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36800000017

第17章 文事纪(3)

至本朝平定澎、台,教育之广,更远讫于荒陬遐岛。即裸人番社,亦莫不设有社学,何第中土而已耶!以故澎湖一十三澳,俱有塾以训童蒙。大澳三、五处,小澳亦不下二、三处;鸡窗灯火,大非蛋雨蛮烟之旧矣。但学必有师,师必有法,然后教可成而学可兴。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社学虽小,实乃大学之根柢。此时入手一差,后即难挽,不可不慎也。必如吕司寇所云:选社师务取年四十以上、良心未丧(必有良心,始不误人子弟)、志向颇端之士,不拘已未入学。如果见识近正、音韵不差、文理粗通,讲解亦是者,拨为社师。此择师之法也。又云: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刊布社学,令之学习。念书先要数字,次要联句,次要一句紧一句;眼囗〈目刍〉定则字不差,心不走则书易入,句渐紧则书易熟,遍数多则久不忘。每讲书,就教童子向自家身上体贴:这句话与你相干不相干?这章书你能学不能学?仍将可法、可戒故事,说与两条,令之猛省。他日违犯,即以所教之书责之,庶几有益身心。至于作文写字、歌诗习礼,俱足以长其德性;而又有五禁以防其佻达、十戒以饬其行检。此教之之法也。榕门陈中堂称吕司寇因人立教,即知即行为恳切而精要;真笃论也。余窃取其法而行之,每岁于二月中旬传齐澎属社师,考较一次。并仿程纯公之法,于因事下乡时,亲诣塾馆,将儿童所读之书正其句读。若教之不善者,则易置焉;其勤而得法者,旌奖之。童子能背书、能解说,并能熟念「圣谕广训」者,即给予纸笔,以为鼓励。否则,训诲之,使有劝、有耻。社学之教,庶几由是而兴乎!

科目

进士之科,始于隋大业二年,盛于唐贞观永徽之朝。当贞观初,放榜日,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以故缙绅俱以由进士出身者为美。其时贤良之外,有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谓通老、庄学者)、俊士、童子与进士共十二科;而所重者惟进士而已。试进士,时务策五道,帖一经全者为甲第、通四者为乙第。调露二年,加试杂文。天授元年,始亲策进士于殿前、神龙二年,方行三场,试加诗赋,并列诗赋题目于榜中。每岁放榜,不过三、四十人。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得第谓之前进士(时有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互相推教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者谓之等第。外府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燕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闽省举进士,自神龙二年丙辰福宁州薛令之始及第。此闽进士之始也。乃韩文公谓闽人举进士自欧阳詹始,非也。詹成进士于贞元八年,距神龙二年中隔五帝,后九十年。且薛之后,尚有晋江蔡沼、莆田林藻,俱在詹之前。其非詹始,历历可考也。而以詹为言者,詹时为宰相,常衮所重,额有文名,为国子监四门助教,与韩公同事,故因而称之耳。五代时,科制无考。宋代设科仍因唐制,进士试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条、帖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或得四或五、六为通墨义,如作者七人,则对云某某七人;有不能记忆,则对云未审)。此外尚有九经、五经、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科。而进士之科为盛,殿试加论一首,而以三题为准。榜分三甲。皆始于太平兴国年间。至治平时,始定三年一开科。熙宁三年,始颁经义式取士(此时文八股之始也);而殿试专以策,分为五甲焉。元佑初,分经义、诗、赋、论策为四场。绍兴中,分经义、诗赋为两科,亦以进士为重。其曰特奏名者,以别于奏明进士也。始于开定三年,诏贡士十五年终场文虽不合式,毋许黜落,各赐本科进士出身。此特奏名之恩例也。凡不第举人,未阶以入仕也(元亦无乡举出仕,明始以举人宰邑)。至推恩特奏,则不复乡举矣。元代至仁宗皇庆三年始宾兴贤能,设进士科,而罢特奏名之例;由行省乡试,次年礼部会试。每科分蒙古、色目人为左榜,汉人、南人为右榜,而试目各殊。其试目:初场试经疑而问经义一道,二场古赋诏诰表章内科一道,三场试策一道。明初罢词赋,专以经义取士。洪武初,三场后十日试骑射书算律,后皆罢。洪武三年,始开科举;以秋八月乡试,明年春二月会试。四年、五年连试;六年诏停科举,令有司察举贤才。至十七年,始颁行科举式,定以子、午、卯、酉为乡试期,辰、戌、丑、未为会试期。第一场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未能者各减一道;二场论一道、判五条、诏诰表内科各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未能者许减二道。乡试中式、赴京会试再中,则殿廷亲试,传胪赐宴。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三人,首名称曰状元、次名称曰榜眼,三名称曰探花,皆极美之名也。至国朝开科,悉仍明制。康熙二年,裁三场为二场,而罢书义八股之文。头场试时务策五道,次场四书论一篇、五经论一篇、表一道、判语五条。康熙七年,仍复三场。初场四书文三篇、经文四篇;二场论一篇、表一道、判语五条;三场时务策五道。乾隆二十一年,定以初场四书文三篇。二十三年,加性理论一篇。二场经文四篇、表文一道。二十二年,二场表文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三场策五道;其表文判语俱行删省。会试以丁丑科为始,乡试以己卯科为始。

