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律中明僧有四種。一。無慚僧。謂破戒者。二。啞羊僧。雖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淨僧。謂內外七賢。及持戒凡夫。四。真實僧。謂四雙八輩。今令念真實僧也。恭敬約意。親近約身。受教約口。十六心滿。初登聖位。名得溝港。猶云預流。即須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溝港證者。謂無間必當證溝港道。即須陀洹向。斷欲界思六品。名得頻來。猶云一往一來。即斯陀含果。斷五品時。名受頻來證者。即斯陀含向。斷欲界九品思盡。名得不還。猶云不來。即阿那含果。斷八品時。名受不還證者。即阿那含向。斷三界惑盡。名得應真。謂與真諦常相應故。即阿羅漢果。進斷非非想思。名受應真證者。即阿羅漢向。合為四雙。分為八輩。具足智斷。故名丈夫。性遮清淨。無作體不可壞。名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為定成。見四真諦。名為慧成。於有為諸行得解脫。名為度成。文缺度成二字。分別解脫因果不謬。名為度知見成。具慧行。入正位。名為聖德。具行行。滿足功德。名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證五分法身。阿羅漢果是滿證五分法身也。當為叉手。結成能念。舉叉手以攝三業。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結成所念。舉福田以顯德行也。然在家菩薩受齋念眾。於真實僧。固應三業精勤。於清淨僧。亦應禮拜供養。即啞羊及無慚僧。尤不應輕慢毀辱。如象王。羅剎。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況歸依三寶。自稱近事淨行者乎。喜心即善心。湻灰。亦譬念慧。僧寶屬解脫德。故以衣譬。即所謂。解脫服也。又是慚愧莊嚴。又是寂滅上忍。性具僧寶。如身必有衣。念慧除垢。則。解脫清淨。眾德莊嚴。柔和善順矣。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善立慎護。為慧者舉。後無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戒統業。如鏡之磨。垢除盛明。齋念戒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好信。
佛戒有七眾。九眾。大小兩門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據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具攝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總誡云。一心奉持也。不虧。不犯。即木叉戒。不動。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虧。不犯。不動即攝律儀戒。不忘。乃至後無所悔。即攝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攝眾生戒。又不虧。謂護持四重。根本無虧。即根本業清淨戒。不犯。謂其餘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無犯。即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不動。謂不被欲界麤弊五塵所動。即非諸惡覺。覺清淨戒。不忘。謂正念現前。故能善自安立。謹慎護持。設為有智慧者之所舉問。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後無所悔。即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不以有望。謂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權乘諸位。能等教人。謂惟依最上乘。證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無上菩提。即迴向具足無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為所緣境。於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無欠無餘。則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齋戒為法界。一切法趣齋戒。是趣不過。是名為念戒也。一日一夜齋戒。橫豎包羅。尚自如此。況終身五戒。況沙彌戒。況比邱戒。耶而世之蔑視戒律。別求圓妙者。不思甚矣。樂戒統業者。住持三寶。繇戒而存。一體三寶。繇戒而證。故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所以名統業也。鏡明之喻。葢一體三寶。佛為首。法為身。僧為衣。惟戒能炤見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炤鏡。好醜生欣慼。又云。戒如真寶鏡。炤法盡無遺。
五當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鹽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是念天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喜心自生。樂天統業譬如寶珠。常治清明。齋念天者。其淨如是。
果報自然。無所造作。名之為天。四天王。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守護四天下者。居須彌山埵。離地四萬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八天。中為帝釋。統御四洲。離地八萬由旬。鹽天。亦云燄天。亦云須夜摩天。此翻時分。謂日月光明。上炤不及。身自有光。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離地十六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朗然安住。兜術天。亦云兜率。亦云覩史。此翻知足。謂於五欲。皆知止足故。離地三十二萬由旬。不憍樂。亦云化樂。謂隨意化諸樂境。而無憍縱。離地六十四萬由旬。化應聲天。亦云他化自在。謂所受樂境。不假作意。但任運應現故。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不言色無色界者。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報。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則是念因。繇信三寶及戒故。受持齋法不毀故。聞此大明法門故。能以功德普為眾生故。正慧了了不顛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勝妙樂。漸次得涅槃也。諸經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攝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門。阿含明念六天。謂念繇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無常。無我。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涅槃明念第一義天。今經事同阿含。又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業統一切也。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故如寶珠。寶殊十種瑩治。則能四洲雨寶。天業數數習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五乘。佛。菩薩。緣覺。聲聞。小乘。又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亦名五乘)。
奉持八戒。習五思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興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不墮愛見。名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內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貴文賤質。同彼尼犍。幸審思之。
如是維耶。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是天下。十六大國。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不可稱數。不如一日受佛法齋。如比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此文缺略。應云是十六國。滿中眾實。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齋福德葢珍寶布施。秪是後世福樂。之因。一日夜齋。決為出世之因。又珍寶秪是財施。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當今人間五十歲。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彼人間九百萬歲。佛法齋者。得生此天上。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總標六天報勝也。先出第一四王天相。略舉壽命長遠。以顯福勝。餘經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皆得感此果報。而齋法果報。則不止此具如下文所明。
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壽千歲。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
人間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學坐禪。得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不邪婬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云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恐譯者不善方言。或復傳寫之誤。
人間四百歲。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兜術天壽四千歲。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坐禪。得欲界細住。乃生此天。正法念處經。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云。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不憍樂天壽八千歲。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云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人間千六百年。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化應天壽萬六千歲。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齋得生。應云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若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佛法齋。當命盡時。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隱快樂。猗善眾多。我少說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無量。
猗。輕安也。
維耶聞佛語。歡喜言。善哉善哉。世尊。齋之福德。甚快無量。願受佛戒。從今以後。月六齋日。竭力作福至死。
盡壽名為死。
佛說經已。皆歡喜受教。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所說法清淨。故歡喜。聞法獲勝益。故歡喜。現在福樂後生善處。終得大泥洹。
佛說齋經(終)
附受八關齋法
(諸經論中。具有八關齋法。葢以一徃判釋。則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齋。方為出世因也。故無論已受五戒未受五戒已至受菩薩優婆塞戒者。皆可隨意受持。或六齋日或生日。諱日或作諸功德日等。並應發心秉受本經雖合為八支。而秉受時。仍作九支陳說。無過。葢文有開合。義無增減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方秉白故)○(受此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舉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數里內決無其人。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以不非時食為齋體。餘支助成。蓋生死正因。無如婬欲。生死增上勝緣。無如飲食。是故經云。一切眾生。皆依婬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捨家業。眷屬緣累。故令於六齋日。受此八關戒齋。一日一夜。種未來世永出因緣)。
先應教受三歸法。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不殺等八支名戒。不非時食名齋。故名八關戒齋)。
(據大智度論三歸竟後。應云)。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是白已。然後云。如諸佛云云)。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或各有願求。俱可加入回向。但不可離於佛法)。
薩婆多毗婆沙云。受八齋法。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生云云。令語言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隨力多少。不計日數也。夫受齋法。必從他受。於五眾邊優婆塞戒經云。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雖後一時。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