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
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须先问曾请未。会请师即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得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无误矣。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耳。
禀受论
人禀父母精血化生。故内经有曰。阳施阴化。谓之有子。圣济经言。方其受授之初。一月血凝。二月胚胎兆。三月阳神为魂。四月阴灵为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定六腑。七月七精开窍。八月八景具全。九月气足象成。十月百神集备。至日满而生也。(又云。一月如珠露。二月若桃花。三月形象成。四月男女分。五月腑脏具。六月筋骨全。七月魂生而动左。八月魄长而动右。九月三转身。十月足而生。此未知其所出。)其始有谓之妊者。以其阳始而阴任之也。有谓之胚者。以其未成为器而犹坯也。有谓之胞者。以其已为正阳而阴包之也。有谓之胎者。以食于母而为口颐也。有谓之娠者。以其有时而动也。有谓之怀者。以其有身而根据也。原夫此象者。皆阳始阴任在有形之先。次由五行而后化成也。故曰。阴阳具而五行立矣。且阴之所任者。
壬也。一阳壬兆。则人乃肇生。命门主生气之原。精所藏焉。壬、阳水也。合丁之阴火而生丙。故有命门。然后生心。
心主血。神所藏焉。丙之阳火。合辛之阴金而生庚。故有心然后有肺。肺主皮毛。魄所藏焉。庚、阳金也。合乙之阴木而生甲。故有肺然后生肝。肝主筋。魂所藏焉。甲为阳木。合己之阴土而生戊。故有肝然后生脾。脾生肉。意所藏焉。
戊为阳土。合癸之阴水而生壬。故有脾然后生肾。肾主骨。志所藏焉。故肾与命门一也。此阴阳五行。夫妇生化。自然之理也。人之赋禀。自受气至胎化。自成形至生养。亦皆由焉。
初生论
儿才生出母腹中。急当举之。便以绵絮包裹。抱大人怀温暖。虽暑月。亦不可遽去绵絮。须渐渐减去之。盖乍出母腹中。不可令冒寒也。又急以绵裹手指。揩拭儿口眼中及周遭秽血。皆令尽净。不可令入口眼也。若举迟。失于包裹。
则令儿中寒。若秽血得入口眼。则令儿生病。(其证候方论并在后)
回气论
儿才生出母腹中。哭声迟者。急以葱白细鞭其背。呼父小名。即啼。又儿才生下。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其儿。顿放大人怀中温暖。若已包裹。须更添之。令极温暖。且未得断脐。将胞衣置灰火上烧之。仍捻大纸。却盛蘸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燎之。以脐带连脐。得火气由脐入腹故也。更以热醋汤捋洗脐带。须臾则气回啼哭。然后如常洗浴断脐。此法甚良。救者甚多。
洗浴论
儿才生下。须先洗浴。以涤荡污秽。然后乃可断脐也。若先断脐。则浴水入脐而为脐疮等病。及浴水须入药预先煎下。以瓶贮顿。临时炊暖用之。不犯生水即佳。并以后浴之。亦用药煎汤。今具煎汤用药下项。
用猪胆汁汤浴儿。则不患疮癣。皮肤滑泽。用金银虎骨丹砂煎汤。则辟邪恶。去惊。(单用虎骨亦得)用李叶切半升煎汤。则解肌热。去温壮。用白芷二两。苦参三两。锉碎煎汤。则去诸风。用蒴 葱白胡麻叶白芷 本蛇床子煎汤。退热。
用苦参黄连猪胆白芨杉叶柏叶枫叶煎汤。去风。
用大麻仁零陵香丁香桑葚 本煎汤。治诸疮。
用金银桃奴雄黄丹砂煎汤。则辟邪除惊。
用益母草煎汤。治疥癣诸疮。
凡煎汤。每用水一斗。入药煎至七升。去滓。适寒温用之。冬不可太热。夏不可令冷。须调停得宜。乃可用之。
儿自生之后。须根据时洗浴。以去垢污。又不可数数。若都不洗浴。则皮皴毛落。多生疮疥。凡洗浴时。于背上则微微少用水。余处任意。即不可极淋其背。亦不可久坐水中。则引惊作病。切须慎之。如常能根据法用之。令儿体滑舒畅。血脉通流。及长少病。无不验也。
断脐论
儿生下。须当以时断脐。若不以时断脐者。则令脐汁不干而生寒。为脐风之由。断脐之法。当隔单衣。以牙咬断之。