至于台郡科额,康熙二十六年提台张云翼奏准台郡乡试另编字号,取中一名。康熙三十六年,前督宪郭世隆奏撤另号,通省匀中。雍正七年,巡台御史夏之芳奏复另号,额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前抚宪卢焯奏准于本省解额之外,加增台郡中额一名;以故每科台郡额中二名,另编台字号,定为例。乾隆四年,巡台御史诺穆布等奏请台郡会试照乡试另编台字号,取中一名;部议台郡士子来京至十名以上,再行奏闻,恭请钦定。今澎湖之士,科目其有待乎?然英才不择地而生,如邱文庄、海忠介皆产于琼崖儋耳之墟,应科目而兴;文章政事,拔萃中州。澎之士,其可易量耶!传曰:百年大计树人,此其时乎!余将拭目以俟之矣。

贡途

贡途,则有岁、恩、拔、优、副榜之分,统名曰贡生。考唐、宋、元俱无正科,惟明洪武十六年始令天下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入国子监肄业。此贡途之始也。洪武二十五年,令府学一年贡二人、州学二年贡三人、县学一年贡一人。正统六年定例:府学一年贡一人、州学三年贡二人、县学三年贡一人,着为令。俱以食廪年深之人挨次出贡,故又谓之挨贡。宣德八年,令天下生员年四十五以上者,考选贡国子监。天顺五年,令天下廪膳、增广生员年四十以上者,考选贡国子监。此则所谓拔贡也;然亦特诏举行,非着为定例也。若夫援例贡国子监,则自景泰三年时始。至国朝,岁贡亦仍明制,而恩、拔、副榜、优贡则有加焉。康熙三年罢岁贡,九年复行岁贡。恩贡者,则遇有覃恩之年,各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此特典也。拔贡,于雍正五年定以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奉上谕从前选拔或数十年一举或二十年一举,今则六年一举,为期太近,应酌量变通;嗣后着定为十二年选拔一次,永为定例。试目,乾隆十六年,定以头场书文二篇、经解一道;二场策一道、性理论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删去判语一条。俱归学政考试,府学拔取二名、州县学拔取一名。副榜者,则于乡试中式举人之外另列一榜,名为副榜。明时虽有张榜,并不准贡;至本朝始一体准作贡生,谓之副榜贡生,每科按大中小省定为中额。至于优贡,雍正四年奉上谕:嗣后学政三年任满,将生员中实在人品端方、有为有守之士,大省举四、五人,小省二人,送部引见,亲加考试,酌量擢用。现遵例行,学政三年任满,举报优生升入大学,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宁缺毋滥。

澎湖隶属台学,今岁贡之士已有二人焉。其亦「有开必先」也哉!

