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赞曰。次下第五明语具足。显第十八佛有所说疑。令修佛身圆满语业。前明相好求佛身业。身不徒然。为生说法。既离执以求身之方具足。亦已诠而学说说法方圆。若执有说而求具足有所说故有所不说。何能圆满佛之语业。由佛无说无所不说故说。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众生所有诸言音莫非如来说。轮摄能如是者。名语具足。皆由了说而无说故。而诸菩萨。于散位中不能契真无说而说。返疑如来有实说法。不契真故。虽学而不具足。由有疑故。不观无说之理。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知无说而求具足故。言说法者。无法可说等。无著约令顺无说而上求人语具足。天亲就显义而契理名显佛有所说疑。中下五句遮征释成。此初二也。如颇谓佛若真若俗。即如离如有所说解。便遮止云莫作如来五所说念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经。若人言至我所说故 赞曰。此释也。若言如来于真于俗。即如离如而有所说。即言离言能诠所诠实体法者。有所说故有所不说。是即如来语不具足不解义故。岂非谤佛
经。须菩提至是名说法 赞曰。此成也以所说法不过文义。离法界外即无自求。如前求佛。即相无相说法亦能说而无说。无所说故无不说。能以一言尽说诸法。离所说外更无可说。语具足故。是名说法故。论颂云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次下第六明心具足。于中准论有六种心。一念处。二正觉心。三施设大利法。四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大心。六行住净心。于中第一念处心。经显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而斯经亦阙此经文。余本即有故论列之如魏本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此中意者。菩萨如佛常念众生。若善不善若信不信。常应利益。而不舍离。而诸菩萨不能如佛起乐等念。恐诸众生有恶不信难可悲念。便生疑云。既此前言能说所说。皆是其无有何等人信是深法。于无信者。如何悲念不已相而兴悲。由疑故不以法。而后欲显彼疑执之心。令起无解大悲念处故。说众生若真若俗非有非无。若信不信非凡非圣。于中不可定执是非。但乐等念如三念。更不舍众生。无著约等念而令悲名念处心。天亲约有信而令名显何人能信疑。故论颂云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经。须菩提至为无所得耶 赞曰。次下第二明正觉心。显第十九有得证果疑。修菩提胜因果行前明念处大悲为首。大悲之智必由果圆果满满来顺成正觉。欲成正觉即令修行有为无为无上妙行。而诸菩萨不离我法。不能如佛具此二行。返疑佛行非无上行。作是疑云。何故如来离无所得及无所行。此上上证依展转行有得行囗证菩提。而今令我行二行耶。由执故虽行而乖正觉。由疑故复不欲修行。今欲显彼疑执之心故说真理。虽无一法可修。若离俗谛修行方便无由彼证。无著约除执而令学名正觉心。天亲就显疑而令修名显有得证果疑。文下为二。初善现发问。后如来即答。此初也。三僧祇劫二谛双修。所成正觉若因若果。岂非为彼无所得耶
经。如是如是须菩提 赞曰。下答有二。初明菩提果无所得。后明觉道因无所得。初中复二。初法身果。后报身果。初中复三。初即次释后结。此初也。承前问辞。若因若果无所得耶。故今即言如是如是所菩提也
经。我于阿耨至少法可得 赞曰。此释也。我观菩提。若因若果无微尘许所取法体。无少法故心无可得
经。是名阿耨至三菩提 赞曰。此结也。由证真如无所得理无有少法。是可得故。障尽理圆而成法身。是名阿耨无上菩提。是故论言阿耨多罗语故复说颂云
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前之二句释此三文。彼法身处无少可得。故知即是菩提无上
