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3000000005

第5章

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张机 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作《伤寒论》,医方大备。扁鹊仓公,无以加焉,后世称为医圣。

孙思邈 唐景兆华原人。幼称圣童,隋文帝召不拜,太宗即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

隐太白山,学道养气,得度世之术,洞晓天文,精究医业,着《千金方》三十卷。

朱肱 号无求子,宋吴兴人。深于伤寒,着《活人书》,道君朝诣阙投进,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其中论暑一二款,见节庵内,不另载。

刘完素 字守真,金河间人。少聪敏博学,忽遇异人,以酒饮之大醉,及寤,洞达医术,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玄处士。

张元素 字洁古,金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学医,洞彻其术,其学则李东垣深得之,其论不另载。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元之镇人也。幼好学,博经史,尤乐医药,捐千金从张元素,尽传其业,当时称为医圣,《东垣十书》,多其着述。

朱震亨 字彦修,学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义乌人也。自幼好学,日记千言。从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因母病,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弃举业,一于医致力,褒然称医大成焉。

方广 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人。读儒之暇,留意医经,为名医,善用丹溪法。

王纶 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官至广东布政,因父病精医,着《明医杂着》,发丹溪所未发,世甚尊信之。

陶华 字尚文,号节庵,余杭名医。幼读儒书,旁通百氏,着《伤寒琐言》,发仲景所未发,大行于世,正统间被征,引疾归,时论高之。

虞抟 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着《医学正传》、《医学权舆》、《医学集成》,岐黄之宗匠也。

李 字文清,江右南丰人。生儒家,习诗礼之训, 有志于泽物,遂博古今方论,着《医学入门》,虽时业乎,而精详可追花溪。

王肯堂 字宇泰,号损庵,金坛人。中万历己丑进士,授翰林检讨,制举义凿 ,传诵海内,尤以歧黄显,所着有《证治准绳》、《证治类方》诸书,大行于世,慧识烛照,精心缕析,力追古人焉。

按:自古以方术名世者,多不能遍列,姑即其切于治暑者,录其论并方,因录其姓氏,使后之业岐黄者,诵其书以考其世,奋然有仰止之思焉,安知不与古长桑、伯元诸公,兢驾而驰声乎?

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

伤寒例第三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霖按:此乃王叔和序例中语,不得拉杂谓是仲景之论,脉盛伤寒是矣,然必盛于左部,脉虚身热伤暑是矣,虚大之脉,必盛于右部,且伤寒未有不发热者此序例言其略例耳,不可泥也。

湿 第四论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又曰: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按:此证一味凉药清内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为妙。汗下俱不可,若加之温针,则速其毙耳。

霖按:仲景治 ,三法鼎峙,前已释明,注言此证一味凉药清内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为妙,恐未尽然。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湿胜也,岂寒凉酸收所能治哉!疏矣。

辨太阳病脉第五论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霖按:此节正仲景示人以传经之活法也。天有寒暑燥湿风火之六气,人之脏腑有三阳三阴之六气,天之寒热感于人,人即以己身之寒气应之,所谓同气相得也。《灵枢·本藏篇》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寒水主皮毛,为肤表之第一层,故风寒首伤太阳,然亦有不从太阳而竟至于阳明少阳,以及于三阴者,盖三阳三阴所主之部位,何经虚,何经即受邪也。如病形篇云:中于面则下于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又曰:中于阴者,常从 臂始是也。至于《素问·热论》,所谓传经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者,乃人身之六气,以次相传,此气传非病传。但人身何经何气之虚,其病邪亦即由此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仲景恐治伤寒者,泥于按日传经,故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是二日阳明如传,当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当见胸胁痛而耳聋,若不见阳明少阳经病证,则不传也,三阴亦然,是传经不可拘执按日,见何经病证,即以何经法治之,至若言足不言手者,省文也。须知阴阳有互根之义,寒邪首伤足太阳,热邪必首伤手太阴,此互根之理,不可移易者也。后世言伤寒按日传经,固属大谬,而谓温暑只在三焦,而不传他经者,亦非果否。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传经之说,何以见诸热论乎?夫伤寒有直中三阴者,温热伏气有发于少阴出诸少阳者,暑邪中人,有入心入肝入脾之辨,是皆不可胶柱者也。

又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按:温病无专经,随其所中,以脉辨之,亦有不中太阳,初不头痛恶寒诸证,而庸医认为痰火内伤,祸不旋踵矣。

