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本心界滿足果者。滿足今云清淨。文中二。先標脩行者。後心界下正顯。顯中二。先一句總。後九句別。前中心界清淨者。菩提分欲樂心滿故。後別中一深心不失者。求道品心。由前勤脩行增益故。云不失深心。二悟解明利者。於勝上證中轉生決定故。三善根增長者。彼上證之因治過行增故。四離世垢濁者。除滅諸障故。五斷諸疑惑者。除此地祕密疑事故。六明斷具足者。以除疑故。於餘處決定故。七喜樂充滿者。無依眾生力。謂佛力加能化眾生故。八佛親護念者。依勝行內證相應故。九無量志樂皆悉成就者。依現無量三昧心得智障清淨故。
自下第二明位果中三。一明調柔果。二菩薩住此地多作下明攝報果。三若以菩薩殊勝下明願智果。初中四。一調柔行。二如摩下教智淨。三此菩薩於四下別地行。四佛子是名下結說。初中。先法。次喻。後合。法中先見佛為練行緣。二皆恭等下為能練行。三又更下明所練淨。能行中有出家等者。於中五。一近佛。二聽法。三受持。四脩行。五出家。此地寄出世故。辨出家攝報果不便故不言。前二地寄人王報故有出家。三地天王出家不便不言也。調柔中五地同金嚴具者。論云喻阿含現作證智莊嚴顯示得證故。二摩尼喻教智淨。前法地無者為寄世間故。別地行相中二。先四攝。後十度。皆是第四者依地配故。餘如論。
第三重頌分中。一十七頌分六。初一頌頌前初增長因分。二次二頌頌前清淨分。三次四頌頌前對治脩行增長分。於中。初二頌頌護煩惱行。後二頌頌護小乘行。四次四頌頌前對治行增長果分。於中六種果。分配可知。其最後頌中云轉更精勤不退轉者。轉更兩字。唯梵本中。應云彌益。五次五頌頌前調柔等三果。六末後一頌顯名結說。於中云功德義智共相應者。梵本云。功德義智相應故我已為彼佛子說。謂我已為功德義智相應者說故。若依漢本。則不知功德義智之言屬在何也。第四地竟。
第五難勝地中。先料簡。後釋文。
前中略顯二門。一釋名。二次第。
前中依成唯識論第九云。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名難勝地。世親攝論云。由此地中真實諦智是無分別智。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脩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地。梁攝論及無性釋。並同此說。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金光明云。是脩行方便勝智自在難得故。見思煩惱不能伏故。名難勝地。解深密云。由即於彼菩提分法方便脩習最極難。名極難勝地。莊嚴論云。於五地有二種難。一勸作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故。名難勝。顯揚云。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十住論云。第五地中功德力成。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問仁王云。初地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何故餘處皆云五地。古德云。據實。初地二智雙照。約任運得處故說五地。今解不然。初地創得圓滿在此故不相違。
第二次第者。有三義。一約四五六地。總寄二乘。如其次第。初果第四果辟支佛但舉初後。不寄中二。此約十地論等。問若爾何故仁王云七地得阿羅漢耶。
答十地論約所觀行相。以配二乘道品。四諦通二乘行故。第六緣生通緣覺行故。第七十度唯菩薩行故。仁王下卷。纓絡上卷。約人配位。前之三地相同凡夫故。復後四地配於四果。以顯四別七地未離分段故寄同下位。二約二乘行中。道品居先。四諦居後故。四地後明此地也。三約前地。雖得出世未能隨順世間。五明攝化。今此地中脩證彼法。故致此爾。上來略顯法門分別。廣如別章。
後正釋文中。三分同前。
