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曰:羊蹄,禿菜也。生陳留川澤,今所在有之。生下濕地。春生苗,高三四尺。葉狹長,頗似萵苣而色深。莖節間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堅實。今人生採根,醋摩塗癬速效。亦煎作丸服之。其方以新採羊蹄根,不限多少,搗研,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餳煎,更用防風末六兩,溲和令可丸,大如梧子。用栝樓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大佳。謹按《詩˙小雅》:言採其遂。陸機云:遂,今人謂之羊蹄,似蘆菔而莖赤,一約為茹,滑而美也。多啖令人下氣。幽州人謂之遂,字或作蓄并恥六切。又有一種極相類,莖葉黃味酢,名酸摸。《爾雅》所謂須,薞音孫蕪。郭璞云:薞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一名蓨音條是也。
《食療》:主癢。不宜多食。
《聖惠方》:治癧瘍風。用羊蹄菜根,於生鐵上,以好醋磨,旋旋刮取,塗於患上,未差,更入硫黃少許,同磨塗之。又方:治大便卒澀結不通。用羊蹄根一兩剉,水一大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溫頓服。
《外臺秘要》:治疥方:搗羊蹄根和豬脂塗上,或著鹽少許,佳。
《千金方》:喉痺卒不語。羊蹄獨根者,勿見風日及婦人、雞、犬,以三年醋研和如泥,生布拭喉令赤,傅之。
《千金翼》:治漏瘤瘡,濕癬癢。浸淫日廣,癢不可忍,搔之黃水出,差後復發,取羊蹄,淨去土,細切搗,以大酢和,淨洗傅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傅,差。若為末傅之,妙。
《斗門方》:治腸風痔瀉血。羊蹄根、葉爛蒸一碗來,食之立差。
《簡要濟眾》:治癬瘡久不差。羊蹄根搗絞取汁,用調膩粉少許如膏,塗傅癬上,三五遍即差。如乾,即豬脂調和傅之。
菰根
大寒。主腸胃痛熱,消渴,止小便。
陶隱居云:菰根,亦如蘆根,冷利復甚也。
今按:《別本》注云:菰蔣草也。江南人呼為茭草,秣馬甚肥。味甘,無毒。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生水中,葉似蔗、荻,久根盤厚,夏月生菌細,堪啖,名菰菜。三年已上,心中生臺如藕,白軟,中有黑脈,堪啖,名菰首也。《爾雅》云:出隧,蘧蔬。釋曰:菌類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廣雅》云:朝生,形如鬼蓋。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唆之甜滑者,氈氍囗者。《說文》云:菰,蔣也。張揖云:氍囗,毛席,取其音同。
孟銑云:菰菜,利五臟邪氣,酒囗面赤,白頭,癧瘍,目赤等,效。然滑中,不可多食。熱毒風氣,卒心痛,可鹽醋煮食之。又云茭首,寒。主心胸中浮熱風。食之發冷氣,滋人齒,傷陽道,令下焦冷滑,不食甚好。
陳藏器云:菰菜,味甘,無毒。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鯽魚為羹,開胃口,解酒毒。生江東池澤,菰葑上如菌,葑是菰根,歲久浮在水上者。主火燒瘡,燒為灰和雞子白塗之。《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越路之菌是也。晉˙張翰見秋風起思之。又云:菰首,生菰蔣草心,至秋如小兒臂,故云菰首。煮食之止渴。甘、冷,雜蜜食之發痼疾,無別功。更有一種小者,擘肉如墨,名烏鬱。人亦食之,止小兒水痢。
《日華子》云:茭首,微毒。多食發氣并弱陽,葉利五臟,食巴豆人不可食。
《圖經》曰:菰根,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生水中,葉如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其歲久者,中心生白臺如小兒臂,謂之菰手。人作菰首,非是。《爾雅》所謂蘧蔬,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謂此也。故注今之瘡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也。其臺中有墨者,謂之茭鬱。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并土浮於水上,彼人謂之菰葑。刈去其葉,便可耕蒔。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撰,今饑歲人猶採以當糧。《西京雜記》云: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籜、綠節、蒲叢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葭蘆之米,解葉者紫籜。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是也。然則雕胡諸米,今皆不貴。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陳藏器云:茭首,主心胸中浮熱,動氣不中,食之發冷,滋牙齒,傷陽道,令下焦冷,不食為妙。
《食療》云:若丹石熱發,和鯽魚煮作羹食之。三兩頓即便差耳。
《外臺秘要》:治湯火所灼,未成取菰蔣根燒取灰,用雞子黃和封之。
《廣濟方》:治毒蛇嚙方。菰蔣草根灰,取以封之,其草似燕尾是。
《子母秘錄》:小兒風瘡久不差,燒菰蔣節末以傅之。
《衍義》曰:菰根,蒲類。四時取根搗,絞汁用。河朔邊人,止以此苗飼馬,曰菰蔣,及作薦。花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幾寸。彼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饑,此杜甫所謂願作冷秋菰者是也。為其皆生水中及岸際,多食亦令人利。
萹蓄
味苦,平,無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生東萊山谷。五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處處有,布地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亦呼為萹竹。煮汁與小兒飲,療蛔蟲有驗。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葉如竹,莖有節,細如釵股。生下濕地,今所在有。二月、八月採苗,日乾。
《爾雅》云:竹,萹蓄。釋云: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孫炎引《詩˙衛風》云:綠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陶注本草謂之萹竹是也。
《藥性論》云:萹竹,使,味甘。煮汁與小兒服,主蛔蟲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十斤細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飴。空心服,蟲自下,皆盡止。主患痔疾者,常取葉搗汁服,效。治熱黃,取汁頓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搗汁服之一升,惡丹石毒發,衝目腫痛,又傅熱腫,效。
《圖經》曰:萹蓄,亦名萹竹。出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春中布地生道傍,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採苗,陰乾。謹按《爾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衛詩》:綠竹猗猗。說者曰:綠王芻也。竹,萹竹也;即謂此萹蓄。方書亦單用治蟲。葛洪小兒蛔方,煮汁令濃,飲之即差。
《食療》云: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水取葉十斤,細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餳,去滓。通寒溫,空心服一升,蟲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來日平明服之。患治,常取萹竹葉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飯。又,患熱黃、五痔。搗汁頓服一升,重者再服。丹石發,衝眼目腫痛。取根一握,洗。,以少水,絞取汁服之。若熱腫處,搗根、莖傅之。
《外臺秘要》:治丹發疼痛。搗萹竹汁服一升,一兩服便差。若未差,再服效。
《千金翼》:治外痔。搗萹竹絞取汁,溲麵作餺飥,空心吃。日三度,常吃。
《肘後方》:惡瘡連痂癢痛,搗萹竹封痂,落即差。