此证不传经,止中一二经,慎之慎之。

霖按:温病乃冬至阳生,人身所伏之阳热,被严寒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郁遏之阳热,为外邪逗引,始得发泄。

伏阳既出肌肤,遇春令之气暄热,两热相干,而成温病,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是也。其外感之邪轻,故不恶寒,只发热而渴,亦有微恶寒,旋即热渴者,外邪较重也。若口粘苔腻,身痛便溏,有汗不解,脉濡数者,非中风,乃温病挟湿也。温邪内发,其脉多盛于右部,热伤气也。风热之邪外受,先伤手太阴经,风寒之邪,则先伤足太阳经,盖肺主表,膀胱亦主表也。治伤寒之麻黄汤,非泻肺药乎?言太阳病则手太阴亦包括于中,省文也。温热当察三焦论治,其传经见何经证,以何经法治之,伤寒亦然,惟用药寒热之不同耳。或言温热不传经,只重三焦,则热论何以又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传经之文?此不待辨亦明矣。谓温病无专经,此越人五十八难指疫证而言,不得拉杂冬日伏气之温热病也。

又曰: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此证皆春温,以内有火热,感以风寒,故一发剧也。眠睡语难,皆火内灼,非风温外甚也。自汗风伤卫,不恶寒,外证轻也。止宜辛凉药内解,微发表则愈。

霖按:风温为内蕴伏热,外感风邪,其恶风怯寒,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发汗已身灼热者,是误以辛温发表,风药多燥,触引伏气,风火相煽,致有自汗、身重、多睡、鼻鼾、语难出诸候,斯皆误汗劫液后之变证,非风温初病固有之证也。若再误下误火,则直视失溲,惊惕螈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

此明初既误表,继又误下误火,酿成不可救药,足征风温为燥热之病,泄热和阴,为斯证一定治法,纵或稍挟表邪,只宜葱、豉、蒡、薄等味,辛凉轻剂,启肾气疏风热是矣,岂可妄施麻桂哉!

孙思邈·伤寒例论

伤寒例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燠,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营运各别,终其晷,度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此,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满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太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命,斯为误矣。

按:真人此论,从天人合基处发脉,义理源头上起澜,而议论苍古,浑浑灏灏,真与南华并传,虽论寒哉,而温与暑之秘皆兼之矣。敬录置之座右,以为玄宗之一助,医道待其余耳。

刘河间·中暑论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并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枝茯苓甘露饮、黄连香薷饮,或双解散,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凉膈散、天水散。

按:刘河间论暑证甚详,独明于诸家用药,头头中款,可谓得其解者。但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气汤走马之粪也。却之却之。

李东垣·暑伤胃气论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脑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自时当长夏至此,已采入正款,不敢摆刖,故重出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曰清暑益气汤主之。

清暑益气汤黄 (汗少者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橘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柏(酒浸)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各三分) 五味(九个)《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湿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粗稍热,食远服。

按:东垣意见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气汤一剂近世多宗之。然气血虚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强壮者,不能取效,且助温火,不可不斟酌也。

朱丹溪·中暑论

中暑论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着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畜水。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如气虚者,加人参,此为伤暑。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汤、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盛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为妙。

按:暑病原有轻重,分伤冒中三款是已。但凡感暑而病者,皆从冒火而得,总谓之伤暑,其感火多而热重者,乃为中暑。以内外诸杂证分属五脏,犹为近理,至以五脏分属冒伤中三者,则误矣。其内外诸杂证,即有重轻,均从脏腑而发,若以分属之三证,岂不泥且左矣。名家亦有此误,又何以破后人之迷也?

辨动得静得

丹溪曰:若暑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干姜、缩砂、神曲之类,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静动而得,分中暑伤暑,此论出自张洁古,后皆因之。天盛暑之时,炎火若炙,无之非是,故古人闻避暑而未闻避寒,深堂广厦,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且房室阴凉,正可护卫阳气,又安得而遏伤之乎?即膏粱深处,必不能无冒暑,应接其伤暑者,亦于动中得之耳。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尽皆归。一静即可祛暑,从何而中也?至于冰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伤脾胃,亦生杂证,谓泻痢杂证,内有此物积聚则可,谓专以此致暑病则不可,若执口得寒物,身犯寒气,同冬时寒病治之,则谬以千里矣!霖按:洁古论暴以动静分阴阳,甚属不经,致启后人訾议,然亦出诸不得已也。何以言之,夫暑字从日,云暑而不云火,其义可思,盖天日之阳热,蒸地气以上腾,人在气交中,感之者为病暑。《素问·五营运大论》,谓暑以蒸之,《礼记·月令》,谓土润溽暑者是也。夏至阴生,人身所伏者阴气,暑在六气,属之君火,在脏属心,在卦属离,且离火中虚,则暑为阳热中含阴象可征,是以仲景治 ,三法鼎峙,洁古犹恐世医不明其义,故设阴暑阳暑之名以辨治。丹溪引伸洁古之意,故曰此非治暑也,治因暑天所致之病也。何等晓畅,初不料遗讥于后世也。

