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寧府、滁、舒、商、齊、杭、襄、硤州、荊門軍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陰。葉似蓖麻、重樓輩。初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二十年則二十臼也。花生莖間,赤色,三月開,後結實。根、肉、皮、鬚并似射干,俗用皆是射干,當細別之。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用。古方治五尸,鬼疰,百毒,惡氣方用之。一說鬼臼生深山陰地,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莖端一葉如傘,蓋旦時東向,及暮則西傾,蓋隨日出沒也。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一年生一葉,既枯則為一臼,及八九年則八九臼矣。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蓋陳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如芋魁、烏頭輩亦然。新苗生則舊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謂全似射干,今射干體狀雖相似,然臼形淺薄,大異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側比相疊,而色理正如射干。要者,當使人求苗採之,市中不復有也。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濕囗諸惡瘡有蟲者。
《唐本》注云: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採。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實黑細,秋熟,所在皆有之。
陳藏器云:囗蒿,味辛,溫,無毒。主破血下氣,煮食之似小薊。生高崗。宿根先於百草。一名莪蒿。《爾雅》云:莪,蘿。注:囗蒿也。釋曰:《詩˙小雅》云:菁菁者莪。陸機云:莪蒿也,一名蘿蒿。生澤田壍洳處。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莖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莖蔞蒿。
雷公云:凡使,勿用紅蒿并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上香角短。採得,并於槐砧上細剉用之。
《外臺秘要》:凡齒齦宣露多是疳。角蒿取灰,夜塗齦上。使慎,油膩、沙糖、乾棗切忌之。
《千金方》: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瘡。角蒿灰塗之一宿效,口中若有汁,吐之。
《宮氣方》:治小兒口瘡。角蒿灰貼瘡,妙。
《衍義》曰:角蒿,莖、葉如菁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馬兜鈴
味苦,寒,無毒。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瘻瘡。生關中,藤繞樹而生。子狀如鈴,作四五瓣。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馬兜鈴,平。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云:治痔瘻瘡,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上青木香,獨行根子。越州七八月採。
《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其根名雲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黃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採實,暴乾。主肺病。三月採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去葉并蔓了,用生絹袋盛,於東屋角畔懸。令乾了,擘作片,取向裹了,去革膜,并令淨,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盡用之。
《聖惠方》:治五種蠱毒。用兜鈴根三兩為末,分為三貼,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頻服。當吐蠱出,未快再服,以快為度。又方:草蠱術正因方及嶺南。人若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欲死者。用兜鈴苗一兩,為末。以溫水調下一錢匕,即消化,蠱出,效。
《外臺秘要》:崔氏蛇蠱,食飲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悶心熱。服兜鈴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錢匕,即吐蠱毒。
《簡要濟眾》:治肺氣喘嗽。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乾,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
《衍義》曰: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折坼,間有子全者。採得時須八九月間。治肺氣喘急。
仙茅
味辛,溫,有毒。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痺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一名獨茅根,一名茅瓜子,一名婆羅門參。《仙茅傳》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爾。生西域,又大庾嶺。亦云忌鐵及牛乳。二月、八月採根。今附。
禹錫等按:《日華子》云:治一切風氣,延年益壽,補五勞七傷,開胃下氣,益房事。彭祖單服法: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後,無妨損。
《圖經》曰:仙茅,生西域及大庾嶺,今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復稍闊,面有縱理,又似棕櫚。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黃,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傍有短細根相附,肉黃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黑子。謹按《續傳信方》敘仙茅云: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補,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李勉司徒、路嗣恭尚書、齊杭給事、張建封僕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及得此藥,其益百倍。齊給事守縉雲、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時採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乾搗篩,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飲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也。《續傳信方》偽唐筠州刺史王顏所著,皆因書編錄,其方當時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藥為婆羅門參。
《海藥》云:生西域。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文理。其黃色多涎。梵云呼為阿輸乹阤。味甘,微溫,有小毒。主風,補緩腰腳,清安五臟,強筋骨,消食。久服輕身,益顏色。自武城來,蜀中諸州皆有。葉似茅,故名日仙茅。味辛,平。宣而復補,無大毒,有小熱,有小毒。主丈夫七傷,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陽不倦。用時竹刀切,糯米泔浸。
雷公云:凡採得後,用清水洗令淨,刮上皮,於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卻用生稀布袋盛,於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濕拌了蒸,從巳至亥,取出暴乾。勿犯鐵器,斑人鬚鬢。
羊桃
