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65100000002

第2章

夫性者理也。性之為理。本非善惡。古今之立論。以善惡言者。無乃寄修以談性。借事以名理。猶緣響以求聲。緣影以求形。性之為理。豈善惡之足言哉。客有冠儒冠以心佛心者。過余幽谿。以問之曰。聞師台教。每以性惡法門。為一大旨歸。有之乎。余對曰。有之。客曰。夫善善惡惡。人之常情。三教聖人建言立論。尊賢疾不肖。不啻如好好色。常恐其不及。如惡惡臭。常恐其有餘。今台宗學者。故以是而立論。囿物為善。訓人之道安在哉。余對曰。至理驚人。至言恐聽。苟以人間區區之訓。以疑出世間深玄之理。惑耳驚心。又何足恠。矧此宗立論。但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何甞定言惡而不言善。蓋台宗之言性也。則善惡具。言修也。而後善惡分。乃以本具佛界為性善。本具九界為性惡。修成佛界為修善。修成九界為修惡。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性具惡。則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淨名經。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故立圓理以破偏宗。且欲援九界修惡之人。不須轉側。以達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以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妙門。正囿物為善。訓人之大道。從事斯教者。所以立言而無畏也。客又問曰。夫性善之言。本出於孟子。性惡之言。本出於荀子。善惡混之言。本出於楊子。今台宗之言性具。而曰其於性也則善惡具。其言修也則善惡分。豈非兼三家而有之。以為超勝之說乎。余對曰。三子之說。各言性之一偏。固為聖門之不取。然皆即才情以言。性非即性以言性也。況是即人道才情之間以言之。非吾教本具十法界之為性善性惡也。恐君於吾道。猶有所未深。試為約世教而略言之。然後約本教詳言之。委曲言之。廣引證以發明之。庶幾知性具法門。深有功於圓教。大有益於圓修。如食乳糜。餘無所須。如得摩尼。不事他求也。

