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此亦似否。
答。亦似。
問。相似之理。
答。皆是正不立玄。偏不附物。何不相似。問禪教是同是別。萬松和尚有答此問云。同田曰富。分貝曰貧。又問。禪教何勝何劣。萬松答曰。索另者先窮。又萬松請益後錄。舉洞山問隱山賓主相去幾何。隱曰。長江水上波。萬松曰。正與法界觀中海波喻合。或問。恁麼則禪不出教意。萬松曰。向道教還出得禪意麼。或曰。禪教相去幾何。萬松曰。恰道長江水上波。何得忘却。
問。禪是佛心。教是佛語。焉得同也。
答。佛心傳佛語。佛語說佛心。焉得不同。
問。禪要用到。教止說到理何得齊。
答。用則用到說底。說則說到用底。理何不齊。
問宗門中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此何等語也。
答。是此等語也。
問。何理是此。
答。說到行不得底。始是能說。行到說不得底。始是能行。正相符順。
問。宗說不通。有何過也。
答。說不通宗。有日被雲籠之謗。宗不通說。有蛇入竹筒之譏也。
問。畢竟如何。
答。直得宗說俱明。始是通方衲子。此約詮門。若廢詮門。舉念則天地懸殊。況動這兩片唇皮。
能所成義(附 唯識義利)
問。論題四字。何字能所。
答。論字唯能成。唯識唯所成。成字通能所。
問。成立唯識。有何義利。
答。我佛法中以心為宗。凡夫外道背覺合塵。馳流生死。菩薩改之故造此論。成立唯識。令歸本源。解脫生死。所以成立。
問。以何方便。得歸本源。
答。有五觀門。令自觀心歸本源故。
問。五觀者何。
答。其初觀者。名遣虗存實。
問。何虗遣去。何實存留。
答。遣遍計虗。存依圓實。
問。存遣何意。
答。遣虗破有。存實破空。合觀空有。而遣空有。雙遣有空。而歸中道。
問。所遣無時。便為中道。為不爾也。
答。所遣有空若無。能遣空有不存。
問。不存能遣其故何也。
答。有空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如病既除。何用藥為。
問。如禪宗云。念起即覺。念滅覺滅。合此義否。
答合。
又云。眼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此亦合否。
答。亦合。
問。相合義。
答。俱是遣能所。何理不相合。
問。能所俱遣。何所攸歸。
答。此之怖心。仍是有執。若證真觀。非有非空。
問。真非有空。其理者何。
答。法無分別。性離言故。
問。雙觀空有。方得證入。有說觀空。得證真者。復何義也。
答。觀遍計空而為其門。證入真性。真體非空。
問。憑何以知。
答。清涼疏云。妙有得之不有。真空得之不空。
問。前存實有揀別否。
答。第二觀云。捨濫留純。
問。誰濫誰而捨之。何法純而留之。
答。內境濫外。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問。所留之純。有是非否。
答。第三觀云。攝末歸本。
問。何為末而攝之。誰是本而歸之。
答。攝相見末。歸自證本。
問。相見為末。何理知之。
答。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問。依起如何。
答。護法正義。如蝸牛頭生二角。
問。心心所法四分合成。王所皆有本之與末。合俱誰本。
答。第四觀云。隱劣顯勝。
問。而隱何劣。顯何勝。
答。心所劣而不彰。心王勝而故顯。
問。識言所表。具有理事。取舍於何。
答。第五觀云。遣相證性。
問。何以故也。
答。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從麤至細。有此五重。歸本源心。成立唯識。其理在茲。
問。禪宗云。皮毛脫落盡。唯有一真實。符此義否。
答。符。
問。論者何義。
答。教誡學徒。決擇性相。激揚宗極。藻義攸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
述記卷次
問。述記何義。
答。述謂敘述。記有三義。記憶。記別。記錄。疏主謙詞。
問。憑何知謙。
答。憑下疏云。作故名造。今新起故敘理名述。先來有故。明非自作。知是謙遜。
問。卷者何義。
答。舒卷有規。目之為卷。
問。有卷有舒。何但名卷。
答。多分卷故。
問。有方冊者。何亦名卷。
答。倣此彰名。
問。何名第一。
答。第者次也。一者極也。首也。疏有十軸。此居極首。故名第一。
論疏作釋
問。論疏題目。當作何釋。
答。若成目能成。成屬論字。唯識之成。或成唯識之論。作依主釋。或論體之上。有能成之用。以用隨體。成即是論。作持業釋。若成目所成。成屬唯識。唯識即成。或所成即唯識。作持業釋。
