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琏 禅师。名怀琏。福建道漳州龙溪陈氏子。龆龀出家。丱角圆顶。笃志学道即慕参寻。造泐潭法席投机承印可。事之十余年。游庐山掌讷禅师记室于圆通院。皇祐元年诏圆通居讷禅师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禅院。讷举师代己。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召对化城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偈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浩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后遣中使问曰。才去竖拂。人立难当。师即以颂回进曰。有节非于竹。三星绕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帝览大悦。诏入对便殿赐罗扇。御题元寂颂于上。帝与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二年三月。师乞老山居。进颂曰。六载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御和颂曰。佛祖明明了上机。机前荐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体。御颂收将甚处归。仍遣使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且住京国作兴佛法。师再进颂谢曰。中使传宣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机。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帝初阅投子山禅师语录。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由此有契。乃制释与颂十四首。今以一赐师曰。若问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头并六臂。腊月正春风。师进和曰。若问主人公。澄澄类碧空。云雷时鼓动。天地尽和风。帝览之宣赐龙脑钵盂。师谢恩罢。乃曰。佛法以坏色衣。以瓦铁器。此钵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叹讶久之。修撰孙觉莘老以书问宗教。师答之。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说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而莫知返。良可叹也。师以禅寂自任持律严甚。于都城之西构精舍。舜老夫禅师。名晓舜。住庐山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依师而住。师馆之于正寝而自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怪之。师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帝知之赐舜再落发。仍住栖贤寺。舜瑞州人。住南康云居。嗣洞山晓聪禅师。聪嗣文殊应真。真嗣德山缘密。密嗣云门偃禅师。舜于琏昆季也。英宗治平二年。师上疏丐归。帝附以札子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款诚。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随他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师携之东归。鲜有知者。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虚席迎之。九峰韶公作疏劝请。师乃赴之(九峰鉴韶嗣泐潭澄)。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御制诗颂。榜之曰宸奎。翰林学士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记。轼以书问之曰。承意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任持。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师终藏而不出。逮委顺后获于箧笥。江西莹仲温罗湖录称之曰。大觉之不暴耀。足以羞挟权恃宠者之颜。若夫仁庙万机之暇与琏唱酬。发挥宗乘以资至治。所以宸奎阁所谓得佛心法。古今一人而已。诚哉斯言也。大觉年八十二岁。哲宗元祐五年无疾而化。师嗣泐潭澄。澄嗣五祖戒。戒嗣双泉宽。宽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
浮山九带 禅师讳法远。郑州王氏子。年十九游并州(太原今冀宁路)。投三交嵩公出家。为沙弥侍嵩有省。进具后谒汾阳昭叶县省。皆蒙印可。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住舒州(今淮西安庆路)浮山。号圆鉴禅师。欧阳公修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棋说法。师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请师开山。住持平江路苏州天平寺。暮年归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年七十余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师嗣汝州叶县广教院禅师归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九带全文见僧宝传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台州东掖山神照法师本如入寂。师从法智悟经王。而继慈云东掖三十年。嗣子揸庵有严白莲处咸神悟处谦(教行录金圈集)。
心经 李觏字泰伯。盱江人。时称大儒。至是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以表荐之。就门除一官。复差充太学说书。未几而卒。泰伯初尝著潜书。又广潜书。力于排佛。明教大师嵩公携所著辅教编谒之辩明。泰伯方留意读佛经。乃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经。佛道岂易知耶。其门下士黄汉杰者。以书诘其然。泰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无所主。舍浮图何适哉(中温文事)。心经凡三译皆行于世。今泰伯所称者乃唐太宗诏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之本。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
辛卯 皇祐三年 佛示寂二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九年 西夏