客曰。世教何如。余曰。觀夫孔聖之著書。而罕言性。故門人之稱其師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然亦少甞言之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未甞以善惡斷。至於其孫子思之立論。然後而微言之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夫子思之謂中。非天命之謂性乎。和非率性之謂道乎。至於論率性之道。但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故夫聖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知。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者不知其所窮。夫如是。則惻隱足以為仁。而仁不止於惻隱。羞惡足以為義。而義不止於羞惡。性善之義。隱而發之者如此。亦未甞以善惡斷也。後世之為善惡紛紛之論者。實始於孟子。而孟子之言人之性善。皆出於其師子思之書。子思之書皆孔聖微言。篤論。孟子得之而不善用。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為言之名。舉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論。昭昭乎自以為的於天下。使天下之過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孟子之既言性善也。而荀子好為異論。不得不言人性惡。謂桀紂性也。堯舜偽也。又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軻也。意其為人必剛愎不遜。自許太過。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荀卿既言性惡矣。而楊雄又兼二者而有之。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夫論性至於善惡混。固已近之矣。若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非修其善而為善人乎。獨不可曰人皆可以為桀紂。非修其惡而為惡人乎。論者謂。楊子不知。夫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為善惡哉。夫楊子既以為善惡混矣。而韓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說。而折之於孔子之論。離性以為三。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以為三子者皆出乎其中而遺其上下。則中人可以上。非孟子之性善耶。可以下。非荀子之性惡耶。可以上下。非楊子之性善惡混耶。而遺其上智為善之不移。下愚為惡之不遷。離性為三。以為超勝之說。不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者。論才也。非論性也。然亦不獨愈之言也。即天下舉古今之人。而言性皆雜乎方以言之。是以紛紛而不能一也。韓愈之說又不獨此也。甚至於離性以為情。而合才以為性。離性以為情。則饑寒之患。牝牡之欲皆情也。非性也。情而非性。則必以泊然而無為者為性矣。而韓愈每以闢佛老為己任。至於言性又不覺不知。流入於吾教小乘說中。是故其論終莫能通。蓋儒之言性。與吾佛教異。既言善惡矣。則所謂情者。乃儒所謂性也。惟聖人無是無由以為聖。而小人無是無由以為惡。聖人以其喜怒哀[怡-台+(目/大)]愛惡欲七者。御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惡。豈非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之乎。蓋甞原之世之立言。有好為私說者。則造為異論。惟務勝人。而全不顧其負處。則荀子創為性惡是也。有喜為公論者。則後之說者。理必勝前。如孟子既言性善。而荀子又言性惡矣。則楊子不得不兼二子而有之。曰人性善惡混。若夫韓子者。不過捨楊子之遺餘。而折衷乎聖人之成言。離性以為三品。雖欲勝之。不知有離性為情。合才為性之失。要知四子之說。惟楊子人性善惡混為近理。蓋善惡之論。有性也修也。於性之未形。固不當以善惡論。若以修而觀乎性。孰有無體之用異性之修乎。是故約修以論性。修既有善惡矣。而性豈得無之。但於修須論乎三義。曰才也智也情也。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者。此論人之才能。可以為堯舜。可以為桀紂爾。若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竟為之則賢智也。即修善也。性苟不具乎善。則何以能而何以為。則性之具善明矣。若曰人皆可以為桀紂。而亦竟為之。此愚情也。即修惡也。性苟不具乎惡。則何以能而何以為。則性之具惡又明矣。雖聖人未甞以善惡而明言之。若子思者。固甞發其義端於中庸矣。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非以言其性乎。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非以言其善乎。雖不言惡。獨不可曰發而不中節謂之不和。非以言其惡乎。又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時中則善也。無忌憚則惡也。夫喜怒之和不和。莫不自性之所發。豈非性之本具善惡乎。惟聖人惜未人性之具乎善。可以為堯舜。為聖人。為賢人。為君子。是以諄諄設教。以勸之勉之。聖人[怡-台+(目/大)]夫人性之具乎惡。可以為桀紂。為凡夫。為下愚。為小人。是以諄諄設教。以懲之誡之。故夫子之於詩與春秋也。其始終本末。各有條貫。正以王化之本。始於天下之易行何也。蓋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不失正焉而已。雖然夫子。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禮之所由(廢。一失言者。義之所由亡。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殘。天下大亂。未甞不始於此道。是故春秋力爭於毫釐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此夫子勸善懲惡之教大略也。然則孟子。深於詩與春秋者也。第發明乎祖父道統之傳。而力教人以為善可也。至於論性。則舉天下之人如此之多。而必之以性善之說。則不可也。宋儒張橫渠又謂。有天地之性。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則性善而無惡。氣質之性。則有善而亦有惡。意言孟子言性善者。獨指天地之性也。諸子言善惡混者。雜指氣質之性也。余謂。性以不變為義。豈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異哉。且人稟天地五行以成形。而天地之性亦以賦焉。是則天地者體也。氣質者用也。有體而後有用。豈有體獨而用兼乎。以此而言。則橫渠之言亦非是也)客曰。世教論性之略。已聞命矣。出世之教。論性差別之義如何。余曰。吾教差別論者。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而有五時八教。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此之四教。名為化儀。如世藥方。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此之四教。名為化法。如辨藥味。但化像四教。無別體相。乃以化法四教而為其相。今於化像四教。未暇辨之。惟約五時所說化法四教。以明性之善惡具與不具。第一華嚴時者。此時兼別教以明圓教。其所兼別。雖具明十界。若言性具。但言具佛界之善。不具九界之惡。以彼所明真如佛性。如雲外月。逈出二邊。必須斷除九界之惡。方顯佛界之善。若彼正說圓滿修多羅教。則備明十界皆是性具。本具九界名為性惡。本具佛界名為性善。修成九界名為修惡。修成佛界名為修善。故晉譯華嚴云。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又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第二阿含時。即三七日。如來於華嚴頓後。脫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獘垢之衣。於十二年中。說四阿含經。名為漸初。惟說小乘三藏之教。此教雖有佛與菩薩。觀其所證。惟破見思。證偏空理。與二乘同。是則破去三界六凡法界。出三界外。入無餘涅槃寂滅而已。界惟有八。但云搆造。豈論性具十界。第三方等時。於十二年後。八年之中。說維摩楞伽楞嚴圓覺等諸大乘經。此時彈偏斥小。歟大褒圓。三根普潤。四教並談。佛於此時。說性具與夫性惡法門處。至為周足。如淨名經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又云。眼耳鼻舌入諸根皆是淨土。又云。有增上慢者。說離婬怒癡名為解脫。無增上慢者。婬怒癡即是解脫。又云。六十二見為如來種。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楞伽經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如是之義。散在方等。不一而足。至於圓覺楞嚴。其於性具善惡之旨。又極所發明。凡此諸經。專談性具者。皆屬圓頓之教。若不及此者。乃方等圓教中所對藏通。及所對別教而已。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共二十二年。論此時以空慧之水。淘汰三乘執情。似不談乎性具。若曰般若談空。八十法門具顯。是則正以真空破情。而不破法。則彼時帶通別二。正說圓教。一以性具而為之主。第五法華涅槃時。此時說法華凡經八年。說涅槃纔一日半夜。合此二經為第五時法。而法華者。乃如來談性具。終圓究竟畢萃之時也。蓋如來於前四時為實施權者。為此性具一實之道。以施不具之三權也。至法華開權顯實者。開前四時三教不具之權。以顯法華圓具之實也。廢權立實者。廢前四時三教不具之權。以立法華圓具之實也。至於本門三法莫不皆然。是故方便品初。如來出定。歎權實二智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及其下文乃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正以十法界十如是諸法。皆是實相。惟佛與佛。具足究竟權實二智。方能究盡實相之實。諸法之權。所以經中開人天之權云。一低頭。一合掌。一彈指。一散華等。皆成佛道。開聲聞之權云。聲聞聞此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聲聞領解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至於調達受記龍女作佛。莫非開九界之權。顯佛界之實。或開修善。而究竟乎性善。或開修惡。而究竟乎性惡。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不在茲乎。至於涅槃。則專談性惡。故曰。闡提善人二人。皆有佛性。名為善惡緣因。具在彼部。不能具引。是則欲明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者。苟不知性具。善惡之旨。如無目夜遊。何以為直指人心。何以為見性成佛。苟非天台一宗教觀發明此旨。則圓頓教理。幾乎絕滅矣。虎谿懷則師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正此謂也。是故欲從事於如來圓頓法門者。則性具之道。是不可不知。而不可不學。即弘是道者。亦不可不講。而不可不廣也。故今對君。凡立八大科。以發明之。一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二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三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門。四隨緣不變差而無差門。五因心本具毫無虧欠門。六果地融通一無所改門。七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八隨淨圓證舉一全收門。