味苦,寒,有毒。主熛熱,身暴赤色,風水積聚,惡瘍,除小兒熱,去五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一名鬼桃,一名羊腸,一名長楚,一名御弋,一名銚音姚弋。生山林川谷及生田野。二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子。小細,苦不堪啖,花甚赤。《詩》云:隰有萇楚者即此也。方藥亦不復用。
《唐本》注云:此物多生溝渠隍塹之間。人取煮以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劍南人名紐子根也。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生平澤中。葉、花似桃,子細如棗核,苗長弱即蔓生,不能為樹。今處處有,多生溪澗。今人呼為細子根,似牡丹。療腫。《爾雅》云:長楚,銚弋。郭云:今羊桃也。釋云:葉似桃,花白,子如小麥,亦似桃。陸機云:葉長而狹,華紫赤色。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於草上。今人以為汲灌,重而善沒,不如楊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著熱灰中脫之,可韜筆管也。
陳藏器云:味甘,無毒。主風熱羸老。浸酒服之。生蜀川川谷中。草高一尺,葉長小,亦云羊桃根也。
《肘後方》:治傷寒毒攻手足痛,煮羊桃汁漬之,雜鹽豉尤好。
鼠尾草
味苦,微寒,無毒。主鼠瘻寒熱,下痢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一名葝音勍,一名陵翹。生平澤中。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
陶隱居云:田野甚多,人採作滋染皂。又用療下瘻,當濃煮取汁,令可丸服之,今人亦用作飲。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所在下濕地有之。葉如蒿,莖端夏生四五穗,穗若車前,有赤、白二種花。七月採苗,日乾用之。《爾雅》云:葝,鼠尾。釋曰:可以染皂草也。一名鼠尾。
陳藏器云:鼠尾草,平。主諸痢。煮汁服,亦末服,紫花,莖、葉堪染皂。一名烏草,又名水青也。
《圖經》曰:鼠尾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云生平澤中,今所在有之,惟黔中人採為藥。苗如蒿,夏生,莖端作四五穗,穗若車前,花有赤白二色。《爾雅》謂葝,鼠尾。云可以染皂草也。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古治痢多用之。姚氏云:濃煮汁如薄飴,飲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
《聖惠方》:治久赤白痢不瘥,羸瘦。用鼠尾草搗為末,每服一錢,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
女青
味辛,平,有毒。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辟不祥。一名雀瓢。蛇銜根也,生朱崖。八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若是蛇銜根,不應獨生朱崖。俗用是草葉,別是一物,未詳孰是。術云:帶此屑一兩,則疫癘不犯,彌宜識真者。
《唐本》注云:此草即雀瓢也。葉似蘿摩,兩葉相對。子似瓢形,大如棗許也,故名雀瓢。根似白薇。生平澤。莖、葉并臭。其蛇銜根,都非其類。又《別錄》云:葉嫩時似蘿摩,圓端大莖,實黑,莖、葉汁黃白。亦與前說相似。若是蛇銜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崖,相去萬里餘也?《別錄》云:雀瓢白汁,主蟲蛇毒,即女青苗汁也。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女青,使,味苦,無毒。能治溫瘧寒熱,蛇銜為使。
《圖經》曰:文具蛇銜條下。
《肘後方》:辟瘟病。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絳囊盛,繫前帳中,大吉。
《子母秘錄》:治小兒卒腹皮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此方,并治吐痢卒死,用女青末內口中酒服。亦治大人。
紫虛元君《南嶽夫人內傳》:治卒死。搗女青屑一錢,安喉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
故麻鞋底
水煮汁服之。解紫石英發毒,又主霍亂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馬肉毒,腹脹吐痢不止者。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故麻鞋底,主消渴。煮汁服之。鞋綱繩如棗大,婦人內衣有血者,手大鉤頭棘針二七枚,三物并燒作灰,以豬脂調傅狐刺瘡出蟲。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云:破草鞋和人亂髮燒作灰,醋和傅小兒熱毒遊腫。
陳藏器云:取麻鞋尖頭二七為灰,歲朝井花水服之,又主遺溺。又故麻鞋底燒令赤,投酒煮粟穀汁中服之,主霍亂轉筋。
《外臺秘要》:《近效》尿床。取麻鞋綱帶及鼻根等,唯不用底,須七量,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又方:治蜈蚣螫人。麻鞋履底炙以揩之,即瘥。
《千金方》:肛脫出。以炙麻履底,令人頻按,永瘥。又故麻鞋底、鱉頭各一枚,燒鱉頭搗為末,傅肛門,將履底按入,即不出也。
《經驗方》:治鼻塞。燒麻鞋灰吹鼻中,立通。一名千里馬,麻鞋名也。
《廣利方》:治鼻衄血。鞋囗作灰吹鼻孔中,立效。
劉寄奴草
味苦,溫。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唐本》注云: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蘭草尖長,子似稗而細,一莖上有數穗,葉互生。
今按:《別本》注云:昔人將此草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餘疾,下血止痛,極效。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實黃白作穗,蒿之類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乾之。
《日華子》云:劉寄奴,無毒。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癥結,止霍亂水瀉。又名劉寄奴。六七八月採。
《圖經》曰: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採,苗、花、子通而用之。
雷公云:採得後去莖、葉,只用實。凡使,先以布拭上薄殼皮令爭,拌酒蒸,從巳至申出,暴乾用之。
《經驗方》:治湯火瘡至妙。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湯著處,後摻藥末在上,并不痛,亦無痕。大凡湯著處,先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末傅之。
骨碎補
味苦,溫,無毒。主破血止血,補傷折。生江南。根著樹石上,有毛,葉如菴。江西人呼為胡孫薑。一名石菴,一名骨碎布。今附。
禹錫等按:《藥性論》云:骨碎補,使。能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悉能主之。
陳藏器云:骨碎補,似石韋而一根,餘葉生於木。嶺南虔、吉亦有。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作此名耳。
《日華子》云:猴薑,平。治惡瘡蝕爛肉,殺蟲。是樹上寄生草苗,似薑細長。
《圖經》曰:骨碎補,生江南,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又有大葉成枝,面青綠色,有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乾黃,無花實,惟根入藥。採無時,削去毛用之。本名胡孫薑,唐明皇以其主折傷有奇效。故作此名。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之裹傷處良。又用治耳聾。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耳,亦入婦人血氣藥用。又名石毛薑。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先用銅刀刮去上黃赤毛盡,便細切,用酒拌令潤,架柳甑蒸二日後出,暴乾用。又《乾寧記》云: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準前暴乾。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吃治耳嗚,亦能正諸雜痛。
《靈苑方》:治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牙齦癢痛。骨碎補二兩,細剉,炒令黑色,杵末。依常盥漱後揩齒根下,良久吐之,臨臥用後睡,咽之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