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
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注 大肠居小肠之下,小肠之受盛者,赖以传道,济泌别汁,变化糟粕,从是出焉。】
气厥论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虙音伏。】
【注 瘕者,假也。假津血而为聚汁也。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移热于大肠,则津液留聚而为伏瘕矣。沉,痔也。小肠主火,大肠主金,火热淫金,则为肠痔。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濇为沉痔。】
灵枢经
本输篇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在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注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出于足太阳之络而上合于手少阳之经,故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注 大肠者,传道之官,故病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阳明秉清金之气,故冬日重感于寒即泻,当脐而痛。大肠主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故病则不能久立也。大肠属胃,故与胃同候。取胃经之巨虚上廉。】
经脉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注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盖气伤痛,形伤肿,因气以及形也。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证。肩臑及大指之次指,皆大肠经脉所循之部分。如腑气有余,则当脉所过之处热肿,腑气虚则寒栗不复,手阳明之主气也。】
【大肠经诸穴歌 手阳明,廿穴名。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偏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髎,五里之程。臂臑肩髃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禾髎唇连,迎香鼻迫。】
【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屈骨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髎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经水篇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注 江水曲折入于海。大肠传道水谷,济泌别汁,回肠十六折而渗入膀胱,故外合江水,内属大肠。】
肠胃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注 胃主受纳水谷,肠主传导变化,其津液血气,由此而生。越人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盖唇齿乃始受水谷之门,故先论唇齿之广长。舌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舌和而后能知五味。会厌者喉之上套,所以分别咽喉。咽乃胃之门,主受纳水谷;喉乃肺之窍,以司呼吸者也。】
平人绝谷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注 此论人之脏腑形骸,精神气血,皆借水谷所资生。水谷绝,则形与气俱绝矣。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平人不然者,谓平常无病之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无有如此之留积也。是以不饮食七日,则所留之水谷尽矣。水谷尽,则精气津液皆尽矣。】
淫邪发梦篇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注 田野者,水谷所生也。大肠为传导之官,主受水谷之余,济泌别汁,梦见田野者,大肠之气虚也。】
本脏篇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注 五脏内合六腑,外应于皮脉肉筋骨,是以肺应皮。而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脏腑之形气,外内交相输应者也。】
师传篇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 脐以下皮寒者,胃中寒,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扁鹊难经
大肠形象
四十二难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注 回肠即大肠、广肠、肛门之总称也。】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大肠腑形象之图
见图
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大肠寒热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大肠腑虚实寒热逆顺生死脉证之法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利下不止而死。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热则垢,有积物则发热,栗而寒,其发渴如疟状,积冷脾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何物是也。虚则喜满咳喘,咽中如核妨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大肠腑脉论
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迭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三焦约证 【主大小肠】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肠痹证
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木香丸主之。
虙瘕证 【主女病】
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闭濇。槟榔丸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大肠腑赋
大肠又名回肠,长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斗七升半。
【回肠者当脐右回迭积十六曲,径一寸半,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魄门上应阑门,长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门者,肺藏魄也。又曰广肠,言广阔于大小肠也。又曰肛门,言其处似车缸形也。《内经》以此为一脏,故俗名坠脏。热则重坠或突出,虚则脱下不收。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专主出而不纳。凡肠胃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阑门者,大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肛之重也仅十二两,肠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门重十二两,大肠重二斤十二两。】
总通于肺,而心肾膀胱连络系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