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此十戒解文中。凡有經云。皆出沙彌戒經。後不繁釋。菩薩見殺一切眾生。即贖其命。謂之施恩。見貧乏者。以財法惠施。謂之濟乏。良由一切眾生。於財法二種。多所饉乏故。若見眾生為衣食所逼。不能稱意者。當隨力給與。而利濟之。若見眾生無法自資。不得自在者。當隨力為說。而救度之。然財施以安其身。法施以安其心。身心無乏。故曰使其得安也。見殺起慈者。惻隱之心也。若有力。當盡心救度。解其苦難。若無力。當默念寶勝如來。或持往生神呪回向。令彼聞法超昇。永離苦趣。願當來世。不見如是苦惱眾生。故曰當起慈心也。
三結勸
噫。可不戒歟。
釋。噫。傷痛聲。歟。語盡之辭。亦即歎辭。謂殺生之罪。苦報無量。窮劫受殃。誠可愍傷。不可不為切戒也。如輪轉五道經云。為人喜殺者。後生作水土蜉蝣之蟲。朝生暮死。賢愚經云。戲笑殺他命。悲號入地獄。臭穢與烊銅。灌注連相續。奔刀赴火燄。劈裂碎楚毒。億載苦萬端。傷心不可錄。習報經云。殺生入四趣。受苦三塗畢。得生人道中。短命多憂疾。疫病嬰難苦。壽短長沉沒。若有智黠人。殺心寧放逸。八師經云。殺者心不仁。強弱相傷殘。殺生當過去。結積累劫怨。受辜短命死。驚怛遭暴惡。我用畏是故。慈心伏魔宮。楞嚴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維摩云。人生長壽。得不殺報。
第二盜戒(分二)初標名
二曰不盜。
釋。物各有主。不與而取。名之為盜。盜之為咎。其害匪輕。良以稟形六趣。莫非貪欲為源。受質三儀。並是戀財為本。臨財苟得。非謂哲人。見利忘義。豈成君子。蘇子云。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所以憍梵損粟。必受牛身。比丘嗅香。池神呵責。罪招有自。因果無差。是以嚴遮。勿令有犯。恐一墮落。則求出無期。故大師於十戒解中。皆具息惡行慈之意也。
二釋義(分三)初述律。二引證。三結勸。初中(分四)初明境
解曰。金銀重物。以至一鍼一草。
釋。梵語蘇伐羅。此云金。梵語阿路巴。此云銀。重物者。謂物件雖多。四法攝盡。一。體重價重。謂金銀七寶等。二。體輕價重。謂紬綾緞帛等。三。體重價輕。謂木石等。四。體輕價輕。謂草葉等。今以貴價在前。故曰重物。以至者。是舉前後之重輕。以達其中也。一鍼者。言其最微。一草者。言其最輕也。如來大慈。凡有盜境。一切俱制。境有三品。佛。法。現前僧。四方僧。父母。師長物。名上。人天物。名中。鬼神。畜生物。名下。若有犯者。隨事所定。
二顯戒
不得。不與而取。
釋。不得者。禁止之語。不與取者。謂前人不與。而取奪之也。正是業主。故律云。若物屬他。他所守護。前人不與。舉離本處。即成盜罪。華嚴云。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故知經律。皆禁止也。
三有主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釋。常住物者。梵語招闘提奢。唐言四方僧物。律云。常住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厨。庫。寺舍。眾具。花果。樹林。田園。僕畜等。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得分賣故。二者。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一鳴楗椎。體通十方。四方。但局凡僧。十方通於賢聖。今世凡多聖少。故但言四方。惟局本處。不出外也。三者現前常住。謂僧得施物。唯施此處現前僧得故。四者。十方現前常住。如亡五眾。輕物。現前羯磨得分。如未作羯磨。若有盜者。從十方僧得罪。若已作羯磨。從現前僧得罪。上二種。名四方僧物。若有侵損。即名犯盜。以僧家一粒一絲。皆是檀越以清淨心施來。今以不清淨心盜取。其罪極重。莊椿錄云。盜常住一文錢。一日一夜。長利三分七釐。第二夜利上長利。來世牛馬償還。若一文入常住。一日一夜。長福倍上。觀佛三昧經云。盜常住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之罪。十輪經云。盜三寶物者。其罪甚重。千佛出世。不通懺悔。若將非理用度。私給俗家。其罪甚重。地藏經云。若偷竊常住財物米穀。飲食衣服。乃至一切不與而取者。當墮無間地獄。道世法師云。若將常住財物。與白衣受用者。龍天瞋責。罪及主事。常住司執錢穀。無非佛物。法物。僧物。於己何有。若此中沾染毫釐。即是鑊湯爐炭。若此中涇渭分明。即是青蓮華藏。鐵山瓊云。凡常住一茶一米。一分一釐。皆是施主為求福德。故行布施。