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有虚实。而产后之呕吐。虚者十居其九。医家不从症脉详察。而混以寻常止呕定吐之法投之。则杀人之祸立至。虽有良工补救。亦无如之何矣。夫产后脾胃必亏。因去血过多而耗伤也。脾胃虚而热。则食入即吐。脾胃虚而寒。则食久反出。然亦不可拘也。倘其人平素脾元大虚。加之产后伤气血。脾阴枯而胃阳败。忽然食入即吐。全不纳谷。手足冷。冷汗出。气促不接。脉悬悬如丝。如此危症。乃胃绝之候也。而遂谓其暴吐为有火哉。即令呕吐酸味。虽属有火。而产后之吐酸。多责在胃寒。必须切脉之迟数。或有力。或无力。然后虚实可分。如有火而吐者。宜扁豆谷芽沙参丹参石斛陈壁土之类主之。如无火而吐者。宜人参白朮茯苓黑姜肉桂炙甘草之类主之。薛氏法最良也。虽然。肾者胃之关也。脾胃之病。必推原于肾。肾气壮则水谷入。胃散精于肺。而变化精微。肾气亏则完谷不化。阳火衰弱。而不生脾土。幽门少运动之机。下不通而势必上逆矣。又有肾阳无根。内真寒而外假热。虚火上冲胃口。呕吐不休者。非附子理中汤。八味地黄汤。重加人参。引火归原。而吐未必定也。或者谓败血散于脾胃。不能纳水谷而生吐逆。此说亦中病情。第败血之阻。由元气之亏。非生化汤。则二陈东加人参泽兰叶丹参之属进之。数剂可愈。若用藿香砂仁延胡等药。一味破气。正气转伤。非其治也。大约吐而轻者。救在脾。吐而重者。救在肾。舍此他求。岂足谓之善医产后者耶。
症不因产后而生。固可以杂症之法治之。症既因产后而生。亦混投寻常之法。非治也。此呕吐又以救脾救肾为主。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二陈汤
(见眩晕门)
附子理中汤
(见审虚实门)
生化汤
(产后血晕门)
加减四君汤
治脾虚产后呕吐。
白朮(二钱土炒) 炮姜(八分) 炙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炒陈米(五钱)
吐甚者加附子。(八分)水煎服。
产后不寐
产后不寐一症。由于气血大亏。阴不维阳者居多也。夫卫气日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凡人将睡之时。必阳引而升。阴引而降。阴阳相引。然后呵欠乃作。渐入睡乡矣。今胎下而血骤脱。阳浮于上。不入阴而常留于阳。
是以达旦不寐。烦躁出汗。面赤口渴等症迭见。而医家之治此者。其法果何在哉。盖壮水则火熄而神安。益阴则血足而心宁。六味归芍汤。加童便人参。无不应手取效。若心肾不交。神志恍惚。补心丹加减。亦为合法。倘血去而孤阳浮越。营卫偏胜。终夜不眠。宜归脾汤或人参养营东加减。方为尽善。大抵阴虚不寐。阳药不宜轻投。阳虚不寐。阴药岂宜混施。必须察脉辨症。心灵会悟。勿泥呆法者也。此外血块痛而不寐者。治在血也。血行而痛定。可以安卧矣。兼食滞而不寐者。治在食也。食消而痛止。可以安卧矣。
兼时疫而不寐者。治在疫也。疫退而热解。可以安卧矣。兼疟痢而不寐者。
治在疟痢也。疟痢止而神敛。可以安卧矣。张景岳云。心藏神为阳气之宅。
卫主气司阳气之化。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彼产后阴血亏而阳火动。非纯静之药。
无以制其炎炎之势。虽欲高枕而望其酣睡也。不亦难哉。
产后去血必多。治主纯静之药。以镇动阳。阳不浮越。得其所归。则神安而寐。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补心丹
(见不寐门)
归脾汤
(见中风门)
人参养营汤
(见中风门)
产后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在杂症有阳明实热之积。有肠胃瘀血之阻。而在产后。则责在气血之虚也。夫阴血骤脱。气亦骤亏。少阴失开阖之令。大肠少津液之润。
是以秘结不解。医家不穷其原。急用硝黄巴牛等药。求其暂通。取快一时。
因而重虚其虚。元气更受耗伤。缓则复秘。而变胀满。速则亡阴而致虚脱。
甚可悯也。夫产后空虚。新血未生。元气未回。幸得后门坚固。旬日未解。亦自无妨。虽有涩滞。当从缓治。宜用生化汤。加人乳肉苁蓉以润枯涸。倘气因血耗。传化失职。宜用八味东加人参肉苁蓉。以助真气。无不应手取效者也。古人有言。产后大便日久不通。由血少肠燥。参乳汤多服。则血旺气顺。自无便涩之病。真先得我心之同者矣。盖阴血干燥。须俟地道升。而天气降。元气衰弱。更待真阳复。而真阴生。此自然之道也。不然。徒知推下一法。而漫无变计。不亦为古人所讥谓之矢医耶。