客曰。云何名為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余曰。此論諸佛眾生。自無始劫前。未有識心時。而真如妙心不遷不變。清淨廣大。常住堅凝。華嚴稱為一真法界清淨法身。法華稱為諸法實相。圓覺稱為有大陀羅尼門。楞嚴稱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稱為空如來藏。菴摩羅識。真如佛性。大圓鏡智。起信論稱為本覺。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而此本覺性具十界。五陰實法。依報國土。十界假名。毫無虧欠。又復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緣因即解脫德。涅槃謂之三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竪窮橫遍義。了因般若。取其當體照明義。緣因解脫。取其清淨無染義。但此本覺。雖具十界依正。以未隨緣故。冥伏於一性之中。未曾彰顯。以本具十界依報言之。則楞嚴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風空。莫不如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也。以本具十界正報言之。則楞嚴所謂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識明知。覺明真識。莫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圓覺經則曰。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間塵清淨。間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此亦明眾生本有圓覺妙性。具十種法界故。至果成證得諸幻。滅十界事中影像。使得性具十界。莫不清淨不動遍滿。以復真如不變之三德也。然則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雖然相即。而有性善性惡之殊。本具九界三因。名為性惡。本具佛界三因。名為性善。而此十界善惡三因。既居於一性之中。即之彌分。派之常合。華嚴稱為一微塵中具足大千經卷。首楞嚴稱為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淨名稱為入此室者。惟聞諸佛功德之香。大集稱為如人入海浴。已用諸河之水。即此義也。恐於此義未了。復示之圖。俾讀此書者。觀像以得意焉。

