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名夜叉。
答。此云勇徤。亦云暴惡。舊云閱叉。新云藥叉。釋云。秦言貴人。亦言輕徤。能飛騰空中。
問乾闥婆。
答。此云香陰。不噉洒肉。唯香資陰。名曰香陰。或云尋香。天樂神也。
問阿修羅。
答。舊云無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記。
問迦樓羅。
答。此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問緊那羅。
答。此云疑神。釋曰。人非人。似人。而頭有角。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闥婆。新云歌神。是諸天絲竹之神也。
問。摩睺羅。
答。此云大腹行。釋曰地龍。肇曰大蠎。
問。何故諸經八部。末云人非人等。
答。天台云。此乃總結八部數爾。
問。前言天者最勝最尊。對誰為最。
答。對餘五趣。
問。何故尊勝。
答。由因勝故。
問。何理知之。
答。普潤云。苟非最勝之因。豈生最勝之處。
問最勝因。
答。謂十善。身語意行。此十善業。
問。如何為勝。
答。由其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以茲十善。運出五道名天乘。即為最勝。
問。天有地居空居。天何理爾也。
答。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問。何以故。
答。由禪定力不依于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定輕安故。
問。泛說欲天散善業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答。若單修習。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向純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也。此後空居。皆定善招。
問何以故。
答。未至定者。尚自空居。況根本定因。
問。何名未至。
答。其由未入根本定故。名為未至。
問。未至定行相如何。
答。如止觀云。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虗豁清靜。而猶見有身心之相。是則名為欲界定也。從此已後。忽然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臥等事。猶如虗空。迴向安隱。如是名為未至定相。
問。何須不見欲界定中身首等也。
答。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故須不見欲定身等。是為欲界六天因果。
問。欲界散善。疑猶未息。
答。無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須修未至。
問。何故天有欲無欲。
答。若修根本四禪。離欲麤散。則生色界。故無欲也。
問。何故天有色無色。
答。若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故名無色。
問。四王天居處等次。
答。光明疏云。居須彌之半。乃上升之元首也。
問疏所憑。
答。俱舍頌。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常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
問。東方天王。
答。大論云。提多羅咤。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毗舍闍。光明疏云。提頭賴咤。此云持國。又安民。居須彌東。黃金埵。南方。大論云。毗琉璃。秦言增長。主鳩槃茶。及薜茘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離。西方。大論云。毗留波叉。秦言雜語。主諸龍。及富樓多。光明疏云。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報。又惡眼。亦廣目。北方。大論。毗沙門。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光明疏云。北水埵。索隱云。福德之名。聞四方故。亦普聞。
問忉利天。
答。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臣合之。有三十三。
問居處。
答。俱舍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峯。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
問夜摩天。
答。此云善時分。亦妙善。新云須焰摩。此云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問兜率陀。
答。此云妙足。新云覩史陀。此云知足。受於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論名喜足。最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問化樂天。
答。大論須涅密咜。或尼摩羅。秦言化樂。自化五塵。而自悞樂。楞嚴名樂變化。
問。佗化自在。
答。大論婆舍跋提奪。佗所化而自娛樂。名佗化自在。亦名化應聲。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假佗所化。以成自樂。即魔王也。
問梵天。
答。經音義云。梵云迦夷。此言淨身。淨名疏。此云離欲。或云淨行。法華疏。亦稱高淨。
問。何故初禪有王臣異。已上無也。
答。二禪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法。
問。何故瓔珞。禪禪皆有梵王。
答。修無量心。報勝為王。無統御也。
問。淨名疏。說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又何義也。
答。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故作世主。
問。云何梵王。名中間禪。
答。在初禪二禪。二楹之中。名中間禪。
問少光天。
答。於二禪中。光最少故。
問。無量光。
答。光明轉增。無限量故。
問光音。
答。口絕言音。光當語故。
問少淨天。
答。意地樂受。離喜貪故。少分清淨。名曰少淨。
問無量淨。
答淨勝於前。不可量故。
問遍淨。
答。樂受最勝淨周普故。
問無雲天。
答。下之三禪。皆依雲住。至此四禪。方在空居。此初一天。別得總名。獨名無雲。
問。至此四禪。方名空居。何故前欲。除下二天皆名空居也。
答。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言空居。雲氣亦無。方曰空居。取意不同。故無違也。
問福生天。
