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到达沃斯,从政治博弈到全球经济利益竞争,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时下,“低碳”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词汇,这缘于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日益匮乏的普遍焦虑和关切,也意味着“低碳”引发了一场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内的巨大变革。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低碳”这个名词正在走入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备受瞩目的2010年中国两会中“石头纸”、废旧纸做成的铅笔, 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随处可见低碳设施的使用和示范,无不诠释着低碳经济的深刻内涵,低碳之风劲吹中国。
事实上,低碳之风早就在世界上刮了起来。低碳理念从2003年提出后就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且不说世界头号大国美国出台了新能源政策,就是亚洲的日本也总是未雨绸缪,积极抢占先机。2007年,日本环境部提出低碳规划,倡导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希望用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低碳目的,但生活质量并不会降低。2008年,日本政府还提出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的长远目标。南美的巴西则是通过发展生物能源来实现低碳目标。巴西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规定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比例则提高到5%。从这种趋势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的寰球会变成低碳的世界。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尴尬:我们既是别国历史污染的受害者,如今又是别人眼中新兴的污染加害者;我们一方面要苦苦争取今天的发展权,另一方面又要为明天人类的生存权承担起责任。
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全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
“低碳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开创我们的低碳生活。走低碳型发展道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内涵丰富,头绪繁多,需要全员参与,长期努力。只有从身边的每个细节开始做起,积极倡导和树立低碳观念,踏踏实实把低碳的理念渗透工作的每一个行为,将低碳的措施和行动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培养自己的低碳意识,小至“一分钱、一张纸、一寸导线”,大至一台实验仪器、一座试验室的建设维护,都需要科学利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我们要时刻明白:低碳不是口号,也不是降低工作效率,更不是弄虚作假。低碳是一种工作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资源的爱惜和敬畏之情。
低碳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这些选择题,理应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关掉不必要的电灯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事实上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做一个“低碳族”,让“低碳”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低碳革命”唤醒了我们每一个人麻木的神经,如果我们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从低碳做起,我们的世界和生活一定会发生更可观的改变。这不但关乎我们的繁荣与福祉,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
在今后漫长的低碳之路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安抚我们自己对于守望、传承地球家园的良知,也可以为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走向低碳生活,我们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