经。复次须菩提至三菩提 赞曰。下报身果。于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后释平等所由。此初也。若凡若圣无我真如平等之理。虽皆齐有由佛能证此平等理。得成报身名正等觉。故论说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身菩提者。人平等相相谓假者即报佛也。以法界中功德起而非增烦恼灭而非减。由非增减即名平等。由佛同证此平等理故。得寿命功德身相。悉皆齐等名无齐下。由证平等成无齐下。是故说为人平等相。即是前颂法界不增减也
经。以无我无人至无寿者 赞曰。此释平等所由也。余本及论。此下皆有得者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文阙者译者慢耳。所证真如具恒沙德。在经名如来藏。出经名法身位。别名殊体无差别。我人众生是生死法无彼我等。是名法身。故论说为于生死法中平等相也。即是前显净平等自相。由法无我清净平等自体相故。显其报身平等相也
经。修一切善至三菩提 赞曰。下显菩提道。因无所得。于中有二。初旨明后料简。此初也。一切善法六度万行。若望法身能为了因。若望报身即为生因。故论说为菩提道也。即明令修一切善法。方得菩提。非如二乘少修善法。即是前颂有无上方便。余菩提者善法不满足。更有上方便故
经。须菩提至是名善法 赞曰。此料简也。所言善法者。即彼无漏福德智惠理事等行。即非善法者。非是有漏世谛善法。是名善法者。即是随顺第一义谛无漏善法故。前颂云及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如显释经彼非结也。虽法报身互通囗义。皆名无上正等菩提。性相别观随义增胜法身菩提。得名无上报身菩提名正等觉。摄相归性总名法身。皆名无上不增减等。是释法身无上所以。由斯两论各依一释
经。须菩提至持用布施 赞曰。次下第三施设大利法心。显第二十无记非因疑。及二十二佛能度生疑。令眼如佛大法利行前已学佛证得正觉。次当学佛法施群生。以所得法施大福利。施福利时不应见有我。谓能说彼谓能受以法及人皆非有故。而诸菩萨不能学佛无所得心。施法利故。返疑所施文字教法。是无记故非菩提因。何要施设。由执故虽施而不广大。由疑故复不欲信施。令欲显彼疑执之心。令其学佛设大法利故。说受持得无量福。实无众生如来度等。无著约除执而广利生名施设大利法。天亲就显义而行广利名显二种疑。文分为二。初施设法利。即显无记非因疑。后安立第一义教授。即显佛能度生疑。显初疑故。论颂云
虽言无记法 而实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殊宝
上之二句假设问答。虽是无记。且为佛因。以离所说不成佛故。下之二句据实理答。言无记者是小乘义。岂大乘者执无记耶。以所说法。从前流故。众生但闻成出世故。故一法宝胜无量宝。令知教善为菩提因。显彼疑心行法利故。故以财施而为较量。此文后三。初举劣。次明胜。后校量。此初也。地前持说功德应少所举较量财命极多。地上持说功德应广所校财施都少者。何以施多少皆劣持经。地前难化多以勤勉。地上易知少之自达。随举并得据理皆齐。地上纵多无所喻故
经。若人以此至为他人说 赞曰。此明胜也。文准前释
经。于前福德至所不能及 赞曰。此正校量也。下持经福以为多。下全举施福不及其一千万亿。下亦复如是。算数譬喻所不及。此中准论有四胜故。所不能及一者数胜。即是此中算数不及。经福虽少性无限故。数亦无限。非彼施福有限数法所能及故。二者力胜。即余本言歌罗分也。如折一毛百分之心。一名为歌罗。义释为力。以无漏福少分力势非即漏善力所及故。三无似胜。即余本言数不能及。以持经福全不比数施福类故。如贵贱人不相以数。四者因胜。即余本言邬波尼杀昙。此译为因。举因摄果。施福招苦因果俱劣。经因虽少福成佛果因果胜故。由四胜故譬喻不及。故论颂云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经。须菩提至我当度众生 赞曰。此下安立第一义教授。显第三十一佛能度生疑。令其行真利乐行。谓设法利度众生时。而起生凡。依第一义教授。地上诸菩萨类。应如如来度诸众生。无实生相。而诸菩萨不能学佛。依第一义而度生故。返疑如来有实度生。非是依于第一义谛。若说真如是法平等诸何更有度众生。既有度生明非平等。由迷故虽度而不成真利。由疑故总不欲度生。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其依真而度生故。故说无实众生可度。无著约遣迷而真度名第一义教授。天亲就显疑而体真名显佛能度生疑。文下有四。问遮征释。此初也。作念于真理有度生耶
