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0100000021

第21章

世界著名的环保作家,原《大自然》杂志的主编唐锡阳先生,他的著作曾在美国反复出版。他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去年他写了一本书《错、错、错》。他并不是盲目地发表,而是先印成样书,然后就分发给朋友。他将样书寄予部分朋友阅读,也寄了一本给我。他在样书上面写了这样的几句话:“殷旵先生,期待你的评点,以增加这本书的厚重和历史色彩。”然后很慎重地盖上他的印章。他就是多方面地求助于“你”,对于我来说也是“你”对我的信任,我应该认真对待这件事。所以我两次发信过去,而且寄书过去。这就是“你”与“你”之间的思想、学术讨论。而这些交流和讨论,正是通过“你”与“你”为平台的。这个就是对“你”的简单概述。

第二部分为道“三人行”之形成“我”的为道(1)

什么是“我的风格”?

“我”,这个“我”,刚才讲了,学了他人的知识以后,“你”、“我”二人之间经过讨论、辩论或探讨,然后就会形成较成熟的“我”的东西了。

每一个人在求学、辩论、探讨之间都会使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更成熟。以前是读别人的书,而这个时候就有自己的书问世了。自己的大作问世,有的人甚至是著作等身。在这个著作里面,虽也引用别人的观点,但主要观点、思想内容、文字结构都是“我”的,不是别人的,不是“他”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风格。

有的人只要把书一读,他不看作者名字,他也能马上感觉出这本书是谁的作品。

例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天,新华社发了一篇社论的传真给沈阳日报社,正好这天是副主编值班。他一看社论,题目是《文汇报的方向应该批判》,他也没看内容,心想是新华社发过来的,那就登吧。他就将它放在第二版的头条,他想这是《文汇报》的事。报纸印出来后,他首先读了那篇社论,刚读完两段就满头大汗,马上按电铃,跟工作人员说:“我必须马上到市委宣传部去检讨”。为什么呢?因为他读出来这篇社论是毛主席写的,他居然登在第二版,可想他当时有多恐慌。

这篇社论也没署名谁写的,但他读了以后,就知道是毛主席写的,证明毛主席的文风多么鲜明。

其实,我也是很崇拜毛主席的文采的,我认为他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读起来风格独特。站在毛主席的立场,这就是“我”的文章,“我”的风格。

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写得实在是大家风范。她的丈夫是金石家,也是很有学问的,他也喜欢写词,但无人欣赏。有一天,他在自己写的十几首词中间,故意夹上李清照的一首词,然后请他的一位朋友来欣赏。当他的朋友看完后,从中挑出了一首词,说:“这么多,惟有这首称得上是词,其余的都不能称作是词。”而这首词不是他写的,恰恰是李清照的词,这就说明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而且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如果让我们看,看不出来,这也要有对词的欣赏水平。

如果每个人的风格一旦成了“我”的东西,标榜是“我”的东西,不容易。如,像我也写了些东西,我不能说是“我”的,因为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鲜明的风格,没有系统的思想。如,余秋雨先生的著作,他的散文问世以后,在读者中间一下子就掀起了“余秋雨”散文热。但有的人就提出批评,特别是攻击他的散文不是散文,甚至于将他与政治挂钩。尽管这样,余秋雨还是出名了。

“我”的份量有多重?

还有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他们为什么能闻名于世,我认为有亚里士多德对他们的批评的因素在里面,我想如果有人对我的东西进行批判,可能我也会成名,是吧?关键是我们的东西没有被人骂的份量。别人骂都不想骂,不屑一顾,可想而知,是“我”的就必须很有份量,才能成为“我”的,并不是说随便哪个作者任意写一篇文章就说这个东西是“我”的。这个文字是我写的,有我的思想,可能是这里借鉴一点,那里借鉴一点,这里抓一点,那里拿一点,慢慢融合,最后将它拼凑起来,拿出去以后,人家并不欣赏,对社会和历史,你留不下痕迹。等书发出去以后,一个月就有退货了。有的发了一年就无声无息了。印了五千册,也就那么多了,多了也发不动了。就连自己床底下的几百册还在那儿睡觉呢!最后也只好拿来作人情了,这样当然就不行了。但有的就能畅销下去,长销下去。例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可以说是畅销得不得了,长销得不得了,到了哪个程度呢?在莎士比亚的故乡,飘扬着一百多个国家的国旗。那种“我”的份量,古今中外可以说是没有的。我估计没有哪个著作者达到了这个程度,连国家总统也没有那样的程度,这就是强调“我”不容易。