将暖气连呵七遍。若用刀断之。须用剪刀。先纳怀中暖透。然后方用。不得便用冷刀。多致伤脐生病。宜切戒之。其断脐带。当令长至足趺。或云当长六寸。若太短则伤脏。令儿腹中不调。若太长则伤肌。令儿皮枯鳞起。才断脐讫。须用烙脐饼子安脐带上。烧三壮。炷如麦大。若儿未啼。灸至五七壮。灸了。上用封脐散封裹之。法须捶治帛子令柔软。用方四寸许。上置新绵浓半寸。及上置药末。适紧慢以封之。如不备其药。即用极细熟艾一块。置于上封之。但不令封帛紧急。急则令儿吐 。又须常切照顾。勿令湿着及襁 中。亦不可令儿尿湿。恐坐疮肿及引风也。
烙脐饼子豆豉 黄蜡(各一分) 麝香(少许)上以豆豉为细末。入麝研匀。熔蜡和剂。看大小。捻作饼用。
封脐散雄鼠粪(七枚 两头尖者是) 干姜(枣大) 甑带(鸡子许三味同烧灰) 绵灰(半两别烧称) 绯帛灰(别烧称半分) 胡粉(三钱炒黄) 麝香(少许)上同研极细末。每用半钱至一钱。敷脐上封之。永不患脐疮肿。如已因风湿患疮肿者。看脐带落与未落。根据此用药便瘥。
儿已封裹脐了。一切如法。得数日许。忽然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乃脐燥。还刺其腹故也。当与解之。易去故帛药物。更换裹之。如无此证。亦于十日许解视。换时须避风冷。若遇冬月。左右置火。于温暖处换之。至于寻常换衣用粉。亦当如是。若失于照顾。致伤脐患者。具方于后。
治小儿初生。脐未落时。肿痛水出。取故绯绢烧灰。研细末敷之。
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赤肿。以白石脂为细末。炒令微暖敷之。日三四次。
治小儿脐疮 以甑带烧灰。研细末。猪膏和敷。或以桑白皮汁敷乳上。吮儿饮。
又方 以东壁上土敷之。治历年不瘥者。伏龙肝亦得。
又方 以当归为细末敷之。久不瘥者。用之神效。
治赤肿或脓血清水出者 以马齿苋叶烧灰。研末敷之。或以露蜂房烧末敷之。
又方 以干蚵 火 为灰。研末傅之佳。
又方 以黄柏为细末敷之。治久不瘥者。
治小儿脐赤肿 杏仁半两。猪颊车骨中髓七钱半。先研杏仁极烂。和髓敷之。一方研杏仁如脂。和髓中膏敷。
治小儿因剪脐。伤外风。致脐疮久不干。 白矾。 白龙骨。等分。同研为细末敷之。少少用。如无两味。但得一味亦可。
又方 以绵烧灰。研为细末敷之。新旧皆可。
胡粉散治小儿脐疮。湿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极。
胡粉(一钱 细研) 干姜(烧灰 一钱 细研) 白石脂(烧存性称一钱细研)上同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钱敷上。
凡小儿患脐疮未愈。不可乳令大饱。大饱则令儿脐风。
相视寿夭论
儿生下。洗浴断脐之后。当视其寿命长短。成人不成人。
儿生。身不收者死。儿生。鱼口者死。儿生。股间无生肉者死。儿生。汗血者死。儿生。颐下破者死。儿生。囊下白或赤者皆死。儿生。阴不起者死。儿生。身如凝血。若无皮者死。儿生。脐小者不寿。儿生。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儿初生。目自开者不成人。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儿初生。啼声散者不成人。儿初生。身软如无骨者不成人。
儿初生。啼声深者不成人。儿初生。头毛不周匝不成人。儿初生。汗出不流不成人。儿初生。小便凝如脂膏者不成人。儿初生。常摇手足者不成人。儿初生。枕骨不成。能言而死。儿生。膝骨不成。能倨而死。(一云尻骨)儿初生。掌骨不成。扶伏而死。儿生。踵骨不成。能行而死。儿生。膑骨不成。能立而死。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儿初生。脐中无血者成人。儿初生。啼声相连延属者寿。儿初生。卵下缝通达而黑者寿。儿初生。身体鲜白而长大者寿。
初生服药论
