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曰西定坊,所属街在城内者曰武馆街(接竹仔街而来)、十三铺(分武馆之西另得名)、帽仔街(分镇北之半)、大井头街、内南濠街(下横街)、暗街、下打石街、做篾街、上新街、内新街(俱西出)、道口街、砖仔桥、二府口街、帆藔街(乾隆四十年里人潘复和砌路)、打棕街(俱南出)、关帝庙前街、县口街(分属镇北)、抽籖巷、米街、水仔尾街(俱北出)、内关帝港街、内妈祖港街、内王宫港街(俱西出)、土墼埕保(初属城外,建城后收入城内)。
在城外者曰宫后街(西门外大街)、南势街、北势街、外上南濠街、下南濠街、外新街(俱西出)、看西街(南出)、外打棕街、镇渡头街、外关帝港街、外妈祖港街、外王宫港街、佛头港街、崎嶵街、囗〈石娄〉囗〈石国〉石街、金龙卫街(俱西出)、杉行街、福寿街、横街仔、鱼行街(俱南出)。
村野东曰永康里(附郭一十五里,近城有街曰大东门外街,建城后稍有收入城内者属东安坊)、长兴里(距城二十里,有街曰嵌仔街)、新丰里(距城四十里)、保大西里(距城三十里)、保大东里(距城四十里)、罗汉门庄(距城六十里,有街曰蕃薯藔街,旧属凤山。雍正十二年改归)。
东南曰归仁南里(距城二十里)、归仁北里(距城二十五里,有街曰旧社街)、崇德里(距城二十六里)、其南曰新昌里(距城五里)、永宁里(距城十里)、依仁里(距城十五里)、永丰里(距城二十五里。以上四里前俱属凤山县,雍正十二年改归)、仁和里(距城十五里)、仁德南里(距城十五里)、仁德北里(距城二十里)、文贤里(距城二十里,有街曰埤头街)。
西南曰效忠里(即安平镇,广半里,袤十里,距邑治水程七里、陆程二十里,康熙六十一年改今名,有街曰市仔头)。
又其东北曰广储东里(距城四十里)、广储西里(距城三十里)、大目降庄(距城三十五里,有街曰大目降街)。其北曰武定里(距城二十里,有街曰泉州街、茑松街)、新化里(距城二十里,旧属诸罗,雍正十二年割其半归本邑)。
番民曰大杰颠社(距城六十五里,令番民移在隘口社,近蕃薯藔)、新港社(距城三十里)、卓猴社(距城五十里。以上三社俱熟番,初俱属诸罗县,雍正九年改归)。
福井:即下林仔井,在小西门外西南一里许,制宽大而水浅,四方筑以木板,凡二十余口,盖台湾建置时,土人凿以济海船之取水者,地滨海而泉之甘甲一郡。
灵济井:小东门外万寿宫后,康熙六十年南澳镇总兵蓝廷珍克复台湾驻此,泉大涌出,军无渴患,作歌勒石以记之,因名灵济。
南坛井:在旧南坛侧,泉甘,井为官取水竭,嘉庆七年,邑宰周作洵捐赀修井,且令民间取水者纳钱二文,为坛僧香油资,惟官否,遂为例。
桥渡