問。論字唯能。唯識唯所。論有本末。何論能成。
答。本末皆能。若本論為能成。佛經唯識為所成。若末論為能成。本論唯識為所成。
問。能成所成皆有教理。此當何句。
答。當以教成理之句。
何以故。
答。論是其教。唯識是理故。
問。疏論相望。作釋如何。
答。是成唯識論之述記。述記之卷第一卷之第一。
墨字詮表
問。墨書之字。有詮表否。
答。無。
問。何故無詮。
答。墨書非字。但屬書分。
問。何名書分。
答。墨書劃畵。謂之書分。
問。何知書分非字。
答。西域記云。為顯諸字制造書分故。
問。字者何義。
答。刊定之義。
問。刊定於何。
答。五音清濁之聲。目之為字。字尚無詮。況書分乎。
難曰。若墨書分無詮表者。目繫觀書解其義理。何云無詮。
答。墨止令應清濁字。集字成名。方詮諸法自性也。集名成句。始詮諸法差別之義。觀書解義其理在此。
問。理猶未曉。請細釋之。
答。如集諸行二字。成其一名。詮多有為之法。又集無常二字。復成一名。詮生滅義。集此二名成一句云。諸行無常。詮一切有為之法皆有生滅。此是觀書解義之道理。應難外云。若形書墨字有詮表者。不識字人亦觀其書。何不解義。
題目之義
問。題目何義。
答。說文曰。題者額也。甘露疏云。該文曰題。照義曰目。羣焰鈔云。題者提也。即提舉也。提舉一軸之文義也。目即名目。是提舉一軸之名目也。亦題亦目故。又題是該義。該括一部之文。目是[目*蜀]義。照[目*蜀]一軸之義。題及目也。又題即標題。目即名目。又題謂題頭。目謂眼目。從喻為名。
科疏鈔序
問。科者何義。
答。開題之中。略述七義。一分齊。二條類。三決定。四次第。五疏通。六該括。七刊定。
問。疏者何義。
答。疏通解釋為義。
問。鈔者何義。
答。錄略不備之義。
問。序者何義。
答。敘也。敘述一部之文義。又頭緒也。如繭得緒。緒盡一繭之絲。經得其序。序盡一經之義。
判教頓漸
問。何時教教有三時。謂空有中。此論當何。
答。當第三時。中道之教。
問。何理知之。
答。唯遮境有。識揀心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
問。總判三藏。為幾種教。
答。大判為三。謂有空中三時之教。
問。三名。云有何名有。云空何名空。云中何名中。
答。有蘊等法名之為有。空蘊等法名之為空。不空不有名之為中。
問。不空不有者不空何法。不有於何。
答。不空依圓。不有遍計。名不空有。乃中道也。
問。有空中次第之理。
答。為凡夫等皆執有我。故於初時以法破我。於第二時以空破法。於第三時雙破有空。如是次第。
問。破之大義。
答。為執蘊等作一合相我。便破之云。汝一身中質礙是色。領納是受。施設名言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何者是我。故小根聞此所說。悟無我理。却執蘊等法是實有。故第二時破法執云。彼蘊等從緣幻有。生必滅故。都無自性。故中根聞此所說。悟我及法一切皆空。落於空見。故第三時雙破之云。彼所執者實我實法。遍計是無。所不執者。依他圓成。有而不無。故離有空而歸中道。破意如此。
問。約何義理定判為三。
答。由機不同。教遂三時亦異。蓋隨機故判為三也。
問。若以從淺至深。大由小起。可說三時。復有一類大不由小起。頓悟大乘。隨聞皆了。何用三時。
答。由大作二門收攝。一。一時門。收頓悟人。二。三時門。收漸悟人。乃大由小起之者。
問。何故頓悟隨文皆了。
答。彼頓機者頓入。第三解融通故。所以隨聞會歸中道。
問。隨聞皆了為中道理。
答。若聞有者。謂有依圓。若聞空者。謂空遍計。皆歸中道。名隨聞了。
問。三時中若有一人。於有空中次第悟入。又復若有三時之機。同在一會聞有等教。此如何判。
答。有二門義。一竪望。正為門收一人者。二橫論。正被門收多人者。
問。竪望之人理無疑難。其橫論者。三機同會。合依何機。判作何教。
答。於此復有兼正之義。依正所被。判作彼教。不依兼判。
請示一途。
答。如初時說阿含等經。正被小機。隨正所判為有教。
問。阿含會下。大乘之機為歸何處。若歸後時。機教相背失。教初機后故。若從初時。以大居小失。
答。有隱顯兩從。隱從初時。無機教相背失。顯從後時。無以大居小失。深密小機。倣此說之。
問。如第一時說華嚴經。又且如何。
答。正被大機。故將機教。顯從後時。隱從初時。
問。小機歸何。若歸後時。以小歸大。若只初時。教後機初。亦是相背。
答。以兼從正。隱從後時。機教不背。不說顯從在初時中。何以故。在本時故不須說從。大聞遺教。亦倣此說。
問。何故大聞阿含。從機不從教。大聞華嚴。機教皆從。俱在初時而聽教故。
答。有一體異體義。一體而將機從之。異體而機教並從。