夫洁古所谓动而得之为阳暑者,是言藜藿之人,或奔走长途,或戮力田间,暴中天日之热为阳暑,乃动中之动也。

所谓静而得之为阴暑者,是言膏粱之人,广厦风车,恣欲无度,致损真阳,阴湿内伏,寒热外袭为阴暑,乃静中之动也。若果清静无为,真气内守,百邪亦不能侵,岂独一暑病哉!

方古庵·附余暑论

论曰:寒则伤形,热则伤气,何以言之?人与天地同一橐龠,夏月天之气浮于地表,则人之气浮于肌表,况被盛暑所伤,肤腠疏豁,气液为汗发泄于外,是表里之气俱虚矣。不善摄生者,暑热伤于外,生冷戕于中,若之何而能运化也?是以水谷停积而为湿热,发为呕吐,为泄泻,甚则吐泻俱作,而挥霍闷乱也。若不即病,湿热怫郁于内,他日为疟为痢之所由矣。今大顺散,非治暑热之药,乃治暑月饮凉过多为病之剂也欤。

按:此论精当,但大顺散不可轻用。

王节斋·附余暑论

论曰: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按:节斋此论,气脉证方俱备,种种精妙,暑月可录一通于座右,古庵、节斋,以世代不宜列此,因原系丹溪附余,姑附之。

霖按:节斋此论,似是而非。夫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应地之五行,则木水火土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暑为君火,在卦为离,离中虚,乃明两作之义,故曰暑中多挟湿也。暑先入心,应乎君火,包络主手厥阴相火,其气与心相通,其脉与心相连。心病每治包络者,以心为君主之宫藏,义不受邪也,不得舍君火而言相火,是六气尚不能明,岂可录之座右哉!

陶节庵·辨张仲景《伤寒论》

辨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而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和煦,风亦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证,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为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此书传世久远,遗帙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附会。陈无已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缺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尝叹《伤寒论》非全书,得其旨哉,盖伤寒之国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

按:麻黄桂枝汤,原为冬月伤寒正药,温暑二病,不可混施。节庵力破从来之迷,至于辩仲景书中多遗帙缺误,归罪于王叔和之诠次,陈无已之注释,可谓发前人所未发,但仲景医书,专明伤寒,故详于寒病,略于温暑,原不为温暑设也。

治伤寒用药大略

论曰:四时皆有伤寒,治之不可一概论也。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克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能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俗所可拟也,予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天气严凝,风寒猛烈,触冒之者,必宜用辛温散之。其非冬时,亦有恶寒头疼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桂枝辛温之药通治之,则杀人多矣。曰辛凉者何?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为至稳,呜呼!一方可代三方危险之药。

按:辨寒温暑药甚明,冲和一汤,尤为温凉二证穿杨之剂,百发百中者也。

伤寒变温热病

论曰:《活人书》发于温病曰:阳热未盛,为寒所制,岂有伏寒既已变而为温?尚可言寒,能制其阳热耶?又于热病曰:阳热已盛,寒不能制,亦不当复言其为寒也。盖是春夏阳热已变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阳热耳,外有寒邪,能折阳气者,乃是时行寒疾,仲景所谓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为时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时行寒疾,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不顺矣。张仲景又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之冷热判然矣。

按:南阳发变字,大有慧心,至于伏寒之误,南翁亦灼然知其然,而不敢明攻其非,恐起袭闻者议耳。乃亦为非时寒疾,以破其惑,始自东垣设寒疫一款,皆可羽翼《内经》,启蒙万世也。

温病辨

《难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阳证头疼恶寒,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病温也。

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按:伤寒传经,由腑入脏,由阳入阴。温病不传经,止中一二经,或乘某经火,或乘某经虚,被春时寒气所中,自内发外,而作寒热等证,或中腑则腑病,或中脏则脏病,不论日期,始终惟此一二经。《内经》言惟经所动,随经而取,自是明明断案,节庵分经良是,而以过太阳经不传别经,定为温病,此辨别寒温之口诀,所当佩服者。