初讚請分中。有九頌半。分四。初一頌明菩薩眾三業供養。二有一頌。明天王及眾光雲供佛。三有六頌半。明天樂及言讚佛。於中三。初一頌總標。次四頌半別顯。後一頌總結。總讚可知。別顯中五。初一頌標二利果。次前半自利。後半利他。次一頌別明利他果用。言大海今始動者。佛果應機。如海即現。現用為動也。次一頌半別明自利果。初半福備智圓黑闇等滅故。後一頌二障俱淨超出二乘。後一頌歎佛為世勝田德。四有一頌眾首正請。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約論科文。後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下明其位果。前中論分為三。初明勝慢對治。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下不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果勝。此三分用此地加行道及初住地分無間道。合為初分。二以正住地分解脫道。為第二分。三以地滿分勝進道為第三分。
就初分中。勝慢對治者。遠釋云。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前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彼勝相。名為勝慢。下以十平等心。翻彼名治。二自地憍。謂於此十心。希求勝相。復以為慢。下以如道行對治。本疏云。今釋前地解法慢障正地中對治此地所治身淨我慢障。是前地中。得出世淨。取以為慢。此地加行觀十平等。正伏彼障。初入地時。無間道中。正斷彼種。是故此二俱名勝慢對治。以勝前地初說治障。至正住地。但脩緣行。於世出世間無漏住著。故能隨世以攝眾生。
於初分中分二。先明地加行。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五下明初住地。
前中三。初結前舉後。次何等下徵起正顯。後菩薩下結能入地。初後可知。正顯中明十心平等者。謂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云平等心。此十平等與後六地中平等別。由於前地取淨法為慢故。此偏觀淨法平等。後地通觀染淨平等。此等並是地背相捨法也。十心。論分為二。初三名諸佛法即果法也。謂三世十力悉皆平等。又釋舉力等。取餘功德法。後七名隨佛法即因法也。若開見疑句。即有八也。於中。前六自利。後一利他。前六約行。令為三學。初一戒次一定。餘四慧行。離為七淨。一戒淨。二定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上二同一句。五道非道淨。此前五種大小名同。後二名異小教。六名行淨。七名行斷淨。以彼宗中趣盡滅故。大乘六名行斷。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以此宗中依其行斷起勝求故。若就位辨小宗。初二在見道前。次三在見道。行淨在脩道。行斷在無學道。大乘行斷思菩提分。俱在脩道。餘悉同前。何故初二在道前。謂要依戒定。方能發彼無漏聖慧。何故次三在於見道。以見道中斷身見故。得見淨。斷疑故得度疑淨。斷戒取故得道非道淨。入見道時十使俱斷。何故言三。涅槃經說。此三重故。謂十使中五見及疑。局障見道。餘四通見脩。就六中。三本。三隨。謂身見為本。邊見隨。戒取為本。見取隨。疑為本。邪見隨。是故三結三隨轉斷此三結。立三淨。復二在修道者。以脩道中斷障成德故。有其二。餘如論辨。
後明初住地者。論名如道行。文中二。先總顯。後隨頌下別辨。總中云以善脩等兩句。是牒前四地所脩覺分依起此地十深淨心。第三第四兩句。云復求等者。是復依此深淨心。轉求此地。是不住道行勝破慢。謂前四地取道生慢。即淨為治。又淨心希此勝道。復即是慢。隨如為治。以隨順如行。於如法中。不取著故。亦名不住道行勝。後別辨者。從前隨順如中。開出八句。一願力等者。是脩習菩提心故。二於一切等者。不疲倦故。三積集等者。得善根力故。四精勤等者。不捨眾行故。五出生等者。正脩行故。不正脩行非善根故。六觀察等者。無厭足故。謂於自他無飽足故。轉轉向上觀照。七受如來等者。得地勝力故。行轉勝故。得他佛力加持。八念智等者。德成在己。自得勝力故。成就不退轉心故。謂脩慧觀無障礙故。
