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居五脏之中,出纳谷气以输贯四肢百骸者也。欲养脾者,须节爽口之物,慎无邪之思,则外不伤乎饮食,内不伤乎思虑,而脾可永安矣。
治脾要法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肝心之虚实而调治之,义同心脏。
医方考 【明 吴昆】
脾胃证治
脾胃,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故脾胃为百骸之母。东垣所以擅名当世者,无他长焉,知脾胃之为要尔。庸师治病,坏人脾胃者多矣。此欲养其子者,先戕其母也,岂豫养之道哉?今考六方于左,庶几乎调元之补也。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参苓白朮散主之。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小儿脾虚,米谷不化,滑肠滞颐者,钱氏益黄散主之。夫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滞颐者,颐颔之下多涎滞也。凡此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香能快脾,故用陈皮;濇能去滑,故用诃子;用青皮者,谓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
饥困劳倦,中气虚弱者,补中益气汤主之。盖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故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是方也,人参、黄芪、甘草,甘温之品也,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气,气味皆中,故足以补中气。白朮甘而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朮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子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脾胃不调而气弱者,调中益气汤主之。夫脾胃不调者,肠鸣飧泄膨胀之类也。气弱者语言轻微,手足倦怠也,补可以去弱。故用人参、黄芪、甘草,甘温之性行,则中气不弱,手足不倦矣;苍朮辛燥,能平胃中敦阜之气;升麻、柴胡轻清,能升胃家陷下之气;木香、陈皮辛香,能去胃中陈腐之气。夫敦阜之气平,陷下之气升,陈腐之气去,宁有不调之中乎?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令人胸膈饱胀,大便溏泄者,升阳顺气汤主之。盖此病由于饮食伤其脾气,不能升清降浊。是方升、柴辛温,升其清,清升则阳气顺;蘗皮苦寒,降其浊,浊降则阴气顺;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补其虚,虚补则正气顺;半夏、陈皮利其膈,膈利则痰气顺;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则谷气顺矣。
湿淫于内,体重节痛,口干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饮食不消,洒淅恶寒,面色不乐者,升阳益胃汤主之。夫湿淫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流百节故体重节痛。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则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而饮食不消。洒淅恶寒者,湿胜也。湿为阴邪,故令恶寒。面色不乐者,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朮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独、防、柴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黄连苦而燥,以疗湿热;陈皮辛而温,以平胃气;人参、黄芪、甘草以益胃气;白芍药之酸收以和荣气,而协羌、防、柴、独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桂枝汤中用芍药,亦是和荣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伏龙肝者,灶中之土也。土性可以益脾,久于薪火可以温中。脾胃虚弱者,药内宜加入之。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脾脏药性
脾乃足太阴之经。
【其经起自隐白穴,在足大指端内侧;终于大包穴,在渊液下三寸,九肋间。】
少血多气,己土之脏。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谷为仓廪之官,荣养四旁,斯五味所出。】
其华在唇四白,其气通土四季。
【四白,谓唇四际白肉也。通四季,土旺于四时也。】
其味甘而其色黄。
【《洪范》曰:稼穑作甘。黄者,中央土色也。】
其声歌而其志思。
【歌,脾声也,人闻乐则脾磨。思所以知远也,思甚则脾自伤。】
内藏意,而主四肢。
【脾藏意,四肢乃脾之外候也。】
外合肉而统五脏。
【脾主肉而恶湿,土为万物之母,脾土为五脏主。】
涎为脾液。
【脾热则涎出。】
哕为脾病。
【哕谓哕噫,胃虚寒所生。】
开窍于口。
【口所以司纳水谷。】
脉在右关。
【沉取候脾,浮取候胃。】
是脏也,实则饮食消,而肌肉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脾病极矣。】 去病安生,理宜调理。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
【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诸食物勿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骨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气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厚。如能节满意之食,少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则食必无伤,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精华按时,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因饮食劳倦之灾,定温多辛少之剂。
