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
脉法。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手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疾。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强则生。弱则死。
夫人之正气不足曰虚。复纵嗜欲曰损。致病之因。有六焉。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精。
四曰神。五曰胃气。六曰七情忧郁。六气委和。则各司其职。曰无病。失养违和。阴阳偏胜克剥则诸病生焉。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藏之。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
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喋谈朗诵。饥而言多则伤气。纵欲想思则伤精。久视郁怒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此五劳七伤之属也。其有禀赋素薄之人。又兼斫丧太早者。真阴根本受亏。肾水一亏。则火必胜。胜则克肺金。肺主皮毛。则腠理不密。鼻不闻香臭。火炎痰升。而致咳嗽。甚致肾水枯竭。肺子能令母虚是也金水既病。则五脏六腑皆为贼。此火乃内出之火。宜补精血。而火自退。当服五仁斑龙胶丸培复精神之圣药也。夫鹿者。得先天气质之浓。又食灵苗之精。故曰寿牲。角乃众体之首一身精华所聚者也。方名五仁者。黄精、参、杞之类是也。男女虚弱之病。服之以复真元非此不能。故斑龙胶丸为血肉上品之良剂。善斡旋心肾。资填五内。益精神。充气血。滋益于一身。兼以参、杞、门冬、鲜地骨皮等为佐。配以八物汤。如干咳嗽。痰中见血者。加以二门冬、牡丹、知母、五叶、制柏。其却病延年之功。诚在斯矣。世俗补阴丸。以知母、黄柏为主者但可施于壮盛人。纵欲相火之多者可矣。若虚损不足之症已成者。及五十岁外人服之。则元阳精气。何由而生。又人辄以人参肺热还伤肺之说。将以人参为虚损人之忌物者盖不究心于经耳。参本味甘微寒。善补五脏。安精神。健脾胃。生津液。况素问言虚者治以甘温。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彼何期后学泥书所注肺热还伤肺之句惑焉。则可说体壮人患内外感。并积热固结于膈。宜清凉涤导言之。若概以虚损虚火痰嗽。及气虚中满者。妄议人参为不可用。是惑世人。陷于不寿。甚矣。
一论元气亏损。脾胃虚弱。饮食少进。或肢体肿胀。或大便不实。面瘦而黄。或胸膈虚痞。痰嗽吞酸等症。
四君子汤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加陈皮。名异功散。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名理中汤。
一论心血亏损。肝脾肾血虚。发热。或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等症。
四物汤当归(酒洗) 怀熟地黄(各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川芎(一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气血虚弱。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不时寒热。眩晕昏囗。或大便不实。小便赤淋或饮食少思。或小腹痛等症。宜用八物汤。又名八珍汤。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是也。
一论凡人元气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用心太过。或因饮食劳倦。致遗精白浊。盗汗自汗或内热晡热。潮热发热。或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胀。或胁肋作痛。或头颈时痛或眩晕眼花。或心神不宁。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淋。茎中作痛。或便溺余沥。脐腹阴冷。
或形容不充。肢体胃寒。或鼻气急促。或更有一切热症。皆是无根虚火。宜服后方。
十全大补汤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熟地黄(三钱) 黄 (二钱) 肉桂(五分) 麦门冬(二钱) 五味子(三分) 甘草(炙八分)上锉一剂。生姜、枣子。水煎。温服。
一论年老。房有少艾。致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水少解。已滨于死。脉洪大而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汤。加山茱、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附子。水煎服。熟寐良久。脉症各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而愈。
一论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虚。
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或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此方能治一应诸症。误用攻击之药太过。以致元气脾胃虚损之极。病已垂殆。用之实有起死回生之效。宜此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一论经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夫人之生。以肾为主。人之病。多由肾虚而致者。此一方天一生水之剂。无不可用。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壅失音。咳嗽吐血。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亏损。盗汗自汗。便血诸血。
凡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盖水能生木故也。此滋水化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又治肝肾精血不足。虚热不能起床。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名八味丸。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能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宜此六味地黄丸怀生地黄(八两要真怀庆生干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胃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用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今市卖熟地黄皆是用铁锅煮过则不可用者矣) 山茱萸(酒蒸剥去复选肉晒干四两) 怀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牡丹皮(去土三两) 泽泻(去毛三两)上忌铁器。将药精制。秤为一处。入石臼内捣成饼。晒干。或微火焙干。或碓杵。或石磨为细末。炼熟蜜一斤。加水一碗。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用瓷器收贮。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酒任下。忌三白。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下。加麦冬、五味。名八仙长寿丸。腰痛。加鹿茸、木瓜、续断。消渴。加五味子。诸淋沥。倍茯苓、泽泻。老人夜多小便加益智仁。去泽泻。茯苓减半。老人下元虚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笃垂危者。倍泽泻。遗精。去泽泻。虚火耳聋。加黄柏、知母、远志、石菖蒲。小儿遗尿。加破故纸、益智仁、人参、肉桂。小儿鹤节。加鹿茸、牛膝、人参。小儿解颅头缝开解不合。