辨恶寒

论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寒恶风之证,既名为温,则无此证矣。曰:然则子之言何所据乎?曰:据乎经耳。经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

按:冬月伤寒,由于外感而恶寒是矣。曰:温证不恶寒非也。盖温证缘阳气发畅,为春时风寒所迫,虽系内热,亦由外感,故亦有恶寒等证,岂独温即暑病?亦有此证,盖暑属外火伤于脏腑,内外炎炎,故热极战栗而成恶寒,医不知,遂为伤寒,不可不详辨也。

辨温暑凉寒诸证

论曰: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感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夫伤寒二字,盖冬时天气严寒,以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实时病者为伤寒,乃有恶寒头疼发热之证,故用麻黄、桂枝发散表中寒邪,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证?如或头疼恶寒,表证皆除,而反见谵语怕热燥渴,大便闭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热愈,有何怪证?其余春夏秋三时,虽有恶寒身热,头疼亦微即为感冒,非时暴寒之轻,非比冬时气正伤寒为重也。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至春夏秋时,其伏寒各随时气改变为温为热者,因温暑将发,又受暴寒,故春变为温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其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发热不恶寒而渴者,其理可见,温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温病,尤加热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达表,无表证明矣。治温暑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冒寒变为暑病,暑病者,即热病也。取夏火当权而言暑字,缘其温热二证,从冬时伏寒所化,总曰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时俱是正伤寒者非也。此三者,皆用辛凉之剂以解之,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通治之,定杀人矣。辛凉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治伤寒见风,伤风见寒为至稳,一方可代三方危险之药,如垣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其里证具者,亦以法下之无惑,又伤寒下后,过经不愈者,亦温病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随病制宜。凡有辛苦劳役之人,有患头疼恶寒身热,加之骨腿酸疼,微渴自汗,脉虽浮大而无力,此为劳力感寒,用补中益气辛温之剂为良。经云:温能除大热,正此谓也。若当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减和之,下证见者,即以本方加大黄微利之,切勿过用猛烈,其害非细。

若初病无身热,无头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痛呕吐泄泻,脉来沉迟无力,此为直中寒证,宜温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疠者,皆时行不正之气,老幼传染相同者是也。缘人不近秽气,免伤真气,若近秽气,有伤正气,故病相传染,正如墙壁固,贼人不敢入,正气盛,邪气不敢侵,正气既虚,邪得乘机而入。与前温暑治又不同,表证见者,人参败毒散;半表半里证者,小柴胡;里证具者,大柴胡下之。无以脉诊,以平为期,与其疟痢等证,亦时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按:此辨伤寒伤暑,最为吃紧,广度慈航,一披卷而了然者,当熟读精思,方得其解,斟酌用之,方得其妙。

辨风温

论曰:风温尺寸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为风温。其外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疼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无精彩,病在少阴厥阴二经,葳蕤汤、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选用。

按:温病外证,四肢不收等恶证,乃温病之极重者,轻则为温,重则为风温,乃病名也。朱南阳曾道及之,若谓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为风温者,非确论也。谓不可发汗,乃调温之诀。

霖按:陶氏极力辩论温暑,而于阴阳伏气,懵然不知,且将《难经》所载 厉杂气之温病,(古无瘟字,温即瘟也。)拉杂是瘟温不分,无怪乎执柴葛、解肌、人参、败毒数方,贻误后学也。

虞花溪·《医学正传》论暑

《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又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 ,即暑也。脉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而暑邪干卫之候,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而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症内伤之为病也。曰中热者,恐亦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宜再思之。

按:暑热一气也。感暑而病热,原不可分为二气,中与伤有轻重之别。丹溪有冒中伤三名,细思总为伤暑,其极重者则称中耳,冒不必言也,已有专辨伤寒证,分有阴阳,暑证属火,多发扬激烈之状,总谓之阳,似无所为阴者,惟其感深,日久骤发,而沉昏不省人事,闭目息微,此类似阴,其实火极气结,痰盛气闭,脏腑不通,咽喉嗌塞使然,乃阳胜非阴也。阴证阳证,尚不可分,况以暑与热分之,益不达矣。

霖按:此辟花溪以暑热分阴阳是矣。而谓暑为火极之证,与热不分,然则以六和汤为治暑主方,火热之证,果宜浓朴、砂仁、藿香、半夏诸燥热之品乎?自相矛盾,亦不思甚矣。总因不明阴阳互根之义,故开口便错,近世王孟英泥执暑为火邪,而不兼湿,亦由不读《内经》,剿袭一家之说,率尔操觚也。