“我”就是学者身份。如今被称为“学者”便可与“专家”齐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学者”呢?也许有人认为,出版过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作了一些演讲的人都是“学者”。其实并非这样,古人对“学者”的评判有更高的标准。《荀子·劝学》中说:“一半学得进,一半学不进,这便是志向不高的普通人;他的善行为少,坏行为多,这便是夏桀、商纣、盗跖一类的人。能够具备这些见解,能够穷尽这些道理,然后才能称得起是一个学者。”

第二部分为道“三人行”之形成“我”的为道(2)

“小我”与“大我”

凡是成为“我”的东西,这种智慧并不是个人的智慧,而是全社会的智慧,全人类的智慧。因为这个“我”已不是小“我”了,而是大“我”了,所以必须提升到这个高度。像一般人,“我”写了一本书送给你。哎呀!你真不简单,出书了,你写了几本呀?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她搬出一堆书,说是“我写的”。东一本,西一本,有讲经济的,有讲文史的,有讲艺术方面的,看起来很多,但我没看出她在哪一方面有成就。我也就随便恭维了几句,而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不过如此罢了。而唐锡阳先生却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他的几本书在我家里,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几本大作都是讲环保的,他都七十多岁了,还是在外面奔波,到国内、国外去考察,最艰苦的地方他都去。他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敬佩,他对写作也特别严谨,不随便说,同时他的语言也非常优美。这样的作品,在我的心目中马上就树立了形象,且留给后人会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为什么美国重复出版他的作品?也是因为如此吧!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我”,是小“我”还是大“我”?是个人的智慧,还是代表了社会的智慧,全人类的智慧?这个得有讲究。

第二部分为道“三过程”之为道的问号——迷

“迷”也要存善去恶

由迷到疑,又由疑到悟,这是一个由质变到量变的渐进过程。开始是量变积累,逐渐成为量的过程质的飞跃,是一个逐渐精进的过程。

迷是一种入迷,对某一问题的着迷。如:书迷、棋迷、球迷、歌迷、影迷、戏迷、网迷等。棋迷,迷到痴的程度;球迷,迷到狂的程度;网迷,成为一种“网虫”了;歌迷,迷得如痴如醉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迷。

科学家在研究室里研究,有的废寝忘食。例如:有一对夫妇,他们二人都是科学家。在他们结婚的大喜日子里,大伙都在为他们庆贺,而他们却忘了这个重要的日子,还呆在实验室里做试验。

我认为他们这种迷是一种好现象。因为他们没有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是有贡献的。所以,他们的迷是一种人格魅力,是值得借鉴的。

京剧戏迷对京剧非常地入迷,但这是一种好的爱好,他们不会去疯狂地嘶喊,而是清雅地唱上几句。

有时听听音乐,看一场球赛,进入一种忘我状态了,那时你的烦恼、分别心、嫉妒心,全抛到九霄云外了。但迷也要有个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对社会无害,才是可行的。有些人,对这些都不迷,足球不看,京剧不听,看书没兴趣,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但他却迷上了吸毒、酗酒、赌博,用这些方法来宣泄自己,有了这些欲求,那就坏了。如果不知悔悟,那可能就无药可救了

迷本身没有善恶,但要看你迷的是什么。另外迷本身是一种现象,一种生活现象。我们对欲望的宣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良性的,一种是恶性的。我想,我们还是选择良性的吧!

高雅的迷

为学,对学习入迷是良性的,是良中之良。学科学知识,学为人的哲理,学古人的古训,对这些入迷了,甚至废寝忘食,就是良性的迷。

古人的“迷”往往是追求一种雅。陶渊明迷菊花,菊花就以陶渊明为知己。他还创作了许多咏菊的佳作,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成为千古佳句。

北宋诗人林逋迷梅花,梅花便以林逋为知己。林逋隐居在西湖的孤山上,终生不仕(不出来作官),也不婚娶,一生喜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王徽子迷竹,翠竹以王徽子为知己。王徽子是王羲之的儿子,他酷爱翠竹。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曾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边。他著有《爱莲说》,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来赞美和表达他对莲花的酷爱之情。莲花便以周敦颐为知己。