宜供三寶。何得私用。罪福因果。瞭然指掌。慈受深禪師云。常住分文不可偷。日增萬倍恐難酬。猪頭驢脚明明現。佛地今生掃未休。以此觀之。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是以先聖後聖。苦口叮嚀也。信施物者。謂施主信心持物至寺布施。而未曾分與僧者。是僧眾物者。現前大眾受用之物。若於四事中。或竊其一。是名盜現前僧物。亦不得私用。縱有挪移借用。以長就短。必須白眾方動。後來仍舊補償。不名犯盜。方等經云。菩薩言。五逆十惡。我所能救。盜眾僧物。我不能救也。官物者。即九品宦職之物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地下伏藏。以至空地遺物。既在王地。皆名官物也。民物者。即工商農庶百姓之物也。一。是普及之言。切。乃盡物之語。統論世間。大小輕重。及鬼神禽獸等物也。
四明法
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冐渡等。皆為偷盜。
釋。奪取者。恃力強暴而取也。竊取者。伺人不見而偷取也。詐取者。亦名偽取。或詭譎拐騙。或假借不還。或倚勢冐支等。乃至者。謂從前至後。以明其中。所謂圭合銖兩。種種欺瞞。移標古界。私匿寄物。過分食用常住等。偷稅者。賦稅。乃國家大典。若有物。必須向彼化免。不得藏匿而過。亦不得為他人藏匿稅物。冐渡者。假稱也。謂假稱他名。而過關津也。等者。未盡之辭。謂事雖未盡。則餘法可知也。皆為偷盜者。總結如上之法也。餘如大律。
二引證(分二)初果報
經載。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俱墮地獄。
釋。經載者。此引經文作證。以戒沙彌不得偷盜。致招長夜大苦也。盜果者。大報恩經云。見一眾生。有熱鐵丸。從身上入。從身下出。乘虗而行。痛苦難忍。目連問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迦葉佛時。作沙彌。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枚奉師。以是因緣。故獲斯罪。盜餅者。雜寶藏經云。見一眾生。有二熱鐵輪。在兩腋下。舉身焦爛。痛苦難忍。目連問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前世。為沙彌時。與眾作餅。盜取二番。挾兩腋下。以是因緣。故獲斯罪。盜石蜜者。石蜜亦名糖精。廣志。甘蔗其餳。形如冰糖。堅硬如石。唐書云。番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漢武帝內傳。西王母謂帝曰。太上之藥。有中華紫蜜。雲山朱蜜。天竺國石蜜。仙經云。蜜為口芝。本草云。崖蜜食之不飢。明目延年。律中過午不食。開石蜜者。以其煎湯無形。為藥石故。阿含經云。見一眾生。其舌長廣。有熾然利斧。以斫其舌。乘空而行。啼哭號呼。苦痛難忍。目連問佛。何罪所致。佛言。彼於迦葉佛時。作沙彌。以斧斫石蜜供僧。霑斧刃蜜。盜取食之。少分者。不多也。緣斯罪故。從地獄出。受此餘報。俱墮地獄者。總舉三法以戒之也。地者。底也。萬物之中。地最在下故。獄者局也。謂拘局罪人。不得安樂故。已上三事。雖不同時。然盜因則一。故皆感地獄之報。一錢一草。信不誣矣。
二立誓
故經云。寧就斷手。不取非財。
釋。寧就斷手。不取非財者。深畏地獄之苦痛。甚於斷手也。說之寒心。故如來激切勸誡。而立誓言。決意不取也。葢人有手足。方稱全品。僧有戒德。堪為良祐。非財者。非義之財也。古人云。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世律取非義之財。受非常之禍。藏經。食無與之物。故感無間之殃也。
三結勸
噫。可不戒歟。
釋。楞嚴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寶梁經云。寧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財物。洞山价禪師云。常住須憑戒力扶。莫將妄用恣貪圖。掌他三寶門中物。惜似雙親兩眼珠。暗裏縱能機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誅。絲毫若也無私取。免至來生作馬驢。增一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若人偷盜他物。為主所執。送官究治。閉著牢獄。或以杖捶。或截手足耳鼻。及斷其頭。種種苦楚。命終生地獄中。猛火燒身。烊銅灌口。受種種苦。不可稱計。百千萬歲。脫出無期。地獄罪畢。生畜生中。象馬牛羊。駝驢犬等。經百千歲。以償他力。畜生罪畢。生餓鬼中。飢渴苦惱。不可具言。經百千歲。受如是苦。罪畢為人。得二種報。一者。貧窮衣不葢形。食不充口。二者。常為水火。王臣惡賊之所劫奪。不得安樂。維摩經云。如人大富。得不盜報。
