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汤当归(二钱) 生地黄(二钱) 玄参(二钱) 阿胶(二钱) 知母(二钱) 红花(五分,酒洗) 桃仁(五分,研泥)上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加生白蜜二匙服。
润血饮子(增)治血槁成噎。
水一钟,入阿胶一两,化开,煎至七分,加竹沥半盏,人乳一盏,蜜五匙,徐徐服之。
瘀血瘀血则脉涩,桃仁承气汤下之。
桃仁承气汤(方见本条下。)
痞满证
【歌】胸中满闷名为痞,外面殊无胀急形。食积结痰兼湿热,气虚不运病根深。
【论】痞者,否也,不通之意,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之为病也,然痞与胀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者;有饮食痰结,不能施化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当随证分消。虚者补中益气汤,不可峻剂攻之;实者略与疏导。昧者苟图一时通快,喜行峻利,多致危殆也。
【脉】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中气不足中气不足,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闷,脉弱无力,不可用利药攻之,补中益气汤。久服中气充满,清道健运,痞自除也。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食积饮食内伤,不能克化而痞者,枳术丸或保和丸,或枳桔二陈汤加神曲、麦芽、山楂。心下虚痞,按之痛者,枳实消痞丸、黄连泻心汤。
枳术丸(方见脾胃。)保和丸(方见伤食。)枳桔二陈汤(方见脾胃。)枳实消痞丸枳实(一钱,炒) 山楂肉(一钱) 黄连(炒,一钱) 神曲(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八分,去毛) 浓朴(姜汁拌炒,八分) 砂仁(八分,炒)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去芦) 黄芩(一钱,炒) 干姜(八分) 姜黄(八分) 白术(炒,一钱)上未,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黄连泻心汤黄连(一钱二分) 浓朴(一钱,制) 干姜(八分) 甘草(五分) 人参(八分) 白芍药(八分)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空心热服。
湿热湿热太甚而痞者,黄连泻心汤。有热,三黄泻心汤。火邪乘脾而痞者,二陈加黄连、黄芩、栝蒌。
黄连泻心汤(方见前。)三黄泻心汤大黄(三钱) 黄连(三钱) 黄芩(三钱)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热服。
二陈汤(方见痰证。)痰滞痰气阻滞中州而为痞者,小陷胸汤,或枳桔二陈汤加黄连、栝蒌、天花粉。痰气壅满,心胸痞满不宽,导痰汤。
小陷胸汤半夏(六钱) 黄连(三钱) 栝蒌(小者一个,大者半个)用水二钟,加生姜三片,先煎栝蒌,约钟半许,入半夏、黄连,煎至一钟,温服。
枳桔二陈汤(方见脾胃。)导痰汤(方见痰证。)
恶心证
【歌】畏食分明是恶心,呕而无物亦无声。胃中寒气兼痰火,随证斟量细辨明。
【论】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心下欲吐不吐,欲呕不呕,心中兀兀如畏舟车者是也。
胃寒胃中有寒气而作恶心者,呕清水,不渴,脉迟,明知食寒物、受寒气,大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理中汤加生姜、半夏。
大半夏汤半夏(二钱五分) 陈皮(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热服。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咳逆。)理中汤(方见中寒。)胃热胃中有热而作恶心呕酸,内有热,脉必浮大而滑数,烦渴,二陈加姜炒黄连、山栀。胃气不足,内热恶心,六君子汤加辰砂、姜炒黄连。
二陈汤(方见痰证。)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吞酸证
【歌】要识吞酸与吐酸,总因湿热肺脾间。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难。
【论】夫吞酸与吐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滞日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酸。吞酸者,郁滞日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肤得温暖则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则津液流通,郁热得行,亦可暂解,盖标寒而本热也。故《素问》、河间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标也。学人当究其浅深之感,本末之治而用药,庶可取十全之效也。
【脉】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胸有痰热。
吞酸吞酸是湿热郁滞于肺胃之间,必 食自养,二陈汤加吴茱萸、黄连,顺其性而折之,佐以苍术、茯苓以行其湿热,再加姜炒黄连。吞酸有食不化者,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山楂、姜炒黄连。
