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生。如桃之种自为桃。李之种自为李。火之热自炎上。水之湿自润下。不能使桃李为水火。使水火为桃李。即有能使桃李易种。水火相济。亦其气机之自然也。又天地之能生此草木金石也。不能使为宫室器物之用。虽有可为官室器物之用。亦必圣人之学。乃能使之而裁成其用也。又如草木金石有寒热补泄之性情可为药石。要亦不能自治。必圣人之学始能察其性情。制其气味。而用以却疾延年。起死回生。乃助发其身心性情之灵妙也。观此则其可能不可能。可与不可与。是谁所致。不恍然耶。
征信
庄子曰圣人之静非曰静也。善故静也。非所谓静而无静者乎。六祖曰若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非所谓动而无动者乎。理外之事。是为事障。事外之理。是为理障。犹不信事理不二而事圆理毕耶。向上圆满归无所得。而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犹不信本来证空而日用安理也耶。一有多种。二无两般。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犹不信一多之相贯而秩序永不坏耶。能随境沉。智与理泯犹不信素位即无妄想。而中节之为两忘耶。本末尽归宗。尊卑用其语。万物各有功。当知用及处。犹不信物皆是我。谓之无物。心泯于物。谓之无心耶。然则宗门之灯笼露柱。庭柏布衫。果何谓乎。然则易经之龙狐鬼豕。杞瓜梯杨。果何谓乎。神明者见一而知万故会通象宜。而赜不恶。动不乱也。世人见赜。为多所迷。见一。又为一所迷矣。安望位中而时出之。学者须自征信。乃能致用。
杏花影
人宰天地藏悟于学
学而时习之一篇。开口揭尽人宰天地之宗旨矣。若无此习。虽有此时亦不能得此心学之悦。惟得此悦。乃能有以及人而同得此乐也。不到与人同乐。又安能使人于生死性命不可知之处。而不愠其无所倚。以相冥于无声无臭之天哉。即此是夫子作而能述之行状。亦是述而不作之张本也。此章三节首节是为未知学者示其为学之心法。即在明明德也。次节是为已能学者表其为人之化功。即在亲民也。末节是为学已成者。指其归宗之密旨。即在止于至善也。天地人物安身立命。其以此学为秘藏乎。物则心矩。无外无内。日作日息。消息偕行。生生不息。乘龙御天。成位乎中而时出之。时义大哉。故曰性在习中。时习者所以享其不习之性也。未致未格。学为功力。已格已格。学乃茶饭也。丹曰。下学而上达。达上而学下。无上无下。一见永不再见。直下素行。藏万世于学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固是其缘不得已。亦正是其随缘放旷。乐以忘忧耳。
习坎
八卦单名而坎独言习。何也习坎维心亨。乃行有尚。非习之于心。则不能亨。惟心必以能习坎始悦也。惟习乃知学之有生死性命吉凶悔吝之险也。必先迷而后得也。必先难而后获也。必于亢而能有悔。而不失其正也。必朝闻此道而后夕可死也。必于死中得此不死之道。乃为可死也。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必能知此义命之可死。而后能死也。亦必能知此义命之不可死而后能生也。知此然后于生中能死其心。于死中能生其心也。如于生死性命。尚未有能行。故不免借水火刀毒而后能死。未能得原始返终之故。知时知几独往独来。谈笑而化也。如红铜欲出其血。白铜欲出其铁。空中欲出其火。水中欲取其金。岂无故而能然乎。此人所不知之处。如未曾习此生死性命之险。何能入险出险。行有尚而不愠此旨哉。此庄生所谓疑始之学。是其险也。惟以疑始而创发。乃能撄宁。所谓撄而后宁。疑而后悟。拨乱乾坤。后见太平。雷雨满盈。经纶乃建。是妙在使人先迷后得。又妙于先得而后能入迷。夫岂世人之所知乎。所以天地无情。不与圣人同忧。圣人有情。能与百姓同其患难。同彼习此诸险。而后共济此生死性命也。圣人不能自济而悦。则此心命。尚不能自有。何能有父母兄弟妻子。与有朋友自远方来。而就我。而共济此险为心亨之乐哉。所谓乐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而于从政乎何有。亦可使不识不知者相与顺帝之则也。如夫子之辙环天下。至于削迹伐木。畏匡厄陈。栖栖遑遑。无非乐天知命。如乘六龙以御天也。人不知习坎之妙。视之为丧家之狗。而夫子自习其坎中之心。与天一之水。泛于八八卦爻风波之上。信其中枢。旋机不动。感通天下。众星拱之。南面听政。亦是习坎继明。故礼记曰政者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格物致知。需于酒食也。大畏其民是非之志。使善恶之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岂不是人自不能知。