第三婬戒(分二)初標名
三曰不婬。
釋。婬者。不淨行也。謂以染污心。行穢惡行。故名不淨也。世俗尚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訓。出家離染。尤宜肅慎。今承慈旨諄諄。必須銘刻于心。不可有違佛制。當深觀愛欲。猶如毒蛇。華嚴經云。若被諸女色。染醉其心。猶如嬰兒。無見自性。亦如素衣。見受染色。為欲所溺。不能得出。如糞中蟲。樂着糞處。如穢弊猪。不淨嚴身。四十二章經云。出家沙門。斷欲去愛。澄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乃名佛子。梵網經云。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八歲沙彌開解國王經云。阿育王初奉佛時。人民疾疫。請僧呪願。聖眾遣妙顏沙彌。年始八歲。已得神通。飛入王宮。夫人彩女見之。無不愛敬。夫人舉手。欲抱妙顏。顏即却之。夫人曰。卿年尚幼。猶如吾子。近之何妨。顏曰。事從微起。猶一粟之火。能燒萬里之野。一滴之水。能陷堅固之石。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是以智者遠嫌避疑。以防未然。時沙彌聲徹王殿。王聞之來見曰。卿尚幼如我子。抱之何嫌。顏曰。古聖制儀。豫其未萌。亦戒終始。女子七歲不戲父几。男子八歲不踞母床。果下無捫首。瓜田無摸足。遠嫌避疑。杜漸銷萌也。今雖等母子。當為將來不能者施。時王與夫人。及宮中五百人臣。同得道跡。
二釋義(分三)初述律。二引證。三結勸。初中(分三)初顯戒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斷婬欲。
釋。在家五戒者。優婆塞。優婆夷戒也。唯制邪婬者。以其洪荒之後。有虞垂拱。契任司徒。教以人倫。則曰夫婦有別。有夫婦則有父子。故人倫以夫婦為首。不孝以無後為大。上關風化。下接宗嗣。是故不禁。如關睢之詩樂而不淫。所以正人倫之綱紀也。故居家受戒。除夫婦外。一切俱制。果報地獄經云復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以物蒙籠其頭。畏人來殺。心生恐懼。何罪所致。目連答曰。以前世時。婬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夫主捉縛打殺。心常恐怖。故獲斯罪。此是華報。果在地獄。華嚴經云。菩薩於自妻。尚且知足。何況邪婬。又此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地謂之五行。在人謂之五倫。在身謂之五臟。在山謂之五嶽。在國謂之五刑。在儒謂之五常。謂仁者不殺等。乃修行之徑路也。緣於耶輸伽父。與五十人。求佛受三歸五戒為始。故如來開人天教。以攝居家二眾也。出家十戒者。乃渡苦海之浮囊。越涅槃之正因也。全斷婬欲者。謂婬非梵行。乃鄙惡不堪之事。又出世法中。無邪正故。然華嚴為在家者說。故曰自妻。尚且知足。楞嚴為出家者說。故曰全斷婬欲也。
二明境
但干犯世間一切男女。
釋。干犯者。謂干名犯義。婬其所尊。污其所親。行不淨行也。一切者。總攝也謂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乃至黃門。二根等。皆是境故。如來大慈。凡有婬境。一切盡制。境有三品。母女。姊妹六親。名上。一切男女。并邪婬名中。在家己妻。非時非處。名下。若有犯者。隨事所定。故經云。當觀愛欲甚於猛火。猛火燒身。害此一生。欲火燒身。殃墮累劫。智者畏之。愚人自縛也。
三結罪
悉名破戒。
釋。悉者。盡也。破者。犯也。不言犯。而言破者。謂初受戒時。體則圓滿。若犯此戒。如人斷頭。身則破壞。如大石破裂。無有完全。戒身破壞。亦復如是。當知婬泆非刀劍。能斬智慧命。愛欲是猛火。自焚功德林。佛言破戒之人。生不能消信施一滴之水。足不履伽藍尺寸之地。死墮地獄。受報無窮。然其意地欲根。最難除拔。極易漸染。若此中微塵許不盡。便是生死禍胎。若婬習難盡者。當修不淨觀。或住屍林以為對治。或以手摩其頂。眼盻袈裟作是念言。食人信施。不應起如是心。或禮佛持呪。以治其心。則貪欲自然殄除也。
二引證(分三)初顯報
楞嚴載。寶蓮香比丘尼。私行婬欲。自言婬欲。非殺非偷。無有罪報。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