第二明不住道行勝中二。先釋名。後解文。前中二種。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是自利。護煩惱行。不住世間也。二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論下。明利益眾生勤方便勝。是利他。護小乘行。不住涅槃也。此二說時前後。行必同時亦不與時。相應說為同時。故名不住。若不爾者。初應住涅槃。後應著世間故。知俱也。
就前所智皆淨勝中。先明四諦實法分別。後善知俗諦下明十諦化生差別。於前四諦。作此十種觀察故。成十諦。瑜伽住品云。此地於四聖諦。由十行相。如實了知故。
前中略以二門分別。一釋名。二辨體。
前中二。先總。後別。總者聖謂無漏在心。諦謂如所說相不捨離故。由斯觀察。到究竟清淨故。決定真實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虗妄。不可差失。如是決定真實相應清淨事理。唯聖智境故。名聖諦。此即聖之諦故。依主釋也。總言四聖諦。帶數釋也。別中逼迫名苦。生長名集。寂靜名滅。出離名道。
第二辨體者。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煩惱盡是滅諦。止觀是道諦。諸門分別。具如別章。論中名此為實法者。苦集二諦。有佛無佛。體是世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諦。性是出世清淨因果故。
後明十諦中。遠法師依論四句分別。一製立。二開合。三對實法辨通別。四釋文。
初謂四諦門中。義含法界。菩薩於中。照達無餘。且就一周之數。說此十諦。廣辨難窮。此並菩薩自所知境。寄所化以顯其別。是故論名所知法中智清淨也。
二開合者。或總為一。謂化眾生分別故。或隨所化大小分二。初九化小。後一化大。或隨作所起分之為三。初五化生令其生解。次四化生令起行。後一化令入證。或約人不同。離為七分。謂初一化根未熟者。二化根已熟者。三化疑深法者。四化謬解法者。五化離正念者。六七八九化正見者。十化於大乘可化眾生。或隨法不同。分之為十。
三對實法辨通別者。此之十門。於前四諦。一一皆通。一俗諦者。通觀四諦法相差別。二通觀四諦體空。三通觀四諦非有非無。四通觀四諦有無各異。五通觀四諦緣起集成。六通觀四諦由迷成於苦事。七由迷四諦起作集。八通達四諦得諦滅。九通解四諦得成道智。十窮達四諦緣起真性清淨法界故。成大乘菩薩因果。
四釋文中二。先列十名。後次第釋。此中兩三名。雖新舊稍異。於義無違。會釋可知也。論云小乘可化眾生者。非是化眾生令入小乘。謂化小乘眾生。令入大故也。初一根未熟不堪入大。為說四諦十二行等。名知世諦。此是四重二諦中。第三重內世諦也。瑜伽云。依曉悟他故。本疏云。此經及瑜伽。通諸根器。論文偏約根未熟者。二為根熟小乘堪入大故。為說第一義法空。經云。一乘者令小入大。更無餘乘故。又理無二故。亦名一相。瑜伽依自內智。三有人不解第一義諦。謂一向斷滅。名為疑惑深法眾生。知相諦者。謂知諸法非有非無一實相故。又釋既聞真諦。將謂斷滅於俗故。名疑惑深法。令為分別法自相歷然。故云相諦。瑜伽。依俱處所名。為此說。解云。即前真俗名俱處所。四為謬解等者。聞一實諦。謂定是一。名謬解等。今知二諦差別非一。前則疑一。此則迷異。五既聞差別。便為各有體性。乖違正道。名為離正念者。知說成諦者。知前差別四諦諸法。但隨言說因緣集成。無有自性故。云說成。瑜伽云。依於契經調伏本母名由此說。六為正見眾生者。令得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瑜伽云。依於現在眾苦自性。依於未來苦因生性。依於因盡彼盡無生性。依於修習彼斷方便性。經云。至不二法者。謂道諦智。能至無二滅理故。十為大乘可化者。謂直進菩薩不從二乘來者。知菩薩因果。於果位而知者。但是信解力影像觀智。非是佛果無盡智知。此簡分高下。離世間品中亦如是簡。彼文約行。此中就解。
後明利益眾生勤方便勝中二。先總顯。後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力下。別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