李文清·《医学入门》论暑

暑病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余证皆后传变,或兼内伤,必先问其人素虚胃弱,或大病大劳后,纵暑中伤者,宜清暑益气,素强盛壮实,无虚损病者,宜祛暑和中,自袭暑气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 ,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于心主胞络,以火从火,故古法治暑,取冷水灌溉勿咽。

即暑 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足逆冷为厥,厥与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饮。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之火,与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薷饮加羌活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者,六和汤合星香散。

救痰壅法

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如痰喘气急痞寒,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

救绞肠痧法并干霍乱

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冷,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各等分,水煎连进三四服。

救途中热倒法

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凉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与其中,待求生姜或蒜嚼,以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

按:入门一书,虽系时出,中间亦颇详细,故录其数条以备览,暑 一气也,若中暑中 之分则强矣。

王宇泰·《证治准绳》论暑

论曰:此事难知,伤暑有二,动而伤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脉洪大,动而火胜者,热伤气也,辛苦人多得之,白虎加人参汤。静而伤暑,火胜金位,肺气出表,故恶寒脉沉疾,静而湿胜者,身重也,安乐之人多受之,白虎加苍术汤。伤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热烦闷,或头疼发热,亦有身痛者,更有痛甚,身如骨碎者,神思倦怠殊甚,暑伤气而不伤形故也。但身体不痛,与感风寒异,宜香薷饮、六和汤。呕而渴者,浸冷香薷汤,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呕不止者,枇杷叶散去茅根,吞来复丹。呕而痰,却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汤,或消暑饮。又有不泻而腹干痛者,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暑先入心者,心属南方离火,各从其类,小肠为心之府,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中出,五苓散利小便,治暑上剂也。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以吐泻交作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加全蝎三个。有暑毒客于上焦,胸膈痞塞,汤药至口即出,不能过关,或上气喘急,六和汤浸冷,调入麝香少许。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虎汤。若服药不愈者,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汤,不欲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当用调胃承气汤,或三黄石膏汤。

按:承气汤必不可转用。

加减清暑益气汤

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如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左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如脾虚缘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黄 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言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滋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

经曰:急者缓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阴道,故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出地,右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干嗌干者,加甘葛,如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络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气逆行而乱。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而阴长也。故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阳气也。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陈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诸甘辛为用,故长夏湿土,客邪火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盛,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便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按:此《证治准绳》中论暑证者,至精致密,立中含和王道之宗匠,不能具载,谨摘其要者,录于下,至加减清暑益气汤,尤东垣之知己。

《名医类案》《增补名医类案》

罗谦甫治蒙古百户,因食酒肉饮潼乳,得霍乱吐泻证,从朝至午,精神昏愦,已困急来告,罗视之,脉皆浮数,按之无力,所伤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调桂苓白术散,徐服之,稍得安静,又于墙阴掘地约二寸,贮以新水,在内搅动,待一时澄定,用清者一杯,再调服之,渐渐气调,吐泻遂止,至夜安卧,翌日微烦渴,遂煎钱氏白术散,时时服良愈。或曰用地浆者何也?坤属地,地属阴,土平曰静,烦感至阴之气,又于墙阴贮新汲水,以收重阴之气也。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阳霍乱因暑热内伤所得,故用地浆之意也。

提举父年近八十,六月中暑毒,霍乱吐泻,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夜参半。请罗视之,脉七八至,洪大有力,头热如火,足冷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盖年高气弱,当暑气极盛,阳明得令之际,为阴得而动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不能泻其暑热,坠浮溜之火,安神明也。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茯苓以分阴阳,约一两,水调灌之,渐渐省事,诸证悉去,慎言语,节饮食三日,以参术补中汤,以意增减,旋服理正气愈,十日平复。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面赤身热,口燥心烦,当盛暑帷幕周密,自以虚亡阳,服术附数剂,脉虚而洪数,舌上苔黄。伯仁曰:前药误矣,热病热治,医者死之。《素问》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术附岂可轻用?以犯时令。又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家本多汗,加刚剂脉洪数而汗甚,乃令撤幔开窗,少顷渐觉清爽,以黄连人参白虎汤,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亦减,兼以既济汤,渴用冰水调天水散,二日而愈。

孙兆治一人自汗,两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事。孙诊六脉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取视,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汤十余贴,病少苏,再服全愈。或问治法,孙曰:病患伤暑也。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医谓阴病,遂误药,其病厥用五苓散,利小便则腹消,白虎汤解利邪热则病愈。凡阴证胫冷则臂亦冷,汝今胫冷臂不冷,则下厥上行,是如阳之微厥也。此证乃先伤湿,后伤暑,为湿之证也。