三国时吴国人董奉居匡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愈者,让其栽杏五株;小病愈者栽一株。十几年后,十几万株杏树郁然成林。他是这样的喜欢杏树,杏花便以董奉为知己。

还有琵琶迷,王昭君出塞时,在马车上弹琵琶曲。后来在匈奴,思念家乡时她便抱起琵琶,弹奏思乡之情。

王羲之是对鹅入迷,他非常喜欢养鹅,上市场看见有人卖鹅,就会买下来。他这种对鹅的痴迷已成为千古佳话。

当然还有好多雅“迷”的例子,像上面那些古人的“迷”不就是很雅的吗?这说明这些人文化品味不俗,他们所迷的这些东西,都是很高雅的。

梅花令人高洁,兰花令人清幽,菊花令人归真,莲花令人淡泊,春海棠令人明快,秋海棠令人妩媚,牡丹令人高贵,芭蕉令人豪迈,翠竹令人韵致,松柏令人俊逸,梧柚令人清纯,椰树令人遐想,这些不都是很雅的吗?雅兴见人格,他们都是文人,都是品格高尚的人,是被后人所推崇的人,所尊敬的人,不仅他们的著作为后人所推崇,他们的为人品德也为后人所推崇。

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所以才有这么高雅的爱好。我认为他们不会迷那些不良的东西,负面的东西。大俗人会有这样的雅兴吗?

第二部分为道“三过程”之为道的感叹号——疑

大疑才能大悟

研究科学必须大胆地去怀疑,科学的基本原则就是疑。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就是大胆地怀疑,本着怀疑的态度,才发现了新的东西,甚至于超过了他的老师。

哥白尼就是因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了怀疑,才发现了“日心说”。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以后,都认为星球是围绕地球转的,连太阳也是如此。后来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后来有人对他的论点也产生了怀疑,便发展为今天的天文科学。科学是通过怀疑来发展的。

佛教关于疑也有典型的例子,佛陀释迦牟尼允许他的弟子对他所说的大胆地去怀疑。他说,不疑就不能悟,小疑就能小悟,大疑就能大悟。

这是位非常伟大的导师,心胸非常广阔的导师。不像有些教的教主,他们要求教徒一定按他说的去做。你按他的说法去做,你就会有福,反之你就会有灾难,这不是进步的教育(宗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相比较而言,佛陀他就提倡怀疑,因为他有自信,他的真理不怕别人怀疑,别人越怀疑,对真理才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如果连自己对自己的东西都没信心,那不就是对自己的怀疑吗?当然怕被别人推翻了,这是很根本的区别。

对“疑”也要问一个“为什么?”

当然怀疑不是怀疑一切。”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这是一种盲目的怀疑。在人生中间、生活中间也有这种现象。有的人对什么都不相信,不敢相信别人。我有一位学生,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工作,应该是一位讲科学、很严谨的人,但他说他有位老师曾经跟他说:除了你自己,任何人你都不要相信。我认为,这位老师话说得有点过了。他怀疑一切,你不相信别人,别人会相信你吗?社会是个大循环,是讲回报的社会。信息是互相传递的,你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不信任,人家回报给你的信息也是不信任,所以怀疑一切也不对。我认为,应该对那位老师的话表示怀疑。

疑,必须有疑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大胆地去怀疑。现在有些人乐于“人云亦云”。别人说美国好,我们就跟着讲美国好,这就叫起哄。那么,你又知道人家好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哑口无言了。没有调查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对别人的疑也要问个为什么,对于疑点必须找准。一篇文章还没看完,就批评人家的文章写得怎样怎样不好。我想这总是不对的,这种怀疑是不负责任的。本身这种学习态度就不端正,那怀疑的态度也就不正确,不成立。对别人的东西都没搞清楚,怎么能去怀疑呢?