城邑:属东安坊者曰大枋桥(伪郑时建,架巨木,铺以大枋,故名。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蒋毓英始修,以后屡有修葺。嘉庆三年,绅士吴春贵、韩必昌、黄拔萃复鸠众易大木铺以砖石焉)、旧县顶桥(在旧县署前,初名县口桥)、德庆桥(在王宫口,地名坑仔底,乾隆十六年,知县鲁鼎梅重建。三十四年,里人请于蒋观察复修之,砌以砖石,碣其事于石)、新安桥(在竹仔街后,乾隆二十八年商人苏万利等修,有碣纪其事)、大观音亭桥(在蕃薯崎下大观音亭街,嘉庆四年,里众捐修,有碣)、安乐桥(在府仓口,嘉庆三年,学生曾廷谟鸠众修。按是桥在安乐境街,故名安乐桥,旧志载东安坊有乐安桥,乃康熙二十三年县令卢承德所建,今圯,疑即此桥,后人复修之尔。另有乐安桥在西定坊,与此异)。
属宁南坊者曰福安桥(在马兵营,乾隆十年建,二十三年里人陈朝梁倡修)。
属镇北坊者曰济津桥(一名长寿桥,康熙五十八年总镇欧阳凯建,乾隆十六年学生陈廷藩修,其后绅士商人复修之。嘉庆六年,县令周作洵重修)、新桥(在县署右,今圯)、德安侨(在大铳街,旧志失载,不知建造所始。乾隆十二年,里人修焉。二十一年复修,有二碣纪其事。三十三年,郡守蒋允焄倡修,五十五年郡守杨廷理、县令仇赋苹复修之。蒋有记,载「艺文」)、水仔尾桥(按此桥在西门外水仔尾街大厂前,初以木板为桥,乾隆四十三年,郡守蒋元枢架木使高,车马行人赖焉。造城之后,城内水归小北门而去,此地沙泥淤塞,港与路平,桥遂废。今余址尚存)。
属西定坊者曰福安桥(在同知署前王宫口旁,有石碣,书乾隆十三年重修。今桥已毁,砖址尚存)、乐安桥(在西门外佛头港口,未知建始何年,历来屡有修葺,旧志载康熙三十七年县令卢承德建者,乃东安坊之安乐桥也,详见东安坊下)、砖仔桥(在西定下坊,初红毛时用厚砖和蜃灰砌成,其坚如石,洪水冲塌,旧迹犹存。今久无修葺,淋雨之时,流潦汗漫,民铺木板以济)、恩赦桥(在妈祖楼街,雍正间拔贡生施世榜建)、永安桥(在水仙宫后)、安澜桥(在西门外镇渡头,康熙五十九年,郡守王珍重建,经历王士勷董其事。乾隆十九年,里人侯宗兴重修,三十九年商人苏万利修,嘉庆九年复修,董事郭子璋等勒石纪其事)、得胜桥(在安澜桥之上、水仙宫左畔,旧名暗桥。嘉庆十一年郊商重建,郭子璋等董其事,碣于桥侧,改今名焉)、太平桥(在水仙宫左侧,去得胜桥三十步。雍正六年建,乾隆五十五年修,嘉庆九年商人捐赀架筑,砌以砖,碣其事于桥之右)、外永安桥(在大西门口左畔南河港头,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因筑城而建,南河新街等处入城者,以此为快捷方式焉。
郊野:则有大桥头桥(在小南门外仁和里,为南路往来之冲。乾隆四十年,里人陈朝梁曾修,今址尚存)、柴头港桥(在小北门外武定里,乾隆四十三年陈朝梁修之。五十八年,巡道杨廷理修。嘉庆七年,里人吴元光复修焉。此为北路冲途,流潦时涨,旋修旋坏。今惟存柱石而已。往来铺大枋以行焉)、大桥(在大北门外东北隅,今废)、小桥(在大桥之北,今废)、蓬溪桥(在大东门外永康里,中路往来之冲。乾隆十六年乡老方邦助与其侄国良捐赀筑造,舆徒称便焉)、乌鬼桥(在永康里,乌鬼所筑。乌鬼,红毛奴也。桥圯里众复修)、鲫鱼潭桥(在永康里茑松嵌下,乾隆十六年绅士侯世光建,砌砖为墩,高丈三尺,酾水三道,相距各丈六尺,架木铺板其上,可容两车,旁翼扶栏,东西累土成堤,宽与桥称,计长百二十余丈。