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汛:把总一员、额兵六十名(添设)。
斗换坪:外委一员、额兵四十名(添设)。
艋舺营
查该营本系北路淡水营,原设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五员、额外一员、兵丁六百三十三名,彰化北路协副将统辖;于嘉庆十一年奉文,就台添募水兵一百五十名。嘉庆十三年,将福建水师营游击移驻艋舺,改为艋舺营游击;将原设都司一缺移驻台湾水师右营。又将兴化协左营守备移驻沪尾,为沪尾水师守备;管辖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又将延平左营守备移艋舺,为艋舺营中军守备,管辖陆路弁兵;其应添千总、外委,均由台湾各营酌拨。嘉庆十五年,就台协水师三营裁拨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到淡添设。道光四年,又奉文将艋舺游击改为水师参将;又在内北各营添拨陆路兵五百一十九名,除抽出一百名拨入噶玛兰营外,实添兵四百十九名,共陆路兵七百名、水师兵七百名,驻扎艋舺;管辖艋舺陆路中军守备、沪水水师守备兼辖噶玛兰营都司、头围汛守备,统辖水陆地方。统计水师参将一员、陆路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战守兵共七百名、水师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额外三员、步守兵共七百名(守兵内有舵工、炊粮十四名)。现在驻扎:
艋舺本营:参将一员(衙署在艋舺衙之北)、中军守备一员(衙署与参将署附近)、轮防千把总一员、协防外委一员、兵丁四百零五名(原设)。
大鸡笼汛:轮防千把总一员、兵丁九十名(原设)。
大三貂港口汛:把总一员(兼辖灿光寮塘)、兵丁三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海山口汛:代防外委一员、兵丁六十名(原设)。
水返脚汛:外委一员、兵丁三十五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马鋉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北投汛:外委一员、兵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三瓜仔汛:外委一员、兵丁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龟仑岭塘:兼防外委一员、兵丁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暖暖塘:外委一员、兵丁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灿光寮塘:把总一员、兵丁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
驻扎沪尾炮台:水师营守备一员、轮防千把总一员、兵丁五百六十六名(嘉庆十年添设)。
金包里汛:代防外委一员、兵丁五十名(原设)。
八里坌汛(汛弁由炮台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设)。
石门汛(汛弁由金包里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设)。
北港汛:兵丁五名(原设)。
小鸡笼塘:兵丁五名(原设)。
沪尾营战船(共设舵工、炊粮兵丁一十四名,即在水师守兵之内):原设六只(均编「波」字号),添设守港战船八只(内「知」字号四只、「方」字号四只)。
屯丁
查台湾各属均有屯丁,系乾隆五十三年公中堂福议以台地已经归化之熟番充作屯丁,仿照四川屯练之例,就社立为屯营。按社之远近、就番之多寡,分别大小屯,各立名目;另设统辖千总、专辖把总外委。清厘界外埔地,发给屯番自行耕作,所谓按丁授地,即古屯田之法、治民于农之意。无事则令其就近耕作,防生番;有事则拣调出屯,令其冲锋御敌:均甚得力。其屯弁、屯丁应需俸饷,即将界外新垦溢额田园按甲征租,按名散给。淡属计共四屯,额设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四员、屯丁一千四百名。所有屯番一切词讼等件与千总、外额应革应补各事宜,均归鹿港理番同知专管;屯租归淡厅征收,每年按春、秋二季会同鹿港厅散放。所有各屯目,开列于左:
竹堑屯(地段在城东乡一带):额设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屯丁四百名。
麻薯屯(地段在彰化界内大甲溪内山一带,因其耕作园地半属淡属大甲等处,故归淡厅征收散放):额设千总一员(统辖四屯)、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屯丁四百名。
