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0100000041

第41章

这里的“只是山”、“只是水”,只是说明了一个局限性,局限在什么地方呢?局限在表面。有人讲初次见面叫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表面印象,一种初次的印象,也是偶尔留下的一种表象。所以说是一种表面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因为无论从你的眼、耳、鼻、舌、身,无论你怎么观察事物,无论你从哪一种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事物的全部。所以这只能得到一个表面现象。在你观察的时候往往会有误区、有死角。有人讲,自己看自己的鼻子看不见,这就是视力的一种死角;还有一种说法:“后脑勺子的头发只能摸得到,但看不到。”这也是眼睛的局限性。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你怎么去看,都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实际上真是山,真是水吗?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为什么讲是假象呢?前几课都讲过。因为这只是一个名、相上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主体,去观察山也好,观察水也好,观察树木也好,观察天上的雷电、云彩、日月也好,你怎么去观察都没法观察到它的全部,所以讲它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所以为“只是”。

如果反问一句:书本上的知识是不是都是真理呢?实际上它有它的作用,它能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东西,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也就是指指路。行人想找酒家问牧童,牧童只是遥指。这些书上的文字是知识吗?是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起一个指路的作用,只是个“遥指”的牧童而已。真正来讲,它还不是事物的本体。事物的本体、真象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指事物的本体,你能用语言表达的那就不是“道”了。你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也只不过是指指路而已。这里只是讲一下“只是”二字。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里的“不是”与前面的“只是”正好相反了。前面是肯定,这里是否定了,在为道阶段就是否定阶段。为什么呢?这个否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怀疑、批判上,通过怀疑、通过批判再提出自己的假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推理,通过思辩、论证。那假想能成立吗?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的猜想,陈景润的证明离皇冠只差那么一步;还有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他提出一个假想:“分子或原子中间的电子运动形成的电流是物质磁性的起源”。他提出这么一个假想,后来有多少物理学家证明了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以前书本上已有的,但有误区、有错误、有偏见、有缺陷,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新的发现。这里的“不是”是一种否定、一种批判,否定错误的,纠正偏面的,实事求是地去探索事物的实质和全部,看得比“只是山”、比“为学”阶段要全面一些、深刻一些。这里的“不是”,是指不是事物的真相、实质。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里的“还是”又回到前面那知识表面上了吗?不是,也没有落到第二阶段“不是”的层面上。这个“还是”就是看出事物真正实质性的东西,通过对它表面的东西的观察,看到它“只是”,再通过经验去推理、去分析、去想像、去猜想,然后形成一种独有的理念,看出事物的另一面,也就是更深刻的一面。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在这种基础上再进一步观察,在某种高度上观察,此时会发现原来“还是”这个东西。

如一棵大树生长在土壤里,不断地吸收土壤里的营养。不仅仅是用根来吸收,叶子也在通过光合作用吸取营养。根在地下不断地吸收各种矿物质、各种有机物质,然后使自己壮大起来,最后将自己的果实奉献给人类。人吃了这个果实又将它变成了垃圾,垃圾又回到土壤里,树根又来吸取它,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已。在这条循环的因果链中,表象的物质“只是根”,“只是叶”,或者“不是花”、“不是果”,“不是某种营养物质”。然而,如果根据生物学原理观察分析,无论是根、叶、花果,还是阳光、雨露、土壤,其实还是原子世界的“子民”,还是由这些“子民”组合成的各种小团体(分子式),又由这些“小团体”变化成根、叶、花、果等,这“还是”就反应了这种生物链。

前年我们在北师大听讲座,美国著名的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教授为我们演示了一个游戏,我们都参与了。他挑选了十几名听众,把排在前一排的人比作绿色植物,如花草、蔬菜,水果之类;排在第二排的比作食草性动物,如牛、羊、兔子这样一些小动物;排在第三排的就比作食肉动物,比较中型的,它们可以吃兔子、羊、松鼠;排在第四排的就是很凶猛的食肉性动物;然后人排在最后。他本人就演示一个农民,给前面那些绿色小植物喷农药。农药喷上后,很快就被那些绿色植物所吸收,吸收到自己体内;然后第二排的食草性动物又将绿色植物吃了,于是残留农药被吸收进了体内;如是一层一层地传,传到大型食肉性动物的体内,人也被农药污染了。