武科

古者,士列于庠序,有宾客则射、值祭祀则射、别士之行同从偶则射。平时以此教养,三载以此宾兴,射岂专属武事哉!自汉武帝诏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者、成帝诏举猛勇知兵法者,此亦特诏举行,固未尝异其科也。至唐武后,始别立一科,谓之武举。其制有马射、步射,又有马抢、身材等选,遂与进士并立。开元间,诏两京诸路各置太公庙,以张良为配;始有武学焉。宋开宝间,罢试武举。仁宗朝,因富弼、苏洵言武举宜如旧,复之。干道后,诏及第补授皆仿进士恩例。淳佑四年,遂亲阅武举进士射。

明初,训士有武学,科目有武举,除吏有武选。成化十四年,太监汪直请武举设科如进士例,下部条仪。刘大夏言:宜仿唐、宋故事,损益乡、会二试事例,乃诏次年四月开科,初较骑射,以九矢中四为合式,次较步射,以九矢中二为合式,三试策论,优者列职论官。至国朝,开设武科;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会试中式者为进士。武进士亦分一甲、二甲、三甲,传胪及第赐宴,与文进士并隆焉。乡、会考试之法:初考马箭,连射三回中四箭者为合式;次考步箭远把,以五十步为程,射九箭中二箭者为合式。并考弓刀石,分头、二、三号,名曰技勇。合式者再射近把。考内场,试策二道、武经论一篇。康熙四十九年,兵部会同九卿议覆山西太原镇马见伯条奏:考试武生、武童用论二篇,第一篇论出论语、孟子题,第二篇论出孙子、吴子、司马法题。乡、会试照此例行,删除六韬三略等书出题。乾隆二十四年,兵部议覆御史戈涛条奏考试外场弓刀石三项,必有一、二样头号技勇,方准入内场。其三号者,不准合式。至考内场,亦应如该御史所奏,将四书论一篇裁汰,止存武经论一篇、策一道,以归简易。乾隆二十五年,兵部议覆:江苏巡抚宪陈宏谋条奏:考马箭射二回,共射六箭;复考地球一回,总以中三箭者为合式。考试步箭,将向例五十步之远把改为三十步,每人各射六箭,以中二箭者为合式。其马弓以三力为率、步弓以五力为率投文时报明临时抽验,如不及者不准合式。加者听其自便。又乾隆二十四年,部议将双、单好者列于甬道东号房,合式者列于甬道西号房;彼此分别,中隔甬道,无从跳越寻觅代倩。乾隆二十七年,大学士管兵部尚书刘统勳议覆本部侍郎王际华:嗣后武科乡试,除双、单好字号外,无庸另力合式字号。其坐号自可均匀派拨,无庸分列东西。但合式一项既经裁去,则双、单好字号应视各省中额,酌量人数,较从前挑取量为增加,以备内场采择。此武科之源委也。

台郡武举,历科皆比隆内地,亦海外之雄骏也哉。诗曰:公侯干城。吾于澎之士有厚望焉。

题名

孝经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士人应科目而兴,非得君行道以显父母时乎!宋神宗廷试进士,考定首选,焚香祀曰:愿得忠孝状元。可见教孝、教忠,上求下应;科目之名,是即忠孝之名,而非声华之名也。世顾以浮名目之者,何哉?朱子曰: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亦必应举。朱子言此,岂孔子亦务名者耶?陆子以为学、问、思、辨、笃而行之,由是而进乎场屋,其文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以此而成名,其不可与侥幸名场、诡遇获售者同日而语也明矣。以故上焉者状头甲第,名题雁塔;次焉者贤书乡荐,名标虎榜。即至明经拔隽,亦声振儒林,名登天府。实至名归,夫何愧焉!使身列胶庠,没世无闻,亦君子之所疾也。名顾不重哉!考闽省科目志,进士、举贡,各为分别;册页隔越,未得一目了然。惟仿欧谱之式,则三途并着,较若列眉,最为尽善;岭南郡邑诸志,多有宗焉。余今仿此式,将进士列在上格、举人列于中格、贡生列于末格,有并美之观。无隔越之患。此式之所以可从也。所有题名方格,谨列于左。