壬辰 皇祐四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 西夏
侬智高陷雍州。即州建大南国。僭号仁惠皇帝。改元启历。据南诏。南诏去蜀二千余里(宋鉴)。
雪窦 明州雪窦山禅师。名重显。字隐之。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宁府李氏。幼依益州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出蜀浮沉。荆渚间。尝典宾大阳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爱师精锐。留止五年尽得其道。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曾以书荐师于灵隐珊禅师。师至陆沈已三年。曾公奉使浙西访师于灵隐。堂僧千余人无识之者。检床历物色得之。曾问向所附书。师袖而纳之。曾大笑。珊益以奇之。师出世苏州翠峰。迁明州雪窦。宗风大振。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出杖屦衣盂散及徒众。摄衣北首而逝。寿七十三。夏五十。全身塔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大师。得法上首。天衣怀禅师等。师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其敷扬宗旨妙语偈颂。遍播丛林。师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传灯)。
癸巳 皇祐五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一年 西夏
知制诰吕溱出知杭州。首请法智下第一世实相法师梵臻。以天台教观主天竺看经院(上竺纪胜)。
甲午 至和元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二年 宋封孔愿曰衍圣公
乙未 二年 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宁 西夏
八月。契丹主崩。在位二十五年。寿四十一岁。谥曰文成皇帝。庙号兴宗。子洪基立。改重熙二十三年为清宁元年。
丙申 嘉祐元年 大契丹 清宁二年 西夏
丁酉 嘉祐二年 大契丹 清宁三年 西夏
戊戌 嘉祐三年 大契丹 清宁四年 西夏
定祖图 明教大师契嵩。明道年间从龙兴西山欧阳氏昉(妃两反)。借其家所藏之书。读于奉圣院。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著为原教。是时欧阳文忠公修慕韩文公昌黎排佛。盱江李泰伯亦其流。师乃携所业谒泰伯。以论儒释吻合。且抗其说。泰伯爱其文之高。服其理之胜。因致书誉师于文忠公。既而师居杭州灵隐。撰正宗记定祖图。至是嘉祐三年。赍往京师。经开封府。投状府尹王公素仲仪。以札子进之曰。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争竞。故讨论大藏经。备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注辅教编四十篇。印本一部三卷。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注述。故非臆论颇亦精致。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帝览其书可其奏。乃送中书。丞相韩魏公琦参政欧阳文忠公修相与观叹。欧阳公曰。不意僧中有此郎。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师号。赐书入藏中。书札子曰。权知开封府王素奏。杭州灵隐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辅教编三卷。宜令传法院于藏经内收附。札付传法院准此(出莹仲温罗湖文集。初见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记下)。仲温莹公赞之曰。嵩之高丈至论。足以寄宣大化。既经进献获收附于大藏。则维持法门之功。日月不能老矣。嗟夫吾徒有终身不过目者。岂知潜利阴益所自耶。
己亥 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 大契丹 清宁五年 西夏
欧阳公修宋公祁修唐书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洪迈容斋三笔曰。旧唐书五代史二书。关佛氏处。新书史删尽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义公给田千顷令奉周祀(帝纪)。
庚子 嘉祐五年 大契丹 清宁六年 西夏
达观禅师。名昙颖。杭州钱塘丘氏子。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二十游京师。师为人奇逸。智识敏妙。书史无不观。词章尤雅丽。夏文庄公竦王文康公曙欧阳文忠公修节度使李端悫端愿咸扣玄关。敬以师礼。殊相乐也。时录其语。目之曰登门集。师初谒大阳明安禅师。次谒石门聪公。侍之日久。尽契玄奥。东游初住舒州(今安庆路)香炉峰。迁润州(今镇江路)因圣太平之隐静明州雪窦。再迁润之金山。至是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刁惊曰当奈何。乃复书诀别。驰书吏至岸。师遽命击鼓升座。叙出世本末勉众勿怠。又曰吾化当以贤监寺补次(金山怀贤禅师)。下座读景纯书毕归方丈。大众拥随之。跏趺良久乃化。寿七十二。夏五十三。师嗣襄州谷隐山慈照禅师蕴聪。聪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临济派也(续灯)。达观尝作性辩。其文曰。今古圣贤言性者只得情也。脱能穷理不能尽性何也。不知三才万物皆性也。天性上。地性下。金利水湿木直火热土厚。此五行性也。统而论之。精而察之。万物之性皎然可见矣。就中最灵者人也。阴阳交遘而生。变化而动者情也。约人情纯粹者也。其所以可上可下为贤为愚受性上者君子也。外情不能惑性。虽混于小人犹金玉之土石耳。至于尧舜禹汤垂名万古。乃当时保高位守常道。而察人情随性立法也。桀纣幽厉惑富贵失大宝。纵自性被情迁也。天地虽无情。风云四时易其候。山川万物乱其形。唯人居中。度天时随地利而不失其节。所以人为天地心也。情意识皆本乎性也。随物所显故外有多名耳。余不可备叙也。情者心也牵于用。意者志也记于事。识者知也辩于物。爱恶喜怒皆情也。夫为大圣人者性决定也。不被外惑不为情牵。性制于情也。所以我教谓之正觉者也。易唯知穷理尽性之说。而未见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宝传)。
越州天衣禅师名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年间试经得度。师七坐道场。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杭州临平山佛日禅师智才迎归侍奉。至是嘉祐五年。才往苏州。师速其归。才至。师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曰。卵塔既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塔全身寺东之原。师嗣雪窦显禅师。徽宗崇宁中谥振宗禅师。
辛丑 嘉祐六年 大契丹 清宁七年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