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帝九月亲行援汉。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轨及伟王之子大宁王沤僧等率兵作乱弑帝。而述轧自立。太宗之子齐王述律逃于南山。诸大臣奉之以攻述轧沤僧杀之。并其族党立述律为帝。改元应历。葬帝医巫闾山。庙号世宗。在位凡五年。
辽穆宗天顺皇帝。讳璟。番名述律。后更名明。太宗之长子也。初太宗攻石晋。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崩。诸将立世宗。世宗遇弑。诸将迎帝即位。自火神淀入幽州。帝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在位十八年。
永明 杭州永明寺禅师。名道潜。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法眼益禅师。眼问曰。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师曰华严经。眼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师曰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还具六相也无。师懵然无对。眼曰。汝问我。师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眼曰空。师于是开悟。异日因士女到院。眼问师曰。律中道隔壁间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师曰。好个入路。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为王侯所重在。师寻礼辞驻锡衢州古寺。阅大藏经。至是广顺元年吴越忠懿王弘俶延师入府受菩萨戒。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建大伽蓝于南山。曰慧日永明。请师居之。师请塔下罗汉过新寺。符王之先梦也。于是又加应真二字于师号。师于周显德五年入寂师嗣法眼益禅师。
杭州慧日永明智觉禅师。名延寿。余杭王氏。总角之岁归心佛乘不茹荤。日唯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诵之。感群羊跪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志慕真乘。吴越文穆王元瓘知师在道。乃从其志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剃染。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斥鷃巢衣褶中。暨谒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悟于玄旨。乃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师初住雪窦。尝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意。白云深处坐禅僧。吴越忠懿王弘俶。请师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大道场。众盈二千。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僧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师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放诸生类不可称算。六时散花行道。余力念法华经计万三千部。著宗镜录一百卷。吴越王为制前后两序。颁入大藏流行。今净慈方丈曰宗镜堂。师之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国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记莂。前后归高丽各化一方。宋太祖开宝七年。师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焚香辞众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次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清凉法眼益禅师。六祖青原派也。嗣寿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禅师。富阳子蒙和尚(径山旧相图行业碑)。
壬子广顺二年 大辽穆宗应历二年。
赵 北汉 称乾祐五年 凤翔 吴越 楚唐灭之合五十六年
荆南 唐 蜀 广政十五年 汉 乾和十年
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谒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为曲阜令及主簿。
癸丑广顺三年 大辽应历三年 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赵 北汉刘氏乾祐六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 保大十一年 蜀 广政十七年 汉 乾和十一年
初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凭道李愚请刻九经版。此年六月版成献之。传布甚广刊字印之始也。
甲寅正月帝殂。显德元年 大辽应历是年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凭道薨。
赵 北汉主殂乾祐七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 保大十二年 蜀 广政十七年 汉 乾和十二年
周帝不豫。正月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帝屡诫晋王曰。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亡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葬勿久留宫中。勿置守陵官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壬辰宣制毕。是日帝殂。丙申晋王荣即皇帝位。
十一月。北汉主旻殂。子承钧更名钧即帝位。孝和帝钧性孝谨既立。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
世宗
讳荣。太祖圣后柴世兄之子也。太祖养以为子。封晋王。即帝位。在位六年。寿三十九显德(六)。
乙卯显德二年 大辽应历五年。
赵 北汉刘钧乾祐八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 保大十三年 蜀 广政十八年 汉 乾和十三年
二月。周帝诏并省天下无敕额寺院。令郡府岁造僧帐。凡死亡者以时开落之。僧帐自此而始。
丙辰显德三年 大辽应历六年。
赵 北汉 乾祐九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 保大十四年 蜀 广政十九年 汉 乾和十四年
初周宿卫将赵匡胤(宋太祖也)战北汉有功。至是以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匡胤表渭州军事判官苏州人赵普为节度推官。
正月。周下诏。帝亲征淮南(唐也)。帝召华山隐士真源陈搏。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搏对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乃辞还山。
丁巳显德四年 大辽应历七年。
赵 北汉 天会元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 保大十五年 蜀 广政二十年 汉 乾和十五年
戊午显德五年 大辽应历八年。
赵 北汉刘钧天会二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弘 中兴元改交泰元年 蜀 广政二十一年 汉鋹 天宾元年
三月。周帝济江伐唐。唐主耻于降称藩。乃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请传位于太子弘。献庐舒蕲黄四州之地。画江为境以求息兵。五月唐主弘避周讳更名昱。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之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乃告干太庙。
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统。帝欲均田租。以元稹均田图遍赐诸道。南汉中宗刘弘熙殂。长子卫王继兴即皇帝位。更名鋹。年十六。
己未显德六年 大辽应历九年。
赵 北汉钧 天会三年 凤翔 吴越
荆南 唐国主 蜀 广政二十二年 汉 天宝二年
周殿庭钟磬有设而不系者。帝问乐工皆不能对。枢密使王朴素晓音律。帝以乐事询之。朴上疏曰。礼以检形。乐以治心。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是以礼乐修于上。而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用此道也。夫乐生于人心而声成于物。物声既成。复能感人之心。昔者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遭秦灭学。历代治乐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孙张文收考正大乐备八十四调。安史之乱器与工什亡八九。至于黄巢荡尽无遗。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按考工记。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虽有钟磬之状。殊无相应之和。其镈钟不问音律。但循环而击。编钟编磬徒县而已。丝竹匏土仅有七声。名为黄钟之宫。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协律。六曲参涉诸调。盖乐之废缺无甚于今。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礼乐。以臣尝学律吕宣示古今乐录。命臣讨论。臣谨如御当以秬(日许反)黍(黑黍也)定尺。长九寸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今黄钟之声相应。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有三弦其长九尺皆应黄钟。律声以次设柱为十一律。及黄钟清声旋用七律以为一均。为均之主者官也。征商羽角变官变征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迭应不乱乃成其调凡八十一调。此法久绝出臣独见。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诏从之。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注曰镈钟者(镈伯各反)十有二架以当十二辰之位。匏(蒲交反)八音之数。匏笙也。土埙也。
立皇子宗训为梁王。领左上将军。帝北征疽发背。六月癸巳殂于道。甲午宣遗诏梁王即皇帝位。
恭帝
宗训。世宗子。封梁王。即位年七岁。庚申年正月。镇定驿告北汉结戎人入寇。帝命指挥使赵匡胤北征。即日出师晚至陈桥驿。是夜五鼓军士露刃列于庭曰。诸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拥逼南归。自仁和门入。太尉归公署。宰相范质等诣崇元殿。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帝自内降制曰。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惟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揆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祐。东征西怨厥绪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宣徽使引匡胤就墀听命讫。宰相掖之升殿由东序服御服登座。群臣朝贺。诏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国号大宋。正月四日也。封恭帝为郑王。绍周祀迁居西京(洛阳)。开宝六年殂。
右周三主合九年而天下归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