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差者,因欲齊其不齊,足其未足; 故恆截長補短,以劑于平; 此後天之數,以平為歸; 而陰必後陽,天必包地; 日必先月,女必順男; 此皆後天一陰一陽之道,由河圖變易而來者。
河洛之數,則異乎是; 天地之數不齊,陰陽之象各異; 為其初化,各物未具; 數量猶混,不如後天之朗然若定; 規然不移者也。
故在河圖之時,一六同級,二七等觀; 三八如鄰,四九若親; 五十為偶,皆自相得; 不多不少,而以成其五行也;
若既生成五行,次序已明,數量以定; 始得其所差,而辨其數; 再因其中數,而求其齊; 于後天陰陽之道始明,生化之機乃定;
故自河圖一變為洛書,再變為大衍; 其數同而不同,與自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變易,其例正同; 八卦定而後後天之象見,大衍用而後後天之數明;
本末始終,各有所紀; 通而一之,推而化之; 則數不盡數,象不盡象; 是在精研其自來,而貫澈其有無耳。
至于五行之生成,與夫先天元氣之初化; 何以如是生成? 及天地之數,何以分生與成。是皆造化之階,為自無入有經歷之級;
其理微,其義深; 初非一二言所可盡,茲就大略言之: 夫先天之氣,光明純潔,密緻剛健; 凝然不動,晶然透澈; 本無可名,無可形;
乃因含有熱性,溫氣氤氳,光流渾圓; 以成其動,動則氣搖; 先熱乃布,布則氣分; 于是渾圓者漸漸變化,光明者漸漸暗然; 此由動而生變,即由一而成兩之機也。
故無極而太極,直一氣之轉移; 動則有靜,陰陽始分; 陰為陽化,陽為陰復; 二者相施,兩儀乃判; 其始判也,一陰一陽,猶甚純簡; 以旋迴之故,交合乃成; 故陰陽漸离,其氣時接; 此則四象之漸成也。
其太陽太陰,全然兩儀之象,是為水火之生; 太者,言其大也;
然非純陰陽也,以各得其多者為名; 故水為天生地成,火為地生天成; 斯為兩儀之後,四象之初; 太陰太陽之所象也。
繼之者,則少陽少陰,亦出于兩儀; 而其所得者少,所成者弱,是為木與金; 此木亦天生地成,金亦地生天成; 四者既具,生成之氣未盡,于是土乃成焉。
故土者、生成之末,而備兩儀之精; 全後天之象; 接先天之氣; 此其生成之序也。
然亦非如此簡單者,蓋氣盪無停,精流不見; 生機既啟,成數斯應;
天生于上,地乃應之; 地生于下,天乃應之,以兩儀初分,力足精強; 行走至速,各含生機; 均有成德,此生彼成;
如電與雷,不差毫黍; 其分之為氣者十,生成各半,以與陰陽奇偶,相見而合; 故水之生于陽也。而陰成之。火之生于陰也,而陽成之,其所應至捷也;
然陽者,所生必陰; 陰者,所生必陽,陽者下,而陰者上; 陰者熱,而陽者涼; 皆以動而變,得其反也。
故天動生水而流于地,地乃成之; 地動生火而炎于天,天乃成之; 皆氣變自然而合,初無為之序,而自成序也;
水火既生,其氣已弱; 故木為陽之微,金為陰之微; 氣自至焉。生成既眾,強弱皆見; 精復其始,德返于初;于是土乃生成,而得氣獨全,以其值氣之復也。
土生于天,成于地; 與先天初生同,而土質厚德凝,為後天萬有之本; 其氣全,其數中; 此五行所獨有者,亦萬物所同母。
故其用周于天地,利于四行; 雖在生成之終,卻居後天之首; 乃位中央而數中極。
此其生化之妙,有非人之所能知; 而後天生化無窮,莫不本于此土者; 其得氣固不同也。先天生化之序,至土而止;
而後生化之功,自土而成; 是為先後始終之樞,恰當道器上下之紐; 其為此世界之所貴者,自過于一切矣?