经。须菩提莫作是念 赞曰。此遮止也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经。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赞曰。下释有三。初顺成。次返显。后简异。此初也。真法界中一相不存。若依俗谛但有五蕴。即于蕴体假名众生名及五蕴不离法界故。法界中无生别度故。论颂云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经。若有众生至众生寿者 赞曰。此返显也。佛一切智称理而知无中。谓有即为妄执。既无妄执。是故不见有少众生如来度者故。无著云。如来如尔而不知故。天亲颂云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应知
于中三句释此经文。初五阴中有生度者。是取相过。次显以取五阴之法是众生故。后令众生而得解脱有度生相。即初句标下二句释
经。须菩提至即非有我 赞曰。下简异中复有三。初佛知无。次凡疑有。后破凡愚。此初也。言有我者。是有我执。非有我者。是无我执。有所执我可有我执。所我既无何有所执。即本无我而妄生执名为我执。既无我执佛何故说
经。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赞曰。此凡执有也。佛知我无都无我执。而诸凡愚起心别见妄说为有横生实执。如来欲显无所取我但妄执故说为我执。于无所取而妄执故。故前颂云不取取应知
经。凡夫者至即非凡夫 赞曰。此破凡愚也。岂唯无彼所起之我。勿谓实有能起执人真谛无生。何凡之有俗谛。约化亦非是真故。凡夫者即非凡夫。余本有言愚夫异生。即禀异见而更生故
经。须菩提至观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四摄取法身心。显第二十三比知法体疑。及二十四相福成因疑。令离相修摄法身行。前来诸文虽明法身未显摄取故与前别。而诸菩萨法执未亡。不能离相摄法身故。返于法身而生疑念。法身虽非相成就见。应以见相而得比知。既尔法身应以所修相好福因而能证得。由执故虽修而不能摄取。由疑故不修能摄之因。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离执相而观法体。修离相行摄取法身故。说不以相观佛等。无著约离执而自契证名摄取法身。天亲就显疑而修正因名显比知相因疑。文分为二。初明观相不可识真即显比知法体疑。后明相因非得真体即显相福成因疑。初中后二长行颂故。长行文四问答觅领此初也。可以观见三十二相比知如来法性身不
经。须菩提言至观如来 赞曰。此答也。须菩提将导佛觅故。以菩萨执疑之心答言如是。以观诸相以知如来真法身也
经。佛言须菩提至即是如来 赞曰。此觅也。由转轮王亦今相故。故论颂云
非是色身相 可显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经。须菩提白佛至观如来 赞曰。此领也。如我先来解佛所说。应不可以观见诸相。比知如来觅真法身也
经。尔时世尊至不能见如来 赞曰。此显成也。余本此后更一颂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广而颂显示如来所不应见。谓若求见真佛法身。而寻色声行耶。定故但见世谛。非契于理则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此法身所不应见故。色声心不可见也。既尔法身如何可见。故次半颂答此义云。应观佛体真如法性。性即是导师法身报化德法名曰导师。导引凡圣。于真理故导师应以法性为德。是彼色声心所不应见也。何故色声心而不能见色声。是者分别识。以此法性唯内证知。非是心别识所识故。彼色声心不能见也。故论颂云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赞曰。下明相因非得真体。次第二十三相福成因疑。文中有三。问遮身正。此初二也。恐诸菩萨复作是执。若不以相以见如来。宁以相因得法身果。说相两因得作佛故。为离此着故复答言也。更作念如来。岂不以相具足为因证得。便遮止云莫作是念。若以相因得菩提者。转轮圣王亦应证得。此中亦应作是例难。以前影后经不重言
经。如来至三菩提 赞曰。此经示正义也。谓佛身者理智为体。但由发起真无相智观证法性名得菩提。不以具足福相为因。而能证得无上正觉方便因相各差别故。论依此义而说颂云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