在生物链中,一旦打破了生态的平衡,就会出现恶性生态循环效应。培根的一句话最形象,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讲:“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当他走进了怀疑的层层迷雾后,他必须找到一种确定性,才能从迷雾中走出来。”这里面的确定性就是“只是山”、“只是水”。因为他开始确定了是山、是水,什么东西都是以肯定开始,那么又以怀疑告终。这里的怀疑也不容易,你能大胆地去怀疑,这也说明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了,具备一定实力了。

这里开始是确定它,再又去怀疑它,那么,如果想从怀疑的迷雾中转出来,又必须找到一种确定性才能出来,这不就是“还是山”、“还是水”吗?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用培根的这段话是不是很形象呢?当你走进迷雾,你还是要找到确定性,如果没有找到确定性,那你就不会从迷雾中走出来。你怀疑不就是否定了前面那个确实性吗?但你走进了迷雾,你还需要找到那个确定性,但这个确定性是新的确定性,这样才算走出来了。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真理在水井的底部(1)

奏鸣三部曲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真理位于一口水井的底部”。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对,水井底部的水与地下水位是相通的,永不枯竭的,也永不自满,而且很纯净的。这就是真理回归本源了,它与它的源头相通了。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说明这三个层次,就是音乐里的奏鸣曲,一首奏鸣曲分为三部:

第一步叫呈示部。何为呈示部呢?就是将这首曲子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小结论都呈示出来,让大家来欣赏。这就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阶段。

第二部是发展部。乐曲演奏至此,旋律开始激烈起来,你不是在呈示部提出了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吗?此时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辩论。其中有激烈的交锋,有娓娓的谈吐,有幽默的妥协,有悲壮的沉思……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部是再现部,再现的是什么?再现的是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还有那个结论,前面是什么调还是什么调,甚至于旋律完全一样,这不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吗?但这个“还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一般的再现,不是一种重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位欣赏者,在北京音乐厅往那一坐,当你欣赏到前面的呈示部时,一个个主题和结论的旋律使你渐渐地进入音乐状态。但到了发展部时,你的整个身心、你的感情也会随着进入那些激烈的论辨,会感到热血沸腾;到了再现部时,虽然还是前面那些第一、二、三主题和结论,这时你的感觉、你的情绪、你的情感和意境已经不再是开始时那个意境了。我们可以体会这个意境已经是提升了;尽管这个旋律还是那个旋律,没有变,但这个意境提升了,境界提升了,再也不是呈示部的那种情绪了,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会欣赏的话,大家可以听听那些经典音乐,我想,你会从中得到很多感受,也会从中品味到以上三种境界。

以上引用培根的一句名言和奏鸣曲,我认为好像能说明这个问题。当然,既然这三种境界来自禅宗,不能不说禅哪!我再讲几个禅宗的公案吧!这里我想讲两个公案:一个是“打牛,打车”;另一个是“团团转,吱吱叫”,这两则公案的主人公都是马祖道一。

是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道一禅师在开大悟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成佛。这时南岳怀让禅师已经开大悟了,他一看就觉得这方法不对头,他是怎样去开示,怎么去引导呢?马祖道一正在那里坐禅,谁去都不会理。怎么办?大师就是大师,怀让从地上拿起一个砖头,在马祖道一面前独自磨起来,这么一磨噪音很大,马祖师傅实在按捺不住了,开始发话:“大师,你在干嘛呢”?怀让大师讲:“我在磨镜子!”马祖禅师很奇怪,问:“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反问道:“那你在干什么呢?”马祖禅师答道:“我在参禅哪”!大师又问:“参禅是为了什么?”答:“为了成佛啊!”大师马上回道:“既然你参禅能成佛,那我的砖头也能磨成镜。”马祖禅师“哦”了一声,似有所悟,问道:“大师您说我应怎样做?您教教我。”大师举个例子说:“假如有一头牛拉着一辆车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禅师讲:“那当然是打牛了。”“哦!你知道打牛,但你不是在打车吗?”马祖道一禅师当下大悟了。

