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历了较为曲折和复杂的历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自主参与交易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这就往往使个体陷入一种盲目中。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滞后性。
亚当·斯密的法宝——看不见的手
在谈到市场时,我们常常会提到“看不见的手”,因为“看不见的手”是市场机制的同义替代词。1787年,亚当·斯密到伦敦与他的忠实信徒、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首相皮特见面。斯密是最后一个到达会面地点,当他一进屋时,所有人都起立欢迎他。斯密说:“诸位请坐”。皮特回答说:“不,你坐下,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皮特对斯密如此恭敬,原因在于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当时各界名流奉为经典。即使到现在,斯密的观点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斯密较为详细地描绘了看不见的手作用的过程:“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所有使用土地、劳动或资本而以商品供应市场者有利;商品量少于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
“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一旦超过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然会降到自然率以下。如果下降部分为地租,地主的利害关系立刻会促使他们撤回一部分土地;如果下降部分为工资或利润,劳动者或雇主的利害关系也会促使他们把劳动或资本由原用途撤回一部分。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不久就会恰好足够供应它的有效需求,价格中一切组成部分不久就升到它们的自然水平,而全部价格又与自然价格一致。
“反之,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不够供应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定会上升到自然率以上。如果上升部分为地租,则一切其他地主的利害关系自然会促使他们准备更多土地来生产这种商品;如果上升部分是工资和利润,则一切其他劳动者或商人的利害关系也会马上促使他们使用更多的劳动或资本,来制造这种商品送往市场。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不久充分供应它的有效需求。价格中一切组成部分不久都下降到它们的自然水平,而全部价格又与自然价格一致。”
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在一种利益机制的制约下,都不得不去适应某个一定的东西,这就是有效需求。假若劳动、土地或资本在某一行业比另一行业获致较高的报酬,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把它们从报酬较少的行业转移到这些行业上来。原来供过于求的行业提供的较少报酬引致部分业主向报酬高的行业转移,直到所提供的报酬与其他行业大致相等为止,而原来供不应求的行业因为新的业主的加入而报酬降低,直到与其他行业报酬大体相同为止。每个人适应社会有效需求的努力,使得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尽管这个均衡可能是暂时的,大多数情况是或者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但会适时得到修正,重又回到均衡。均衡状态,对一切人有利。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下,都存在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调节参与经济生活的每个人的行为,调节着有限的社会资源合理地在各部门和各生产者之间的配置。这是一只只要有商品交换行为就存在的手,商品经济条件下无所不在的手。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自己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吉祥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土地、劳动和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是指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需要明确的是,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江河湖泊森林海洋矿藏等等。资本可以表示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又被称为投资品或资本品,如厂房,机器,动力燃料,原材料等等;资本的货币形态通常称之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通常指企业家组建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产要素的价格,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在一次世界珠宝拍卖会上,有一颗叫做“月光爱人”的钻石吸引了顾客的眼球 它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最后卖出了8000万元的最高价。这颗钻石是谁生产的?很多人都在抢功劳。这颗钻石是由“梦幻”珠宝公司在位于南非的一座矿山中挖掘出来的。“梦幻”公司的老板托尼洋洋得意地说:“我当初决定购买这座矿山开采权的时候,就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宝藏,现在果然应验了。”挖掘队队长鲍勃不服气了,说:“为了挖到这颗钻石,我和同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乎找遍了矿山的每个角落,好不容易才发现了它。”而向“梦幻”公司提供挖掘设备的厂商却说:“我们公司的机器设备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没有我们提供的挖掘机,他们不可能在50米深的矿井中挖到这颗钻石。”最后,南非政府的官员说:“只有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才能找到如此珍贵的钻石。在我们的国土下面还埋藏着数不尽的矿藏资源,欢迎各国企业家来投资开采。”
在这个故事中,大家都认为自己对生产钻石的功劳最大,其实离开了哪一方都不能成功。他们都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地报酬:提供劳动的获得工资,提供资本的获得利息,提供土地的获得地租,提供企业家才能的获得利润。工资、利息、地租和企业利润就分别是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
(1)劳动的价格——工资
劳动的需求取决于最后增加的工人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它包括实际成本与心理成本。实际成本是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和培养、教育劳动者的费用;心理成本是以牺牲闲暇的享受为代价的给劳动者心理上带来的负效用。正是因为这个心理成本,才会有“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的需求与供给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2)资本的价格——利息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转化为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利息取决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资本的供给取决于收入以及消费在收入中能占有的比例;资本的需求取决于预期,即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看法。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画家总不得志,作品卖不出去,当谎称画家已经死了,本来卖不出去的画价格狂升。为什么该画家的作品价格狂升呢?艺术品的价格取决对该艺术品的需求与供给,画家既然死了,他的作品的供给不会增加了,其价格就取决于需求。需求主要来源于欣赏与投资,而投资是为了保值与增值。在各种投资物品中,有价值的艺术品升值的速度最快。投资的收益在未来,所以出于投资动机买画的欲望取决于对未来升值的预期。一个画家死后,人们对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及未来升值前景都是一种猜测。如果评论家此时对他的作品大家赞扬,这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欣赏偏好,也会提高人们的预期,认为该画家的作品未来价格会上扬。这种预期使购买者增加,这就推动了它现在价格的上升。而现在价格的上升又会进一步拉高人们的预期,于是这种价格与预期的相互作用就把已故画家的作品炒到了天价。
(3)土地的价格——地租
除非你决定在气球上经营你的公司,否则土地对任何商业活动都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固定,对价格完全缺乏弹性。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称为土地的租金。地租由土地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由于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这样土地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利润
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些家才能的价格,超额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它来源于创新、风险或垄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风险也是难免的,需要超额利润来补偿,所以由创新和风险产生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由行政权力和寻租活动造成的垄断所引起的超额利润是垄断者对消费者的剥削,是不合理的。
随着各行业收入差别的拉大,人们对我国一些垄断企业员工的高收入意见很大。这些垄断企业被称为“十二豪门”,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金融、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这些企业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如果说他们的高收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一种收入分配秩序,人们还能理解。问题并不是这样,他们的高收入是因为行业垄断造成的。
在行业垄断下,谁拥有垄断权,谁掌握了垄断资源,谁的工资福利就高,待遇就好,这已成了工资分配秩序的一个“潜规则”,、高工资福利待遇的背后并不是高贡献、高效率,恰好相反,由于垄断扼杀了竞争,使得垄断企业缺乏竞争的动力,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