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香丸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各一两) 麝香(三钱) 香附末 白术(去芦)诃子肉 荜茇(各一两) 犀角(锉屑二钱) 朱砂(一两) 片脑 苏合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五钱)上将各味切片。研为细末。入脑麝、安息香、苏合油。同药拌匀。炼蜜为丸。每丸秤过一钱用蜡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儿半丸。去蜡皮。以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关。另用姜汤少许调药。灌下。
一人饮酒大醉后。气往外。仰头出不尽。有出气无收气。此乃气不归元。死在须臾。诸药不效。余以韭菜根捶烂。入陈酽醋炒热。绢包熨脐下。此一包冷了。又另换一包。熨至脐下温暖。气渐降而归元矣。妙不可言。
痞满
脉来坚实者顺。虚弱者逆。
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是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位心下之中。腹满痞塞。皆土邪之所为耳。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积。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湿热太甚。上来心下而为痞者。治之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生姜、半夏、浓朴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
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论按之坚而软。无块为痞。多是痰气郁结。或饮食停滞者。
加味二陈汤陈皮(二钱) 半夏(姜炒二钱) 枳实(麸炒一钱) 黄连(姜炒六分) 山楂(去子二钱)木香(八分) 青皮(去穣二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砂仁(八分) 甘草(八分)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痞满。宜调中补气血。清痞清热。攻补兼施。简而当也。
平补枳术丸白术(去芦土炒三两) 白芍(酒炒一两) 陈皮 枳实(麸炒) 黄连(酒炒各一两) 人参木香(各五钱)上为细末。荷叶煎汤。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下。渐加至六七十丸。一论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
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干姜或官桂。心下痞。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
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夏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三钱。黄连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术丸而愈一论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黄连(土炒六钱) 黄芩(土炒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四钱) 陈皮(四钱) 浓朴(姜炒四钱)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姜黄(二两) 干生姜(三钱) 人参(四钱) 神曲(五钱炒) 砂仁(三钱) 甘草(三钱炙)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百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饮食难化。服枳术丸。久而形体消瘦。发热口干。脉浮大而微。用补中益气加姜、桂。诸症悉退。唯见脾胃虚寒。遂用八味丸。补命门相火。不月而饮食进。三月而形体充。此症若不用前丸。多变腹胀喘促。腿足浮肿。小便淋涩等症。急用加减肾气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闷气结食积。宜服内消丸青皮 陈皮 三棱(煨) 莪术(煨) 神曲(炒) 麦芽 香附(炒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茶送下。
一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注脏腑。气不升降。燥饮。
用苍术、香附行气。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一论心下坚如盘者。
枳实(麸炒一钱) 白术(去芦三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八味丸(方见补益)
鼓胀
经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关上脉浮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胀脉浮大者易治。虚小者难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脉洪者生。微细者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
