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18400000003

第3章

人之不尽其才,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生于其心为溺,发于政为党,成于行为慝,见于事为悖,为欺,其究为私己。蔽也者,其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谬,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为蔽之以己。凿者,其失诬;愚者,其失为固;诬而罔省,施之事亦为固。私者之安若固然为自暴,蔽者之不求牖于明为自弃,自暴自弃,夫然后难与言善,是以卒之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得所主莫大乎忠信,得所止莫大乎明善。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善之大目也,行之所节中也。其于人伦庶物,主一则兼乎三,一或阙焉,非至善也。谓之达德者三:曰智,曰仁,曰勇;所以力于德行者三曰忠,曰信,曰恕。竭所能之谓忠,履所明之谓信,平所施之谓恕。忠则可进之以仁,信则可进之以义,恕则可进之以礼。仁者,德行之本,体万物而与天下共亲,是故忠其属也;义者,人道之宜,裁万类而与天下共,是故信其属也;礼者,天则之所止,行之乎人伦庶物两天下共安,于分无不尽,是故恕其属也。忠近于易,恕近于简;信以不欺近于易,信以不渝近于简。斯三者,驯而至之,夫然后仁且智;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得乎生生者仁,反是而害于仁之谓私;得乎条理者智,隔于是而病智之谓蔽。用其知以为智,谓施诸行不缪矣,是以道不行;善人者信其行,谓见于仁厚忠信为既知矣,是以道不明。故君子克己之为贵也,独而不咸之谓己。以己蔽之者隔于善,隔于善,隔于天下矣;无隔于善者,仁至,义尽,知天。是故一物有其条理,一行有其至当,征之古训,协于时中,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君子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动止应礼。达礼,义无弗精也;精义,仁无弗至也;至仁尽伦,圣人也。见简至善,圣人所欲与天下百世同之也。

《论语》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人与物,成性至殊,大共言之者也;人之性相近,习然后相远,大别言之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惟上智与下愚,明闇之生而相远,不因于习。然曰上智,曰下愚,亦从乎不移,是以命之也。「不移」者,非「不可移」也,故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君子慎习而贵学。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睹、闻者,身之接乎事物也;言、动者,以应事物也;道出于身,其孰能离之!虽事物未至,肆其心而不检柙者,胥失道也。纯懿中正,道之则也。事至而动,往往失其中(至)〔正〕,而可以不虞于疏乎!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独」也者,方存乎志,未着于事,人之所不见也。凡见之端在隐,显之端在微,动之端在独。民多显失德行,由其动于中,悖道义也。动之端疚,动而全疚;君子内正其志,何疚之有!此之谓知所慎矣。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之有欲也,通天下之欲,仁也;人之有觉也,通天下之德,智也。恶私之害仁,恶蔽之害智,不私不蔽,则心之精爽,是为神明。静而未动,湛然全乎天德,故为「天下之大本」;及其动也,粹然不害于私,不害于蔽,故为「天下之达道」。人之材质良,性无有不善,见于此矣。「自诚明」者,于其中和,道义由之出;「自明诚」者,明乎道义中和之分,可渐以几于圣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自诚明者之致中和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自明诚者之致中和也。天地位,则天下无或不得其常者也;万物育,则天下无或不得其顺者也。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凡失之蔽也,必狭小;失之私也,必卑闇;广大高明之反也。「致广大」者,不以己之蔽害之,夫然后能「尽精微」;「极高明」者,不以私害之,夫然后能「道中庸」。「尽精微」,是以不蔽也;「道中庸」,是以不私也。人皆有不蔽之端,其「故」也,问学所得,德性日充,亦成为「故」;人皆有不私之端,其「厚」也,问学所得,德性日充,亦成为「厚」。「温故」,然后可语于致「广大」;「敦厚」,然后可语于「极高明」;「知新」,「尽精微」之渐也;「崇礼」,「道中庸」之渐也。

《中庸》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精义以体仁,则仁至也;达礼以精义,则义尽也。

《论语》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聚,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言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目四;言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三。弟子者,履其所明,毋怠其所受,行而未成者也。身有天下国家之责,而观其行事,于是命曰「大学」。或一家,或一国,或天下,其事必由身出之,心主之,意先之,知启之。是非善恶,疑似莫辨,知任其责也;长恶遂非,从善不力,意任其责也;见夺而沮丧,漫散无检柙,心任其责也;偏倚而生惑,身任其责也。故《易》曰:「君子永终知弊。」绝是四弊者,天下国家可得而理矣。其曰「致知在格物」,何也?事物来乎前,虽以圣人当之,不审察,无以尽其实也,是非善恶未易决也;「格」之云者,于物情有得而无失,思之贯通,不遗毫末,夫然后在己则不惑,施及天下国家则无憾,此之谓「致其知」。