儿初生。出母腹。揩拭口眼净。洗浴了。断脐毕。 包讫。且未得与乳。当用好甘草一中指节许。擘碎。以水三蚬壳。煎二蚬壳。以绵缠指。蘸与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若服二蚬壳不吐。即无秽物。不须更服也。此法不问儿虚实壮怯。皆须服之。次看形色。若面色红润。啼声响快者。用擘破黄连。以汤浸取浓汁。调朱砂末。抹儿口中。打尽腹中旧粪。方可与乳。又法。以汞粉半钱。旋旋吮儿。良久。脐粪乃下为佳。故圣济经云。凡儿初生。恶血未纳者。拭以绵指。吞而在胸膈者。吐以甘草。入而在腹内者。利以黄连汞粉。皆所以革污秽也。次用好朱砂一大豆许。细研水飞。炼蜜一蚬壳。看稀稠和膏。分三剂。每用一剂。乳汁化。时时滴儿口中。三日内服尽即止。姚和众云。成炼朱砂。能温肠胃。壮血气也。一日只可一豆许。分三次用。勿得过也。次用真牛黄一大豆许。细研。以炼蜜酸枣大。和成膏。每用一大豆许。乳汁化下。时时滴儿口中。姚和众云。能去惊。辟邪恶之气。若儿形色不实。怯弱者。不宜服之。如胎热。或身体色赤黄者。宜多服。此法在三日外也。
中寒论
儿才生。毕迟。或断脐晚者。令见冒冷。故寒中之也。又先断脐。后洗浴。则水气得入之。或洗时水气所干。亦为中寒之候。其证腹中绞痛。夭矫啼呼。面青黑。尿清白。当以当归末为粉。着于絮上。灸而熨脐腹。日日频熨。至啼止脐干为度。仍不可灸令大热。恐引惊也。
初生不乳论
初生洗浴断脐 包。革秽污。下脐粪都了。经日不饮乳。及不小便者。此因难产。或包裹举迟。中寒。或被风邪微干。伤动藏气所致。有此候者。多为撮口。治不可稍缓。
通关散治初生儿不饮乳。及不小便。 以石银器中贮奶汁二合。入四破葱白一寸。煎取一合。注子分灌之。服尽立效。
脐风撮口论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然面青。啼声不出。口撮唇紧。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脐风撮口之证也。此由儿初生剪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瘥。其重则病入腑脏。而为脐风撮口。
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则牙关噤而口撮。不能入食。身硬。四肢厥逆。与此候颇同。故谓之脐风撮口。乃最恶之病也。千金有曰。小儿忽患脐风撮口者。百无一活。皆坐视而毙。良可悯恻。有一法极验。但世罕有知者。凡遇其患。则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米状。急以温水蘸熟绵子。裹手指。轻轻擦破。即便口开而安。
又法。视小儿口中上下龈间。若有白色如豆大许。便以指甲于当中掐之。自外达内。令匝至。微有血出亦不妨。又于白处两边尽头。亦根据此掐令内外气断。不必直破入指甲矣。恐太甚则伤儿。此二法相类。子母秘录云。于掐破处以蜈蚣末敷之。大良。及有治方集之后。
治小儿断脐之后。不慎照管。致风湿所乘。令儿不能乳哺。名曰脐风。宜速疗之。不久则为撮口也。
当归(去须半两洗焙) 天浆子(去壳三个微炒) 乱发(一钱烧灰)上为细末。入麝香一字许。时时敷脐。
又方黄柏(锉) 釜下墨煤 乱发(烧灰存性)上各等分。同为细末。用一字或半钱敷之。
金两黄散治小儿脐疮不瘥。因风传变。欲为撮口。或为发痫者。
川黄连(去须一分为末) 胡粉(一钱研) 龙骨(一钱 红研)上同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之。时时用。
定命散治小儿剪脐中风。唇青撮口。吐白沫。四肢冷。
赤足蜈蚣(半条酒炙令干) 川乌头尖(三个生) 麝香(少许)上为末。入麝研匀。每服半字。煎金银薄荷汤调灌。
治小儿初生撮口蛇蜕皮(一分微炒) 钩藤(一分) 干蝎梢(一分以上先细末) 朱砂(一分别研水飞) 麝香(半钱别研) 真牛黄(半钱别研)上同研细。拌匀再研。每服一字。取竹沥一二点。同乳汁调灌下。一方只蛇蜕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
津调涂口中。日五七次。
又方 以盐豉置脐上灸之。
又方 以夜合花枝浓煎汁。拭口并洗。
又方 于儿口傍。先刺令见血。碎雀瓮(即天浆子)汁涂之。
又方 生捣鼠妇。并雀瓮汁相和。调涂抹口中。渐渐乳。得效。鼠妇乃湿生虫也。