进士

举人

贡生

颜我扬   康熙五十二年台邑学岁贡

吕崑玉   乾隆十七年台邑学岁贡

许应元   附生例贡

张绵美   俊秀例贡

张德伦   俊秀例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醉葬千古

    醉葬千古

    刚出生被遗弃在深山,幸被一位老者拾到。天有不测风云,四岁那年老者撒手人寰。只留下年幼的他该如何面对残酷的人生......
  • 悦拦乔楚

    悦拦乔楚

    四年前,乔楚和越楠因为误会而分开,四年后,越楠回国,两条平行了的线再次重合……
  • tfboys之爱的恋情

    tfboys之爱的恋情

    tfboys的故事,不一样的故事。这只是一本小说,不是真的。我的QQ号:1687544454
  • 冥落

    冥落

    引我来这世界的,究竟是谁?还是说......自己,本就是......属于这个世界?琴音犹未绝,琼楼玉阁,是谁在翩然清歌六界......当真是因为自己和他,才刹然失色的吗冥冥中,我们,就成了一种无形的丝线,缠在一起。似乎......再也分不开可上一次......天地,就像是一把无情的剪刀,一剪如断了线的珍珠般撒落四方....这一世,我们再次相见,那么....谁也休想把我们分开!从那次起,我们....将活在时间缝隙中....
  • 我的虚拟不现实

    我的虚拟不现实

    由于物质文明发展到达瓶颈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出现了第六种全新的形态——虚拟化社会。虚拟化社会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人类们已经彻底【宅化】,甚至有的人把自己冷藏起来,只维持脑部的活动。少年苏一,由于疾病无法使用虚拟网络,是被虚拟社会彻底边缘化的人物。心灰意冷的他向神灵许下了【虚拟世界去死】的愿望,而神灵也似乎给了他某些回应……
  • 死之空间

    死之空间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子,老子不玩了,坑爹的你敢把我放出去吗。
  • 消失的那一秒

    消失的那一秒

    美丽的海滨城市,普通的校园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周围的人接连莫名其妙地死去,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慌,消失的0.01秒,天才少女和死神的决斗。如果这注定是一场悲剧,“我”宁愿回到曾经那个“你叫什么名字”的时候。爱情、亲情、友情,人伦、道德、法律,他们有自己的选择。
  • 帝后

    帝后

    她大景国尊贵的公主,只因生在灾年,三大祭司说她是灾星下界,为祸百姓。冷血的帝王下令将不足月的女婴与她的母妃焚烧祭天。祭坛里王妃的故人千方百计保住她的性命,逃离国境。她跟着养父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看尽世间冷眼白眼。时势所逼,养父再侍君王,带她定居在敌国的土地上。她与敌国的郡主结为好友,好友亡故,令其嫁于敌国太子,再度卷入这王朝的纷争。逆袭,反目,争宠,欺骗,狗血,荒谬,陷害,疯狂……储妃帝后这一条路,究竟要由多少鲜血铺成?
  • 霸世魔神

    霸世魔神

    为爱倾情,一念成魔,三世守护,只为一次承诺,千年轮回,只为守护一生。。。一个高中青年,为了儿时一个玩笑,等待九年之久,可这真的是他自己所愿吗?一个便宜铜钱,真的会那么普通么?一个千金小姐,成年后怎会记得儿时的一个玩伴,千里迢迢从英国回来,真的能遇到她的真爱么???
  •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人生如瓷,瓷如人生!窑变,它是失败中的奇迹,祭红这种人生信仰绝对要避免!窑变,不要过于追求,就如郎红。顺其自然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