潭渟泓澄澈,为邑胜景。乾隆四十三年,郡守蒋元枢宴游于此,以桥堤坍坏,乃图修举,属其事于乡绅郑其嘏。其嘏谋于众,遂与里人林中鹤、李应玺、李鼎兴辈共修之,勒石纪其事,郡守作记,改其名曰龙潭桥。六十年,绅士郭士杰陈从龙等复修焉,亦有碣)、斗米桥(在广储西里,今圯)、马鞍桥(亦名新港桥,在新化里新港,架木为之,形如马鞍,康熙五十五年里众重修)、竹溪寺桥(在永康里,乾隆四十八年僧慧珍建。五十七年,乡老吴邦杰修。嘉庆三年,黄锺岳复修)、广安桥(在新昌里濑北埸,临海,乾隆四十七年司场务者请于官修之,有碣。嘉庆六年复修)、塭岸桥(在武定里洲仔尾,地形洿下,积淖奔流,行人苦之。旧挽竹筏、系小舟以济,为塭岸渡。乾隆三十一年,郡守蒋允焄就势筑长堤,延袤八百余丈,造木桥六所,行人赖之。四十九年,郡守孙景燧修。五十五年,郡守杨廷理修。越三年,杨公升为巡道,复修之。以后继者,嘉庆四年巡道季学锦,七年总镇爱新泰皆捐赀倡葺,故至今民无病涉焉。按此桥属嘉义南境,然自来倡修督造者,皆台邑人,且地迫台邑,故必书之)、湾里桥(在文贤里,跨台江东南小港,在喜树仔侨之南)、喜树仔桥(在文贤里,跨台江东南小港)、盐水埔桥(在小南门外,距城一十五里,为南路通衢)、茑松桥(在三坎店之东)。
渡:则曰镇渡(在西门外海口,距安平镇水程七里,往来绎络,以风顺逆为迟速。红毛及伪郑时古渡,自大井头登舟。今填海成陆,市肆喧阗,移渡于此。渡头水浅,潮落必以牛车接载,乃可登岸)、冈山溪渡(在崇德里,以竹筏济)、二赞行渡(在文贤里,旧有桥,桥南为凤山界。康熙三十一年,南路参将吴三锡修,未几坏。春冬之间,里众架巨竹藉草覆土,可通车马,夏秋水涨,则济以舟)、白沙墩渡(近海,在文贤里二赞行溪尾,以小艇济)。
山水(附胜迹)
东倚者皆山,西控者皆海。山渡海而来,则以为发源乎福州,东汨乎鼓山(「赤嵌笔谈」云:宋朱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脉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今台湾入版图,年数适符),示响乎五虎(福州五虎山入海,首皆东向,是气脉渡海之验),见迹乎关潼、白畎,而结脑乎大鸡笼(旧志云:台湾山脉自福州五虎门磅礡入海,东至大洋中,突起二山,曰关潼、曰白畎,复渡重洋,至淡水,结脑为大鸡笼),南行数百里至郡治。彼堂堂兀兀以去者,且不知其所之也(或云吕宋地脉发于台湾)。然山渡乎海,其盘旋屈曲,垂乳结穴,可造郡邑聚村落者,必西向内地,而复归于海。水出于山,其可舟、可游、可灌、可汲,以养吾民者,必西流而卒归于海。岂地理之所存,顾有不忘其本者欤?今居斯土者,官则受国恩,衔王命而至;君门万里,臣心凛凛,视同咫尺。民则农商富庶,必念食毛践土之惠,以毋忘首邱之仁。反是者不祥。盖观诸地理,则有断断然者。地理即天理,亦即人道也。邑区区数十里,则有专脉注结者,有别派分支、罗列拱卫,且有蜿蜓游行过境以去者。盖自番酋杂居,箐篁丛翳,士大夫终不肯裹犯雾露,为奇岩秀石之评。樵夫猎户过之,而不能名;名之而不能书;故不知名者盖伙。名之矣,而游移彷佛,所闻异词,指东讹西,以此易彼。旧志所称,差谬殊甚,以其所可知者书之;名号虽殊,而山川不改;道理之远近,可约而知;南北东西方面不可易也。谈地理者,要以天道人事为断。
