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按照经济学的思维,从机会成本来看,让一个白领女士进行家务劳动本身不合理。白领女士和保姆做同样的工作,她做家务的机会成本太高,属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浪费。
没有人能忍受让一个能为公司创造巨额利润的男性经理天天做家务,那是天大的埋没,可如果换成一位同样能干的女性经理呢?若是用同样的时间让女性进行工作,家庭收入反而可能会更高些!
从效率来看,对于保姆来说,她们做家务是手到擒来,既能快速完成家务,又能保证服务质量!至于职业女性,从事早已熟练的本职工作对于她们才是高效率的选择。于是,用保姆的简单劳动来为职业女性换得进行更复杂的工作的时间,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且还能增加家庭收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生活水平的提高,未尝不是最优化的取舍。
这样总结下来,雇佣保姆,减少了机会成本,实现了效率的提高,也实现了完美的家庭构想,是适合大众的需求的。所以,各位职业女性在被家庭和事业相互牵扯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雇佣一位保姆。
妻子养“刁”了丈夫
某张姓女生于传统的相夫教子之家,自嫁为人妻子之后,便立志做一名贤妻良母,家中事务均由自己统管,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刚开始,丈夫很高兴,时常给妻子“治家有方”、“贤良淑德”的美誉。可是四年后,张女士事业如日中天,渐渐无暇顾及家务事。丈夫逐渐开始挑剔。相反,她的一位挚友闲谈中提及先生为她小办生日宴会,好生感动。相比之下,张女士内心之中深感不平衡,直慨叹命运悲惨。
像张姓女士这样的人,估计生活中大有人在,只是有人认命了或者只是在内心抱怨。难道这就是女人生来的命运么?不!如果现代的女性还有这样的想法,那真是老古董了!其实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原因。
为了更便于我们理解,我们需要先来来看一个经济学原理,即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它是指当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这是个非常内行的词。通俗点,我们就来举那个百说不厌的——“包子的故事”。即当你在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可能是非常满意,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可能是很满意,等到你越吃越多,这个效用就在递减了。渐渐的,吃得多了,也就不觉得包子有多好吃了。
接着,让我们把该原理同此张姓女士和其好友的行为结合一下。就会看到,当张姓女士常年负担家务,则丈夫渐渐的就像吃多了美味的包子的人一样,不觉得有感觉了,况且水涨船高,丈夫的眼光可能就由赞叹到麻木直至挑剔,到头来受苦的还是张女士,她不断地为丈夫奉献着,结果却带来了边际收益递减。而其好友难得下厨,很少承担家务,则对丈夫的奉献行为稀缺,边际收益很高,所以她的丈夫就像是刚吃到第一个美味包子的人,觉得回味无穷。看来,是妻子养“刁”了丈夫,你不断付出,到最后只能换来他的冷漠。现在,还能说这是命么?
于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夫妻之间也注重各自的成本收益比,应当平等互利、等价有偿,这样才更理性,也更合理。只有界定了双方的合理权利和义务,才可能形成相互激励的状态,从而互相搭配,共同经营家庭。
尽管传统的婚姻中,对女子的要求是贤良淑德,可是这样的妻子和母亲会带来什么?她不仅会让自己的收益成本不成比例,还容易造就一个挑剔的丈夫,一群低能、骄纵的儿女和一个要拼命劳碌一辈子的自己。
所以,经济学家们才强调,家庭也应当像一个小组织一样,不应当允许任何人长期的懒惰和享受福利的现象,每个成员都应当对家庭作出贡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为家庭付出也是如此。
我们不惜笔墨,为你阐述贤妻良母的苦楚、难处及其根源,就是为了能让你明白,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该再像过去那样,继续做贤妻良母。作为一名妻子,你应该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一下,如何能更智慧地处理家庭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做才能更理性,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强吃剩饭是更大的浪费
一位李姓老夫人,年近70,体态臃肿,每次逛街买衣服都非常不易,耗去很多时间和金钱不说,还时常受到别人的“注目礼”。对此她非常苦恼。而且由于肥胖,健康每况愈下。想想自己几十年都很苗条,怎么到老了却长出这么多的脂肪?