丹溪云。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云鼓胀者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蛊侵蚀之义。
阴阳愆伏。荣卫凝滞。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传布。胀满之所由生也。曰谷胀。曰水胀。
曰气胀。曰血胀。谓之四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又不可以无别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胀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痢频数。百方调治。未见一愈者矣。
朝宽暮急者为血虚。暮宽朝急者为气虚。朝暮俱急者。气血俱虚。
脉经曰。胃则胀满。此论内伤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阳虚之义故用参、术以补脾为君。苍术、茯苓、陈皮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
以消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四物汤。有痰。加半夏。
经云塞因塞用者是也。病胀久。脾胃虚者。虽有大小便不利之症。乃气不运血不润也。当大补气血为主。慎不可用下药也。鼓胀为病多端。宜照后方加减调治。毋得执泥以误人也。
一论病患初起。心腹胀满。因于食伤脾胃。湿痰气郁。食积而作胀也。用此通治之剂。
宜香砂和中汤藿香(一钱二分) 砂仁(一钱二分) 苍术(炒一钱半) 浓朴(姜汁炒) 广陈皮(去白)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枳实(麸炒) 青皮(去穣) 山楂肉(各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 甘草(三分)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脾虚鼓胀。手足倦怠。短气溏泄者。此调治胀满王道之药。久病虚弱之人。宜服六君子汤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三钱)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八分)上锉。生姜煎服。一方。加当归、白豆蔻、苏梗。尤妙。
按经曰。塞因塞用。故用补剂以治胀初服则胀。久服则通。此唯精达经旨者知之。庸医未足道也。若朝宽暮急为血虚。加当归、川芎。暮宽朝急为气虚。根据本方。朝暮俱急。亦加芎、归。
一论男妇因于气恼。而心腹胀满。或痰嗽喘急者。予常见因气而作胀满者甚多。用此方甚效。分心气饮。(方见诸气)根据本方。加槟榔、枳壳、香附、乌药。
木香消胀丸 治症同前。
木香(二钱半) 槟榔(五钱) 陈皮(一两) 大腹皮(一两洗) 枳壳(麸炒一两) 桑白皮(一两) 苏子(一两) 香附子(一两炒) 萝卜子(五钱炒)上为细末。水煮稀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淡姜汤送下。
一论腹胀发热。以阳并阴。则阳实而阴虚。阳盛则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因致胀满者。谓之热胀。宜用枳实分消汤川浓朴(去皮姜汁炒五分) 枳实(麸炒一钱半) 大黄(酒蒸一钱半) 官桂(一钱二分)甘草(炙一钱五分)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呕吐。加半夏。自利。去大黄。寒多。加干姜。
一论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宜中满分消丸人参(二钱半) 白术(去芦炒二钱半) 姜黄(二钱半) 猪苓(去黑皮二钱) 甘草(炙二钱)砂仁(二钱) 干生姜(二钱) 泽泻(三钱) 陈皮(三钱) 知母(去毛酒炒三钱) 白茯苓(去皮三钱) 枳实(麸炒三钱) 半夏(姜炒三钱) 黄连(姜汁炒二钱) 黄芩(酒炒三钱) 川浓朴(姜炒五钱)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远。白汤送下。
一论老人虚人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此名寒胀。宜朴香丸川浓朴(姜汁炒五钱) 大附子(泡去皮脐三钱八分) 木香(一钱半)上锉一剂。生姜七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一论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胀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宜中满分消汤益智(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升麻(二分) 茯苓(五分) 木香(三分) 黄 (炒五分)吴茱萸(炒五分) 川乌(二分) 川朴(姜炒五分) 草豆蔻(五分) 人参(三分) 泽泻(三分)青皮(去穣三分) 当归(五分) 柴胡(二分) 黄连(二分) 澄茄(二分) 黄柏(酒炒三分)干姜(三分) 生姜(三分)上锉一剂。水煎服。房劳酒湿面生硬冷物等。一切忌之。