大乌山:在邑东北百里而遥,郡垣之祖山也。山势西南行十余里而高耸秀拔者,为分水山。稍下又西行为分水仑。仑南北两石峰苍翠秀削,翼之以行。缘仑皆结细石,产青草,磈礧嫩绿。仑南北皆良田美石,无坑堑。仑左之水,南趋罗汉内门;仑右之水,北入木岗山溪,以出大穆降(此水入溪西落则木岗山之脉已隔。旧志谓木岗山为郡少祖,可知其讹)。仑西行二十余里,顾盼逶迤,欲收仍纵,前起巨阜曰草山(以多茅草,故名),则郡垣之少祖山也。南北复有两高峰翼之以行。峰多石,势甚雄伟,西行列屏障,自北而南,横亘数十里,则为内大乌山(此在郡城背后,为第三重屏障)。踰山西南孤峰突起者曰一峰,尖峰皆大石,石壁高可数丈。下有石井,水清而甘,环山居人数家皆食焉。由是西下,伏而起,起而伏,如是者三,曰三凸仑。迤仑西行,八峰平列于前,自南而北,连亘二十余里,如开楼窗,如展镜屏。每天清气霁,倚窗窥屏,远见红毛楼,故昔人名之曰蚝镜窗。八峰者复有专名,最南第一峰曰天马。第二峰独高,大石屏如竖镜,则独以蚝镜属之。北第三峰曰飞鸢巢。又北曰猴晒日。又北曰接云。又北曰山猪路。北为獐仔壁。极北曰尾峰终焉(此郡城第二重屏障也)。自第二峰蚝镜西下二十余里,至老鹞岭,中间南北诸峰,星罗棋布,蚕丛鱼凫,游衍错落,多不知名。而自老鹞岭西下又二十里,则结凹脑曰马鞍山。其西为香洋。香洋西面二十余里,平畴旷衍,沟塍绣错,袯襫成云。春夏之交,可以观耨。旧志以为八景之一者。由是而西,小阜嵚崎,绵亘错互,若坡若陇,南北迢迢二十余里,横为郡城之背者曰嵌顶山(此郡城第一重屏障)。嵌顶西上五里许,为大东门。
番仔湖山:在大乌山西北,距城八十里,亦东北最高山也。其西为刚仔林、大尖山,又西为小尖山,皆极危峻,人不可行。又西下为左镇山。左镇北踰溪为木冈山。木冈西下为卓猴山。卓猴逾溪西南为猪母耳山。又南为柳仔林山,皆邑之右肩也。又南为鉴里山。鉴里北踰溪为草潭山。又西北为大丘田山。大坵田西为湖仔内山,则邑右臂之拱卫也。
内乌山:在分水仑之南者,直趋南路。其分支者,东趋罗汉内门,西落脉为上仑、石屏山。其南则翁仔上天山。稍西为雁门关。前志所谓雁门烟雨者是也。旧路由此入内门,今崩陷不可行。雁门之西为土楼山,亦曰险山。门径甚险,惟容一人一骑。乱时人争逃之,扼其险贼不能至。下有大坪社,故亦名大坪山。西南为茅草埔山,皆邑之左肩也。又南为狗囵圈山,则左肩之外辅。又西北为户凳岭。又西北为湾崎山。又西北为虎头山。又西北为猴洞山,则邑左臂之拱卫也。
魁斗山:在邑城南。其脉自东南来,至正南囗〈徙,阝代彳〉起三峰,状若三台星,为府学文庙拱案。又蟠屈蜿蜓,以至西南,势若内抱,形家所谓下砂者是也。邑来脉甚长,而所谓下砂者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