原来,老夫人生性节俭,幼时的苦日子让她每每看到剩菜剩饭就不能安心,舍不得丢掉,结果就勉强多吃。时间长了,身形也就变了样子。这样节俭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父辈、祖辈们,他们更是忍受不了我们一丝一毫的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才有了类似李老夫人的痛苦。
浪费确实可惜,但为了防止浪费而把剩余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肚子里,这样的思想正确与否,值得思考。尽管我们小时候也曾接受过家长的类似教育,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却未必要这样做。因为剩饭是吃下还是扔掉,都不会改变其浪费的性质。可能有人会问:扔掉那是浪费,这毋庸置疑,为什么说吃下也是一种浪费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强吃剩饭不会让你有吃饭的满足感,相反,却可能因强迫自己吃饭而感觉到痛苦;另一方面,强吃剩饭会给胃部消化系统等造成负担,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出现老夫人那样的情况,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大。既然这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吃剩饭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吃得太多,不但减少了享受美食的感觉,也谈不上强身健体;相反,如果剩饭造成了肠胃负担,导致消化系统紊乱,那就是吃出毛病了,赔上医药费不说,还会让身体和精神双方面受损。
其实,选择吃还是不吃,应当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和成本收益理论来衡量。在这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个普遍的基本规律,在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方面都成立,使用它能让你懂得更多的生活哲理,也能更理性地生活。成本收益在此处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倘若吃下去,你仍能觉得是顿美餐,则其边际效用还是正的,还能让你增添些满足感,吃了倒也无妨,但若是感到有些痛苦了,那它的边际效用已经成为负的了,不吃也罢。同样的道理,若你认为,吃下去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益,就可以吃;若是吃下去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身体不适或者医疗费用,那吃下去显然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最后,不得不承认,吃不吃在于你,但是李老夫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扔掉剩饭是一种浪费,强吃掉剩饭又何尝不是?没准,它还会让你付出更多的代价!对于这种可能携带负的溢出效应的浪费,难道就不是更大的浪费?很多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但是若你用经济学家的思维去看,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想,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看透扔掉剩饭的浪费与吃掉剩饭的相对的浪费,就能让你清楚该如何在现实中对不同经济价值的事物进行抉择,如何进行取舍。所以,浪费抑或是不浪费,换个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不要困于常理,在生活中要善于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思考。
父母的机会成本与孝顺的代价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农民老父亲患了绝症,住在城里的医院。为了给老人治病,儿女要负担每天高达上千的医药费。但是老人的病情很久都没有起色。他的儿女多为农民,就要负担不起了,但有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儿子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给父亲提供这项费用。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几万块钱眼看着就要用光了,老父亲的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儿子依旧坚持着,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执著,他说,自己也是父母了,如果孩子病了,会不惜一切去救助,为什么自己的老父亲病了就做不到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人生已过了一大半,自己的黄金岁月刚刚开始,根本无暇去顾及父母的感受,也不会用更多的时间去照顾父母。所以他们用尽全身能力去奋斗,认为那种守着父母的行为是愚孝,等到自己成功了,再来孝顺父母才是真的孝顺!殊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精明的现代人,在面对父母时,总是有意或是无意地会考虑孝顺父母的代价——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收益。于是,社会上不乏那种认为孝顺父母代价太高的人。他们列举了诸多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原因一,孝顺就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现在,子女正值事业奋斗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如果经常看望父母,就会耽误时间和工作,倘若父母在外地,回家看父母就会增加更多的机会成本。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
原因二,孝顺父母就要照顾父母。父母的衣食住行,子女本应有责任照顾,但是父母老了之后,行动不便,照顾起来既花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若是生病,就更是要为父母负担医药费。一笔笔的钱,投进去也未必能有效果。
原因三,孝顺父母就要关心父母,同父母沟通。但是父母老了之后,都有絮叨的毛病,总是将些陈年旧事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说。久生厌烦,毕竟工作紧张,时间宝贵,衡量起这个陪聊和日常的生计,心里会有些不平衡。
这么算起来,孝顺父母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个赔本的生意,不但代价高,而且几乎没什么收益,算算,老父老母还能回报你什么。但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养育你的时候,是否计算过代价?
不要在父母身上计较这些。小时候,照顾你衣食住行,生病吃药,哪样父母没付出代价?哪样父母没花费时间和金钱?你高兴时、悲伤时,都可以随时向父母倾诉,占用父母的时间,可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机会成本?若是真论起代价来,是不是该从父母养育你的那个时候算起比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