二陈汤(方见痰证。)平胃散(方见中湿。)吐酸吐酸者,津液随上升之气郁之日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而作酸味,二陈汤加吴茱萸、炒黄连、山栀、苍术、浓朴、生姜。中脘有宿食留饮,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术丸、茱连丸。
曲术丸治中脘停食留饮,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五钱)上为末,生姜汁煮神曲为丸,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茱连丸黄连(一两,酒炒) 黄芩(五钱,酒炒) 陈皮(五钱) 吴茱萸(五钱,煮,晒干) 苍术(七钱,米泔浸,炒)上为末,煮神曲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连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湿不郁。(茱萸味辛热,能引芩、连入肝而泻火,此从治之义也。)
嘈杂证
【歌】痰因火动令人嘈,湿痰气郁总同条。肥人自是湿痰故,伐火芩连栀子调。
【论】丹溪云∶嘈杂者,俗谓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动者,必痰多,脉滑而数,宜治痰为先,治火次之。
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当治其火,而开导次之。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宜开郁理气,盖沉则为郁,滑主痰而涩主气也。医能审脉验证,真知是火、是气、是郁,斯为活法矣。
痰痰因火动者,治痰为先,二陈汤加姜炒黄芩、黄连、山栀子为君,南星、半夏为佐,桔梗、青黛为使。
二陈汤(方见痰证。)气郁气郁者,越鞠丸,或二陈汤加枳壳、桔梗、香附、乌药、姜炒黄连、苍术,有痰加贝母。
越鞠丸(方见郁证。)火火嘈者,二陈汤加黄芩、黄连、山栀子,或三补丸。有火郁,二陈汤加山栀子、香附、抚芎、苍术。
三补丸黄芩(四两) 黄连(四两) 黄柏(四两)上为细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食郁热食郁有热先治火,芩连枳术丸加神曲、麦芽、山楂、陈皮、半夏。或食郁不消,胸满嘈杂,大安丸。
芩连枳术丸即枳术丸加芩、连。(方见脾胃。)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方见伤食。)
咳逆证
【歌】阴火攻冲成咳逆,或因痰气滞胸膈。胃中积热与停寒,病后胃虚多吃忒。
【论】咳逆者,古名哕,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脉迟涩,手足寒,呕吐,无热证。胃热者,脉洪大,燥渴,便难。有胃中有痰,阴虚,火炎上冲而呃者,其气从脐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有痰气逆滞者,其气从胸中起,中州元气郁也。有病后发呃者,久病胃虚也,宜细辨之。
【脉】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胃火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汤加山栀、黄芩吐之。利后胃热而呃,橘皮竹茹汤。
小半夏茯苓汤半夏(五钱,汤泡) 茯苓(三钱,去皮)上,生姜五钱,捣汁同煎,不拘时热服。
橘皮竹茹汤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二钱) 竹茹(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服。
阴火阴火上逆,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看,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竹茹、陈皮、茯苓。
四物汤(方见血证。)病后呃病后元气不足,胃虚寒而呃,人参理中汤。痢后发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汤犹或可生。
人参理中汤(方见中寒。)六君子汤(方见脾胃。)胃寒胃寒气逆呃者,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虚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汤加丁香、木香、枳壳。
丁香柿蒂汤丁香(一钱) 柿蒂(一钱) 陈皮(一钱) 青皮(一钱) 人参(五分)上锉,一剂,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理中汤(方见中寒。)痰气无别证,忽然发呃,痰气逆滞,气从胸中起,小半夏茯苓汤加木香、枳壳,或萝卜汤调木香调气散。痰碍气逆而呃,用蜜汤探吐。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前。)木香调气散木香(三两) 檀香(三两) 白豆蔻(三两) 丁香(三两) 砂仁(四两) 甘草(炙,一两半)藿香(一两五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下。
嗳气证
【歌】何故令人成嗳气,盖缘痰火乘于胃。治痰星夏共陈皮,治火黄连石膏辈。
【论】嗳气者,胃中有火、有痰、有食、有气,南星、半夏、软石膏、炒黑山栀子、香附,或丸或煎服。
又云∶痰条下,食积热,噫气吞酸证,火气冲上,多作嗳气,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再加青黛、山栀子、栝蒌仁,或润下丸。
润下丸(方见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