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陳隋天台國清智者大師疏
明古杭雲棲沙門袾宏發隱
明孝豐靈峯沙門智旭合注
清優婆塞真益陳熙願節要
清瓶窯真寂後學儀潤重刊
天台智者大師說曰。菩薩戒者。運善之初章。却惡之前陣。直道而歸。生源可盡。
雲棲蓮池大師發隱。生源可盡者。夫塵劫受生。源源不竭。良繇謬行邪道。迷背忘歸故耳。今從此戒。止惡行善。是繇於正直之道。而息妄歸真也。豈不能枯愛河之流注。乾苦海之汪洋。而了證無生耶。
聲聞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懷。豈不精持戒品。內外二途。咸皆敬奉。王家眾庶。委質虔恭。
委身為質。一心向服。
斯乃趨極果之勝因。結道場之妙業。
繇戒成佛。故曰極果勝因。運善意也。仗戒降魔。故曰道場妙業。却惡意也。
經稱梵網者。欲明諸佛教法不同。猶如梵王網目。品言心地者。菩薩律儀。徧防三業。心意識。體一異名。三業之中。意業為主。身口居次。據勝為論。故言心地也。
體一名異者。初惟一真凝寂之體。繇集起有心之名。繇籌量有意之名。繇了別有識之名。究其根源。無二體也。
菩薩。譯云大道心成眾生。以其運心廣普。因立斯號。從初發心。終至等覺。皆名菩薩也。法號即是戒義。梵音尸羅。大論云。秦言性善。亦云清涼。以其能止破戒熱惱。從能得名。亦云波羅提木叉。譯云保解脫。
保持三業。離諸縛也。
亦云淨命。
清淨自活。
亦言成就威儀。
威嚴可畏。儀軌可則。
未來生處。離三惡道。淨土受形。防非止惡。亦言戒是約義。
約束而不放縱。
訓義。
訓教規誡。
復言勒義禁義。
如馬受勒。又如奉王禁敕。靡敢違犯。
並是隨義立名。今言戒者。有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律是遮止。儀是形儀。能止形上諸惡。定是靜攝。入定之時。自然調善。防止諸惡。道是能通。發真以後。自無毀犯。初果耕地。蟲離四寸。道共力也。此二戒法。既是心上勝用。力能發戒。道定與律儀並起。故稱為共。
定共者。心寂則諸惡不行。道共者。心明則羣妄自息。但修道定。戒即圓成。故曰與律儀並起。
若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此三聚戒。名出方等地持。不通三藏。大士律儀。通止三業。今從身口相顯。皆名律儀也。
戒兼三業。今律儀似偏屬身口者。從相顯也。
攝善者。於律儀上。起大菩提心。能止一切不修善事。勤修諸善。滿菩提願也。
戒以止惡為義。而曰攝善者。即止惡處。眾善奉行。故曰律儀上起菩提心也。
攝生者。菩薩利益眾生。有十一事。
一眾生饒益事。悉與同事。二看病。三說法。四報恩。五救苦難。開解憂惱。六給貧。七以德畜眾。八安慰眾生。九稱有德。十折伏過惡令改。十一神通示現過惡。令人畏避也。
律儀能令心住。攝善自成佛法。攝生成就眾生。此三。攝大士諸戒盡也。大論戒品。列十種戒。一。不缺。
缺者。已全廢壞。屬根本。
二。不破。
破者。損而未壞。屬僧殘。
三。不穿。
穿者。漏而未損。屬波夜提。
四。不雜。
身心俱攝。名曰不雜。則三失皆免矣。
五。隨道。隨順諦理。能破見惑。六。無著。見真成聖。於思惟惑。無所染著。此兩約真諦持戒也。七。智所讚。八。自在。約菩薩化他。為佛所讚。於世中間。而得自在。此約俗諦持戒也。九。隨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示十界像。導利眾生。雖威儀起動。任運常淨。故名隨定戒。
滅定示現。即真而俗。起動常淨。即俗而真。任運者。猶言自然也。
十具足。前來諸戒律儀防止。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用中道慧。徧入諸法。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義諦戒也。
如是之戒。攝一切戒又復入一切戒。
疏。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諸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閡。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證。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品名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內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總萬事。能生勝果。為大士所依。義言如地也。
發隱。因陀羅者。此云天帝。又云天赤珠。言大梵天王赤珠羅網。紅光互射。寶色交輝。文彩千重。不相障閡也。引此以明十方世界。安立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教門。施設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菩薩依教修證。參差無量。亦復如是。莊嚴梵身者。諸佛本源清淨心體。名曰梵身。列之為無量世界。開之為無量教門。化導之為無量修證。所以莊嚴此身。猶梵王之以珠網為華飾也。心地者。亦喻。言人身百骸並集。必有主宰之心。菩薩眾德交修。必有要妙之用。要用者。即本源心體戒也。萬事因之總統。猶地之承載一切也。勝果因之發生。猶地之長養一切也。經名梵網。品名心地者。以此。
靈峯蕅益大師合注。自性本淨名梵。塵界含攝名網。