故先後天之生化次序,均不同也; 而皆以土為貫通之機,舍土則不獨後天之生化不成; 既先天之生成,亦無由竟其用;
故言後天與先天同異,必自土溯其根源; 此天地萬物,莫不依土而後生存變化也。
五行之氣,水本太陰,而根于陽; 火本太陽,而根于陰; 以所生之屬與所成異也。
故水火木金,皆陰体陽用,陽体陰用; 唯土則兼陰陽体用,以得氣全也;
氣始動為陽生陰,既復則仍返于陽; 氣之初行,為陰隨陽,既定則仍抱于陰;
土之生成數,雖有陰陽,而五則備二氣; 十又五之倍,亦陽之所用; 故其体用兼二氣,以為後天之母; 四氣之長,五行雖分,莫不依土而生變化; 是土者,直二氣之精,五行之本,萬物之源也;
按之易卦,以艮為土,故曰:「成始成終」。
以居先天生成之終,為後天生化之始; 在後天卦位,艮與坤對,
在連山易序,艮為首位,即洛書之象; 二八易位,亦以艮坤相易,以明後天之土 ; 代地之用,為生化之本也。
夫艮卦屬土,而異于坤之地也; 乃能代坤之用,履地之位; 其因氣之異,德之充也; 在先天艮為山象,居西北隅; 在後天則移東北,與坤對位,而其原位為乾所居; 明後天之土,即先天之坤;
足與天同功,與地同德; 此連山易所以推為首也。後天之艮,當坎震之交,明生化之源; 其成萬物終始者,即以其能代地而配天也; 故艮在後天,非僅山之象,實土之總名也。
既以山言,亦對海洋而論; 以出海面也。故其代地之德,多見于陸,而其象係大陸也。
因地之用,有陸水之別; 而土之德,則見于陸; 即水亦陸所載所防,而後成其用也;
故五行之水,受制于土; 而八卦之坎,與艮連居; 其義至深切矣。
土之在後天,實為一切主; 無論何物,莫不因地以為生化; 即空中之氣,亦附于地面而後殖; 其他有形之物無論矣?
凡生在天地間者,無能离土以存以變; 不獨人物之生也,即植物等或無生之物,亦必賴土以存以變; 此可以見土之德,為造化之本源所寄,亦即氣數之根株所在; 故土之數五,實為萬數之基;
而足通天地之用,為人物之權衡; 是五者,等于一; 言其用廣,而能通一切數也; 在河圖證之,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在東,四九在西,五十處中; 四方之數,均仰中央,而其差皆此五; 已可見此中數所寓,即中氣所存。
又以陰陽順逆言之,一三七九,由北而西; 四二八六,由西反北; 兩者循環,以相終始; 五獨居中,以運其樞,不隨之移易;
十以二五,亦同在中; 皆氣之妙用,數之妙合也; 故陰數皆逆,而十不動; 由先天之本序言,則二四六八應為次,今以行之逆,故變四為首,六為終;
六者為陰數始終之數,在成數為始,在用數為終; 陽始一終九,陰始四終六; 展轉相合,皆為五; 亦即中數所寄,中氣所存也。一四同行,至九六相交; 莫非五數,以明中氣之無不通也。
五行之數,固如上述; 先天後天各殊,即其方位,亦有此異; 當五行之初見于數也,雖有南北東西之分,實則所指屬虛空之象;
如以中國論,自當北為水,南為火,木居東,金居西,而土在中央; 若合天下言之,則有不然;
蓋赤道南,則反其寒熱方位矣?此理原易明,蓋所云方位者,為其氣之所宜也; 今以土為本,土之所在,當以大陸屬之;
則凡赤道以北,大陸為多,而南則少; 故當以北溫帶為中央,而順是以次南北焉; 若果赤道南之大陸,則正與北反; 即宜以南之北,當北之南,而反其五行之位。
蓋河圖五行,本無定方,僅有定位; 上火下水,左木右金; 若在北溫帶,則下為北,上為南; 若移南溫帶,則下為南,上為北;
此固就所居地而定,不過水與火對,金與木配,乃不易耳;
更推言之,水雖居北,而中國北方皆陸; 火雖在南,而中國南方多水; 東方亦為水居,西方則多高地; 是即按之吾國,亦難以物質求之;
況水雖屬陰,而根于陽; 火雖屬陽,而根于陰; 是寒熱亦未盡水火之体用。
木在山多,金出水內; 東海無森林之地,西陲少金石之丱; 則東西以配木金,亦非一定之理; 故五方云者,乃就氣而言;
就先天之氣言,與一歲所合同; 初非一一按之實物也。
不然,春溫秋涼,冬寒夏熱,皆氣之變耳; 物或隨之或否,不得以物執其說也; 然若謂此言無定,而不信五行之說,則不可,蓋五行正同于二氣,無地無時不見之,其分別亦至明晰;
如水之流下,火之炎上,與春夏之溫熱,秋冬之涼寒,皆一定不移者。雖至何地何時,仍可驗者; 故其分別,得氣之殊,成象之異; 實有至理,毫無可疑,不過學者宜會通其意,勿泥其辭;
貫徹其精,勿執其表; 則天地之大,日月之明; 山川之遙,草木之庶; 無不可候其氣數,而得其類別也。
故言五行,重在其生化之功,而探研生克之理; 以求其象數,通乎天道耳。近世科學漸已近于是理之討論,果假以時日,讀吾中土之書,精以求精,自有會歸一途之日;
蓋五行之說,乃古人探本生化之源; 格物致知,窮理盡性; 通天地鬼神之道,立人生脩養之方; 順吉凶禍福之常,為日用起居之則; 固與科學之義同,初非惝況無據之談,迷离莫詰之論;
故中國一切文物制度,無不準是而成; 人倫綱紀,世道規範; 以及醫卜之技,言行之箴; 政教所成,禮法所制; 初無不由是而出,所謂規法是也。
如天文之軌度,地理之紀程; 各有規矩方圓,以應乎二五氣數; 故欲深通古時文化,必先自易探索; 而易之仿始河洛圖書,以準天地之道,明鬼神之德; 其精義入神,初非言文所盡; 今所論者,尚其大略耳; 望世之讀者,更由是以深求之; 庶乎有通于古,有造于今; 而不獨中國文化之得傳,無負聖人之教矣?