胎中病论
儿自生下。至一腊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时。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瓦斯发而为病。
又有母于妊娠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勿充。疾 因之。故圣济经言。病生于中者。与生俱生也。今叙于后。
梗舌儿才生出母腹。因与揩拭口中恶物。便仔细看儿口中。如有皮膜。似芦苇管中之膜。裹定儿舌。或连舌根者。此名梗舌。乃胎毒所攻而生。或母于妊娠时。爱食飞禽之物。感而所致。便须急以指甲刺破剥去之。揩拭血净。用烧白矾灰细末。敷半绿豆许。若不摘去。则梗其舌而不能语。令儿哑也。及日数多。亦不能去也。
气闭儿初生一二日间。有大小便不通。腹胀满而欲绝者。此胎毒之气郁闭所致也。便急令一妇人。用温水先漱口了。后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各五七次。以赤红色为度。须臾气散。则自通矣。
不即尔。无生意也。有此候。用此法。可谓再生。
鹅口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于舌上生白屑如米。连口两角。生黄疮。及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儿声不发者。名曰鹅口。
保命散治小儿鹅口白矾(一分烧) 马牙硝(半两研细) 朱砂(一分研细水飞干)上同研匀细末。每用一字。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之。先以手指缠乱发。揩拭儿舌上口角颊中。去垢秽净。然后用药敷之令遍。缠发揩时。以井花水沾用。或以绵缠指头。沾栗 汁用。
治小儿鹅口不能乳。以马牙硝研细。遍掺舌上下两颊口角内外患处。日三四次。
又方 以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又方 以鸡 中黄皮烧灰研细。乳和敷之。
又方 以白鹅矢汁灌口中。
又方 以黍米汁敷之。
又方 以全蝎七枚。先用薄荷汁浸过。后用薄荷七叶裹之。文武火炮过。焙令干。研末。更入黄丹。同研匀细。
熟蜜和为膏。敷病处。
垂痈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血气不敛。儿口中上 连喉舌。生物如芦箨盛水之状。或作。在悬雍之前。塞其气路不通。令儿危殆。名曰垂痈。又儿生下即死者。多此病也。人少知之。当急视之。
凡遇是病。便以指甲摘破。或以绵缠长针。留尖如粟米许刺之。令儿气泄则活。其 破。则出青黄血水。便用帛子 拭。及用盐汤蘸帛榐揩令净。若入喉。即伤儿。慎之慎之。如一刺复作者。再刺。
如圣散治垂痈。
铅霜(一分研细) 真牛黄(一分研细) 太阴玄精石(一分研细) 朱砂(一分研细水飞日干)上件再同研匀。入白龙脑细末半钱相和。每用抄一字至半钱。掺儿口中。
重 (重龈童舌)儿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于儿口中。若发于 上作肿。作两重之状。名曰重 。
若发于上下齿龈两傍。肿如垒龈者。名曰重龈。若发于舌上肿起。初更生一小舌者。名曰重舌。肿闷作痛。令儿多啼。不能哺乳而妨碍。
治重 重龈 以蛇蜕皮烧灰。研细末敷之。
又方 治如前。以生蒲黄末敷之。
乌 骨散治重舌肿闷。妨碍吮乳。
乌 骨(一两) 干蜣螂(半两烧灰) 蒲黄(半两研) 枯白矾灰(一两研)上和研如粉。每用半钱。以鸡子黄调涂肿上。咽津不妨。
又方 治如前。以蛇蜕皮为末。干捻敷舌下患处。不一时便消。不能饮乳者。用之得能饮。或以鸡羽蘸淳醋。榐药掠舌下。
又方 以木兰皮长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以醋一升。渎之取汁。注患处。
又方 以伏龙肝研细末。牛蒡汁调敷。或以衣鱼(即蠹鱼)涂舌上。
又方 以马牙硝末涂舌下。日三。
又方 以三家屠肉。切如指大。以摩舌上。
