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65100000006

第6章

客曰。果地圓證。一無所改。已聞教矣。云何名為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余曰。前明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中。凡分兩義。一隨淨緣。一隨染緣。慈雲圖說。其義尚略。今欲廣明此義。故以因心本具毫無虧欠者。重發明之。而云圓修者。對隨染九界之修。不得稱性圓修故也。又復應知。九界之修。亦莫非全性起修。一一圓融第迷了不同。故謂之圓不圓爾。故四明尊者妙宗鈔。釋心分垢淨。行開善惡云。心即迷了二心。行即違順二行。六道三教。迷三德性。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口諸業違理有。作皆名惡行。惟圓頓教。了三德性。離三惑染。方名淨心。身口諸業順理無作。稱為善行。故知修之偏圓。行之逆順。全在了不了上分途。蓋事中九法界。乃全性惡以起修惡。事中佛法界。乃全性善以起修善。既全性起。有何一法不即佛法。猶如即波見水。即器見空。乃至即萬彙以見陽春。是故諸圓頓大乘經典。即修善以觀性善者少。即修惡以觀性惡者多。如淨名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死煩惱修惡也。菩提涅槃性惡也。修之善惡雖分。性之善惡無分。教門所謂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是也。又云。淫怒癡即是解脫。又云。六十二見。為如來種。又云。六根皆即淨土。又云。無離文字以說解脫。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無非令修者不須轉側。達修惡以即性惡耳。又如圓覺楞嚴教極圓頓。其中修門。亦無非令人即修惡以達性惡。文雖不言。旨極符契。今於圓覺但舉綱要。而於楞嚴乃廣引證。以發明之。圓覺文殊章。明如來本起因地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以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然後以奢摩他檢身。歸於四大。達身無身相。檢心歸於六塵緣影。了心無心相。乃至(〔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身心無明。幻化修惡也。達之本空。觀修惡即性惡也。故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若楞嚴經。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亦無非全修惡。以即性惡蓋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皆六道凡夫修惡邊事。惟三乘與偏教所觀。或即修惡。分入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即修惡。分入不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全入三種如來藏。即修惡觀性惡。以融通乎性善。其餘分入者。不能具引。今約烏芻瑟摩等七大菩薩全入者。以發明之。使從事圓頓者。有所適從。

第一明依火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駭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道。諸漏既銷。生大寶燄。證無上覺。斯為第一。

釋曰。性多貪欲。九界修惡中之最下者。乃地獄之因。空王如來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者。示其華報。有虗勞痰火尫瘵之疾。果報有地獄歷劫猛火燒然之苦也。教我遍觀百駭四肢諸冷煖氣者。正觀修惡之火。為性惡之火也。神光內礙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觀之既久。化修惡之火。為性惡之火。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也。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正以從火大修惡得悟。以火光三昧而作佛事。行菩薩道。為性惡法門也。良由無始從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三德以為業惑苦三道。而此三道。即是三因。故今可觀修惡之火即性惡之火。故曰。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所謂隨緣不變。差而無差者是也。夫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體真而止也。遍觀百駭四肢。方便隨緣而止也。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恩二邊分別而止也。體真成而清淨般若之德復。方便成而本然解脫之德證。息二邊成而法身之德圓。豈非隨淨圓修。而全修在性乎。

第二明依地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惟取一錢。或有車馬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齊。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曰。我於爾時平地待佛者。此菩薩以平地為得悟之緣也。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者。夫平地以身。平心以智。地為隨緣之幻色。心為性色。即真空隨緣。平地則以一念歷千差不變。平心則會千差歸一性。歷千差則萬念以紛馳。故為煩惱為生死。歸一性則一道而坦然。故為菩提為涅槃。是以平大地。則心地反致於不平。此所謂無差而差也。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以皆平。此所謂差而無差也。故觀之未幾。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此則豈惟造世界一切皆平。即依正二報之地大。亦等無差別一切皆平也。苟非全性惡之性色。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以為九界依正之色。焉能身塵依色。等無差別。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隨緣不變差而無差哉。正以能達修惡之色。即性惡之色。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能塵銷智圓。成無上道也。以三止言之。所謂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禪那法身。以為之主。雙遮雙照三諦俱觀者也。

第三明依水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窓觀室。惟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己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釋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者。悟性惡之水。不二法門也。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觀正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者。相似證依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未出分段故。不得亡身。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至分真變易。方得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深證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乎。夫一自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差而差。為九法界依正二報之水。苟非隨緣不變。焉能依正二水厥性無奪。觀之既久。能使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乎。此以全性起修。用中道禪那。如器中鍠聲出於外者為之主。故得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也。