丹溪治一人夏大发热谵语,肢体莫举,喜冷冻饮料,脉洪大而数。以黄 、茯苓浓煎如膏,用凉水调服,三四次后,昏卧如死,气息如常,次日方醒而愈。

一人夏发大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此暑病也。脉虚微细弱而数,其人好赌,致功而虚,以人参、竹叶作汤,调辰砂四苓散,数剂而安。

项彦章治一人病甚,医皆以为瘵,尽愕束手,项诊之脉细数而且实,细数者暑也。暑伤气宜虚,今不虚而反实,乃热伤血,药为之也,家问死期。曰:何得死?为作白虎汤,饮即瘥。

吴茭山治一妇人,冬月偶感,患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干呕,大便欲去不去。诸医皆以虚弱痰饮治之,以二陈补心等药服不效。延及半月,吴诊其脉,虚而无力,类乎伤暑,众不然之,究问其病因,其妇曰:因天寒换着绵衣,取绵套一床盖之,须臾烦渴,寒热呕吐,绵延至今耳。吴曰:诚哉伤暑也。盖绵套晒之盛暑,夹热收入笥中,必有暑气,尚未开泄,今人体虚,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妇曰然,遂制黄连香薷饮,连进二服而愈。

逢年岁热甚,凡道路城市,昏作而死者,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病,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即关窍皆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古方治暑无他,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害矣。崇宁乙酉,吴为书局,时一马夫驰马出局下,忽仆地绝,急以五苓大顺散灌之,皆不验。已超时,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渣,决其齿灌之,少顷即苏,至暮此仆为吴御马而归。乃知药病相对,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县门,忽有板书钉其上,或传神仙救人者,沈存中王圣美皆着其说,而吴亲验之,出石林老人《避暑录》。

汪希说治一壮男子,形色苍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呕哕,颠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日矣,脉沉细虚豁,诸医杂投藿香、柴、苓、等药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进人参白虎汤人参五钱,服下呕哕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连进二三服,乃减参稍轻,调理数剂而愈。

霖按:治暑之案甚多,此于千百中只有其一,附选数则,以补其不足。

许叔微治一人头痛身热,心烦燥渴,诊其脉大而虚,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

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细,则虚可知。

霖按:白虎汤数服愈者,其脉大而虚也。若弦细芤迟,则中含濡象,暑伤气而中挟湿故也。非白虎汤所宜,亦不可泥执补气全作虚治也。凡医案须发明其脉证之所以然,方可为后学程法,惟许学士其庶几乎。

万密斋治县丞李天泉,六月中暑腹痛,渠有婢外家,医谓病寒,进理中汤一剂痛止,乃发热,一身骨节尽痛,又进十神汤,发汗热退身不痛矣。万候之,李称病愈,观其面色带赤,知病未解,请脉之,洪滑而数。(色脉相对。)经曰:大则病进。今汗后脉犹洪数,病方进也,而彼自称愈,万去。食顷而病作矣,满腹急痛,状如奔豚,上下左右,举手按摩,亟延万至曰:汝先诊脉,不言而去,知我病也,幸急救我。万曰无伤,乃进建中汤一服而痛定。次日有省祭官万朴来问疾,朴善医诊之,且骇且顾,李亦疑惧,万诊之,谓朴曰:汝怪其脉之促止乎?盖心下怔忡,故脉如是耳。李即应曰:我心下跳乱不宁,即命取药方,用人参、麦冬、甘草、白芍、生地、五味、 猪心,煮汤煎一服,心跳止,脉不促矣。盖心恶热,用热治热,向服理中、十神俱犯禁,故病复作也。

霖按:面赤脉洪数,色脉相参,自是暑病方进,以建中定痛然矣。但暑先入心,伤其营血,况以理中、十神用热治热者乎?万以尚未清理暑热,故见脉数歇止,则知其热伤心营,虚而跳止也。西士言由肺入心之血,从心入脉管,以荣养脏腑经脉皮毛,血由心左房落脉管一次,则脉跳一次,西医听心血之声,知脉有病变,而营卫循行之道,六气标本之理,莫不由此悟入,总在细心体察耳。粗工视人命同草菅,乌足与言此。

江应宿治其岳母年六十余,六月中旬,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头痛如破,脉虚豁二三至一止,投人参白虎汤三贴,渴止热退,惟头痛,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良愈。