答。具勝福力。方得往生。
問廣果。
答。異生果報。此最勝故。
問無想。
答。心想不行。故名無想。
問無煩。
答。無見思煩惱雜故。
問無熱。
答。意樂調柔。離熱惱故。
問善見。
答。定障漸微。見極明故。
問善現。
答。形色轉勝。善能變現。
問色究竟。
答。色法最極。是究竟處。
問。又何此五名那含。
答。無煩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
問空處天。
答。禪門云。此定最初離三種色。心緣虗空。既與無色相應。名虗空定。
問識處天。
答。捨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之處受名。
問。無所有處。
答。禪門名不用處。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心。捨此二境。因初修時。名不用處。
問。非有想非無想。
答。有解。前觀識處是有想。後不用處是無想。今准除上有無二想。名非有想非無想也。有解。約凡夫說。言非有想。約佛法中。說非無想。合而論之。言非有等。
四相五衰
問。人間四相。天上五衰。
答。俱舍說有大小五衰。小五衰者。一衣服嚴具。出不愛聲。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於沐浴時。水滴著身。四本性囂馳。令滯一境。五眼本自寂。今數瞬動。此五衰現。非定命終。遇勝善緣。猶可轉故。大五衰。一身染塵埃。二華冠萎悴。三兩腋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現當死。
問摩醯首羅。
答。大論云大自在。正名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大千界主。
問日天子。
答。梵語蘇利耶。此云日神。日者。說文云實也。太陽之精。
問月天子。
答。梵語蘇摩。此云月神。釋名云月。缺也。謂滿而復缺也。淮南子云。月太陰之精。
問。何故月輪。初後時缺。
答。涅槃云。月性常圓。實無增減。因須彌山。故有盈虧。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虧。施設足云。以月宮殿。行近日輪。光所侵照餘邊影故。自覆月輪。故於爾時。見不圓滿。
因問執金剛神。
答。梵云跋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執金剛杵。故以立名。
問因緣。
答。正法念經。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探得第一。釋迦第四。乃至樓至第一千籌。第二夫人。生其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金剛神。護千兄教。世傳樓至非也。經唯一人。今狀於伽藍之門。而為二像。應願無方。多亦無舛。出索隱記。
問。龍有幾種。
答。別行疏云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象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大福人藏。
問。此教。說外教說幾。
答。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鷹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問。以何因緣墮龍中。
答。罵意經云。有四因緣。一多施。二嗔恚。三輕偒(以鼓切)。四自貢高。
問。降澍大雨。自何而有。
答。華嚴經云。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
問。夜叉有幾。
答有三。一在地。二空。三天。
問。何緣三類不同。
答。若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問。天夜叉。居何天。
答。肇曰。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門閣等處。
問。乾闥婆居何。
答。在須彌南。金剛窟住。釋曰。十寶山中。
問。非天上住。何云天樂神也。
答。天欲作樂之時。此神身中有異相出。然後上天。
問。迦樓羅身幾許。
答。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頸有如意珠。
問。何以為食。
答。以龍為食。
問。何知。
答。俱舍頌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
問。摩睺羅。何因墮此。
答。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由戒緩故。墮鬼神中。由多嗔故。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問。天乘自十善為因。人乘有幾。
答。法雲大師云。若無善因。奚感美報。
問善因。
答。謂五戒也。一不殺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愍彼。以慎傷暴。二不盜。不與私取。是為偷盜。義既非宜。故止攘竊。三不邪婬。女有三護。法亦禁約。守禮自防。故止羅欲。四不妄語。覆實言虗。誑佗欺自。端心質直。所說誠實。五不飲酒。惛神亂性。酒毒頗甚。增長愚痴。故令絕飲。
問。原佛五戒。本化人倫。與儒五常。其義同異。
答。不異。謂不殺即仁等。
問。義即相當。有所憑否。
答。梵摩喻經云。為清信士。守仁不殺。知足不盜。貞潔不婬。執信不欺。盡孝不醉。當以意解勿執名別。
問。五戒何義。得人乘名。
答。由茲五戒。超出三途。取運載義。以立乘名。
三教同異
問。釋道儒皆云教。其義同否。
答。景德大師云。三教立名。義意各異。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為言効也。上行之。下効之。此以下所法効名教。道名教者。老子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顯無為也。釋名教者。四教義云。說能詮理。轉化物心。故言教也。
問轉化義。
答有三。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
問所詮理。
答。藏通二教。詮真諦理。別圓二教。詮中道理。
問。何故如此。
答。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羣生修之而證理。故佛聖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教之名。
問。所詮中道。為是何法。
答。普潤自說。屬真如門。此乃對事揀理之謂也。若即事說理。理性無體。全依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義。則法性為所詮理。由茲教理。是吾宗之紀綱。故寄人乘。辨梗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