真如不變十界冥伏之圖

客曰。云何名為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余曰。前引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圓融之體。真如不變之性。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圓頓教旨無功用道。極要緊處。全在此能之一字上建立。若它別教所宗但中佛性。惟具善而不具惡。其於文經為善之事。或者能之。若於武緯征伐之事。則不能之。何足以穪才無不具。藝無不就。成德之士哉。若圓頓教旨所明。真如不變之體。既具十界善惡之性。故未隨緣時。則居然不變。若隨緣時。而有十界染淨之用。謂能隨染緣造九法界。隨淨緣造佛法界。十種法界既是性具。又是能事。惟彰己能。何過之有。非比淳善之人。一切惡事。本非所能。被惡人逼。強令作惡。慮其名德俱喪。則慚恧無地。斯為過矣。然此一門。宜分因果。因論方修。果論感報。方修之因。復有二種。一起念名造。二搆作名造。起念名造者。如世人日用根塵相對。凡起一念。必屬一界。一界生起名事造。九界冥伏為理具。以冥伏故不有。以現起故不無。全造而具。故不有而恒有。全具而造。故不無而恒無。不有不無。實相理顯。故善觀一念者。三智一心中得矣。二搆作名造者。依此真如所起一念。漸漸增長。搆造染淨二因。成業性故。現起冥伏。義同上說。是故能善觀一心為界者。三智亦一心中得矣。果論感報者。約三世論。方修之因若在過去。則感報之果在現在。若方修之因在現在。則感報之果在未來。又方修之因有轉不轉。感報之果有定不定。轉則不定。不轉則定。如一念貪心起。為地獄因。若能改格前非。慚愧懺悔。或轉為人天。或轉為四聖。在其用心勵行之不同。下當列圖具明其相。使閱者有所照非成是焉。

真如隨緣十界差別之圖

佛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一佛法界者

慈雲大師法界圖說云。若人因讀圓滿修多羅。及聞善知識所說。起淨信心。信己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性。苦道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法身究竟。般若清淨。解脫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法身解脫亦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縱非橫。亦非一異。法身常住。餘亦常住。樂我淨亦如是。是則常樂四德祕密之藏。遍一切處。一切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繫心。以心繫境。心境念念相續不斷。必見法性。設未相應。當依一實無作四諦。起四大誓。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諦。發一誓願。未度者令度。煩惱及業即集諦。發一誓願。未解者令解。苦通即法身。即是滅諦。發一誓願。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煩惱即菩提。即是道諦。發一誓願。未安者令安。四弘不入。當巧安心止觀。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品六根。及分證位。名佛法界。

釋曰。若約佛界。論方修之因轉不轉。感報之果定不定者。佛果既是究竟三身。則惟是定。無不定義。若方修之因。二種中正以佛界現起。則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如初起一念佛界之心。名造居凡夫。不定聚者。人分兩品。一者若人發佛界心已。其志堅固。念念在道。一入永入。此則更無退轉。二者是人雖始發心求佛。然而立心不固。弘誓非堅。或逢逆境。而退為偏乘。或遇順境。而即興凡念。人天善道。逐境漂流。惡道三途。逢緣墮落。起念之造既然。搆作之修亦爾。不退轉者。如善財南求。常啼東請。割內貿鴿。至死而不退。投身喂虎。委骨而無移。以進例退。應亦多人。不足為訓。故其錄少出耳。

菩薩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二菩薩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觀根塵。為迷解本。迷故則有十界苦集。悟故則有四聖滅道。緣此無量四諦。起無量誓願。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善巧度生。慈眼視物。所集福業與眾生共。如是起一念者。名菩薩法界。

釋曰。若約菩薩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果報有退不退者。此中明轉不轉。復有進不進。退不退二義。言不轉者。惟修此菩薩道而已。轉者復二。有轉心為佛道進而不退者。有雖轉而不進者。果報中復有轉不轉二義。轉者。別教菩薩。登初地。破無明惑。有轉入圓教二住者。此即教行二道。雖則不圓。至於證道。證與圓同是也。不轉者。則始終三道皆別也。然而既登初地。則惟進無退。故無不退義也。若約人論退轉者。如舍利弗尊者。往劫之先。修菩薩道。因外道婆羅門。乞施其眼。菩薩曰。眼施何用。可乞它物。外道曰。餘無所需。必欲眼爾。菩薩未具忍力。勉強剜施。外道得眼。嗔而擲地曰。我謂菩薩之眼。必香潔清美。故來乞之。若仍臭穢。與庸人何異。不須此物。以足踐踏而去。菩薩曰。濁世眾生。剛強乃爾。無用之物必欲求之。得之賤辱。真難可度。不如舍菩薩道。修於聲聞自出生死。由是漸退墮為凡夫。釋論云。舍利弗修菩薩道。經六十劫。於六心中退。又如法華會上。諸聲聞眾。於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所。同聽法華。發無上心。修菩薩行。有不退者。久已作佛。有退轉者。舍大取小。退為凡夫。小乘機熟。今為二乘。直至今生。如來更以五時說法。而成熟之。方得受記。當來作佛。故知修行佛道。與菩薩道。俱有退不退異也。