孙子华赴试南都,六月初旬梦遗,畏寒惊惧,重裘浓被,取汗过多,身热,六脉滑数无力。与清暑益气汤,次日舌强,语言不清如癫,目瞪不识人。江曰:此为暑风,与人参白虎汤,加胆星、僵蚕、秦艽、天麻、竹沥、姜汁渐愈,数日后,舌心黑如墨,与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不退,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一人瘦长而脆,暑月过劳,饥饮烧酒,遂身热汗出,昏懵语乱。江视之,脉皆浮小而缓,按之虚豁,曰暑伤心,劳伤脾也。盖心藏神,脾藏意,二脏俱伤,宜有是证,法宜清暑益脾,用八物汤,加麦冬、山栀、陈皮,十余贴而愈。

霖按:江公三案,平正可法,其第二案解毒凉膈不应,易犀角地黄汤始愈。同一凉药,有对与不对之别,读者最宜深思。

张路玉治金鲁公触热,劳形醉饱不谨,后受凉,遂发热头痛,胀满喘逆,大汗如蒸,面赤戴阳,足冷阳缩,脉弦数无力,曰:此伤暑夹食而复夹阴也。与大顺散一服不应,转胀急不安,因与枳实、理中,加浓朴、大黄,是夜更衣二次,身凉足暖而痊。

霖按:此案于不谨后受凉,而见面赤阳缩,足冷汗多且喘,最易作阴证,其辨在发热头痛胀满,与阴证不合,更察其不谨之前,有醉饱之病因,故大顺散不应,即用枳实、理中加浓朴、大黄,得更衣而愈。若误以白通、四逆,殆矣。此暑天变证,非暑证也,要亦不可不知。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八余,形瘦弱,忽病上吐下泻,水浆不入口七日,自分死矣。诊脉八至而数,曰当夏而得是脉,暑邪深入也。吐泻不纳水谷,邪气自盛也。遂以人参白虎汤进半杯,良久复进一杯,觉稍安,三服后减去石膏、知母,而人参渐次加至四五钱,黄柏、橘皮、麦冬等随其所兼之病而佐使。一月后平复。

霖按:此暑热霍乱之轻者,吐泻至七八日而不死,亦由未服温补燥热之剂故耳。汪公制剂固当,而进退操纵有法,暑盛气伤之治,此案可师。

一人病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 痛,脉之沉伏如无,此干霍乱也。急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遂泻,与六和汤愈。

霖按:痛脉多伏,以盐汤探吐,乃开其上窍,上窍开则下窍自通,而得吐泻,即可治矣。

孙文垣治程氏子,先醉酒,后入房,次早四肢冷,胃腕痛极,脉仅四至,或以郁火治,投以寒凉,痛更甚。三日前所食西瓜,吐出未化,乃翁以为阴证伤寒,欲用附子理中汤不决。逆孙视之,面色青惨,叫痛而声不扬,坐卧烦乱,是霍乱兼蛔厥证也,先当止痛安蛔,后理霍乱,可免死也,迟则误事矣。急用醋炒五灵脂三钱,苍术一钱五分,乌梅三个,川椒、炮姜、桂心各五分,水煎饮下,痛减大半,下午以大腹皮、藿香、半夏、橘皮、山楂、茯苓、五灵脂,两贴全安。

霖按:此人以纵欲贪凉,恣食生冷致病,而又误设寒凉之剂,故以温胃安蛔,和中化滞而效,其霍乱亦不甚重。

张石顽云:一少年新婚,陡然腹痛麻瞀,或令饮火酒半杯,腹痛转剧,旋增颅胀,身发红点,与芦根汁得吐痛解。

复有鼻衄口燥,胸腹略见红斑,啜童子小便稍安,又浓煎葱豉汤,仍入童便,续续与之,得大吐汗出而痊。

霖按:此证即夏日之暑沙伏毒,得酒愈炽,先以芦根汁清热解毒,以杀其势。继进葱豉汤,倍用童便解秽清营,仍从宣达分消而愈,治法稳当。

怀抱奇治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医告技穷,怀思梅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而果得麝则败,麝又香窜走窍,乃取麝半入脐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顷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梦而觉,越日索粥渐安。