第四明依風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憧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所有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釋曰。無量聲如來。開示菩薩本覺妙明。宜從本覺不動之性以觀之。今乃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乃即修惡之風。觀其隨緣風力。差而無差者也。夫一自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差別體。而隨九界眾生心。應所知量。以為世界依報之風。及為眾生正報之風。而有種種差別。然而莫非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故可即差別以觀乎無差別。故曰。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此固會風性之無差也。若夫會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則曰。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云云)不惟見風空性一。亦乃了動無所動。夫以不動以待乎動。了動中有不動者在。猶有所待也。即動以悟乎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固無所待也。故能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非以動寂了無對。全修而在性乎。

第五明依空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釋曰。此菩薩所得無邊身。乃觀修惡晦昧之空。以為性惡之真空。此性惡空與性善空。無二法界。以法界無邊故。身亦無邊。又不獨此也。即性惡空。是性惡色。火風水三亦復如是。菩薩證此妙空。即此而備妙用。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以表示之。此則正顯不惟證虗空之無邊。亦證四大性之無邊。不惟於空入性惡法門。而於四大性惡法門。而等入之。不惟證五大之無邊。亦證十法界五陰實法。依報國土之無邊。是故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善能身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非以心界融通。依正不二。一多無礙。小大相容。妙用現前。性體不隔而然乎。始從真如不變性空真覺中。隨心循業。應所知量。以為晦昧之空。四大之空。固無差而差矣。今所證空。則隨淨圓修。全修在性。即差別而無差別。故曰。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第六明依識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明本如來藏。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德瑩然。遍周法界者。真如不變之體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者。隨淨心善業。則為第九菴摩羅白淨之識。隨染心惡業。則為菩薩二乘之八識。則為六道凡夫之八七六識。所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也。即此經文所謂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也。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乃即修惡之三識。以觀性惡之真如。求世名心歇滅無有。已破六識七識之遍計執性也。乃至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破去八識。得證第九真常淨識也。莫非悟真如不變。無差而差。故可即差別而會歸無差。既當時全性以為修。故可即全修而在性。能了達乎此。是為依識大隨淨圓修。全修而在性也。

第七明依根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雖明根大。而義說則以見大而例五根。備約六根。以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故曰。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甞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今且以一見根言之。有真見。有見精。有妄見。真見即真如不變之性也。即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也。見精即隨緣之始。瞥然晦昧體。是無記。識精中見分也。所謂妄為明覺是也。妄見即緣塵分別。所謂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自無差別。而為差別者也。此與首卷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同。第無始與今日之不同耳。苟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當於此。會隨染緣修惡。原從無差以為差。故可即今差別者。以無差體。達見精修惡即是性惡。蓋見精即識精也。真見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則隨淨圓修全修在性之旨得矣。一根如此。耳根與餘根皆然。即以此而為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亦無所而不可。蓋念佛。有念自佛三身者。有念它佛三身者。有合自它三身同念者。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能如是見。則自性三身俱念。如能見屬智。則果成報身。因中即念報身。經云妙菩提路是也。所見屬性。則果成法身。因中即念法身。經云清淨實相是也。天台大師云。菩提智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是故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所不及。成解脫德。至果能成應身。豈非見見功夫。三身具念乎。抑以此而念自佛之法身者。而念它佛之法身。泯然無跡。了罔邊畔。自它俱見。不隔毫端。以此而念它佛報身應身時。靡不居吾法性之中。無能所絕待對。所謂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便是中。忘照何曾有前後。一心融絕了無踪是也。苟微此念。焉能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耶。眼根如此。觀音耳門三昧例然。餘人圓通。鼻舌身意例然。觀根皆此觀識觀塵。亦復例照。猶如藥王。執毒為藥。是故能了真如性善性惡不變。以為隨緣。修善修惡隨緣當體不變者。可以拈一莖艸。為千丈舍那之身。舉一微塵。可以為西方清泰之國。盡大地拈來。無非雪山藥王樹也。