这么一个公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老是在那坐禅就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你所见到的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别说成佛了,连你见到的都是假相。是不是这样?南岳怀让大师见到的不仅仅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最关键的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坐禅不能说不能成佛,但我们不能执着于哪一种形式,同样是坐禅,如果方法不对,心念不在佛法之中的话,不能与生死相系,那还是不行。无论你是什么方式修行,你必须与生死相系。我们平时不是讲,不能与生死相系的那都是儿戏呀!因为那样就会认为无所谓。但一旦将修行与生死相系,那就是你将这件事当大事来办了,那你就时时刻刻不会忘记你所想干的事。这就是大禅师,大机大用,这是修行最关键的诀窍。看一个人是否开悟,关键就看他的修行是否与生死相系。

何为生活禅呢?就是在生活中参禅,在参禅中生活;换一句话说,就是在生活中间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就叫禅。你平时参禅,仅仅是前面的那句话而没有后面那句话,只是将参禅当游戏,那是不行的。好,我们再看看“团团转,吱吱叫”吧。

第六部分为道“三见”之真理在水井的底部(2)

“团团转”和“吱吱叫”

马祖道一已经开大悟了,他不打车了,已经学会打牛,已经将坐禅与生死相系了。他以前的三位同参,听说他开大悟了,都想去试试他,想考考他是真开悟还是假开悟。

他们三人同行去拜访马祖道一禅师,半路上看见一条牛拴在一棵树上。牛闲来无事就绕着树转,这绳子不是拴在牛鼻子上吗?转着转着,牛绳全绕到树上了,牛鼻子碰到树了。牛也算聪明,马上又往另一方向转,转着转着,鼻子又碰到树了。它又回头转,这样转来转去不就是团团转吗?他三人一看,马上就想到用这一问题去考考马祖。

他们又向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很大的蜘蛛网,突然有一只秋蝉的脚被粘在网上了。秋蝉“吱吱吱”地叫个不停,就只好认命吧。这时守了好久的蜘蛛看到了,马上就扑了过来,这时秋蝉一看,不好,不得不作出拼死挣扎的决定,一挣扎,哎,还真的挣脱了,“吱——”一下就飞走了。三人一看马上又灵感一动,哎,这也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去问问他是怎么一个道理。

他们见到了马祖道一禅师,问:“什么是团团转?”他们不讲路上看到的情景,就只问了这么一句话。禅师答道:“只因绳子系着,挣它不断。”他们当时都惊了,心想,禅师看见了吗?他怎么知道的?就是那么回事呀!道一禅师是没有看见,但他知道人在名和利中转来转去,就像是被一根绳系着一样,这个绳子就是贪、嗔、痴,人不就是被这根绳子拴着吗?舍不得放开,就这样整天围着名和利转来转去,这不就是团团转吗?所以大师的回答使他们无不惊奇。其实禅师说的是自然中的普遍规律。

于是他们又问第二个问题:“请问大师什么是‘吱吱叫’?”禅师答道:“只因脚下有丝。”他们又惊讶不已,禅师怎么又像看见了呢?大师回答的意思是人人都有忧愁,时时被愁思所困扰。古代诗人不知写过多少“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诗句。

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叫愁,这不就是吱吱叫吗?他不须去见那个山,也不须见那个水;他知道还是那个山,还是那个水。那三个人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而马祖道一禅师已看到实物的本来。事物的本来中,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道理都是相通的,知其一,即知其二。上面的两个问题,他不就是从本相上去回答的吗?

同类推荐
  • 秋星阁诗话

    秋星阁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子须大拏经

    太子须大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种种杂咒经

    种种杂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许真君仙传

    许真君仙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rms and the Man

    Arms and the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断罪轮渡

    断罪轮渡

    从港口出发的轮船【斯堪提亚】,这艘轮船在出发的第一天就在太平洋因不明原因损毁落海,社会媒体争先报道。但事实上,这艘船上一千五百六十一名乘客都完好无损的活着,在持续航行的豪华游轮上进行着不为人知的生死游戏。活下来只有两个方法,完成完全犯罪,以及以审判别人为手段活到最后。
  • 无双神主

    无双神主

    悠悠万古沧桑变……英雄冢,红粉骷,是谁,在轮回的尽头回眸一笑?远古神秘的黄金河葬送了多少强者?累累白骨岸,黄泉觅无踪……凌驾于九天之上的至高意志,是否已然烟消云散?……万古已成传说,神话早已枯萎?不!传奇刚刚开始,这一世的缘分,我以碧血战苍穹,道心不死,万劫不磨!
  • 血族腹黑公主