霖按:此亦暑厥,而无外因者,以败果通窍,即能奏效,然其巧思,正不可及。

童 庐治陈氏妇,盛夏病霍乱吐泻,腹中 痛,四肢厥冷,冷汗溱溱,转筋戴眼,烦躁大渴,喜冷冻饮料,饮已即吐,六脉皆伏,虽曰霍乱,实脏厥也。经云:大气入脏,腹痛下注,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速宜救阳为急,迟则肾阳绝矣。以四逆汤、姜、附各三钱,炙甘草、吴茱萸各一钱,木瓜四钱,煎成冷服,日夜连进三剂,四肢始和,危象皆退,口渴反喜沸汤,寒象始露。即于方中佐以生津存液之品,两服而安。

霖按:肢冷脉伏,大渴喜冷冻饮料,此霍乱属乎热者,但喜冷冻饮料而饮已即吐,服热药后反喜沸汤,此真寒假热证也。故宜四逆汤,然而小溲必清白,吐出泻出,必无秽浊气味,方是真寒的候,否则真假莫辨,杀人事矣。

倪姓患霍乱吐泻,审知始不作渴,四肢不逆,脉不沉细。一医用大顺散两帖,渐至于此,因见四逆,复加附子,脉证更剧。童曰:此病一误再误,命将殆矣。若果属寒,投热病已,今反四逆,脉转沉细欲伏,乃酿成热深厥深,与热邪传入厥阴者何异?即以竹叶石膏汤,人参易西洋参,加黄连、滑石,两剂而安。同时有陆姓患此,医用回阳之剂,日夜兼进,厥逆烦躁日增,病患欲得冷水,禁绝不与,甚至病者自起拾地上痰涎以解渴,迁延旬日而死。噫!即使真属阴寒,阳回躁渴如是,热药之性,郁而无主,以凉药和之,病亦立起,不学无术,曷胜浩叹?霖按:此非真热霍乱,然其证甚轻,医者药误,致酿热深厥深。竹叶石膏汤,人参易西洋参极是。即使寒证回阳后躁渴,亦当参以凉润和之。此千古不刊之论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赛罗奥特曼之黑暗复苏

    赛罗奥特曼之黑暗复苏

    本文内容为赛罗在地球的故事,无虐无玛丽苏无离谱,完全尊重原创人物性格,不用担心主角性格崩裂。且看,赛罗是怎样再与强敌贝利亚尔斗智斗勇!玩转奥特曼世界,留下少爷的脚步!
  • TFBOYS之笑心暖宸

    TFBOYS之笑心暖宸

    小凯,源源,千玺,筱晗,洛可,榟晴……这六个人的出现,注定了一场梦幻的尘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分为时局与对策、发展与改革、政党与政府、思路与对策、决策与战略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改革进入新周期、加紧构筑社会建设和管理升级版、法治政府建设三大“样板间”等。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绝世龙诀

    绝世龙诀

    陈临风在昆仑山探险,无意中获昆仑龙脉传承并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在修道为主的异界,中华上古神功“龙诀”以武入道,在另一个世界铸造出一个最为璀璨的辉煌,陈临风凭此一步步登临神坛,铸就传承万古的不世传奇!
  • 冥天纪

    冥天纪

    十万年前,当代魔帝领兵对神族发动大战。战火持续数百年,死伤无数,六界无数生灵受挫。十万年后,魔族与神族的关系再一次变得紧张战火即将重燃。命运曲折,东方凌夕,静奕,穆玄天羽,玄千鹤阴差阳错踏上了这条道路,面对最残酷的现实……加书友QQ群:558488941互相推广
  •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励志故事

    世界儿童故事经典: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故事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这些著名故事,伴随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青少年只要带着有趣的欣赏的心态阅读这些美丽的故事,便非常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思维和修养,便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和生活,并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才能。
  • 出路取决于思路

    出路取决于思路

    思路问题具有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例题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训练。使自己在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得到迅速的强化。如脑筋急转弯就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如能打破框框,独立思考,另辟蹊径,有时会使我们摆脱困境。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反复地去思考,想想种种可能性。如果进行了结合实际的广泛思考之后,仍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那么就有理由怀疑自己的思想是否有什么框框。一旦打破框框或思维定式,新奇的想法就会从脑子里跳出来,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 越神武帝

    越神武帝

    生死守护,神魔一路,夺天慑地,武极坦途。
  •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一部对中国企业之病寻根溯源之书, 一部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析之书。 在该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对中国企业的不良影响,逐一描述了现代中国企业中的怪现状,对这些怪现状进行了全面尖锐的批判,解析了这些现象的成因,深入描述分析了我国现代企业的成长环境,并指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实际的现代企业发展之道。同时,也带给中国现代企业和企业家们些许警惕,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