通以治塞。印定庸工眼目。得此可唤醒其梦。
生化汤
(见产后血晕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参乳汤
(见燥症门)
产后变痉
痉分刚柔。虚者十居六七。而产后之变痉。则无不本于气血大亏者也。当胎下之后。血去过多。阳孤无依。斯时类伤寒三阳症而实大异。类伤寒三阴症而实不同。医家不察脉辨症。始进表汗之剂。继投攻下之药。亡阴亡阳。致气愈虚而血愈耗。筋脉失于荣养。燥极生风。反张强直。口噤拳挛。险症迭出。而命难全矣。夫血液枯涸。大伤冲任二脉。而督脉在背。亦少柔和。
因产后而重虚其虚。反有类伤寒太阳发痉之大实症耳。治法责在肝肾。
阴阳两救。阴虚者人参六味汤。阳虚者加参生化汤。或十全大补汤。大剂投之。俾真气流转。精血相通。筋脉得以滋润。而恶症始退。内经曰。阳气者。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产后亡血。而又误汗。误下亡阴。而又亡阳矣。可笑庸手复认作伤寒之症。误治错中之错。杀人之祸。可胜言哉。且伤寒汗下过多。亦变发痉。并宜大补气血为主。则产后之大补气血。更无疑矣。若不因药误。初病即汗出不止而发痉者。乃阳气顿虚。腠理不密。津液妄泄。急用人参养营汤。加附子主之。丹溪曰。产后不论脉症。当以大补气血为主。若产后而变痉症。空虚极矣。舍大补而何所取哉。
痉病多因误汗误下。虚虚之祸。谁实致之。然则实病或侪伍可疗。虚症须参问医王。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加人参生化汤
(见产后喘门)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人参养营汤
(见中风门)
产后瘀血流注经络
今夫血主于心。资于肾。藏于肝。统于脾。而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海。下通冲任。为女子月事。应时而下。受胎之地也。叶孕之后。禀赋虚而肝肾亏。一身气血仅仅养胎。及产后血泄过多。气因血耗。不能逐瘀下出。反流注经络。阻塞关节。斯时恶寒发热。或肿或痛。医家不明其故。概以风寒停滞目之。药非表散。即是消导。岂知血因散而益亏。气因消而益弱。变症多端。而病势危矣。余每遇此症。急进十全大补汤。大培气血。俾脉中脉外。营卫之气。得以通畅流行。而在经在络。蓄积之瘀。不待攻逐而从外自走。成脓而溃者有之。故道而出者有之。十可保全三四。若一味逐瘀。不救根本。如木香流气饮。回生丹之类妄投。未有能生者也。即体气稍实。而产有此症。法宜攻补兼施。或先补而后攻。或先攻而后补。是在临症之权衡也。盖血随气而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阻。欲求其故。可不急急于救元而加之意哉。且恶露而流注于腰臀腿足之处。漫肿结块。宜内服参归生化汤。以散血滞。外用葱熨患处。以消积瘀无缓也。憎寒恶寒。阳气虚也。日晡内热。阴血虚也。饮食呕吐。胃气虚也。食少体倦。脾气虚也。四肢逆冷。小便频数。肾气虚也。阳虚则补阳。十全大补汤。加鹿茸河车。阴虚则补阴。四物东加人参白朮。胃虚则益胃。六君子东加炮姜。脾虚则补脾。补中益气东加茯苓半夏。肾虚则补肾。八味地黄东加菟丝子益智仁。此万全之法也。内经曰。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今瘀血不从。而逆于腠理者。其为营气不从。乃此症之确据乎。
此症人所难晓。每以产后血虚混之。即知之而亦无此透彻。
十全大补汤
(见盗汗门)
参归生化汤
(见产后喘门)
四物汤
(见产后腹痛门)
六君子汤
(见中风门)
补中益气汤
(见暑症门)
八味地黄汤
(见审虚实门)
辨胸胁痛后临经变症
病本肝肾之阴亏。冲任之脉弱。血海空虚。虚火内发。瘀血阻塞。致肝火挟冲任二脉而上逆。胸胁胀痛。医投利气胸胁之痛减。非痛减也。利气而火暂降。在腹而胀痛矣。医又投利气腹中之痛减。非痛减也。利气而火暂降。
在少腹而胀痛矣。医再投利气而痛减。非痛减也。血室为利气药所耗。血随气下。而月事亦动。变症百出矣。夫肝主藏魂。少腹乃肝之部位与冲任及阳明相照应。阴血既行。虚火更炽。复鼓动阳明之火。乘灼胞络。故忽然厥逆。目定神昏。见鬼谵妄。诊其脉不急数。观其症不发热。非外入之疫邪。