亦加人参。小儿禀赋。肾经虚热。耳内生疮。或肌肉消瘦。骨节皆露。名节疳。加鹿茸、牛膝各一两。五味子四两。若颅解不合。牙齿不生。眼睛不黑。腿软难行。最宜此药。
一论大补元气。培填虚损之圣药也。即六味地黄丸。根据本方再加五味是也。
五子益肾养心丸甘枸杞子(四两) 柏子仁(二两) 覆盆子(二两) 楮实子(炒二两) 沙苑蒺藜子(麸炒二两)上共十一味。为细末。用蜜八两。入斑龙胶先炼。次入浮小麦粉四两。芡实粉四两。水调。亦入胶蜜同炼熟。和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百丸。淡盐汤送下。
一论肾虚不能制火。六味地黄丸主之。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肾水虚。则火无所制。而热症生矣。名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令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症。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气寒。甘从土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
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
一论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六味地黄丸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邪热。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
一论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六味地黄丸主之。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地黄、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制阳光。山药、茯苓取其甘淡。能疗消渴一论渴而未消者。用八味丸主之。此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是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液亡口干。
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
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一论肾间水火既虚。小便不调者。八味丸主之。肾主水火。主二便。司开合。肾间之水竭。
则火独治。能合而不能开。令人病小便不出。肾间之火息。则水独治。能开不能合。令人小便不禁。是方也。以肉桂、附子之温热益其火。以地黄、茱萸濡润壮其水。火欲实。丹皮、泽泻之咸酸者。可以收而泻之。水欲实。则茯苓、山药之甘淡者。可以制而渗之。水火既济则开合治矣。
一论肾间水火俱虚者。八味丸主之。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具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甚。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善药饵焉。是方也。地黄、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六味丸也。所以益少阴肾水。附、桂。辛热物也。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
一论阴虚于下。令人呕甚者。六味丸加盐汤送下。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气上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耳。是方也。地黄、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苓。味甘而淡。可使调下。
一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宜六味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水藏无水则火独治。故令肾热。肾主督脉督脉者。行于脊里。肾坏则督脉虚。故令腰脊不举。
骨枯髓减者。枯涸之极也。肾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地黄、茱萸。味浓而能生阴。知柏苦寒能泻火。泽泻、丹皮。能去坎中之热。山药、茯苓。能制肾间之邪。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方主之。
一论入房太甚。宗筋纵弛。发为阴痿。八味丸主之。肾。坎象也。一阳居于二阴为坎。
肾中有命门之火焉。凡人入房甚。而阳事作强不已者。水衰而火独治也。阳事柔痿不举者。水衰而火亦败也。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奈之何而可以无火乎。是方也。桂、附味浓而辛热。味浓则能入阴。辛热则能益火。故能入少阴。而益命门之火。地黄、茱萸味浓而质润。味浓则能养阴。质润则能壮水。故能滋少阴。而壮坎中之水火欲实。则丹皮、泽泻之酸咸。可以引而泻之。水欲实。则山药、茯苓之甘淡。可以渗而制之。水火得其养。则肾宫不弱。命门不败。而作强之官。得其职矣。一论肾劳背难俯仰。
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小便赤黄者。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主之。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积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已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而溲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是失开合之常度也。肾者水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而生湿热。水气留之。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乃是真水枯。
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小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亦皆火之所为。地黄、茱萸、。味浓者也。味浓而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能去肾间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伏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自生矣。
一论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根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虚而有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而已。
一论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之药。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肾相火之药。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症。非附桂之温散。而能治之乎。
一论八味丸。治下元虚惫。心火上炎。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吐痰唾。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
一养生书曰。立秋后。宜服张仲景八味丸。治男子虚羸百病。众所不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