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
《天仙品》曰: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
《神仙眾真戒經》曰:大方諸山,對會稽之東,上有天仙宮室,金玉雜為楝宇。
《金根經》曰:天闕上有層樓玉臺,主眾仙出入之所也。
《玉清刻石隱銘》曰:佩玉帝隱文者得為上仙。
《戒文經》曰:天西北有仙堂,差次職署則度名,著九宮五斗仙府。中天上有東西南北及中央也,皆有石城,應其方位,百官曹局皆在斗中列紀。
《後聖列紀》曰:若斗中有玄玉籙籍者,皆為上仙。
《登真隱訣》曰:三清九宮,並有僚屬,例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女真則稱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隨仙之大小,男女皆取所治處,以為署號,並有左右。凡稱太上者,皆一宮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萊左仙公,太極仙侯,真伯仙監、仙郎、仙賓。
《皇民譜錄》曰:自三象明曜已來,至于累億劫會,天地成敗,非可勝載。數極唐堯,是為小劫。丁亥之後,甲申之年,陽九百六之氣離合,壬辰之始,數有九周。至庚子之年,赤星見于東方,白彗見于月窟。唐堯之後四十六丁亥,是小劫之;周又五十五丁亥,至壬辰癸巳,是大劫之;周也六合冥一,二道盈虧,時運周劫,始轉一仙階。
《金根下經》曰:有學仙品目進叔退降簿錄,侍仙玉晨之典祀。
《集仙籙》曰:後漢南陽公主降駙馬都尉王咸。公主素尚至道,屬漢末亂離,謂咸曰:但當自保,必可延生。若碌碌隨時,與世進退,恐不兔乖離之苦,奔迫之患也。咸眼倪世利,未從其言。公主遂入華陰山長往。咸入山追之,無見。忽於嶺上見朱履一雙,前取之,化為石,謂其山為公主峰。
又曰:張正禮,漢末在衡山學道,服黃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藥之難得,至廣州為道士,遂得內外洞徹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請》曰:章震,南郡人,少學經晝,周幽王時人,而常嘆曰:人生世閒,日失一日,去生轉遠。乃著道書百餘篇。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為旨。後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累遷至中散大夫。博學,尤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漢桓帝嗣位,聞之,連詔不出,使郡國逼載以至京師,但低頭閉口不苔。詔乃題宮門板四百餘字,皆說方來。帝惡之,歸鄉里,同郡故太尉公陳耽為方平駕道室,日一夕事之。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後語耽云:吾當去。明日日中發。至明日果卒。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嚴青,會稽人,家貧,常於山中作炭。忽有一人與青語,不知其異人也。臨別以一卷書與青曰:汝得長生,故以相授,當以潔器盛之,置於高處。青受之。後得其術,入霍山仙去。
又曰: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人也。本大儒,晚學長生之道,得九鼎丹經。聞蜀中多名山,乃入嗚鵠山,著道書二十餘篇。仙去。
又曰:趙廣信,陽城人。魏末來渡江入剡小白山中。學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徹視法。如此積年,周行郡國,或賣藥,人莫知也。多來都下市丹砂,作九華丹。仙去。
又曰:郭景世,晉初學道於廬江濟山中,受孟德然口訣,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趙伯威,東郡人也,少學於鄲郢張先生。晚在中岳,受玉珮金璫經。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記學道者。
又曰:李方回,晉武帝時人也。學道在華山,受管成子蒸丹餌木法。又受蘇門周壽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內視,仙去。
又曰:李脩著書四十篇,名曰《道源》。其書曰:弱能制強,陰能蔽陽。常若臨深履危,御奔乘朽,長生之道也。年四百歲,顏色不衰。後仙去。
劉向《列仙傳》曰:馬師皇者,黃帝馬師。後數有病,龍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嗚。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仙去。
葛洪《神仙傳》曰:蘇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時人也。家濮陽曲水。林少孤,以仁孝聞。貧,常自牧牛。得道,母食思鮮,仙公以匕著置器中,携錢去即以鮮至。母曰:便縣有魚,去此百餘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明日舅至,云昨見仙公便縣市鮮。母方駭其神異。後仙去。有白鶴來止郡城束北樓,以爪畫樓板,似漆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于今仙公故第猶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紅泉神丹法,去土符還年之道,服之甚效。欲之崑崙,留息積年,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去,服藥行道無益也。文淵遂受其祕要,後亦仙去。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學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後遇羽衣持節人,以白玉版青玉丹書授羲,羲不能讀。須臾大霧,霧解失其人。羲還,後仙去。
又曰:陳安世,京兆人,為灌叔本傭,稟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託為書生,從叔本遊,以觀試之。叔本不知其異人也,久而益息。書生乃問安世曰:爾好道否?曰:無綠知之。曰:審好道,明日早會道北大樹下。安世承言,早往,無所見。曰:書生詐我哉?三期,安世輒早至,乃以藥授安世,後仙去。
又曰:昊睦,長安人,少為縣吏,掌局枉尅人。民訟之,睦逃去入山林。飢累日,行至石室,遇孫先生,令學種黍及胡麻,掃除驅使。經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後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輦,不知何許人,晉武帝末,在洛陽白社中,寢息土上。衣服籃縷,常吞一石子,經日不食。或市乞傭作,人或往觀之,亦不與言。時或著詩,莫知所終。
又曰:蕭史,秦繆公時人,善吹蕭,能致孔雀白鵲。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鳳嗚,居十數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年仙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雍宮,世有蕭聲。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漢孝景時,結草菴於河上。帝讀老子經,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聞公以問之。以素書二卷與帝曰:讀此析疑,勿示於非人。公後仙去。