【科】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疏。盧舍那。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稱為淨。眾德悉圓。名為滿也。
發隱。諸患盡。則無妄不消。止惡果也。眾德圓。則無美不集。行善果也此大眾者。指千華上佛也。如毛頭許。以少況多。極言法門之廣大也。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發隱。萬聖傳無異辭。千賢受無二法。亦是自己已試之成法。明當遵而可信也。轉者。傳佛語而及眾生。開心地道者。本來心地。平直虗通。無始妄情。壅塞滯礙。制之以戒。則壅去礙除。蕩然平直。廓爾虗通矣。此一經之要旨。問。攝心為戒。云何名開。答。小乘之戒。僅收攝而自守。大乘之戒。兼開通而利生。故攝之義狹。開之義廣也。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發隱。蓮華臺藏者。華藏世界也。光告者。如華嚴雲臺等皆說法也。千百億者。西域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今千百億。謂千華上百億。取千萬為億。稱大千之數也。轉為連下句。言兼為諸佛眾生也。約華嚴。舍那即是釋迦。分勝劣故非一。融本迹故非異。今乃逐機隨緣。在化度門。理應開耳。
合注。放光普告者。顯心地法門。若本若迹。若因若果。無不以智為前導也。故上卷釋迦放光發起。菩薩放光集眾。今則舍那放光囑授。後復釋迦放光誦戒。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燄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發隱。千佛化為千百億。千百億復化無量。表心地戒法。出生無窮盡也。體性三昧者。體性繇來本空。華光任運自現如太虗遼闊。雲霞日月。飛走草木。萬類紛紜。起滅隱顯。並行不悖。故佛於此定或入或出。隨心自在也。釋迦千百億身。皆先於舍那前受戒。乃於十處說法。後仍結歸心地。表萬法至心而極。其餘千百億等者。一百億世界佛。如是覆述說法。推而例之。千百億皆然也。賢劫品見大本。後倣此。問華嚴言釋迦以境本定身。現起舍那。此經言舍那說。釋迦受。則先有舍那。後授釋迦。舍那又非釋迦現起者矣。二說差異。云何會通。答。釋迦證清淨法身。及報應身。而法身無形。報身有象故現起舍那。說此戒法。復以應身。流布無盡。是知據迹。則華嚴乃釋迦現起舍那。梵網又舍那授法釋迦。原本則釋迦舍那。雖交相現授而法身則本自常定。未嘗動也。要之佛證三身。非三非一。常一常三。可先可後。誰先誰後。不可思議者也。
合注。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者。迹光與本光無異。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光皆化無量佛者。此智是諸佛之母。諸佛由此出生也。無量華供養者。華表妙因。妙因從果德起。還用莊嚴果德也。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者。若據下文。東方來入天王宮。說魔受化經云云。應云還至四禪摩醯首羅天王宮。先說魔受化經。方乃下生人間。示現出家。詣菩提樹。今經明菩提樹下。從三昧出。正顯八相成道。始終皆不離此三昧也。又前接至華藏。既稱為還。今復至南洲。亦名還本源世界者。前表理為事本。今表事為理本。故皆得稱還。稱本源也。何謂理為事本。謂本惟圓教一實之理。而眾生迷有深淺。悟有難易。故更設別教通教藏教以開示之。又本惟一行是如來行。而眾生根有利鈍。修有巧拙。故更立五行萬行等以收羅之。又本惟真常法身。而眾生久在輪轉。不能自見。故更現勝應劣應等身以覺悟之。又本惟寂光淨土。而眾生迷背日久證入無繇。故更垂實報方便同居等土以攝受之。是名理為事本也。何謂事為理本。謂只此因緣生法。此法即空即假即中。總不得離此正因緣境。而別談理性。又只此施戒等行。或達其三輪體空。或知其莊嚴無盡。或了其體是法界。總不得廢此六度事行。而高談理觀。又只此丈六常身。名為境本定身。界內利根。即見其坐天衣座。轉無生四諦法輪。界外鈍根即見其相好無量。徧坐道場。界外利根。即見其一一色相。當體無非真實法身。故法華經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何處別有四佛。為四人說四教耶。又只此同居一土。斷見思者。便能橫見方便。破無明者。便能橫見實報。無明盡者。便能橫見寂光。方便一土。猶可云別在界外。實報寂光。則未有隔於此土者。是名事為理本也。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方坐也。金剛千光王座。下去名華光王座。千字即華字之誤。妙光堂。即普光明殿。華嚴七處九會。多云不起本處。此云復從座起。機宜不同。所見各別。復至四禪。乃說此心地法門者。本從四禪中放光發起。接至華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於四禪說之。又帝釋宮等。分說此心地法。四禪宮中。合說此心地法。分說表於行布。合說表於圓融。又顯此心地法。雖位位差別總趣極果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疏。梵網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惟第十菩薩心地品。什師誦出上下兩卷。上序菩薩階位。下明菩薩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