【东垣云: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内伤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四时见寒热病,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热之处,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
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制。
【凡人饮食所伤,多因脾胃虚弱,必当细问物之冷热,看时之寒暑,而必以白朮、人参、黄芪为君,枳实、青皮、陈皮、神曲、麦蘖、缩砂、草豆蔻、香附子、甘草、蓬朮、木香、半夏、茯神、厚朴、黄芩、升麻、黄连、柴胡、大黄、丁香、泽泻,随宜酌用,求其适中病情而已。】
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必甘补苦泻,行当熟记。
【脾胃虽以甘补苦泻而难定以法,务要求气之寒热温凉,逆从互换而补泻之。】
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芪去有汗之火,辅之川芎、芍药。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
【物顿出谓吐,物旋出谓呕。】
泄泻手足伶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而不药兮,胡椒、菉豆。
【吐泻不能服药,用胡椒、菉豆各四十九粒,研细,水煎服;如渴甚,新汲水调服。】
脾冷而食不磨兮,参、苓、草、朮等陈皮,再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苍、朴、橘、甘如豆蔻,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棱、蓬朮;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
【生姜七钱,枳殻二钱,辣桂五钱。】
心腹(疒丂)痛兮,元胡散有胡椒。
【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胃脘寒疼兮,良姜炒同香附。
【每一两各炒过,每服二钱,入盐少许,二味同炒则不效,米饮调服。】
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
【秘方治实胀,用木香、茯苓、厚朴各一两,大黄、泽泻各一两半,滑石、黑牵牛头末各六两,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腹虚膨兮,参、苓、朴、朮、橘,陈、砂、曲、蘖、附、豆。
【若虚膨,用以上十一味,加减用之,效。】
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
【凡物滞气伤者,法当消导补益兼行。消导必青皮、枳实、神曲、麦蘖、三棱、蓬朮、砂仁、豆蔻,又以人参、白朮、苍朮、茯苓之属以滋之,如橘皮枳朮丸是也。】
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
【所滞之物,非枳朮丸所能去者,安可泥于消导而不变乎?故备急丸、煮黄丸、感应丸、瓜蒂散推逐之。物积一去,急与和中,少进饮食,静养待其来复。】
大黄诚荡涤之材,巴豆果推逐之剂,用宜消息,行当仔细。
【此二药其性猛烈,古人号为将军,用之者量其轻重,病去即止。】
抑又闻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气食人者,燥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也。】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五气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彰着。五味藏于肠胃,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周行表里,于病何有?】
五气得之而和,五神因之而着。气壮神生,形全德备。倘食饮以伤和,务按法而调理。
【气为水母,故味藏于肠胃养五气,五气和化,津液方生。津液与气相副,化成神气,乃能生而宣化也。】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人参、白朮、黄芪、莲子、芡实、山查、陈皮、白扁豆、大麦芽、滑石、甘草、山药、白芍药、干葛、苍朮、半夏、大腹皮、白茯苓、升麻、柴胡、枳实。
泻:赤芍药、枳壳、巴豆、葶苈、桑皮、青皮。
温:干姜、生姜、木香、肉蔻、砂仁、川芎、益智子、吴茱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红豆、官桂。
凉:黄连、滑石、甘草、升麻、连翘、山栀、白芍药。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升麻、白芍药 【酒浸炒。】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论脾胃
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肉发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导其水使水气少减,复补其火,使二气平和,斯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
崆峒子云:脾土上应乎天,亦属湿化,所以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虚人不宜尽去其痰。攻之太甚,则病转剧而致危殆,须以固元气为本。凡病推类而行之,亦思过半矣。昌按药以胜病,乃致脾胃不能胜药,犹不加察,元气一坏,变证多端。如脾虚而气短,不能以续变而似喘促,尚用降气定喘之药;如脾虚卫气不行,变而为浮肿,尚用耗气利水之药;如脾虚郁滞变而作寒热,尚谓外感用发散之药,虚而益虚,直令气尽身亡,全不悔祸,复以此法施之他人,展转戕生,可胜诛哉!
夫阴虚火动,脾胃衰弱,真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润之剂,务在燥湿得宜,随证加减焉耳。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