实神魂之离舍。皆由初治不得其法耳。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与此病临经谵语相同。岂非阴血亏而虚火为害哉。第时疫乃外邪。有虚而有实。临经乃内发。有虚而无实。彼外入者。促景犹谓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况内发者。更属大虚。阴血阳气。万万不可耗矣。初病用逍遥散。无后来之变症也。救逆仍用逍遥散。
加枣仁丹参麦冬杜仲之属。舒肝木而益阴血也。若误认风痰食滞为治。
气血愈耗。不亦犯内经厥逆连脏之旨耶。
认定热入血室为主。故头头是道。
附案
一妇人年二十一。庚午夏六月望日。胸胁胀痛。医用二陈加延胡川楝香砂黑姜之属。胸胁之痛。走入脐上痛矣。又进前药。脐上之痛。走入少腹痛矣。仍进前药。少腹痛减。是夜经动不多。人事昏沉。谵语见鬼。延余诊视。其脉右手细弱。左手弦细。全不知人事。舌常伸出。大便不解。本家疑为时疫。医家疑为停食。莫知所从。余曰。此肝肾素虚。血海有瘀未行。
致虚火冲逆胞络。而为厥逆之症。与时疫经期适来适断同也。法宜补阴血之剂。重加当归以通血室。加童便以降虚火。两剂。月事大行。大便亦下。神识清爽。霍然愈矣。盖其人前月经期五十日而动。乃半产也。不慎调摄。虚中挟瘀。至此月临经时欲动未动。火逆昏迷。如有邪祟。而庸手不识初药破气耗血之误。反谓为食阻。为风痰岂不悖哉。岂不可畏哉。
逍遥散
(见眩晕门)
阴吹
阴吹一症。古书不多见。惟张长沙金匮要略云。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发煎导之。夫阴器属厥阴部位。精窍通冲任之脉。尿窍通小肠之路。气道不从此出。安得有声而喧。盖由肝肾亏于下。肺气亏于上。致阳明胃气。不能鼓舞上行。而亏于中。下走阴器。直入精窍而出。岂同大肠矢气。经谓浊阴出下窍者可比耶。尝见虚损之辈。久咳经阻。胃气不升。往往多有此患。以言乎肾。则气不摄可知。以言乎肝。则气不平。可知。以言乎肺。则气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气窍相通。阴器隐隐而有声。足见精血之亏。元气之弱。根本摇摇矣。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与冲任血海之脉。
同气而相应。下为经而上为乳。变化取汁。血气之实也。喧闻户外。胃气之虚也。魏氏云。谷气之实。其实胃中正气之衰。斯言极中长沙之秘旨。如必谓谷气实。而引导浊气。从大肠出。纵胃气下泄。必由浊道而不致干乱清道。是错认溺窍为病也。第胃气下泄。前阴之膀胱何异。下泄后阴之大肠而终无补于病情。岂仲景当日之深意哉。且肾主开阖。为生气之原。阴器属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气下走。岂寻常之药。可以奏功。必须培补肝肾。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气。若阳分多亏。补中归脾之属可投。阴分多亏。
六味左归之属可用。阴阳两亏。八味右归之属可服。耗气败血之药非其治也。倘不咳而窍有声。较咳而窍有声者为稍轻。逍遥六味。皆合法也。虽然。膀胱有下窍而无上口。胃气何由下泄。其从精窍而来。不待辨而自明。
男子从无。妇人常有。无非窍空而妄泄。况谷道后通。而前阴之吹者有之。
谷道后秘。而前阴不吹者有之。谷气实。胃气安得下泄。仲景发煎导引之法。其说似属难明矣。即令胃气从溺窍下泄。小便当随气而共出。何吹时惟有声而无溺。则溺窍而来之说。更属无据。要之胃气者。乃水谷之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肾中生气而互根。得毋因其人水谷之真气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从阴引阳。填补冲任。不使气陷于子宫。直走精门。未可知也。
阴吹一症。人但知气从下泄。而昧于出自何窍。拘泥长沙之文。未有畅发其因者。先生为之条分缕析。可振聋聩。非三折肱良手。安能搜此精义。
补中汤
(见暑症门)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左归汤
(见失荣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逍遥散
(见眩晕门)
右归饮
熟地(二三钱加至一二两) 山药(二钱炒) 杜仲(二钱姜汁炒) 枸杞子(二钱)
肉桂(一二钱) 川附子(一二三钱) 山萸肉(一钱) 甘草(一二钱炙)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