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的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生意并不好,一家人艰难度日,勉强供华罗庚上学读书。华罗庚自幼酷爱数学,他在金坛中学上学时,遇上了—位独具慧眼的数学教师王维克,王老师发现了华罗庚很有数学天赋,于是对他格外精心培养,他借给华罗庚很多的数学书籍,课余还经常对他单独辅导,使华罗庚在数学上进步很大。
1925年华罗庚中学毕业后,由于父亲无力供他上大学,就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他的父亲千方百计地凑了点钱把华罗庚送到了学校,但是华罗庚并不能适应这里的教育,有一天上课时一位老师将刚刚看完的作业放在讲课桌上,就声色俱厉地喊道:“华罗庚!这么简单的题你为什么没做对?”华罗庚看着满脸怒气的老师站起来说:“老师,我没有做错题,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还有理由?”老师更来气了,冲他摆摆手说:“那你上来给我讲讲。”于是华罗庚走上了讲台,他拿起粉笔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又转过身对着同学们讲了讲他的解题思路,他讲完后同学们都小声嚷起来:“他做的没有错。他的方法很好,一定是老师看错了。”满脸怒气的老师一时下不了台,他很恼火地看着华罗庚,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训了一刻多钟,这让华罗庚对学校的教育十分不满。再加上后来家里经济困难,没有钱交学费,于是上了一年学后华罗庚就退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华罗庚回到家里后就帮助照料店里的生意。
虽然不再上学了,华罗庚依然没有停止对数学的钻研。他经常站在柜台边,一边卖东西算帐,一边翻看着数学书,不时还演算起来,有时遇到难题,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钻研。由于他经常心不在焉,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差。一次,一位顾客来买毛巾,问道:多少钱一条?“26867。”华罗庚看也不看随口就把刚才演出的一个得数说了出来。
顾客一听莫名其妙,扭头就走了。
在一旁的父亲看在眼里,火冒三丈,抢过来就要把华罗庚手中的数学书和演算题的纸给烧掉。他认为儿子是让这些东西给弄傻了。
华罗庚18岁的时候,由于生活艰难和饮食不良,他不幸染上了流行的伤寒病,虽然后来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下来,可是他的左腿关节变形,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认识他的人看到他一瘸一拐地走在路上,都不禁为他的遭遇叹息。可是华罗庚却十分坚定地想:既然不能干别的工作,那么我还是钻研数学吧,这一行不需要什么设备,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够了。
此后华罗庚全身心地投入了数学,他节衣缩食省钱订份《科学》杂志,又买了很多的数学书籍,坚持学数学,同时他开始写一些有关数学的文章,投到杂志上。尽管刚开始有很多文章退了回来,但他没有灰心,依然继续写着。1930年他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中对一位数学教授的理论进行了质疑,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当他得知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年仅19岁的失学青年时,震惊不已地说:“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应该请他到清华来。”1931年,华罗庚在熊庆来的安排下到了清华,在数学系当了一名助理员。他平时的工作只是整理图书,收发文件。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课和学习数学。在熊庆来的悉心指导下,华罗庚进步很快,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拚命地学习,只用一年半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德语、法语。他寄出了3篇论文,都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在当时,大学的教授都很难在国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于是清华大学决定聘请华罗庚做教师,就这样,一个年仅24岁,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人,进入了清华大学教师行列。
后来,在熊庆来的帮助下,华罗庚获得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的机会。他在那里刻苦学习,在博采世界诸家成果的同时,他一连写出了18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华罗庚的论文在当时数学领域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上连连取得了突破,使当时世界级的数学权威们都赞叹不已。
1950年,华罗庚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虽然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家7口人挤在两间小旧房子里。但是他还是在昏暗的小油灯下,先后写出20多篇数学论文,还完成了他的一系列学术著作。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华罗庚写下这样的几句话: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也可以看做是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饮誉世界的数学大师的成长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