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論》云:木香,君,治女人血氣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癥塊脹痛,逐諸擁氣上衝,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囗刺。
《唐本》注云: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出西胡來者不善。葉似羊蹄而長大,花如菊花、其實黃黑,所在亦有之。今按《別本》注云:葉似署蕷而根大,花紫色,功多,為藥之要用。陶云不入藥,非。
《日華子》云:治心腹一切氣,止瀉,霍亂,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療羸瘦,膀胱冷痛,嘔逆反胃。
蕭炳云:崑崙船上來,形如枯骨者良。
禹錫云:謹按《蜀本》云:今苑中種之,花黃,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
《隋書》云:樊子蓋為武威太守,車駕西巡,將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以禦霧露。
《海藥》云:謹按《山海經》云:生東海崑崙山。
《外臺秘要》:療腋臭方。醶醋浸青木香,置腋下夾之,即愈。
《傷寒類要》: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如瘑。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衍義》曰:木香,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薑相佐使絕佳,效尤速。又一種,嘗自岷外出塞,得生青木香,特歸西洛。葉如牛勞,但狹長,莖高三四他尺,花黃,一如金錢,其根則青木香也。生嚼之,極辛香,尤行氣。
薏苡人
味甘,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一名解蠡,一名屋菼,一名起實,一名贛。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採實,採根無時。
《圖經》曰:薏苡人,生真定平澤及田野,今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名薏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古方大抵心肺藥多用之。葛洪治卒心腹煩滿,又胸脅痛者,剉根濃煮汁,服三升乃定。今人多取葉為飲,香。張仲景治風濕身煩疼,日哺劇者,與麻黃杏人薏苡人湯:麻黃三兩,杏人三十枚,甘草、薏苡人各一兩,四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陶隱居云: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在處有,多生人家。交阯者子最大,彼土呼為幹珠。馬援大取將還,人讒以為真珠也。實重累者為良。用之取中人。今小兒病蛔蟲,取根煮汁作糜食之,甚香,而去蛔蟲大驗。
陳藏器餘云:主消渴,煞蛔蟲。根煮服,墮胎。
雷公曰:凡使,物用囗米,顆大無味。其囗米,時人呼為粳囗是也。若薏苡人,顆小色青,味甘,咬著粘人齒。大用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能治熱風,筋脈孿急,能令人食。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
孟詵云:性平,去乾濕腳氣,大驗。
《食醫心鏡》云:治筋脈拘孿,久風濕痺,下氣,除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久服輕身,益氣力。薏苡人一升,搗為散。每服以水二升煮兩匙末作粥,空腹食之。
《梅師方》:肺疾唾膿血,取薏苡人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許服之。
《衍義》曰:意苡人,此李商隱《太倉銘》中所謂薏苡似珠,不可不虞者也。取人用。《本經》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孿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孿也,故可用薏苡人。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澤瀉
齊州
味甘、鹹,寒,無毒。主風寒濕痺,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畏海蛤、文蛤。葉,味鹹,無毒。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五月採。實,味甘,無毒。主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九月採。
《圖經》云:澤瀉,生汝南池澤,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有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秋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素問》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日酒風。治之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二指撮,為後飯。後飯者,飯後藥先,謂之後飯。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澤瀉湯主之。澤瀉五兩,朮二兩,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
《藥性論》云:澤瀉,君,味苦。能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陶隱居云:汝南郡屬豫州。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弋,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仙經》服食斷穀皆用之。身輕,能步行水上。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嗚,筋骨孿縮,通小腸,止遺還,尿血,催生,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葉,壯水臟,下乳,通血脈。
《經驗方》:常服澤瀉,皂莢水煮爛,焙乾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以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甚妙。治腎臟風,生瘡尤良。
《衍義》曰:澤瀉,其功尤長於行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薯蕷
滁州 明州
味甘,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諸。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圖經》曰: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色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單呼諸,語或有輕重耳。據此注,則薯蕷與諸乃一種。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其形類差別。然字音殊、儲不同,蓋相傳之訛也。一名山芋。