客曰。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之旨。已領教矣。云何名為隨淨圓證舉一全收門。予曰。隨淨圓證者。如上所引七大菩薩。各依一大。以事圓修。至果亦各依一大以為圓證。略如月光童子。依水悟道。至於果證。方得亡身。與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隨淨圓證一大乎。然而既曰性合真空無二無別。是則性色真空。性火真空。性風真空。性覺真空。性見覺明。性識明知。此之文意。皆於第三卷。一一會通者。莫不與水大性合真空。無二無別。非舉一而全收乎。又此七門。皆觀修惡以即性惡。不但性惡融通。無法不趣。而任運攝得佛法界性善。亦乃性善融通。無惡不具。而任運攝得九法界性惡。故圓修行人。至於果成。九皆究竟。四明尊者謂蛣蜣等。皆須六即判。其初後正此意也。客又問曰。圓頓教旨。明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義亦盡矣。蔑以加矣。何必定須論乎性具。予對曰。天台一家宗旨。明隨緣義。有隨緣變者。別教是也。有隨緣不變者。圓教是也。變與不變。正在教中所論。具與不具。具則隨緣不變。屬於圓教。隨緣若變。正因不具。是故判入別教。是則隨緣不變之旨。全在性具之功。那云不必論乎性具。客又問曰。隨緣不變。約具以明。此固當然。何必定須性具十界乎。予對曰。性具之理。若不具明十界依正色心。昧者但云性具佛界。不具九界。是則必須破九界。以證佛界。何以故。以九法界非性具故。乃但中佛性。隨染緣之所搆造。如淳善人。性不具惡。忽被惡人所逼。隨緣強作諸惡。既非其能。故說善人果然為惡。苟欲復其良善。必須大加翻悔。改惡遷善。故不足稱為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若圓教人。以知性具十界。故能隨染緣造於九界。如全水為波。全水為氷。是故一切迷中染惡二法皆性具。故但彰己能。何過之有。以非過故。迷中二法。當體佛性。修中全九界。即是本性中九界。全修即性。名為成佛。無別他佛可成。又問曰。性具明乎十界。是則成道之時。但成佛果。修善性善義已周足。何須更立性惡法門之稱。予對曰。立此性惡法門。事非小小。凡有五大因緣。一理體本來具足故。二照性可以成修故。三果地圓證莫非妙法故。四起妙用時須施十界故。五根性不同攝機須遍故。餘之四義。前文已具。根性不同。攝機須遍。今當明之。凡為二意。一明菩薩度生須此法門故。二明眾生機緣須此入道故。

菩薩度生須此法門

又有二種。一者示現無量不乏此門故。二者自利因此即用利生故。

示現無量不乏此門

已如前果地圓現毫無虧欠門中說。

第二自利因此即用利生

今當明之。凡二義。初引義證。二引人證。

初義證

如淨名經說。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恚惱。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謟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智。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子綵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菩薩。以性惡法門。而化度眾生。通達佛道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復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觀修惡即性惡。任運攝得佛界性善。可以為如來種也。

第二引人證者

略引三緣。

初婆須密多女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見師子嚬申已。復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此國有城。名寶莊嚴。中有女人。名婆須密多。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心。思惟觀察。見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得受持一切法輪陀羅尼門。得與一切眾生作所歸依大悲力。得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得充滿法界清淨願。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遍莊嚴一切世界自在力。得普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願。漸次遊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覓婆須密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靜。智慧明了。不迷不亂。諦視一尋。無有疲懈。無所取著。目視不瞬。心無所動。甚深寬廣。猶如大海。不應於此婆須密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生於淨想。生於欲想。不應為此女色所攝。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沒欲泥。不被魔縛。不應作處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婆須密女。汝已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果位。決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淨想。善男子。婆須密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時善財聞是語已。歡喜踊躍。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寶墻寶樹。及以寶壍。一一皆有十重圍遶。其寶塹中香水盈滿。金沙布地。諸天寶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覆水上。宮殿樓閣。處處分布。門闥牕牖。相望間列。咸施網鐸。悉置幡幢。無量珍奇以為嚴飾。瑠璃為地。眾寶間錯。燒諸沉水。塗以栴檀。懸眾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遍布其地。種種嚴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嚴。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皮膚金色。目髮紺青。不長不短。不麤不細。欲界人天無能與比。音聲美妙。超諸梵世。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門。眾寶瓔珞及諸嚴具。莊嚴其身。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而冠其首。復有無量眷屬圍遶。皆共善財同一行願。福德大藏。具足無盡。時婆須密多女。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淨。爾時善財。前詣其所。頂禮其足。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人非人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礙音聲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菩薩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升我座。則離貪欲。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嚬申。則離貪欲。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則離貪欲。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捨離三昧。若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門。善男子。彼高行如來。哀愍眾生。入於王城。蹈彼門門。其城一切悉。皆震動。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明遞相映徹種種寶華散布其地。諸天音樂。同時俱奏。一切諸天充滿虗空。善男子。我於彼時。為長者妻。名曰善慧。見佛神力。心生覺悟。則與其夫。往詣佛所。以一寶錢。而為供養。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惟知此菩薩離貪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邊巧方便智。其藏廣大。境界無比。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第二無厭足王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參普眼長者已。復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彼中有王。名無厭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普眼足。遶無量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藏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遍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捨十力心。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罸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奇千。依眾人語。尋即往詣。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聞錯以為輪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齊。雜寶為鈴。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而繫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遶。共理王事。其前復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執持器杖。攘臂瞋目。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罸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煑。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呌。譬如眾合大地獄中。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墻。周帀圍遶。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承旨。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囗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善男子。我惟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幻。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同类推荐
  • The Tempest