緣覺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緣覺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根塵念起。了之從無明生。生故有行。行招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續。如舞火輪。因緣本空。幻化不實。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觀空心。重。耽住寂定。雖得道果。不慕化人。復有觀物榮落。悟世非常。聞空得道。名為獨覺。如是行者。名為緣覺法界。方修之因轉不轉。果報退不退。於下聲聞法界中共論。

聲聞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聲聞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根塵因緣。隨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煩惱故集。厭苦斷集。非對治如何。遂依四諦。修十六觀三十七品。如救頭然。由四善根。得入無漏四沙門果。證二涅槃。會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獨跳不顧後羣。如此一念。名聲聞法界。

釋曰。若約緣覺聲聞二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果報有退不退者。亦以一界既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性不可定。餘義同於菩薩轉不轉中。復有進不進。退不退二義。言不轉者。惟修二乘之法而已。轉則有二。一發心轉為菩薩。二發心轉為佛界。轉此二界。復有二心。有一轉之後進而不退者。有雖轉而不進者。果報復有轉不轉二義。不轉者。即定性聲聞緣覺是也。轉者。即藏教二乘人。為通教大乘所接。或通教為別圓二教所接。或從空入。假學菩薩法。或空入假中。修行佛道是也。

天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天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念心起。多忻天樂。篤其善心。希於來報。齋戒純淨。飯食沙門。造立塔寺。及佛形像。書寫大乘。濟惠貧病。於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性。或關禁六根。使六情不蕩。六塵不入。得欲界禪。及色無色定。身心寂靜。三業調良。如此一念。名天法界。

釋曰。約天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或修下天之福。而轉為上天。或轉為出世間禪。或減上天之福。而轉為下天。轉為人界。轉為修羅。與夫三途。初不可定。果報有退不退者。不退則長時受天之報。或更昇上天。或因修欲定。未到地定。或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定。而進昇上界。此則不獨不退。兼之有進者也。若天福既盡。而為人道修羅。所謂降德貶墜是也。或天福既盡。而先世惡種正萌。而竟墮三途。如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得無想定。八萬劫天報既盡。命終之後。墮為飛貍之身。或將崩而昇。轉其果報。免於惡趣。生於善道。如三十三天五衰相現。中陰相起。應作猪身。帝釋教其修三歸依法。得免畜生之報。生於舍衛國長者之家。聞法入道。故逐心生。相隨心轉。初無定體也。

人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人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以無常立德。五戒修身。於國惟忠。於家惟孝。謙損居眾。中正存誠。推德於人。引咎向己。尊上恤下。給孤濟貧。慚愧是壞。慈和為性。深信三寶。崇重三歸。精修齊戒。建立塔寺。但希世樂。無升出心。貪惜自身。戀著眷屬。如此一念。名人法界。

釋曰。約人界論方修轉不轉。果報退不退者。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復不可定四洲人道中。惟此南洲。人心黠慧。易可化度。心極易轉。如論方修起念。於日用中。根塵相對。而有念生。於十界中。必落一界。未聞大道者。善亦不過於人天。惡則墜墮於三途。如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竟為之。生前不失為人中之大聖。死後不失為上界之天曹。人皆可以為桀紂。而亦竟為之。生前則失位而殞身。死後必三途之為報。豈非人道轉。而為人中之聖。天中之聖乎。故人天六道。轉與不轉。未始離乎方今日用之一念也。其若曾聞大道。或淺悟偏乘。或深信真如。正方修人道也。而或轉為出世偏乘。或轉為涅槃大道。故佛世之得度成道者。類是人王宰官。長者居士。此方之成佛作祖者。悉係人中俊傑。儒道英豪。果報定不定者。若將因驗果。以果證因。貧富貴賤。業有前定。其或相逐心生。報隨業轉。亦不可定。如報本貧賤。苟有一德之格天。則轉為富貴者有之。身當富貴。有一行之失德。則轉為貧賤者有之。如裴度之還帶。宋祁之度蟻。皆其事也。