又曰:黃子陽,少知長生之道,隱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飲石泉。後逢司馬季主。季主以導仙八方與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陽城人,居壺谷中,不知時。漢武帝登蒿山,東方朔等從,忽見一神人,長丈餘。帝禮而問之,曰:某,九疑山人也,聞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節,食可長生,故來採之。忽失神人。帝遂採服之。帝性熱煩悶不快,從官皆服,皆能遲久。.惟王生聞神人教服,遂採食之,仙去。
又曰:劉根,字君安,京兆長安人。少明五經,漢成帝時人也。入嵩山石室峻絕之處。嘗曰:上藥有九轉還丹,太一金液,次有雲母雄黃之屬,亦可長生。次乃草木之藥,能治病益氣。上可數百歲,下即全其所稟而已。必欲長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慾,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後入鷄頭山,仙去。
又曰:陰長生,新野人,後漢陰皇後之屬籍也。少居富貴,不好榮利。知馬明生得度世之術,乃尋求之,遂相見,執御者之禮事之。十餘年不懈。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經,告別,後於平都山仙去。
《風俗通》曰:漢明帝時,尚書郎王喬為葉令。月朔,常詣朝堂。明帝知其來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亮從東南飛來,使因見鳧,舉羅得一舄,使尚方識之,乃四年所賜尚書官履也。每朝,葉門下鼓不擊自嗚,聞於京師。後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廳前,喬曰:天帝召我。沐浴寢其中,蓋便上覆,葬於城東,土自成墳。百姓為立祠,號葉君祠。
《三洞珠囊》曰: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費長房為市令,知其人。後詣公,公携長房去,授以治病之術,令還。士亞公後仙去。戴公柏有太微黃書十餘卷,即壺公之師也。
又曰:樂子長,齊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勝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衛叔卿,中山人,服雲母。子度世入山見父,叔卿語曰:吾齊書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書,取而按合服之。度世歸,果如言。餌五色雲母,仙去。
又曰:魏伯陽者,昊人也。好道不仕,封己養高,後入山,餌神丹,仙去。撰《參同契》,其說以周易爻象論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軌,字公度,太原人。博極草書,晚乃學道,常服黃精,年百餘歲,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嘗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東郭延年者,山陽人也。服靈飛散,能在暗室中夜書。又身生光,遠照小物,見其釆色。一旦,數十人乘虎豹來迎之,延年遂詣崑崙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黨人,七十九乃學道,徐行若飛,有兼人之力。郵元節事真十餘年,真以蒸丹小餌法授之,容常不衰。鄉人計真之年,以四百餘歲。後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節,河東人,晉以羯胡亂華,遂隱蒼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積四十五年,精思不懈,體有真氣,後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變幻,拙於用身。初在長山,近入蓋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職耳。常與謝稚堅、黃子陽、郭聲子相隨也。葛玄是抱朴子從祖,即鄭思遠之師也。時人莫測所處,傳言東海中仙人寄書,呼為仙公。
又曰:魯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生而好道,忽謂母曰:人之上壽所傳,得者稀。喜樂悲哀,日以相害,況埋沒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過其門,授以大洞黃庭經,謂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不惟有玄科之責,亦將苦報無窮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試,介特不撓。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又有大鐵臼,不知何處來。今並在山中石壇上,宛然有仙履跡及古鏡一,廣三尺。古鍾一,形如偃月,在無為觀中,妙典後仙去。
又曰:謝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詞氣高異,其家在大方山下,頂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禮,不願下山。母從之,乃遷居山頂。自此常誦《道德經》、《黃庭內篇》,於開元觀受紫虛寶籌,於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壇,烟籮脩竹。一十三年,晝夜不寐,兩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閒官印,四壖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忽於金泉道場有雲氣遮匝,一川散慢彌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閒壁記。時有朱書注其字下日:降世為某官某職。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書數字,皆道德之意,真跡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當塗縣民家女也。得其道,嘗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掙儉約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訓于人,故遠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顧。後入洞庭山,無病而化。有雲鶴異香之瑞,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