而我使其得不愠之秘。乃为知本之学哉。夫子亦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是彼已有知也。我则空空如也。扣其所知之两端而自竭焉。则彼有知亦还无知。与我相冥于空空。又何愠之有。此圣人神化不可传之学也。必先得而后能迷也。必悟了还同未悟也。夫妇之愚与知与行。是顺帝之则也。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此中容不得知能也。知能是性命之隐怪。是生死之结根也。知能是毒天下之毒也。惟圣人能用之以毒天下之隐怪。亦以不知不能而亭毒天下之生死也。如天地之大。常自无情而运行其生育。万物之多。亦常自无情而承受其功化。两皆无情。而未尝不各自安其性命之正也。彼又何尝相知与相愠哉。圣人以我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难。击坏而歌。帝力何有。而尧始可相忘而无忧也。人不知天地之大。自有太过不及。故犹有所憾。实于天地与己性命何加损之有哉。是以语小而无内。天下莫能破也。语大而无外。天下莫能载也。此正是人不能知而自不愠之秘旨也。如鸢飞鱼跃之机。孰使之能然哉。却能与天渊两相忘也。此何习乎。能使鱼习于天乎。能使鸢习于渊乎。此知能之所不及也。鱼鸢亦何尝自愠其无此知能为不及哉。天渊是鸢鱼之天乎。能飞能跃。是鸢鱼之天命流行乎。习坎而心亨。不习无不利。有异同否。习察之秘。食鲜知味然矣。将以不知冷热甘苦。为不知味乎。将以不敢啖石吞铁咽火服毒。为不知味乎。圣人惟自习习人。察至夫妇鸢鱼。无知无能处。乃能放身舍命。与无情天地同流。故无适而非此中也。而小人于此视听言动。尚无忌惮而不戒慎。又何能习心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而慎其莫见莫显之几哉。世人之所以陷于二阴险昧之中者。正是陷其知能于知能。却乃愠圣人不能如鬼畜之迷于五行。以为知能。故终无自悟性命之天。而享其时中之主人公也。毛灿曰。且有袭倚其不知不能愠圣人之学习为多事者。是其陷于二阴。又何等哉。
礼会仁智学扩仁智
易系传言智崇效天。礼卑法地。为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矣。又举道善性。而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其下即曰显诸仁藏诸用但表仁而不言智。何哉。藏诸用。即智之事也。博文约礼。则显诸仁矣。故曰易有仁智而无情识。非无情也。节情率性而不违其秩序天则也。非无识也。破识用智而享其神明镜照也。好仁弊愚好智弊荡。而问学者用识化识。游心养心者也。礼则会仁智而使民共由者也。水可析可合。火因膏因薪。体物者诚。物格则神。礼也学也。圣人与万世析合膏薪。烹蒸丽化之藏用者也。
大心精心
戒慎恐惧惟危也。不睹不闻惟微也。有物有则。惟精也。无声无臭惟一也。大心欲统天地。而不逾即边是中之矩。精心裁成四时。而造此参两贞一之命。
鉴针
春秋
季彭山曰春秋之所谓惧者不逆之于勃然动者之不可忍。而牖之于隐然在者之不容息。非惧其书我而不敢为之谓也。丹举以问杖人曰。因是非。还是非。即谓之无是非。不必复为之回避矣。然如推论不日以为刻核。则郭公夏五。亦寓讥贬耶。何怪断烂之姗乎。春秋怀之。故是忠恕之书也。丹曰。司马谈宗道家无为而迁史记仿春秋。不与其父旨违乎。杖人曰谈执迁手云周衰。孔子修旧起废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是迁奉父命也。迁之大孝也。又所以申明道家之大用也。曰。草野作春秋。亢乎。曰。时亢而亢。则悔亦龙也。宰相非天子。政府即朝廷尚有疑耶。
假马
孔子侍座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八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杖人曰。圣人救正天下万世。只在一字。愚谓君取于臣。不曰假。则臣进于君。可曰与乎。黄坤五因言名为五欲之一。达人视圣人舍身立名教。大似生银入铜乃可用耳。杖人曰。声闻为我。便欲断灭且问此欲成声闻乘之我。非名根乎。福果则利根也。立教必正名。故曰名不可得而好。不可得而避。此中道而立之教纲也。入道真实。须全放下。才著名想便为名鬼所啖矣。果熟香飘随缘行化。故曰名空不避名圣人立命。不落因缘之见。圣人裁成。不落自然之见。故知其所以然。行乎不得不然。即尝泯于当然。是名教即自然也。但未过屡空卓立之关者。未可同日语矣。
陈不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