又方 以黄丹豆许。纳管中。吹舌下。
又方 以蒲黄敷之。不过三次。瘥。一方。微炒。以纸铺地上。出火毒。研罗细末。先用温水蘸帛裹指。轻轻掠。后掺药。
又方 以桑白皮煮浓汁。涂乳上吮儿。
治重舌妨闷欲死 以乱发烧灰。研细末。以敷舌下。频频用。或烧簸箕皮敷上。
又方 治如前。以鹿角炙。适温热熨之。或如米粒大。安舌下。
又方 以小豆煮汁。和鹿角灰敷之。日三。或以赤小豆末。醋和敷舌上。
又方 以露蜂房烧灰。研细末。醋和膏敷之。
蓐疮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攻发。身生疮者。名曰蓐疮。谓在产草上生疮也。
治蓐疮 以黄连为细末。先用生麻油涂盏子内。将黄连末遍掺油上。倒合在铫三脚子上。下用艾叶火熏令极干。刮聚。再入生油腻粉各少许。和膏敷之。
又方 以泽兰心细嚼敷之。
又方 以葵根烧灰敷之。
治小儿初生三日。头面生疮缘起。身体壮热。多啼。
升麻 柴胡(去苗) 石膏(各一分) 甘草 当归(去须各半两)上为 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至二分。去滓。时时与。量儿大小加之。
治小儿初生。蓐中生热疮。以鸡子五枚敲破。去白。只取黄。又以乱发如鸡子黄许。二味相和。铫子中煎熬。取汁涂之。更用苦参末敷之。甚奇。刘禹锡云。顷在武陵生子。蓐内便有热疮。发于臂腿。蔓延半身。初用他药无益。状候至重。昼夜啼号不乳。因阅本草有云。乱发合鸡子黄煎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下痢。注云。去痰热百病。又鸡子。本草云。疗热疮。因用之。立效如神。煎法。鸡子黄乱发初入铫煎时甚干。少顷发焦。遂有液出。
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
口噤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口噤。不能乳。腹急多啼。下青黑粪。或口生疮如米。名曰口噤。此证牙关急而口噤。与撮口相似。然撮口证面色青。啼声不出。口吐白沫。此口噤证。面色赤而多啼。口不吐白沫。所以异也。此缘儿在母腹中时。为风热伤胎所致。故圣济经曰。风热伤胎。生而口噤也。千金云。赤者为心噤。白者为肺噤。
立圣散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
干蜘蛛(一个 去足 口取新竹沥入蚬壳中浸一宿 炙焦为末) 干蝎梢(七个为末) 腻粉(一钱)上同研匀细末。每服一字。乳汁调,滴儿口中,时时用。
又方 以鹿角粉大豆末等分研细。乳和。涂乳上。令儿吮服。
又方 以生甘草一分细锉。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分数次。灌儿口中。令吐出痰涎秽物。后取猪乳汁点儿口中。瘥。亦治撮口。
又方 以真牛黄少许研细。淡竹沥调一字灌之。次以猪乳滴口中。
又方 以赤足蜈蚣去足。炙黄为末。以猪乳调半钱。分三四次温灌之。一方用雀瓮不开口者五枚。烧灰研细末。饮调服一字。
又方 以白僵蚕二枚为末。蜜和。敷儿口内。如无。以原蚕蛾二枚。炙黄代之。亦治撮口。
又方 以雀矢白。水和丸麻子大。乳服二丸。鸡矢白亦佳。
又方 鸡矢白枣大。绵裹。水五合。煮二沸。分服。
治小儿口噤体热 以青竹茹三两。醋一升。煎取三分之一。温分数服。
治小儿口噤。牙关不开。以天南星一个煨熟。急用纸封角。莫令透气。却以纸裹。近上尖处。翦一窍子鸡头大。令热气出。于鼻孔中熏之。牙关立开。亦治撮口。
啼儿自初生以来。身色青白。无血色。好啼哭。昼夜不止。身体仰而 。夜则甚。腹满不乳。大便青白。昼夜啼。诸药不效者。此名 啼。乃儿未生以前。在胎胞中时为风冷伤所致。故圣济经曰。风冷伤胎。生而 啼。千金有云。小儿有胎寒。则腹痛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按之如水声便没。没而复出。不急治。多变为痫。
养脏汤治小儿胎寒 啼。