阿修羅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阿修羅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雖好修善布施齋戒。而多猜嫌。狐疑進退。所修福業。多為勝他。見人修善。情多嫉忌。貢高我慢。珍己輕人。欲彼歸從。不耐謙損。如鴟高飛下視。外揚仁義。內無實德。眾前談論。引長於我。不循理正。不媿賢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羅法界。

釋曰。約修羅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果報定不定者。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若其念念如此立行。則定是修羅之因。勢不可轉。其或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善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即不可定。其若轉為斯下。為畜為鬼為獄。既一失念。則無惡而不為。無趣而不墮也。果報定不定者。楞嚴經說四種修羅。謂胎卵濕化。天趣人趣。鬼趣畜趣。其餘是定非不定。惟以護法力。乘道入空。此種修羅。常住如來法會之下。既聞大道。發迴向改悔心。乃乘急戒緩之人也。轉入菩薩道佛道。難可測量。

餓鬼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餓鬼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無慚無愧。貪求無足。慳吝鄙惜。不施一毛。剋削於人。裒歸於我。見人布施。傍起遮障。見人得利。心生熱惱。性多謟曲。常起邪見。人前正容。屏處放恣。破齊犯戒。恣貪飲食。不信罪福。不信因果。不信三寶。不孝所親。是名餓鬼法界。

釋曰。約餓鬼法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果報定不定者。正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修力強弱。或起或伏。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餓鬼法界。勢不可轉。其若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善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即不可定。若轉為斯下。為畜為獄。既一失念。則無惡而不造。無趣而不墮也。果報定不定者。第此道有神鬼之分。神道則楞嚴所謂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大力。鬼王飛行。羅剎。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此亦乘急戒緩之流。果報雖定。既能聞法護法。或轉重報為輕報。則不可定也。若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此則定非是不定。其若面然鬼王。啟如來施食之教。雖是觀音現示。然非實無以施權。非權無以引實。矧受如來瑜伽法食者。能免多劫之苦。而超生善道。果報豈有定乎。

畜生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畜生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貪多眷屬。日增月甚。而無厭足。曲理枉物。斷不以公。非法取財。動不由義。秪圖己利。不惻孤貪。明負他財。魯扈抵突。市易負直。公行劫奪。不忠不孝。無賢無愚。不信因果。不信三寶。癡騃無恥。現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

釋曰。約畜生法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外熏緣強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畜生法界。勢不可轉。其若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則不可定也。若轉為斯下。為地獄趣。既一失念。則上品十惡。誹謗三寶。毀菩薩戒等。無惡而不為也。約果報論定不定者。若相遂心生。果隨因轉。如畜之業報。定在屠割。以供庖厨。亦有轉禍為福者。如善鹿王。代母鹿以趣王厨。王問所以。鹿以實對。王因自悔。向鹿說偈。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從今釋汝去。隨意遂水草。遂兼惡鹿王所部羣鹿。俱得解脫獵狩之難。豈非報亦可轉乎。又如十千游魚。蒙流水長者。放生施食。說微妙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至光明會上。以聞法因緣。得受記成佛。故六道之中。皆有佛力法力慈悲之力。轉重為輕。化惡為善。直至解脫。俱不可定也。

地獄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地獄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人親近邪惡友。及性自作惡。起增上心。念念相續。造上品十惡。謂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罵。貪嗔邪見。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汙梵行人。沽酒醉亂。不思君父師長恩德。橫生熱惱。挫抑賢能。黨彼不肖。破塔壞寺。燒壞經像。謗毀大乘。斷學般若。謗無諸佛。破戒受施。用三寶物。偷僧祇物。起於外道斷常諸見。破正因果三世之法。習十二種惡律儀法。(一屠兒。二魁劊。三養猪。四養雞。五捕魚。六獵者。七網鳥。八捕蟒。九呪龍。十獄卒。十一盜賊。十二為王捕賊。及養蚕等業)如是等輩。入阿鼻大熱大寒諸大地獄。是名地獄法界。