《藥性論》云:薯蕷,臣。能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開達心孔,多記事,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
陶隱居云:今近道在處有,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
禹錫云:謹按吳氏云:薯蕷,一名諸薯,齊、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兒草。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無毒。或生臨朐鍾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華白,七月實青黃,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黃,類芋也。
《食醫心鏡》云:主下焦虛冷,小便數,瘦損無力。生芋藥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細爛,於鐺中著酒,酒沸下薯蕷,不得攪,待熟著鹽、蔥白,更添酒,空腹飲三二盞,妙。
《聖惠方》:補虛損,益顏色。用薯蕷於砂盆中細研,然後下於銚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盞煎,攪令勻,空心飲之。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貞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圖經》曰:皆云蓷,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恩。劉歆亦謂: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廣濟方》療小兒疳痢困垂死者,取益母草煮食之,取足,差止,甚佳。又主難產,搗取汁七大合煎半,頓服,立下。無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棱。方用亦稀。
《唐本》注云:搗茺蔚莖傅丁腫,服汁使丁腫毒內消。又下子死腹中,主產後血脹悶,諸雜毒腫、丹油等腫。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傅之良。
陳藏器云:此草,田野間人呼為鬱臭草。又按《別本》注云:其子狀如析蓂子而稍粗大,微有寒蒸,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也。
《日華子》云:治產後血脹,苗、葉同功。乃益母草子也。作節,節生花如鷄冠,子黑色,九月採。
《聖惠方》:治婦人勒乳痛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差。生搗爛用之亦得。又方:治產後血不下。益母搗絞汁,每服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攪勻服。
《肘後方》:治婦人一切血病,產婦一切傷損。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內煉成膏,瓷器內封之,并以酒服之。
《孫真人方》: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
《丹房鏡源》云:燒益母灰,用麵湯溲,燒之偏,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曾燒此灰,入緊面藥。
女萎亦名萎蕤
滁州 舒州
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眦爛泪出。久服去面黑,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玉竹,一名馬薰。生太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後採,陰乾。畏鹵鹹。
《圖經》曰:郭璞注云:藥草也。亦無女萎之別名,疑別是一物,且《本經》中品,又別有女萎條。蘇恭云:即此女萎,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觀古方書所用則似差別。
《藥性論》云:萎蕤,君。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陶隱居云: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別錄》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惟名異爾。如此,女萎即應是萎蕤也。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服食家亦用之。
《日華子》云: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雷公云:凡使,勿用鈎吻并黃精,其二物相似。萎蕤只是不同,有誤疾人,萎蕤節上有毛,莖斑,葉尖處有小黃點,採得先用竹刀刮上節皮了,洗淨,卻以蜜水浸一宿,蒸了焙乾用。
蕭炳云:萎蕤,補中益氣,出均州。
《楊氏產乳方》:療久痢脫肛不止。取女萎切一升,燒薰之。
防葵
襄州
味辛,甘、苦,寒,無毒。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除腎邪,強志。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一名梨蓋,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生臨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採根,暴乾。
《圖經》曰:陶隱居云:與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今乃用枯朽狼毒當之,極為謬矣。三月三日採,六月開花即結實,採根為藥。
《唐本》注云:此藥上品,無毒,久服主邪氣驚狂之病。其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採依時者,亦能沉水,今乃用枯朽狼毒當之,極為謬矣。
陳藏器云:按此二物,一是上品,而陶云防葵與狼毒根同,但置水中不沉爾。然此二物,善惡不同,形質又別,陶既為此說,後人因而用之。防葵將以破堅積為下品之物,與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無甄別,此殊誤也。
雷公云:凡使,勿誤用狼毒,緣真似防葵,而驗之有異,效又不同,切須審之,恐誤疾人。
禹錫云:謹按《藥性論》云:防葵,君,有小毒。能治疝氣,痃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大如碗,悉能消散。治鬼瘧,主百邪鬼魅精怪,通氣。
《肘後方》:治癲狂疾。防葵末,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潤又小不仁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