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新羅國元曉法師。亦立四教。一三乘別教。如四諦教緣起經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經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經等。然三乘共學名三乘教。不明法空。名別相教。通說法空。是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顯普法。名隨分教。復明普法。名圓滿教。具顯如彼華嚴疏中。
第五立五種教門。自有三家。一齊朝護身法師。立三宗教。一因緣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師說。四真宗教。謂涅槃經。說佛性常住等故。五法界宗教。謂華嚴經。說法界法門故。
二唐初波頗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諦教。謂小乘經。二無相教。謂般若經。三觀行教。謂華嚴經。此上三教。同笈多說。四安樂教。謂涅槃經。說常樂故。五守護教。謂大集經。說守護正法事故。
三有古德。亦立五教。一小乘教。二初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五大都影響天台。唯加頓教令別爾。然以天台呼小乘為三藏教。其名謬濫故。直目為小乘教。通教但被初根故。改為初教。別教被於熟機故。改名終教。圓教之名仍其舊也。所立頓名。不據根機。入法非漸故。引思益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又引楞伽云。初地即八地無所有何次。又云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哩住顯不二等。是其頓也。(其相同此)。
第六立六種教門。唯有一家。謂耆闍法師。云教有六種。一因緣宗教。二假名宗教。此上二教。同衍師說。三不真宗教。謂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理故。四真宗教。謂說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謂說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義故。六圓宗教。謂法界自在緣起無[得-彳]德用圓備故。
第二辨違順者。前之所敘一十九家。雖各有憑教理成立。中間非無名義可不。故此略明順違之相也。
初一音教中兩師俱依本質教說若囗唯識教分本影。則非唯一音。影像多故。隨聞者識聚集異故。若依無[得-彳]法界。則說聽圓融。令互相攝一多無[得-彳]也。
第二二教門內。初劉虬立漸頓中云。初時但說人天教者。此判若唯對一類機。理則無爽。若用五時刻定全斷。便乖提謂密迹等經。彼經皆云。第二七日說三乘故。若十二年中說三差別。則深密應非說三差別。真諦記中。佛成道後三十八年。說解節經故。若十二年後三十年前。說般若空教者。龍樹菩薩。釋大品經。則不應云諸比丘眾聞說般若各脫三衣施佛。不犯缺衣者。由是十二年前未制廣戒故。又與真諦引教相違。記中說佛成道七年後。即說般若經故。又云說般若時。未說破三皈一教者。何故大品云。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若都不退空復不異。何故得有三乘差別不唯一乘。須菩提言無二無三。若聞不怖。能得菩提。據此已說何言未耶。若三十年後。說破三皈一教者。深乖前引大品所說。若臨涅槃時。唯說佛性常位了義者。遺教應非臨涅槃說。此上且約隨說乖妨。大都此人未識佛法。謂不知如來本質色聲。聞同時異。應一切時處。但與諸機作增上緣。非目前後說大小法故。不識佛也。又不知影像教。但結集家。隨機見聞故。前後大小之相故。不識法也。由不知判教多失。諸有同者準此應知。
二誕法師等漸頓教者。教既有憑。義復無失故出現品云。若即說深法。眾生恐怖。是故如來漸降法雨。如摩那斯。若頓說大乘法。如大莊嚴。又法華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是故以方便。分別說三乘等。廣說應知。文既至義。教復極成。無過故也。
三曇牟讖三藏立半滿教者。文義令依涅槃所說。既亦教義至極。無所違也。