当归(去芦一两) 沉香 丁香 白术 桂心 川芎(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二片。煎半盏。去滓。滴儿口中。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者。亦胎寒也。以梨叶煮浓汁七合。分三四次服。出千金。
又方 以当归为末。每用一小豆许。乳汁调下。日二夜一。病儿大。添之。
又方 以柏子仁为末。每服一钱半。温水调下。
矾石丸治小儿胎寒 啼。发痫。以马齿矾。火 半日为末。枣肉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乳汁送下。量儿大小增损。以瘥为度。有痰亦去。神良。兼治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色。
血癖(又名胎积)儿未生之前。在母腹中。藉母经血以滋养焉。至生下时。须拭去口中恶血。及用药下尽儿腹中秽血之粪。
方才饲乳。若于生时。揩拭儿口中恶血不净。吞咽入腹。或腹中旧有秽粪。不曾下之。或下之不尽。因而成癖。
故名曰血癖。又名曰胎积。至生下百日内外。儿生头疮。眼目赤涩。小便如血。口中气急。身体紫色。腹胀躁烦。多啼不乳。
胎积丸治小儿血癖。
白丁香(二十一个) 轻粉(半钱) 滑石(半钱) 乳香(半钱) 巴豆(三十个针串灯上烧焦微存性)上为末。糊丸黍米大。每一二丸。看虚实大小与服。煎柳心七个。汤放温送下。连一二服。粪下恶物是效。
亦令乳母服和气药调养饲儿。若儿服药后吐不止。大便不通。面黑气喘者死。
胎赤眼儿自生下。至开眼以后。眼两 及睑眶赤烂。名曰胎赤眼。此因儿生时稍难。留滞时久。或不慎照顾。致恶血入于儿眼。又或生下时。揩拭儿眼边恶血不尽。亦令入儿眼。渍 以生是病。不急治之。则至长不瘥。
二金散治小儿胎赤眼。
黄连(去须一钱) 黄柏(一钱)上先为粗末。用奶汁同浸一宿。焙干收之。每用少许。以新绵裹荆芥汤浸之。放温。时时频洗。
胎惊儿在母腹。未生之前。因有所惊。胎内感之。至生下百日以来。儿心神不宁。睡卧不醒。壮热躁烦。啼哭无时。上视发搐。面青腰直。撮口缩腮。粪青黄水者。此名胎惊。方论著于惊疾门之中。
胎怯儿自生下以来。面无精光。肌肉脆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黑睛少。羸 多哭。此胎怯也。宜天麻浴汤治之。
胎肥儿生下肌肉浓。遍身血色红润。至盈月以后。渐渐肌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此胎肥也。更看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治亦天麻浴汤。
胎热儿生下有血气。时叫哭。身壮热。如淡茶色。目赤。大便黄赤。粪稠。急食乳。此胎热也。治亦宜天麻浴汤。
天麻浴汤治小儿胎怯胎肥胎热等诸疾。
天麻(二钱) 蝎尾(去毒为末) 朱砂末 白矾末(各半钱) 麝香(一字) 乌蛇肉(酒浸去皮焙干为末)青黛末(各三钱)上为末匀。每服三钱。水三碗。桃枝叶五七条。煎十数沸。带热浴之。勿得浴背。汤须适温热用。
治小儿胎热。或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色如淡茶黄色。瘦瘠不为肌肤。四肢痿 缭戾。服之充悦健壮。
芍药(二两半) 柴胡(去苗二两半) 鳌甲 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 人参(去芦) 大黄(各一两)甘草 干姜(各半两如热即用枳实)上为末。炼蜜和丸大豆大。百日至一岁儿服一丸。乳服。日二。量儿大小增减。
胎中病论
诸不治病
胎内十二证一、双瞽。二、只眇。三、骈拇。四、六指。五、体残。六、肢废。七、独肾。八、喑哑。九、缺唇。十、社老。十一、挛拳。十二、侏儒。
胎外十二证一、睛凸。二、近睹。三、鼻 。四、耳反。五、结喉。六、项瘿。七、舌短。八、节弹。九、龟胸。十、驼背。十一、膝并。十二、交胫。
六指儿生下六指者。外科以利刀截一指。外贴生油膏。往往有不见痕迹者。
缺唇儿生下缺唇。亦能弥缝。然不能掩其痕。十二病中。惟是二种仅有手段。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