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段。有十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 波罗延者。经名 阿氏多者。即无能胜。弥勒字也 释文分为五段 欲言世间者下。释初答 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答 第三。又恶说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 第四。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下。释第四答 第五。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准释答。不解请颂 初明染污若因若果。次明能断诸染因体。次明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受不生欣乐。得六种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 释初颂中。初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别立 善说法者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 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下。释第三句 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三寻伺 三种言事。谓三世法 四种言说。谓见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增故 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初三句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违顺分别思惟 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句 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 若出世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 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下。释第三句 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同 释第三答中有二 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谓诸有学 释第四答中。亦总释颂意 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种。是应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 有学异类若诸有学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初说下上分结。合名无染污心。无染即心无浊 后又于诸欲不耽着下。别释二结。不配无染及无浊义 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第三句 第四。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
第二十一段。六颂释中分六 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已上。释初颂 第二。又彼希求下。释第二颂 第三。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 第四。又诸欲自性下。释第四颂 第五。又于事欲下。释第五颂 第六。若于诸欲下。释第六颂 诸宝珠等名共相应者。同七宝数。谓即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名不相应也 此下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染远离。后三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
略义中。事欲名爱味。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此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患。后一颂。是出离功德
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中。文分为三。初总释颂意 次谓能舍离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 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极成贤善 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者。所诠能诠也 初法第二法毗钵舍那者。初学成满二分位也 前卷有五段。此卷有二十二段。今成论议中。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颂。是第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 作论议。明伽陀体义故。名论议也第二十卷
修所成地。等引名修。即别境定数。若修习义。通闻思慧。修是证义。故唯等引。因修生慧。名为修慧。因修慧所成。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修所成。皆此地体 大文分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总结成修所成地 七支相摄广释中。初总列七支相摄。后广别辨相。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结。处谓处所。依四义处。修方满故。第一处所。内体外缘。必须具足。第二因缘。行世出世修之方便。三修瑜伽正修自体。四修果者。因修所得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功德之果 七支摄者。初生圆满。即修处所。二闻正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就。此合三种。名修因缘。五修习对治。名修瑜伽。六世间净。七出世间净。名为修果 七支广释中。由四处摄。即分为四。初生圆满修处所中。文分为三。初辨生圆满。次能摄四支修瑜伽处。后结生圆满广圣教义不增不减。初文复三。初问标十种。次各别显。后总结成
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者。依俗间释。唯五印度名为中国。中国之人。具正行故。余皆边地。设少具行。多不具故。佛法所传。唯中印度。名为中国。威仪礼则。顺正理故。苾刍等具正行故。具正至故。余虽少具。多乖仪则。行不纯故。皆名边地 达须者。细碎下恶鄙农贱类 蔑戾车者。乐垢秽也
闻正法圆满下。释第二修因缘中分三。初广释三支 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下。结成广教不过不增 后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下。结成三支修因缘摄
涅槃为上首中。初标。次释。后结。广义中分二。初释涅槃为上首相。后释由此获五胜利。初文复二。初总明涅槃为首。听闻正法不为余缘。后以十转释以为首。后中有二。初标十转二涅槃为首。后释十转
言十转者。一闻所成慧为因。二于道道果起三种信。三远离愦闹诸恶寻思。四趣善决定思所成智。五能趣入二修方便。六证修慧。七于生死涅槃。发起欣厌。八入谛现观有学解脱。九数修道无学解脱。初五在念住不净观等前。次一在不净观念住等。次一在四善根。于生死涅槃。起欣厌故。即四谛观。后二可知。此上九种有余涅槃而为上首。即由此故证无余依。是为第十
五胜利者。闻正法时。有二饶益。修正行时。亦二饶益。并证苦边际
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中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三。初明止观由慧成熟。次明近善友习三学由慧成就。后明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解脱谓果。能熟谓因。即止观等。此果此因。皆是所熟。慧为能熟。能熟彼故。名慧之成熟 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者。释奢摩他支由慧成熟。定心无慧。证境不明。障垢不离。由慧证明。及能离障。定心方满故名慧熟
第二又毗钵舍那支已下。释依善友修三学慧成熟中。初标。后释 标中。谓最初起修慧。必依善友之所摄受。二依奢摩他之所摄受。三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初起修慧故。不说由修慧之所摄受。或初起闻慧故。不说由慧之所摄受。未有现行方便慧故。若后起慧。理亦由慧之所摄受 次别释中。唯解依善友及依尸罗之所摄受。不释依定之所摄受。前止成熟。即是此故 善友摄受者。由善友摄受。为说法时。于所说法所知境中。由有慧故。有觉了欲 尸罗摄受者。由摄受尸罗。他有三根。随举罪等。由有此慧故堪忍讥论
第三又依所知真实下。释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中有三。初辨十种。后结十种。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言十种者。一于境真实有觉了欲。二爱乐闻法。三便发请问。四闻昔未闻甚深法义。五明净法义除先所疑。六能见过患深厌盛事。七于世盛事不生愿乐。八为除恶趣法心生正愿。九为除诸惑修诸善法。十为得彼果及心清净。心生正愿。由此渐次解脱圆满。能成三支
广摄圣教更无增过中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十种者。谓初闻正法故。凡所修行。皆以涅槃。而为上首。此所修学能成熟。彼解脱等位。一切皆是慧之成就。此后二种。由闻正法为先 以涅槃为上首中。有十法转。慧成就中。有十种渐次。故结广教。名十十种。非闻正法亦有十也。故闻正法中。无结广教若过若增。后二有结也
七支中。第五修习对除。即四处中第三修习瑜伽。文分为四。初问总标。次随别释。三以修对除。即修瑜伽。四结广教不过不增 随别释中有三。初解三位十种修习 第二。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遂前难解 第三。又正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诸欲下。释多所作修习对治。初文有二。初列三位。后释十种修 明十修中文有三 初明不净无常二想。二又出家者四种所作下。明无常苦等四想。三又于远离闲居下。明光明等四想 其所对除十种者。一在家有淫欲贪。及受用爱。二出家已为寻思扰动。不生喜乐。为除淫贪修不净想。为除受用爱。及不生喜乐。修无常想。显无常想通在家出家二位修习。以二能除。除二所除。故言通随次。非以在家出家为二。名随次第
无常苦等四想中。有三。初明四种所作。次明四种所治。后明四种能治之法。此下余八所治。及能治法。即出家后设生喜乐。有懒惰懈怠等为四。远离闲居。于止观品。闇昧心等为四。故于出家中。于四种所依事。起四种障。为除此故。修无常苦等四想
光明等四想中。有二。初明四种所治。后明四想 三于生有随动想心。为对治此 修灭想者。谓有为法生灭迁动。名生动相。今见彼相。名于生中有随动想。故为治此修于灭想。离迁动故。或于常来生有。数生喜乐。名随动想。为对治此。修习灭想。即当有不生。无欣乐意。虽有两释。前解为胜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第二逐前难释中分三。初释在家初不净想。次释出家于无常所修苦想。三释远离闲居中。修光明想 思择者。正思量 修习者。起修作。不净想中有三。初列二力。次明二障。后明除此能治白法。多有所作
释障中。初辨障。后结之。五障中 亲近母色者。数近女 处显失念者。谓对众前逢胜显境 居隐放逸者。独居屏处。纵荡邪思 通处隐显由串习力者。由前串习。处隐或显。生失念放逸 五虽勤方便等者。修不净时。邪思上胜。心随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