四江南印法師等。立平道屈曲二種教者。義寬斷狹。多所違犯。何者謂云。釋迦說經。皆是遂機隨計破著。舍那說經。皆遂法性。自在而說。若爾者。涅槃法華維摩楞伽密嚴勝鬘佛藏經等。皆釋迦說。應不明於如來藏性實相法界等。華嚴梵網既舍那說。何故華嚴於四諦普賢行等品。皆云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又問明淨行梵行三賢十地離世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不應皆說對治行法。梵網應唯遂法性說。不隨雜類畜生等器方便而說。亦不應說化身佛禮報身佛請問法等。四異中眾處兩異皆違經說。七處並是娑婆界故。出現品云。十方諸佛讚普賢言。能說此法。今此會中。有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故。發心功德品中。亦同此說。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是此師所立。多違教理。甚難依也。
第三三種教門內。四說之中。初光統立漸頓圓者。若漸根生熟俱漸。頓根生熟但頓。漸頓可分。既云未熟名漸。已熟名頓。此則於一漸根生熟為異。無頓義也。或應彼一有漸頓二根。生必至熟。熟必從生故。或應一切皆是漸根。無有不從生至熟故。又圓機既是分階佛境。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此經此釋。便有自教相違。出現品云。今此會中。有佛剎塵數眾生。發阿耨菩提心故。又發心功德品。及離世間品。皆云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故。釋曰。此未曾得聞之輩。應是地上。既爾必唯被上達分階佛境者耶。
二玄奘三藏三時法輪。祇可唯是漸教。唯論三性。一法唯為一機。不可以為定量剖判一切佛法。測法師。解深密記宗趣中。敘清辨護法兩家判教云。問諸部般若宗明無相。此經了義淺深何別。清辨解云。深密等經。明有所得。淺而非深。諸部般若顯無所得。為最甚深。護法判云。二時所說無相之理。理無淺深。而說深密為了義者。約三性義。決判諸經。有無道理。顯了說故。名為了義。非無相中有淺深故名為了義。又成唯識記第八卷中會釋云。清辨菩薩。說解深密為不了者。有所得故。諸部般若名為了義。無所得故。而彼經中。說深密等。為了義者。以對機根。說三性義。易可了知。勸令受覺。於一時間。說為了義。非約盡理名為了教。釋曰。准此所敘。故知深密不能定斷一切佛法。若不爾者。則眾生界中無頓機故。又使佛無圓音應故。又不能斷佛性常住法界解脫具分真性如來藏等無量法門。約時尅教難極成也。若謂三時約義淺深不據時節者。深密不應說初昔今故。彼第二云。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國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以隱密相。轉正法輪。乃至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顯了相。轉正法輪。又前敘異說中。引深密記。辨三法輪。時處前後。歷然差別。如何拒諱也。三真諦三藏。三時法輪。尅定年月。斷教淺深。會同前說。
四吉藏法師。三法輪中。若初時唯是根本法輪。無技末者。何故此經入法界品云。譬如餓鬼至恒河邊而不見水。設有見者。見其枯竭。此喻聲聞在根本教法界會中。雖不見聞佛菩薩境。然能見聞自分境界。又此所立亦違密跡提謂等經。彼經皆云第二七日。說三乘故。若四十年後。總是會末皈本教者。佛臨涅槃。不應更說遺教誡經。又此所判為漸為頓。若為漸根。則不應說先大後小。若為頓根。則不應有以後會前漸次之相。又按無量義經。佛一切時。說大說小。機一切時。有大有小。各別自聞。各別獲益。是故約時尅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種教門內五說之中。初衍法師四教。第一名因緣者。此名寬濫。何教之內。不說因緣。經部標為假名宗者。仁王大品皆立三假。豈唯經部。又不真之與假名。難表差別也。
二智顗禪師四教。初名三藏教者。按立此名。本依智度。謂對迦陀延尼子弟子。而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說。非謂一切也。故彼論一部文中。通名小宗。或云聲聞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或云三藏法。當知小乘之名。隨自宗語。三藏之稱隨他宗言。非共名也。而顗禪之徒。不曉此意。務存詭異。誤製教名。自成四失。一濫涉大乘失。謂若小有三藏。則名三藏教。大既有三藏。何不名三藏。二大無三藏失。謂小乘有三藏。獨名為三藏。大不名三藏。大應無三藏。三特違至教失。謂法華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既以小乘。為能別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屬小。諸大乘經皆無偏目。小乘為三藏者。闍王下卷。及入大乘論。皆破小乘。不許立三藏也。四有不定失。謂智度十一。龍樹自云。如提達呵多等。亦以三藏聲聞法摩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云何等。