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溫,無毒。主衄血,吐血,灸瘡。
陳藏器云:茅針,味甘,平,無毒。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挼傅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針即茅笋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細剉三升,酒煮,服一升。屋上爛茅,和醬汁研傅斑瘡,蠶嚙瘡。一名百足蟲。茅屋滴溜水,殺雲母毒。
《日華子》云:茅針,涼。通小腸,癰毒、軟節不作頭,濃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瘡,止血并痛。根主婦人月經不勻。又云:茅根,通血脈淋瀝,是白花茅根也。
《肘後方》:療熱。取白茅根四升剉,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又治竹木刺肉。
紫菀
泗州 甘州 房州
味苦、辛,溫,無毒。主飲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勞傷,痿蹶,安五臟,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蒨,一、名青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茵蔯蒿。
《圖經》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今耀、城、泗、壽、臺、孟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古今傳信方》用之最要,近醫療久嗽不差,此方甚佳。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擳羅為末,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伺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同。無紫菀時亦用白菀。陶云不復用,或是未悉。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逆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
《日華子》云: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鬚草,自然不同。採得後,去頭土了,用東流水淘洗令爭,用蜜浸一宿,至明取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兩,用蜜二分。
《千金方》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門方》: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淨洗內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差,神驗。更以馬牙消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
《衍義》曰:紫菀,用根。其根細柔,紫色,益肺氣,《經》具言之。《唐本》注云:無紫菀時,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刪去。
紫草
東京 單州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側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哀老切。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
《圖經》曰:紫草,出碭山山谷及楚地,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或種蒔,其根所以染紫也。《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囗。苗似蘭香,節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實白,三月採根,陰乾。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藥性論》云:紫草亦可單用。味甘,平。能治惡瘡瘑癬。
陶隱居云: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家都不復用。
《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以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色小淺於此者。
雷公云:凡使,須用臘水蒸之,待水乾,取去頭并兩畔髭,細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臘三兩,於鐺中鎔,鎔盡,便投蠟水作湯用。
《聖惠方》:治卒小便淋瀝痛。紫草一兩,搗為散,食前,井水調下二錢匕。又治蟲咬,紫草油塗之。
《經驗後方》: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兩細剉,以百沸湯一大盞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瘡雖出,亦當減輕。
前胡
成州 建州 江寧府 絳州 淄州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圖經》曰:前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陝西、漢、梁、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柑,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暴乾。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師此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
陶隱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此胡而無此,後來醫方用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
《日華子》云: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疳氣。越、衢、婺、睦等處皆產。七八月採。外黑裏白。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咀咀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蒼黑皮并髭土了,細剉,用甜竹瀝浸令潤,於日中曬乾用之。
《外臺秘要》:治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為度。
敗醬
江寧府
味苦、鹹,平、微寒,無毒。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疾痛。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川谷。八月採根,曝乾。
《圖經》曰:敗醬,生江夏川谷,今江東亦有之,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醬氣,故以為名。八月採根,暴乾用。
陶隱居云:出近道,葉似狶薟,根形似此胡,氣如敗豆醬,故以為名。
《唐本》注云:不出近道,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葉殊不似狶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鹿醬,臣,敗醬是也。味辛、苦,微寒。治毒風囗痺,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及腹痛餘疹,煩渴。
《日華子》云:味酸。治赤眼障膜,弩肉,聤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瘻,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又名酸益。七八十月採。
雷公云:凡使,收得後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未,出,焙乾,去甘草葉,取用。
《楊氏產乳》治蠼螋溺繞腰者。煎敗醬汁塗之,差。
白鮮
滁州 江寧府
味苦、鹹,寒,無毒。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採根,陰乾。惡蛸螵、桔梗、茯苓、萆薢。
《圖經》曰:白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寧府、淪州、潤州亦有之。苗高尺餘,莖青,葉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黃白而心實。四月、八月採根,陰乾用。葛洪治鼠瘻已有口,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汁服一升,當吐鼠子乃愈。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以蜀中者為良。俗呼為白羊鮮,氣息正似羊羶,或名白羶。
《唐本》注云:葉似茱萸,苗高尺餘,根白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採。若四五月採,便虛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