖毁栽种,合邑佥呈,前任邑侯杨,将此山归官,勒石永远禁止栽种,碑文见艺文。
筼 峡城西天竺里,多产竹。
藏春峡剑溪之东,宋吴仪读书处,两山环峙,繁花杂卉生其间,四时皆和。旁侧有咏归台、老圃亭、暗香亭,虚心亭,容照岩,废址犹存。
峡城南长安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有巡司公署,署前古榕二株,相传宋时朱文公手植。
归云峡城北演仙下里,云起云气飞飏故名。
石
花纹石有五彩纹。
虾蟆石临水状如虾蟆,夏月居近此石,无蚊虫。
笏 石屹立如笏,以上三石,俱剑津里。
金精石石色黄莹如金,在城东。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之曰:此石味同凤肉,煮食之,其母疾愈故云。在仁州里。
仙书石城东崇福里,或指以为仙书。
卤水石城西长沙上里,叶梦得避暑录,石有三种,其一出卤水,可为砚。互见产物。
玳瑁石色如玳瑁故名,在城西长沙上里。
磐陀石在城南,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阴森,境绝幽雅。宋李愿中、朱晦翁二先生,常游息其上,有天趣园,即延平书院。
马鞍石在城南,状如马鞍故名。
川
剑 溪一名剑津,又名龙津,又名剑潭,城东西二溪会合之处。昔时有宝剑跃入潭,化为龙故名,详载艺文。
东 溪源出浦城、松溪、崇安三县,凡五派合流,会於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顺至剑津。
西 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东流至顺昌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流四十里至剑津。
南 溪与东西二溪之水合流,名丁字水,又名三溪,九十里与尤溪之水合,直抵福州入海。
房村口溪源出瓯宁谢屯、郑墩出,溪为南邑山之界水,村属瓯宁。
峰 溪源出底坑,经杨厝,合观音山朵云坑水,流至峰溪,出口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