釋曰。地獄法界。約方修與搆作二因。論轉不轉者。亦以一界見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造力強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作此地獄之因。相續不斷。習以成性。則不可轉。或能慚愧改革。一念回心。即是善道。或照破此地獄惡念。為四諦。為十二因緣。為六度。為空假中三諦三觀。則轉為出世間。眾生心行。因倒因起。轉與不轉。皆不可定。如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身瘡腫熱。七日之後。當墮地獄。受耆婆大臣勸來佛所。蒙如來月愛三昧光明所照。頓獲清涼。身瘡痊愈。聞佛說法。懺悔心重。地獄相滅。得無根信。此已成之因。將墮之果。承佛法力。承懺悔力。承大信力。尚能轉地獄界。為佛法界。況不滅罪生善界乎。又如楞嚴經。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十方窮書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豈非地獄之因。因弘法力。亦可轉耶。約果報論。定不定者。若尋常所論因果。既入地獄。決定受報。無不定理。若不思謙力。懺悔力。亦可迴其定果。得生善處。如仙豫國王。所殺五百婆羅門外道竟。墮阿鼻地獄。而興三念。一者知是地獄。二者知為仙豫所殺。三者知因邪見之罪。故墮地獄。由此生大慚愧。懺悔往業。即滅地獄。而得生天。故知阿鼻地獄。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轉之變之。職由乎人。苟有重悔重悟。變地獄為天堂。在頃刻間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在本书中,为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特征,勒庞援用了集体行为的三大基本准则:非理性和集体冲动强于理性和个人冲动;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情绪推动,而并不是按照理性计算。同时,勒庞还认为,各种潜在性格构成了心理,稳定不变的人格仅仅源于稳定不变的环境,在不同环境的压力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性格特征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当然,仅凭环境因素这一点,还不能将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心理转型合理解释。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个人依照周围众人的意志行事”,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就此产生。
  • 时间刚好,你眉眼带笑

    时间刚好,你眉眼带笑

    没遇见你之前我从不相信一见钟情这种不符合常理的东西,遇见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在一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下我能成为你的命中注定,是有多幸运。
  • 邪恶魔帝魔后:恶魔归来

    邪恶魔帝魔后:恶魔归来

    她是天庭的宠儿,家园被魔界毁灭她的父皇母后为了保全她,把她记忆抹掉送入凡间…玄武大陆的亲人生死离别和爱情仇恨再次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终归玄武大陆报仇……
  • 心的历险

    心的历险

    地震中,昏倒的两个少女,在不一般的世界里,开始了她们的历险……只有勇往直前!
  • 校园大侠

    校园大侠

    “我爸爸说,这次考试,要是我考了100分,放暑假就带我到北戴河玩。”“我妈妈答应我,如果我考了100分,就奖给我100块钱。”“我舅舅说,如果我这次考了100分,就送我一辆山地车。”“我要考了100分,我爷爷会带我去吃麦当劳。”“我只要考90分以上,我爸爸就会带我到哈哈游乐城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重生之我要逆袭

    重生之我要逆袭

    众多奇葩合为一体,踏上一条寻回鸡鸡的修炼之路。另类玄幻,奇葩剧情,誓必要开启逗逼玄幻的先河!
  • 天人非道

    天人非道

    那一日,我翱翔于九天之外;那一刻,我凌驾于众生之上,超脱这世间的烦扰。
  •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修身立世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完美大侠传

    完美大侠传

    攥着系统穿越到武侠世界的燕孤鸣从十岁拜入师门开始,诗、书、画笔墨三绝,医、琴、棋样样精通,甚至连诸子杂学,武林百艺也无所不行,可谓十项全能!但等到十九岁那年,作为师长的却尘子却屡屡以死相逼…“师傅,您是先天大宗师,把剪刀放下,那玩意儿扎不破您的皮…”“我不!小燕你要是不好好练功,我就当场死给你看!”江湖凶险,人心难测,且看奇谋频出的燕少侠能否过关斩将化险为夷,终成一代大侠?书群:4297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