    The Tempe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林公案

    林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新知录摘抄

    新知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七知经

    佛说七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广大发愿颂

    广大发愿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山狐妖之妃倾天下

    天山狐妖之妃倾天下

    晴儿捧着托盘里的白色衣裳,递给梓陌。“小姐你看,这是安公子命人送来的衣裳,晴儿看了看,是女装。”梓陌淡淡的点点头,接过衣裳,在晴儿的帮助下便换上了。白衣飘飘长发飘飘,简单而不失华丽,优雅不失内涵,甚合梓陌的心意。洗漱完之后,梓陌坐在镜子面前,将长发左右挑一般出来,用一条白色的发带捆住。她看着这一张陌生纯净的脸,一双丹凤眼,柳叶眉,在不打扮的情况下都显得妖冶美丽,如若真好好打扮打扮,想必也不差吧。
  • 仙魔之录

    仙魔之录

    问世间谁人无忧,唯神仙逍遥自在。红尘凡世,顺生应死,得失苦乐,情欲交识,有众多凡俗缠身。纵得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终归过往云烟,一场空。昊天玉碟传:世间有灵,称神仙。岁月长河任其游,不老不朽亦不灭。…漫漫求仙路,百花齐盛开。中州大地,神州浩云,广瀚无边。天南剑宗、北原天禽、西土佛宗等八方八势,鼎立中州,各自为尊。一日,八势东府境内。异象满天有子降生,天机显现得名太一。…
  • 没有抱怨的世界

    没有抱怨的世界

    本书采用了大量心灵美文和人生故事及深入浅出的处世哲理,告诉我们以感恩的、没有抱怨的积极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学会调整心态。
  • 重生之朱家小妞

    重生之朱家小妞

    贫贱夫妻百事哀······古人曾叹“贫困虽终老,胸中尚浩然”,此等胸襟岂非常人能有?凡人之所以凡,是因为其摆脱不了多少人的想法。谁能在窘境下,浩然自己的心胸?······这是一个压抑的夜,一个男人的沉重,一个女人的辛酸······如果看了以上内容,您觉得这是一出苦情戏,那您就大错特错啦~你能现身么?”朱绮云很是好奇这个非生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以。”朱绮云只觉自己的小肩上有什么东西在挠她。偏过头一看,无数黑线划过。卧【槽,怎么是这么个玩意儿!本文女主可悲可喜,时而柔情万种,时而女汉纸一枚,男主高帅冷,值得期待!
  • 快穿:男神,别跑!

    快穿:男神,别跑!

    意外死亡,醒来时便绑定了一个系统。为了重生,冉韵便开启了一段段别(sang)有(xin)风(bing)味(kuang)的逆袭之旅……冉韵:“为什么世界里的就没一个正常人?!为什么我总是有那么变态的任务?!还有,这老是跟在后面的男人是谁?!”
  • 我们那年青春

    我们那年青春

    结局你们会大吃一惊的!保证你们看上瘾!希望你们喜欢!
  • 银河星辰

    银河星辰

    光卡,一个能源的名字,它能让光速下降到原本的万分之一,它,即让已经扩张到银河系的人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也因为人类对它的无知利用导致了超级文明阿拉斯特的到来,而此时的银河议会逐渐失去了成立的初衷,成为了各派系争权夺利的目标,面对着存在了上百万年的超级文明,人类,能挡的住吗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青天白日剑

    青天白日剑

    天寿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大唐国号为周,一时间,朝野动荡,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诸多李姓王孙贵胄被诛杀殆尽。许多拥护李唐的人士纷纷起来反抗,均被诛杀,朝野间形成了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拥武派和以李重润为代表的护李派,两大派系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 刀行江湖

    刀行江湖

    一个人、一柄刀、风雨泪、血彷徨、携刀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