《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焉。」《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饮食男女,生养之道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也。一家之内,父子昆弟,天属也;夫妇,牉合也。天下国家,志纷则乱,于是有君臣,明乎君臣之道者,无往弗治也。凡势孤则德行行事,穷而寡助,于是有朋友,友也者,助也,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五者,自有身而定也,天地之生生而条理也。是故去生养之道者,贼道者也。细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胜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则私而不仁。饮食之贵乎恭,贵乎让,男女之贵乎谨,贵乎别,礼也;尚廉耻,明节限,无所苟而已矣,义也;人之不相贼者,以有位也;人之异于禽兽者,以有礼义也。专欲而不仁,无礼无义,则祸患危亡随之,身丧名辱,若影响熬。为子以孝,为弟以悌,为臣以忠,为友以信,违之,悖也;为父以慈,为兄以爱,为君以仁,违之,亦悖也。父子之伦,恩之尽也;昆弟之伦,洽之尽也;君臣之伦,恩比于父子,然而敬之尽也;朋友之伦,洽比于昆弟,然而谊之尽也;夫妇之伦,恩若父子,洽若昆弟,敬若君臣,谊若朋友,然而辨之尽也。孝悌、慈爱、忠信,仁所务致者也;恩、洽、敬、谊、辨,其自然之符也;不务致,不务尽,则离、怨、凶、咎随之;悖,则祸患危亡随之。非无憾于仁,无憾于礼义,不可谓能致能尽也。智以知之,仁以行之,勇以始终夫仁智,期于仁与礼义俱无憾焉,斯已矣。

《虞夏书》曰:「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宽也,柔也,愿也,是谓三德。宽,言乎其容也;柔,言乎其顺也;愿,言乎其悫也。宽而栗,则贤否察;柔而立,则自守正;愿而恭,则表以威仪;人之材质不同,德亦因而殊科。简也,刚也,强也,是谓三德。简,言乎其不烦也;刚,言乎其能断也;强,言乎其不挠也;简而廉,则严利无废怠;刚而塞,则恻怛有仁恩;强而义,则坚持无违悖。此皆修之于家者,其德三也。《书》之言又曰:「日俨祗敬六德,亮采有邦。」乱也,扰也,直也;或以宽、柔、愿而兼之者是谓六德,或以简、刚、强而兼之者是谓六德。乱,言乎其得治理也;扰,言乎其善抚驯也;直,言乎其无隐匿也。乱而敬,则事无或失;扰而毅,则可以使民;直而温,则人甘听受。此用之于邦者,其德六也。以三德知人,人各有所近也;以六德知人之可任,其人有专长也。自古知人之难,以是观其行,其人可知也,故曰「亦行有九德」;以是论官,则官必得人也,故曰「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德不求备于一人,故曰「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人)〔乂〕在官,百僚师师」,此官人之至道也。

《论语》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君子,喻其道德,嘉其典刑;其小人,咸安其土,被其惠泽。斯四者,得士治民之大端也。《中庸》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自古不本诸身而能取人者,未之有也。明乎怀德怀刑,则礼贤必有道矣。《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孟子论「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缛;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论「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明乎怀土怀惠,则为政必有道矣。

《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便便。」言无私于其人而党,无蔽于其事而偏也。无偏矣,而无党,则于天下之人,大公以与之也;无党矣,而无偏,则于天下之事,至明以辨之也。《洪范》之言又曰:「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反侧」云者,窃阖辟之机而用之,非与天地同其刚柔、动静、显晦也。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古未闻知其人而目之曰「小人」而用之者。《易》称「小人」,所以告也。言乎以小利悦上,以小知自见;其奉法似谨,其奔走似忠;惟大君灼知其小,如乱之恒由此起,故曰「必乱邦」也。

《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亦谓此求容悦者也。无恻隐之实,故避其

恶闻而进其所甘,迎之以其所敬而远其所慢。所为似谨似忠者二端:曰刑罚,曰货利。议过则亟疾苛察,莫之能免;征敛则无遗锱铢,多取者不减,寡取者必增,已废者复举,暂举者不废,民以益困而国随以亡。乱生于甚细,终于不救,无他故,求容悦者,为之于不觉也。是以君子难进而易退,小人反是;君子日见惮,小人日见亲。