問。誰望誰說。一體異體。
答。將教望時。說體一異。且如初時。是有時分。阿含經亦是有教。時教同有。是為一體。一者同也。是故但將大機隱顯從之。如華嚴經是中道教。與初有時是其異體。是故總將機教隱顯從之。故云一體。而將機從之。異體而機數並從也。
因問頓漸不同。何名頓教法門。
答。不立階級。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問。與三祇教一何相違。
答。不相違背。
問。何不相違。
答。彼約性說。又約久修。此約相說。又說初修。若約性者。一念亦無。若約相說。三祇仍近。若久修者。修至頓處。若初修者。當至頓處。
問。憑何教證。敢作是說。
答。圓覺經云。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圭峯科為驗果知因。憑此而說。
問。彼說依頓教修。如運通而行。依漸教修。如蛙步而行。此理如何。
答。頓即性也。漸即相也。彼如通者。乃入見已後。稱性而修。誠如運通。此如步者。從初發心。見道已前。未證性故。實如蛙步。
問。頓漸懸殊何不相違。
答。依相修者。畢須證性。稱性修者。必從相入。必然之道。何違之有。
疑云。如六祖等。於現身中大徹大悟。未見修習。此等豈非天然頓機也。
答。蓋此等者。多劫修進積功至此。觸緣而悟非不曾修。何以故。為佛弟子。未有無因而得果者。若不爾者。盡是自然外道之徒。不可與言。
所被機宜
問。所被之機。依瑜伽論。有五種性。謂菩薩。緣覺。聲聞。不定。無種。此論被何。
答。唯被菩薩。及不定中趣佛果者。
問。若唯爾者。如何稱為普為之教也。
答。此約正被。約兼名普。
論之宗體
問。此論以何為宗。
答。唯識為宗。
何以故。
答。識有非空。境無非有。以為宗故。
問。以何為體。
答。護法正義。實能所詮文義為體。
問。憑何教理。
答。二十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問。論有宗論釋論。此論是何。
答。此宗論也。
問。所以者何。
答。正憑六經。橫該大藏。明唯識理。故為宗論。
問。何非釋論。
答。不單解釋別一本經。故非釋論。
藏乘收攝
問。教有三藏。一素呾囕經藏。二毗奈耶律藏。三阿毗達摩論藏。此於何攝。
答。此當第三對法藏攝。
問。乘攝。教說一乘。或三乘。謂菩薩緣覺聲聞。或說五乘。加人與天。此何乘收。
答。正是一乘。三中菩薩。五內第一。
論興何年
問。論興何年。
答。諸部說異。今依大乘佛圓寂後。九百年中。天親造頌。親勝。火辯。同時造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相次造釋。各成十卷。故卷有百。三藏翻後揉成十卷。
問。論主何人。本末論主。通有幾人。
答。天親一人為本論主。十大論師為末論主。謂親勝。火辯。護法。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
科判三分
問。科判本末。云此部論。大段有幾。
答。經皆三分。序正流通。論亦有三。初稽首一頌。名宗前敬敘分。次三十頌。及釋論首末。名依教廣成分。後己依一頌。名釋結施願分。其依教廣成。當餘經正宗分也。
問。正宗分大判有幾。
答。有三種三科。一略廣位三科。二境行果三科。三相性位三科。
問。廣略位。
答。初一頌半。略答外難。略標識相。次二十三頌半。廣明識相。顯前頌意。後有五頌。明修行之位次。
問。境行果。
答。前二十五頌。明唯識境。次有四頌。明唯識行。後有一頌。明唯識果。
問。性相位。
答。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後有五頌。明唯識位。
能敬三業
問。稽首何義。
答。稽者至也。首頭也。以頭至地。故云稽首。
問。禮者三業皆敬。以首至地。此唯身業。何得盡敬。
答。既舉動身。語意必有。
何以故。
答。若無心口。何得動身。故動身時。必有語意也。
問。能敬三業。以何為體。
答。身語二業。動發勝思。唯善性者。以為其體。
問。意業以何。
答。審決二思。亦唯善者。
問。三業敬者。各何所為。
答。欲顯如來天眼。以身業禮。有天耳故。以語業禮。有他心故。以意業禮。
問。各何所求。
答。身禮者。神通輪因。神境通因。語禮者。記心輪因。他必通因。意禮者。教誡輪因。漏盡通因。
問。何故語因。却得心果。意得語果。
答。由心口相應。語不虗妄。令他諦信。自心所欲。故語招心果。意得語果。
問。所體。
答。有同體別體。住持三寶。取體各異。
問。同體者。
答。法界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