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论第二明空申真谛教也。诸法虚假。故曰不真。虚假不真。所以是空耳。有人云。真者是有。空者是无。言不真空。即明不有不无中道义也。此是为蛇画足。非得意也。若如所云。则空非中乎。大分深义为何所在。既不然矣。今不用焉。所明空者。诸大乘经论皆以空为宗本。今之学者多生诽谤。谓说空者。为不了义。无有慧明。可不悲哉。佛藏经云。舍利弗。于未来世。当有比丘。不修身戒心慧。是人轻笑如来所说如来所行。如来常于第一义空。恭敬供养。常乐是行。是诸比丘。轻笑如来所说所行真际毕竟空法。尔时有苦行比丘共轻笑。尔时有行空者。我赞其善。当尔之时。咸共不能护持重戒。而言诸法自相空。何所能作。如那罗戏人种种变现。无所知者。见之大笑。何以故。不解戏法其术隐故。生希有心。惊怪大笑。如是舍利弗。尔时真实比丘。说空寂法。求活命者。咸共嗤笑。何以故。是人不知佛法义故。闻说空法。惊疑怖畏。舍利弗。汝观此人。于安隐处生衰恼心。于衰恼处生安隐心。金口所言。信非谬矣。
夫至虚无生者下 此论文有二章。先序。后正。今初序也。序文有三。第一标正宗。第二破异见。第三序论意。今初。文中又三。第一标真境。第二明真智。第三合明境智。今初。言至虚无生者。即无生毕竟空真境也。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盖是不定之辞。将以为是。未敢为定故。所以云盖。趣是趣向义。宗是宗本。谓此无生毕竟空。是般若所鉴之境。万物之宗本也。
自非圣明特达下 第二明真智也。圣明即般若也。非是般若奇特明达。何能以神情。契合中道非有非无之理哉。即此非有非无。是中道毕竟空。故云有无之间耳。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下 第三合明境智相契会也。以神心观无穷之理。故云通神心于无穷。不为有物之所滞碍。故云穷所不能滞也。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纵耳听声。不为声所惑。纵目睹色。不为色所迷也。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下。良以万物是虚。故纵视听。不为声色所惑耳。累者劳累也。是以乘真心以理顺则无滞而不通者。顺谓诸法是空。不违正道也。乘御般若之心。慗理顺空之道。则无有滞碍而不通畅也。有本作履字。亦可然也。谓履践顺空之道耳。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者。化谓万化也。适谓往适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章云。彼方且兴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郭注云。皆冥之。故无二也。庄子外篇北游章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不美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也。离骚第六卷远游章云。顺凯风以从游。至南巢而一息。见王子而宿之。审一气之和德。王逸注云。究问元释精之秘要也。今借此等诸言。以目一道也。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者。庄子云。众人役役。圣人愚芒。参万岁而一成纪。今借此语。以喻不二法门。若能无滞不通。即是不二法门也。所遇顺适则触物而一者。所逢遇皆以般若观之。知其皆空。无有滞碍。是则万法一相无相也。如此则万像虽殊而不能自异者。既同一相。所以不异也。不能自异故知像非真像者。一相无相。所以像即非像。下覆上意也。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者。物是外物。我者己身。同一无相。故曰同根。同一正道。故曰一气也。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者。潜是潜藏。微是微细。幽是幽深。隐是隐映。以难见故。非诸人所能穷尽也。殆者。尔雅云危也。广雅云败也。郑玄注礼云几也。毛长注传云始也。今取其音几。几者近也。
故顷尔谈论下 第二破异见也。顷者俄顷。谓少许时也。此顷诸家作论。多有不同。良以虚宗玄妙故。谈者不得其实。致成异见耳。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者。以用也。适往也。以不同之情。往取同理。何由可得同耶。有本作释字。皆谓解也。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者。总明诸家作论理性不同也。何则心无者下。正出诸家不同之论也。然不同之论。非止一家。今略破三家。余可知矣。心无者。破晋朝支慜度心无义也。世说注云。慜度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若用旧义往江东。恐不辨得食。便立心无义。既此道人不成度江。慜果讲此义。后有伧人来。先道人。语云。为我致意。慜度心无义那可立。此法权救饥耳。无为遂负如来也。从是以后此义大行。高僧传云。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恒杖其口辨。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数番。问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渐。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是而息。