《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言小人之使为国家,大都不出「诡随」、「寇虐」二者,无纵诡迎阿从之人,以防御其无良;遏止寇虐者,为其曾不畏天而毒于民。斯二者,悖与欺,是以然也。凡私之见为欺也,在事为诡随,在心为无良;私之见为悖也,在事为寇虐,在心为不畏天明。无良,鲜不诡随矣;不畏明,必肆其寇虐矣。

《诗》曰:「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在位者多凉德而善欺背,以为民害,则民亦相欺而罔极矣;在位者行暴虐而竞强用力,则民巧为避而回遹矣;在位者肆其贪,不异寇取,则民愁苦而动摇不定矣。凡此,非民性然也,职由于贪暴以贼其民所致。乱之本,鲜不成于上,然后民受转移于下,莫之或觉也,乃曰「民之所为不善」,用是而雠民,亦大惑矣!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言君子得其性,是以锡于民也。《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仁也。戴东原的哲学文献:《绪言》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Queen Victoria

    Queen Victor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盘古遗灵之绝世女帝

    盘古遗灵之绝世女帝

    她是一代杀手少女,因星辰而穿越世界,又为生存而努力变强。她是一方威武女帝,因爱情而放弃苍生,又为爱情而拯救苍生。她是一界星辰神女,因真相而憧憬成神,又因真相而嗜血杀神。她是一位无忧少女,因命运而错落异界,又因命运而创建七界。
  • 武装道铠

    武装道铠

    传说在天地有十套铠甲,他们秉承天地意志而诞生。十套铠甲都是天地意志的衍生。如今已经是公元3106年,人类已经研究出十分强大的科技,但是由于一种魔使徒的出现让人类科技再度回归到公元2016年......本来是要上传到创世的,因为某些原因上传到了起点。起点书名是道铠武装,以后的名字也是这个!道铠武装!不是武装道铠!
  • 易生只爱千

    易生只爱千

    钱靓颖,是一个中韩的混血儿,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孩,一次听歌时,听到了一个梨锅少年的歌,靓颖迷上了这位梨锅少年,准备去找他,带上了自己的亲姐姐和闺蜜一起飞到北京,并转入学校,与千千读书,成为了同桌,一次偶然的机会,靓颖去了读书馆,看到了千千,并打了招呼,与千千成为了朋友,一次缘分迁就着她,好运来的并不快,还有一位喜欢千千的女孩,与靓颖比校花,靓颖发现那个女生就是自己的朋友安瑶瑶。噢!霉运突如其来,让靓颖不知道这么办,与自己的姐姐和闺蜜商量了,啊!靓颖成为了校花,可安瑶瑶罢休吗?不,一次的烟花会一起盛开吗?
  • 无限命运守护

    无限命运守护

    英灵殿,传说中战死勇士的殿堂它存在于世,但并非乐园供奉过往历史中传说人物的英灵之座放置全部圣者遗物的契约之柜依附于星体由人心所完善的繁星界限以及,一切的根源——诸神的黄昏战场!
  • 不言域

    不言域

    我就是个废柴,可废柴也有废柴的能力。这么多废柴,不缺我一个。这么多天才,也不缺我一个。一个绝世废柴,却有着绝世天才的使命。我废柴了这么久,不知咋的,就是不想,继续废柴下去了。真的。
  • 冷艳杀手倾世恋

    冷艳杀手倾世恋

    她是撒旦,是目前阴殿少主最信任、最欣赏的世界第一杀手。传闻她拥有着一张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一笑百媚。冷艳是她的代名词。如此精致的她却背叛了阴殿逃离到了一所看似平静却极为诡异的学校。至今只会杀人的她,在慢慢的脱变。无数次的追杀……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他,那个培养她成为杀手的少年,那个谜一般的阴殿少主。【清新过瘾】芯颜QQ:1742019984群QQ:471094370
  • 王源那个夏季

    王源那个夏季

    以前,有两个不懂事的小孩,他们相遇了。那个小女孩因为家长有事,所以出了国,之后他们再见面以经是十年后了……
  • 落竹林湘记

    落竹林湘记

    神降竹林家男婴为皇族人神谁更贵凡间结白发其实何需一定要写长长长长长长长的篇章,偶尔写一篇这样的故事,短短一天,就可让终亲家看到故事的开头、结尾,免受等待更文之苦,哈哈哈,谢终亲家。
  • RM同人之智孝努那等等我

    RM同人之智孝努那等等我

    钟基认识智孝,是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她是他追逐的方向,未去的远方;后来通过RM结识,他发现女神其实平易近人,大方开朗。再后来,就爱上了。可是,爱情这种东西,不是你想要,对方就能给的。大家都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大家都有太多的言不由衷。是谁说,演艺圈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这种爱情,它深埋在心里让旁人难以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