又曰:天地之間,萬物並生; 而所憑者,多在地土; 則以土為後天生化之母,備五行之氣,而為兩儀之所合化也;
其德全而用宏,居中而運眾; 雖天之高,星辰之遠; 日月之明,風雨之降; 寒暑之往復,關于天時氣候者,若不在地; 而莫不自地見其用也。
地者,萬物之中樞; 為一切氣數之機衡,生變之爐冶; 而人亦隨之生長死沒,至于無窮; 故後天之土,雖居五行之末,實策生化之源;
而本數則五,故其用亦五; 以五應天,則天數成,此十干之為二五也; 以五應時,則時令備,此歲序之分為五時也。
在地則有五方,在人則有五臟; 在行則有五德,在聲則有五音; 在色則有五色,在味則有五味; 凡由天地人物生化之物,接觸之事; 莫不以五類別之。
則以氣之所成,數之所至,莫不本于土,而同為五行之象也; 五行云者,言氣之運行無息,而有度也; 故五行之位定。而方無定;
言五者氣自消長,不居一方,而其本位則不易也。如水流下,火炎上,其不變也; 若以其所在言,則無定; 如水可居山之高原,火可入地之洞穴; 其所異者,水不能炎上,火不能流下,以非其性也。
故五方之地,恆隨土而定,初非必南火而北水也; 且方位者,本天空而言;以皆氣也,不可以形論; 故天空之氣,流行不息,而五行隨之。
如人身之氣也。人身雖以五臟配五行,心居上而賢居下,肝居左而肺居右,脾在中央; 一如河圖之位,但考其實非定也;
蓋所配者氣之流行,用之主管,非謂物質之偏處一方,不相涉也; 故一身之中,氣血周流,無處不至; 則五藏之氣,循環全体,無部不連; 故曰五行,而不曰五物; 正以其運行不定方,非物之可擬也。
其歲時聲色等,雖分五類,恆有兼体; 氣之所至,體用見焉; 故五行之名,亦大略耳;
按之佛經,則為四大; 地水火風,分屬一体; 其象同于易之四正。而地當土,風當木,合之水火,似少金位;
然風亦作氣解,與乾金同德; 且佛以金剛為佛体,而西方為佛土; 是其以金為至堅至淨,非色非空,正與純陽之乾同象; 則四大之外。仍有金也。合之中國河圖之象,易卦之位,小異大同;
此可以廣五行之解,而證五位之說也; 蓋佛生印度,未聞中國之學; 而言若是,足見五行之分類,實造化自然生成,非古人為之名也; 故五行之說,通于一切,而其德用,尤推于無窮也。
要知五行之分,固在氣之分合,生化之原質; 而其用則在于生制之性,以後天生化,非二氣之合,不能成其生; 非二氣之變,不能成其化; 五行之性,有生有制,而後見其功用;
故水遇土則塞,遇火則克,遇金則悅,遇木則竭; 金火土木亦然,各有所生,有所制; 則各有所愛,有所畏; 于是展轉推衍,以盡其性,而成其德;
于是萬物以生以育,以化以滅; 循環往復,莫可究詰; 于是造化之功見,而世界以立; 為盛衰因果,繁枯消息; 以竟二氣分合之用,而達天地生成之德; 皆由此生制而來者也。
故其氣往來不息,其數乘除不盡; 其為萬物稟受之本,生死之機; 禍福吉凶之源,妖祥順逆之則; 無巨細、遠近、多少、美醜、之倫類,必皆緣此以為例;
無賢愚、老幼、動靜、之性情,必皆因此以為範; 故天地以之成度,人物以之成紀; 世界以之成用,宇宙以之成法; 神鬼以之成德,形氣以之成行; 上下今古,精粗巨細,咸在其生制之中;
而後數命以成,氣象以明; 智者察之,以為通道; 愚者順之,以為安生; 聖人著其象于卦,示其用為易,以立為教,而詒天下後世,是易之所述,本于河圖; 而其所擬,莫外于五形生制之例; 此凡習易者所當先知也。
蓋易之卦,雖始為八,終為六十四; 而其本,則兩儀也,五行也,及其分合與生制也;
故卦有性,不外陰陽; 卦有德,不外水火木金土; 卦有用,不外五行生制; 二氣分合,以此卦象全演自河圖者;
而卦納甲、納音、納辰、各例,尤為推五形之制,而盡其用; 本二氣消長,而竟其功; 至詳且明也。此習易必先習河洛圖,而明卦必先明納甲、納辰,納音者,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