今肇法师亦破此义。先叙其宗。然后破也。无心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者。正破也。能于法上无执故名为得。不知物性是空故名为失也。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下 第二破晋朝支道林即色游玄义也。今寻林法师即色论。无有此语。然林法师集。别有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色。虽色而空。今之所引。正此引文也。夫言色者当色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者。此犹是林法师语意也。若当色自是色。可名有色。若待缘色成果色者。是则色非定色也。亦可云若待细色成粗色。是则色非定色也。此直悟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者。正破也。有本作悟。有本作语。皆得也。此林法师但知言色非自色因缘而成。而不知色本是空。犹存假有也。
本无者下 第三破晋朝竺法汰本无义也。情尚于无多触言而宾无者。情多贵尚此无也。触言皆向无也。宾者客也。客皆向主。今本无宗。言皆向无也。尔雅云。宾服也。言服无故云宾无耳也。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者。谓经中言非有者。无有此有也。言非无者。无有彼无也。寻夫立文之本旨者。有本作文。有本作无。今用文也。谓寻经文本意也。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者。真实也。非实定是有。故言非有。非实定是无。故言非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者。不言非有无却此有。非无无却彼无也。此直好无之谈者。直是好尚于无。故触言向无耳。岂所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者。不顺万事之实性。不得即物之实性也。
夫以物物于物下 第三明作论意也。以物名名有物。故云以物物于物。以物名名非物。故言以物物非物。以物名名有物。则有物体之可名。故云则所物而可物。以物名名非物。则无物体之可名。故云虽物而非物也。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者。物体自别。不即以名字为物实也。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字又别。不即以物体为名之真也。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下。俗谛之物。尚名不即实。实不即名。真谛之理。名教之所不及。故云独静于名教之外也。既非名教所及。文言岂能辨得真谛乎。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者。杜塞也厝者。小雅云。措置也。今作厝字。义亦同也。理虽不可言。试以言理也。
摩诃衍论云诸法亦不有相亦不无相下 第二正是论文也。文中有六。第一引教以明空。第二据理以明空。第三重引教以明空。第四重据理以明空。第五就名实以明空。第六结会以明空。引教据理。所以为异者。引教则先引经。然后释成。据理则先明所以。然后引经论帖释也。今初引教文有三段。第一正引两论以明空。第二解释论意。第三引经证成。今初。言摩诃衍论者。大智度论也。通指一部论意。亦可但指论中一文。文云。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非有亦非无也。中论者。通指一部论意。亦可但指论中一文。文云。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也。而言第一真谛者。自从者字已上。是二论之文。今言第一。肇法师之语。明此两论所说。是第一义谛。亦名真谛。故合说也。
寻夫不有不无者下 第二解释二论之意也。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下。涤除是洗荡也。老子云。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今借此语用也。杜犹是塞也。寂寥者。老子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释者云。无声曰寂。无色曰寥。此意言。非谓断空始为真谛也。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者。诚信也。即万物之有为空。故云顺通。顺通故无阻逆也。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者。即俗谛之伪。真谛之真。非谓改变俗谛。别明真谛也。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者。即有是空。虽空犹是有也。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者。即万物顺通性空。当知虽有而是空也。虽有而无所谓非有下。虽有而是无。当知非定有。下句反此也。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也者。非无物也。明非无也。物非真也明非有也。亦可直云非是无物。但物非真有之物耳。物非真物于何而可物者。既云非真。何处有此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