    血族腹黑公主

    血族公主,拥有纯种王血。哎呀哎呀痛痛,姑娘求放过。哎呀哎呀疼疼,姑娘你够了。‘喂,我饿了。’‘喂,我困了。’‘喂,我要玩。’某女大叫。‘一,我不叫喂。二,叫我老公。三,这些事等会儿再做。四,亲一口。’某男爆发(撒娇?)
  • 烛泪笑

    烛泪笑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的人生。人生是经纬交织的,世界是平凡中隐复杂。社会的事种种千千,社会的人千千种种,在这千千种种中透视着社会的道德风气,民族的精神,志气、民族的素质。在这种种千千中,每一个人都有表演的舞台,是闹剧?是丑剧?是悲剧?是喜剧?是正剧?靠自己掌握,靠环境营造。写出一个教师的原舞台,是什么剧,由社会来鉴定,由大众来评判。
  • tfboys之诺即诺离

    tfboys之诺即诺离

    时间永远不会停留,一切都会过去,而回忆,却是永不磨灭的美好。也许我们会散场,而他们三人,也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些记忆,是如同琥珀般被包裹着的,不会再经历的,只属于我和你的回忆。他们会封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永不淡去。“俗话说,时间是良药,能治愈一切伤痛。殊不知,时间更是毒药。在一段错误的感情里,陷入时间越长,毒性越强。”这是一本懵懵懂懂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个感情交错的十字路口。在这里,有人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哥哥,有人误打误撞地收获了偶像的心。“时间可以磨平伤痕,却永远抹不掉喜欢一个人的心。而每一个陷入单恋的人,都会在感情漩涡里病入膏肓,无法自愈。”而杨诺琳,就是所有人的病因。
  • 那年的那些天

    那年的那些天

    就当风没吹过,你没来过,我没爱过。而曾经你走进我生命的那一阵子,真怕,我会想念,一辈子。
  • 美人割据

    美人割据

    冥族族主七川寒姜一介女流生于乱世,面对满门灭族,无依无靠,毅然决定以柔弱之躯祭身于往生涯之下,欲开启一扇重生之门。前路漫漫,她孤身一人,以全部记忆换取一派清冷淡漠之姿与一身绝世无双之力。重生一回,是任由乱世相杀所蹂躏,还是握紧命运之线,眸光一转牵动全局。他为她放下身段,却放不下责任与利益。他为她全心守护,却逆不了九天佛座。他为她舍身殒命,却生来命运不由自己。唯有他死生不离,抛却所有,杀尽天下,为她癫狂。当众人恨他,骂他,畏他,怨他,一向置身事外冷静寡情的女子忽得倾城一笑,道:“辰齐,不必这般压抑自己,我又不会不要你”风烟弥漫,情谊似烟,究竟谁才能与她并肩,阅尽天下河山,相约一世不散。
  • 湮灭之路

    湮灭之路

    “靠!老娘当年摆弄半天造的那个灵魂扔哪旮瘩去了!”来自某顺子女神的怒吼。“老大,你又丢东西了?”某个蹭吃蹭喝的搜查官。“滚蛋!听你前辈瞎扯,不就一个星球忘了放哪儿了吗!”某女神。“炸弹人前辈还是挺靠谱的,话说,好久没见到了。”某审查官啃着苹果说。“你丫又顺我东西吃。算了,找到了!赶紧赶紧!我先让他穿一下。”女神打发道,“帮忙考核一下,应该蛮轻松的,你就当休假了吧。去去去,老娘还有报告要写咧!”PS:别看标题,那是我中二期写的-_-||
  • 正能量口才

    正能量口才

    口才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而好口才就是那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有趣事例和精炼的要点通俗易懂地向你介绍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你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就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广大读者掌握及提高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让你在在短时间内成为生活、交际、职场、情感、演讲等方面的说话高手。
  • 离开我们的青春

    离开我们的青春

    还记得学生时代的微笑吗?那时候的天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无时无刻的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绵绵不绝,目前的我,是一个平面设计师,而之前陪伴我一起走过学生时代的那些身影,你们的点点滴滴,我想悄悄的告诉世人,人生,或许有了这样的精彩,方能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