又經量部。唯立經律二藏。經詮慧處。是對法故。大眾部師。說有四藏。三藏之外更立雜藏。通詮三學故。犢子部師。亦立四藏。於三藏外。立呪藏故。成實論宗。立有五藏。於三藏外。更立雜藏及菩薩藏。准上諸部。立藏多少。數既不定。何得都名小乘為三藏教。故今與作不定過云。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故。小乘定名為三藏耶。為如經量部等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有喻云云)又若此教傍教菩薩。則應一切菩薩皆因小起。總無頓機。無簡言故。二以三乘同稟名為通教。此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者。小宗之中。亦說聲聞辟支菩薩。同稟小教。亦應名通教耶。又佛說般若時。二乘在會。為聞生空。為聞二空。若唯生空。則與菩薩異。何名同稟。若言聞之雖異。以同會故名同稟者。則諸教皆爾。何直般若。一音異應豈不然乎。亦不可說聞二空教獲二乘果。行果雜亂故。又別圓兩教。豈亦不說因緣。即空無生。四直諦理。三別教。以不共二乘人的化菩薩。二乘在座。如聾如啞。此教明因緣假名者。圓教應共二乘人說。非的化菩薩。又別圓二教。所相因緣。應不即空。應執一切為實有也。四圓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理事具足。不別為上利根人說者。華嚴為是別教。為是圓耶。若別非圓。則應說因緣假名。不說不可思議因緣。二諦中道所說。理事應別不具。不為上利根人說。若圓非別。二乘在會。應不如聾。若亦圓亦別。有前相違。或無四教也。
三光宅雲法師四乘教者。一三之名。備陳眾典。權實之說尤著法華。能詮則憑於實教。所詮則當乎了義。權實合論。總目為四。依乘立教。理極成也。
四笈多三藏四教。四諦之名大乘亦有。無相之理楞伽不無。楞伽雖有。法相宗豈存乎相也。四諦無相皆是觀門。何獨華嚴。唯明觀行僧祇壽量住處等品。說何觀耶。若謂宗明。則諸經甚眾矣。
五曉法師立四教中云。唯明生空。名三乘別教者。此但是小乘教。何用三名。若言是三中小與大別故名別者。有大乘經。為異小乘。唯說法空。彼亦應名三乘別教。又云具顯二空。名三乘通教者。一乘亦應名為通教。分滿教中具二空故。一三雖殊。空無異故。又不共二乘名一乘者。法華維摩涅槃等經。應非一乘。彼經會中有聲聞故。
第五立五種教。三說內。初護身法師五宗教中。初之三教。會釋如前。衍師所說。四五兩教。但是部別之宗。非通宗之教。
二波頗三藏五中。初二同前笈多所會。餘之三教。亦但一部之宗爾。
三古德五教中立頓。既引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等。及楞伽云無所有何次等。又云呵教勸離毀相泯心。乃至云如淨名嘿等者。當知此並亡詮顯理。何復將此立為能詮。若此是教更詮何理。若言以教離言故與理不別者。終圓二教豈不離言。若許離言總應名頓。何有五教。若謂雖說離言不[得-彳]言說者。終圓二教亦應名頓。以皆離言不[得-彳]言故。又此頓望誕及光統所立之頓。便有兩重。以彼漸頓機中皆有勸脩離言者故。蓋知此所立頓。但是餘教所詮法性。非能詮教也。
第六耆闍法師六宗教中。初二同前衍師所會。第三第四只是一義。謂不真如幻約喻顯空。真空理性。就法說空。法望於喻。豈二門也。第五恒沙功德。與第六無[得-彳]德用。此之二宗相望稍別。亦無過也。
第三顯正義中二。初以理成立。後問答分別。前中古來立教各據不同。或依言音。或約時機。或就別宗。或據乘立。此之多類。具述如前。今依所詮法性。以顯能詮差別。謂有全隱全顯分隱分顯。以立四教故。寶性論第四云。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初心菩薩。今之所存。依此而立。初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彼聲聞及辟支佛。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真具分滿教。當彼識如來藏之根器。(准法華。譬喻品內三品大乘。當此第三教法。彼四衢等授一乘。當此第四教。大寶積經無盡慧所問會中。及寶性論第四。皆云初心菩薩教者。當此第三教智度論三十七云共教者。〔互〕當此第三教又云不共者。當此第四教。解深密第二云。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脩大乘者。又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等。此二時教既俱大乘。有了不了。當知二中。有權有實。性各隨宗。諍了不了。大乘權實。終自有憑寶性等云初心教者。約根勝劣。名其初終。非據修行初終時位。不爾凡夫於茲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