一论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如石坚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宜广术溃坚汤川浓朴(姜炒五分) 黄芩(炒五分) 黄连(五分) 益智仁(五分) 草豆蔻(五分) 当归(五分) 半夏(姜炒七分) 蓬莪术(三分) 升麻(二分) 红花(二分) 吴茱萸(二分) 生甘草(二分) 柴胡(二分) 泽泻(三分) 神曲(五分) 陈皮(五发) 青皮(去穣二分) 口干。加葛根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食远。温服。忌酒醋湿面。
一论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宜木香顺气汤木香(三分) 浓朴(姜炒四分) 青皮(去穣五分) 陈皮(五分) 益智仁(五分) 泽泻(五分) 干生姜(五分)茯苓(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吴茱萸(五分) 当归(五分) 苍术(米泔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草豆蔻(三分) 白术(一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忌生冷硬物。
一治蛊胀。
黑丑(头末) 木香 甘遂(各一钱)上为细末。用猪腰一对。俱分破。将药撒在腰子内合住。纸包。炭火烧熟。空心或食一个。或食二个。大便行脓血见效。一论血蛊。腹如盆胀。积聚痞块。宜化蛊丸三棱(煨) 莪术(煨) 干漆(炒尽烟) 砂 虻虫(糯米炒) 水蛭(锻石炒) 琥珀 肉桂牛膝(去芦酒炒) 大黄(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服下童便亦可。
四炒枳壳丸 治脾胃不和。血气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切作两指面大块。分四处。一两用萝卜子一两炒。去萝卜子不用。一两用苍术四两炒。去苍术不用。一两用干漆一两炒。去干漆不用。一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去小茴香不用。
上用炒枳壳四两。研末。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汤下。
水肿
水肿之症。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症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水肿气急而小便涩。血肿气满而四肢寒。
蛊症大要有二。曰单腹胀。曰双腹胀。喘急气满。肿而不安。四肢微肿。此单腹胀。因内伤七情所致。取效微迟。四肢浮肿。肚大身重。此双腹胀。因外感风湿所致。取效甚速。又有水肿气肿之分。以指按肿处。有陷随起。随起者气肿。先须理气。陷指起迟者水肿也。只须导水立愈。凡人年四十以上。气血壮盛者。得效之后。善自调理。终身不发。五十以后。气血稍衰。调理不谨。时或再复。此药尚能治之。但屡复屡治。而元气耗。则难为矣。脉浮洪易治。沉细难治。浮洪者。只用金不换木香丸。沉细者兼用沉香快脾丸。先服木香流气饮一论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不食。或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小便闭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忡郁积。香港脚风湿。聚结肿痛。喘满胀急。此药调顺营卫。流通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凡治蛊胀。宜先用此。
木香流气饮木香(七钱五分) 丁皮(七钱五分) 藿香(七钱五分) 半夏(汤泡五钱五分) 人参(五钱)白术(去芦五钱) 赤茯苓(五钱) 浓朴(姜炒一两) 青皮(去穣二两) 陈皮(四两) 草果(七钱五分) 槟榔(七钱五分) 香附(二两) 紫苏(二两) 大腹皮(七钱五分) 木瓜(五钱)白芷(五钱) 麦冬(去心五钱) 莪术(煨七钱五分) 肉桂(七钱半) 木通(一两) 石菖蒲(五钱) 甘草(一两)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碗半。煎至七分。去渣。热服。本方加沉香、枳壳、大黄。去藿香、石菖蒲。名二十四味流气饮。蛊肿。加白豆蔻。肿满。加黑牵牛。头面肿。加葱白。肚腹肿。加枳实。倍青陈皮。脐至脚肿。加桑白皮。
一论金不换木香丸。治蛊肿之神药也。先服木香流气饮三五剂。通加白豆蔻。次用金不换木香丸。至收功后。用沉香化气丸调理。或心头烦热者。竹叶石膏汤。热甚。加黄芩。前贤论蛊肿之症。有五不治者。面黑如炭。肚大青筋。掌中无纹。脚肿无坑。脐中凸起。此五症亦能治之间有得生者。如败下黑水者不治。阳事不举者不治。其余青黄红紫。皆能治之。又一症或肿或消。或作泄泻。知脾弱即泻。名曰洪水横流。服此宜之。其肿自消。其泻自止。忌一切生冷毒物。油盐酱醋。鱼 鹅鸭。房事等件。无有不效者。
金不换木香丸大戟(五钱) 芫花(炒五钱) 甘遂(五钱) 黑丑(头末二钱) 生大黄(五钱) 青皮(五钱)陈皮(五钱) 南木香(五钱) 青木香(五钱) 胡椒(一钱病合倍用) 川椒(去目五钱) 槟榔(五钱) 益智仁(五钱) 射干(三钱) 桑白皮(五钱) 苦葶苈(五钱炒) 大腹皮(五钱) 泽泻(五钱) 木通(去皮五钱) 连翘(五钱) 砂仁(五钱) 巴豆(去壳半生半熟五钱)上二十二味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壮盛人加七八十丸。第一消头而肿。五更初。用葱白酒送下。第二消中膈胸腹肿。五更初。用陈皮汤送下。第三消脐以下脚肿五更初。用桑白皮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