《食醫心鏡》:治小兒繞蟲攻下部癢。取萹竹葉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又方:治霍亂,吐痢不止。萹竹,豉汁中以五味調和,煮羹食之,佳。
《楊氏產乳》:治蟲,狀如蝸牛,食下部癢。取萹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瘻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一名續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採根,陰乾。陳而沉水者良。大豆為之使,惡麥句薑。
陶隱居云:秦亭在隴西,亦出宕昌。乃言止有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云與防葵同根類,但置水中沉者便是狼毒,浮者則防葵。俗用稀,亦難得,是療腹內要藥爾。
《唐本》注云: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別。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太山、漢中亦不聞有。但秦隴寒地,元無蝮蛇。復云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謬矣。
今按:別本注云: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為六陳也。又按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重者為良,輕者力劣。秦亭在隴西,奉高乃太山下縣。亦出宕昌及漢中、建平。舊經陶云:與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狼毒,此不足為信。假使防葵秋冬採者堅實,得水皆沉;狼毒春夏採者輕虛,得水乃浮爾。按此與防葵全別,生處不同,故不可為比類。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根似玄參,浮虛者為劣也。
《藥性論》云:狼毒,使,味苦、辛,有毒。治痰飲癥瘕,亦殺鼠。
《圖經》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陝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苗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四月開花,八月結實,根皮黃,肉白。二月、八月採,陰乾。以陳而沉水者良。葛洪治心腹相連常脹痛者。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桐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千金》療惡疾。以狼毒、秦艽分兩等,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差。
《聖惠方》: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塗之。
《集效方》:治臟腑內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臥空腹服之。服時先吃微緊,食藥一服,來日早取下蟲,效。
豨音喜薟音杴
味苦,寒,有小毒。主熱囗,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唐本》注云: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一名火薟。田野皆識之。
今按:《別本》注云:三月、四月採苗葉,暴乾。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云:高二尺許,子青黃,夏採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
《圖經》曰:豨薟,俗呼火杴草。《本經》不著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文粗。莖高三二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虱。夏採葉,暴乾用。近世多有單服者,云甚益元氣。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其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暴乾。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暴,如此九過則已。氣味極香美,熬,搗篩,蜜丸,服之。云: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惟文州、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痺,婦人久冷,尤宜服之。用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暴。兩說不同,豈單用葉乃寒而有毒;并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繫二地所產而然邪?
成訥云:江陵府節度使,進囗薟丸方:臣有弟誁,年三十二中風,床枕五年,百醫不差。有道人鍾針者,因睹此患曰:可餌囗薟丸必愈。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其葉當夏五月已來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泥土,摘其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暴,不必火燥,但取蒸為度。仍熬搗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與誁服,果如其言。鍾針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人呼豬為豨,呼臭為薟氣,緣此藥如豬薟氣,故以為名。但經蒸暴,薟氣自泯,每當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五月五日採者佳。奉宣付醫院詳錄。
張詠云:知益州進豨薟丸表: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衛,并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棱銀線,素根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炊,莖、葉頗同蒼耳。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即至千服,髭鬢烏黑,筋力校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邪,時時吐涎。臣與十服盡,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馬鞭草主下部囗瘡。
陶隱居云: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唐本》注云: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故名馬鞭,都不似蓬蒿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馬鞭草,主癥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馬鞭鞘,亦未近之。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
禹錫等按:《蜀本》云:味苦,微寒,無毒。又《圖經》云:生濕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採苗,日乾。所在皆有之。
《藥性論》云:馬鞭草亦可單用。味苦,有毒。生搗水煎去滓,成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惡血皆下,殺蟲良。
《日華子》云:味辛,涼,無毒。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似益母草,莖圓,并葉用。
《圖經》曰:馬鞭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二三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採苗葉,日乾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厚,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