同类推荐
  • 佛说逝童子经

    佛说逝童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董妃哀册

    董妃哀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玉经

    天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冬官考工记

    冬官考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陆九渊集

    陆九渊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王俊凯我夏伊雯永远爱你

    王俊凯我夏伊雯永远爱你

    “我要怎么喜欢你你才会感动到流泪然后拥抱我.”
  • 金钱的革命

    金钱的革命

    具体对尊重金钱就是尊重你自己、掌握现代理财方法、花钱的学问等十四章内容进行了阐述。
  • 青丝缠绕:魔王的仙家王后

    青丝缠绕:魔王的仙家王后

    “月,听说对着神树许愿会成真哦!”“月,你喜欢我送的礼物吗?”“月,以后我一定会保护你哦!”“月……”“月,我走了,只是暂时的离开,等我好不好?等我回来我就能保护你了!”一封信,他走了……“月牙儿,跟我回魔界吧!”“月牙儿,你做我的王妃好不好”“月牙儿,你为什么就是不喜欢我!”“月牙儿,他已经走了!走了!不会回来了!”“不会的!他答应过我,他一定会回来的!”……“月,我回来了”“月,你为什么那么傻呢?”“月儿你为什么不等我”“月…月儿月儿……”他抱着她渐冷的身体,不停地唤着她的名字,却唤不醒怀中的人儿……“月牙儿月牙儿,下一世你一定属于我……”(各位是不是有点看不懂呢?相信作者内容绝对精彩)
  • 天涯羁客

    天涯羁客

    “天涯远不远?”“很远,远到要走一生。”“去天涯要带上什么?”“明月和美酒,马儿与姑娘。”
  • 上古天谕

    上古天谕

    数百年来,九黎大陆来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神人逍遥自在,妖魔销声匿迹。然而,美好的和平总是短暂的,就在大陆千年之际,突然天生异象,百兽狂躁,人心恍惚,一时之间莫名的恐慌笼罩在这片大陆之上,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则古老而神秘的预言....一个在穷山恶水中长大的少年为了寻找失踪的义父从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请看伽蓝长风作品《上古天谕》
  • 穿越之异世皇后是泼妇

    穿越之异世皇后是泼妇

    她,钟璃陌在现代是人称混世小魔女!但在古代仍然煞气不减当年呐!却在茫茫人海之中与命中注定的他相遇,然而面对他们,她又应该如何选择,一个皇帝,一个王爷,一个跟自己最好的朋友,她都不想让任何一个受伤,她又该何去何从,又会与谁相守一生,看看她又会怎么创改历史集,敬请期待!
  • 高速命理

    高速命理

    翻开古今命书,总觉美中不足,起写命理书之念。人生象高速路一样纵横交错,八字也如此。故定名《高速命理》。《高速命理》扬《滴天髓》《渊海子平》等古代命书之精华,弃大运,小运,命宫,宫位,胎元,纳音,藏干,刑害,桃花、驿马类神煞。并经多年批命和教学实践,形成了自身的论命体系。本书的生克冲合、强弱、喜忌、认定格局、六亲定位、干支合化、体用论、伤病论、护卫论与众不同。欲交流联系作者QQ:476434500《高速命理》追求去粗取精,简化和细化的论命方法。学命理,要注重批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尚易君认为,命理与生活,就像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离。
  • 水沁黛心之黛玉当家

    水沁黛心之黛玉当家

    那一颗孤高不染世俗的清灵灵魂、那一抹清丽卓绝姣姣才情的倩影,难道敌不过一个劫字?就不能用自己的一双手给自己一个美满的人生?这一世,绛珠仙草下凡,就要改掉那悲剧的人生,不为薄情人,纵千百度,亦寻遍千山万水,亦要觅一个千古知音,方为结成连理,与之共度多彩人生,携手看花开花落,体味指尖冷暖,览江山如诗如画!水溶:黛儿,我许你江山,许你天下,许你一人一世一生一辈子,你可愿意嫁我为妻?黛玉:我看过了我的这世,我要逆天改命,我要追寻这一世真正的幸福所在,我要的,是一颗我可以看到的安心的感觉到温度的真心,溶,这一切,你可以给我吗?你是我真正的幸福所在吗,我可以相信你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宠溺萌宝龙

    宠溺萌宝龙

    因封印,还是婴儿的她看不到光,住在黑暗之中,皮肤苍白得可怕。鎏金熠熠的长发无人欣赏,就连自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一人,她什么都不懂,只感觉自己的心空空的,凉凉的。麻木地修炼着爹爹给她的许多绝学和异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千年过去。在一次不经意的天灾下。她的封印裂开。遇到了让她一身难忘的经历。原来,自己也可以被爱。绝对宠。女主纯粹天然。男主……有很多
  • 逸室宜家

    逸室宜家

    前世惨死在庶妹之手。今生回到过去,却发现一切竟然与自己所知全然不同。这其中的变数来自于谁?她是否逃离过去的命运。重生之后,信他还是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