日北屯(地段在堑南苑里保内山一带):额设外委一员、屯丁三百名。
武朥湾屯(地段在堑北芝兰等保):额设外委一员、屯丁三百名。
以上共计四屯,计屯丁一千四百名。上年酌调数百名同往内地随军战阵,颇称悍勇;即彰化匪徒滋事,带兵文武不时调出,亦甚得力也。
桥渡
淡属自南至北袤长三百余里,中间溪河甚多,均发源于内山而入于海。亦有发源殊途,至半途而汇成一条者;亦有发源一处,至半途而分出二、三条者。大约离源较近之区,溪水较小,均用桥梁;海口较近之处,溪河渐大,则用渡船。亦有早溪水浅,可徒涉者。今先其大路、后其四乡,分别开列于左:
大甲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小船二只。
房里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小船一只。
吞霄溪渡:系义渡。中船一只。
后垄溪渡:系有两渡:街南名南河渡、街北名北河渡,均义渡。各船一只。
中港溪渡:系官渡。大船一只。
盐水港渡(即在香山口之内):系官渡。中船一只。
金门厝渡:系义渡。船一只。
凤山崎渡:系官渡。船一只。
艋舺溪渡:系义渡。船一只。
沪尾溪渡:系船户自置。往来驳载人货,均有定价。每日船只多寡不定。
锡口溪渡:民渡。船一只。锡口至鲫鱼坑,共计六渡。往来行人自锡口起、至暖暖止,或走东岸、或走西岸、或坐驳船,以天时之晴雨、溪水之大小,随时变更无定。
五堵渡:官渡。船一只。
六堵渡:官渡。船一只。
八堵渡:官渡。船一只。
四脚亭渡:官渡。船一只。
鲫鱼坑渡:官渡。船一只。
苎仔潭渡(三貂岭脚):官渡。船一只。自五堵渡起、至苎仔潭渡止,共六渡;均在水返脚以上一带溪洲之内。
粗坑口渡(三貂岭东面脚下):官渡。船一只。
顶双溪渡:官渡。船一只。
远望坑渡:官渡。船一只。
以上粗坑口、顶双溪、远望坑三渡,均在三貂岭东面。
——以上南自大甲起、至噶玛兰交界止,为南北必由之渡;沪尾溪渡,为艋舺、沪尾往来必由之路。
中港大桥:〔在〕中港新街顶。
妈祖宫口桥:在中港旧街中。
塭仔头桥:在中港溪墘。
瓦窟沟桥:在厅治南门城边。
湳仔桥:在厅治北门外二里。
杨梅坜桥:在杨梅街南。
仁者桥:在杨梅坜与中坜适中之区。
中坜桥:在村口。
桃仔园桥:在街口。
锡口街桥:在街口。
水返脚桥:在村口。
——以上各桥,南北往来必由之路。
关渡口渡:在兴直保。艋沪往来道中之区。
八仙渡:在艋舺东南。
狮头渡:厅北一百二十里和和洲。
塭仔渡:在兴直保。由新庄往沪尾之路。
成仔寮渡:厅北八里坌保。
摆接渡:由大姑崁至新庄之路。摆接保。
港仔嘴渡:厅北摆接保。
柑椽渡:厅北摆接保。
员林渡:厅北摆接保。
横溪渡:厅北海山保。
三角涌渡:厅北海山保。
圭母卒渡:厅北大加蚋保。
番仔沟渡:厅北大加蚋保溪仔尾洲。
溪洲底渡:厅北兴直保。
剑潭渡:厅北芝兰保。
社仔渡:厅北大加蚋保。
白石湖渡:厅北芝兰保。锡口对渡。
搭搭攸渡:厅北大加蚋保。
黑族湾渡:厅北芝兰保。
樟树湾渡:厅北石碇保。
马陵坑渡:厅北石碇保(以上皆堑北)。
头湾渡:厅南大北埔保三湾内山。
九信埔渡:厅南中港保坑埔。
龟山头渡:厅南后垄保中心埔下。
车路潭渡:厅南后垄保。
——以上南北各乡之渡。
隆恩牛埔桥:厅治西厢。
槺榔牛埔桥:厅治西北厢。
内坜溪桥:厅北桃涧保。
茄苓溪桥:厅北桃涧保。
坡角桥:厅北兴直保。
榕树桥:厅北海山保潭底庄。
太平桥:厅北海山保潭底庄。
三板桥:厅北大加蚋保。
金安桥:厅北芝兰保金包里。
横溪桥:厅北芝兰保金包里。
永安桥:厅北芝兰保芝兰街。
和尚桥:同上。
北投庄石桥:厅北芝兰保。
淇里岸石桥:厅北芝兰保。
淇里岸柴桥:同上。
万福桥:厅北兴保直和尚洲。
公司田桥:厅北芝兰保。
——以上皆南北各乡之桥。
道里
淡属地界与隘封毗连者,南止彰化县、北止噶玛兰厅;共余东西,一系内山、一系沿海,路径杂出,不及详载。现将南北两路往来必由之处,开列于左:
厅城由南门(歌熏门)出至香山塘八里、香山塘至老衢崎铺七里、老衢崎至中港街十里(系尖站)、中港街至后垄十五里(宿站)、后垄至白沙墩汛二十里、白沙墩汛至吞霄十里、吞霄至猫盂铺十里(尖站)、猫盂铺至房里五里、房里至大甲汛一十五里(宿站)、大甲土城至大甲溪南岸彰化交界止五里。
——右系厅城南路,共计一百零五里。
厅城由北门(拱宸门)出至凤山崎一十二里、凤山崎至大湖口一十里(尖站)、大湖口至杨梅坜汛一十五里、杨梅坜至中坜一十八里(宿站)、中坜至桃仔园汛三十里(尖站)、桃仔园至龟仑岭顶汛一十里、龟仑岭起至海山口汛十五里、海山口汛至艋舺里(宿站)、艋舺汛至锡口铺十里(由艋舺转西至关渡十五里、关渡至沪尾海口十五里)、锡口铺至水返脚汛(铺)十五里(尖站)、水返脚至暖暖汛(铺)二十五里(宿站。由暖暖转西北过狮球岭至大鸡笼街五里)、暖暖至三貂岭脚三十里(尖站。由岭脚向北至大鸡笼山北面沿海止,计五里)、岭脚向东至岭顶五里、岭顶向东南〔至〕顶双溪二十里(宿站)、顶双溪向南至远望坑淡、兰交界处二十里(入兰界五里草岭地方系站)。
——右系厅城北路,〔共计〕三百四十里(若至大鸡笼山北沿海止,实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