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500000012

第12章 后编·枢要

原病篇第一

娄全善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得其气以有生。故血气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病态千万,皆不出此。故诊病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安痊。而已尔。”《灵枢》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盖风雨寒热,无虚则不能独伤人。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溱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邪气淫 不可胜论。

积之始生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盖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此病之起于阳者也。其伤脏而起于阴者,忧思伤心;重寒伤肺;愤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稍次《百病始生》篇文)。

《难经》曰∶病从后来者为虚邪(谓生我者),从前来者为实邪(谓我生者),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谓克我者),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谓我克者)。自病,为正邪(本经自病,无他邪相干也)。假令心病(心经有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中风者,肝木先病,木生火,是从后来也。火中有木,木克土,无土则水至矣,故为虚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饮食劳倦者,脾土先病,土生于火,是从后来也,火中有土,水不能至,则子能制鬼矣,故为实邪)。中湿。得之为贼邪(中湿者,肾水先病,水克火,是从所不胜来也。既不能胜,故为贼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伤寒者,肺金先病,火克金,是从所胜来也,胜则不能为害,故为微邪)。伤暑得之为正邪(伤暑者,心火自病)。余仿此(稍次《五十难》文,末增一句)。

《素问》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收敛也,引急也)。诸气 郁,皆属于肺( ,满也。郁,奔迫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 ,皆属于火(瞀,目不明也。 ,筋跳掣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固泄,皆属于下(厥,气逆也。固,禁固也。泄,不诸厥禁也。下,谓下焦肝肾气也)。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谓上焦心肺气也,肺热叶焦,发为痿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强急也,太阳伤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阳内郁而阴行于外)。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上鼓,击也。下鼓,如鼓声也)。

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反戾,筋转也。水液,小便也,)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至真要大论篇》。此言运气病机也。娄全善曰∶病机十九条,乃察病之要旨也。而有者求之四句,又要旨中之要旨。刘河间《原病式》,但以十九条立论,而遗此四句,譬之有舟无操舟之工;有兵无将兵之帅,不免临病误施,至人夭折。今僭引经传而正之。夫诸风属肝,为阳 、急惊等病,治以凉剂固矣。然燥金胜则肝为邪攻,而病亦化风,如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病掉振之类,是为阴 、慢惊等病。不以温剂治之,而亦与凉剂可乎?诸火属心,为阳躁 语等病,治以攻剂固矣。然寒水胜,则心为邪攻,而病亦化火热,如岁水太过,病躁、悸、烦心、 语之类,是为阴躁郑声等病,不以补剂治之,而亦与攻剂可乎?诸湿属脾,为濡泄等病,仲景用五苓等剂去湿固矣。然风木胜,则脾为邪攻,而病亦化湿,如岁木太过,病飧泄之类,则当用钱氏宣风等剂,以去风可也,乃亦去湿可乎?诸气属肺,为 郁寒喘等病,治以热剂固矣。然火热胜,则肺为邪攻,而病亦化 郁。如岁火太过,病咳喘之类,则当如东垣以凉剂治热喘可也,乃亦用热剂可乎?诸寒属肾,为屈伸不利等病,仲景用乌头汤等剂固矣。然湿土胜,则肾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湿气变病,筋脉不利之类,则当用东垣复煎散、健步丸等剂治之可也,乃亦用去寒之剂可乎?盖其在太过,而化之病为盛,盛者真气也。

其在受攻,而化之病为虚,虚者假气也。是故有其病化者必求之,恐其气之假也。无其病化者,亦必求之,恐其邪隐于中,如寒胜化火之类也。其病之化似盛者,必责之,恐其盛之未的也;其病之化似虚者,亦必责之,恐其虚之未真也。病机皆用此四句为法。庶几补泻不差。今河间但以病化有者为盛,无者为虚,不复究其假者虚者,殊为未备。此则智者之一失也)。

又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脉气也。形,身形也。反,谓失其常也)。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营气之道,纳谷为实)。谷入多而气少(胃病不散),谷不入而气多(肾气外散,肺并之也)此谓反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者血之府)。

脉盛血少,脉少血多,此谓反也(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候不相合,皆为反常)。(增损《刺志论》篇文)又曰∶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骨肉阴静,故阴气从之。血脉阳动,故阳气乘之),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于冬。夏阳气盛,故阴病发于夏,各随其少也),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入于阴则痹(邪居阳脉之中,则四肢热盛而为狂邪。入阴脉之中,则六经凝涩不通而为痹),搏阳则为巅疾(巅,谓巅顶。邪内搏于阳,则脉流,故为上巅之疾。一云∶诸家解巅作癫,阳附阴则癫。又云∶搏当作传,邪已入阴,复传于阳、则为癫。其说不同,今并存之。《难经》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夫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居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是也。癫之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者是也),搏阴则为 (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不能言。一云∶搏亦当作传),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之,往也。一云∶怒者当作恐),是为五乱。

(《宣明五气篇》)又曰∶年长则求之于腑(年之长者,甚于味,味恣则伤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之少者,劳于使;劳于使,则经中风邪),年壮则求之于脏(年之壮者,过于内;过于内,则耗散精气)。(《示从容论篇》)

阴阳篇第二

《灵枢》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寿夭刚柔篇》)。《素问》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所谓更逆更从也,然此特言其大概耳。若足太阴脉下行,则不与诸阴同矣)。(《太阴阳明论篇》)李东垣曰∶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者,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者,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凡热病昼则发热,夜则安静者,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者,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皆发热烦躁者,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凡寒病,夜则恶寒,昼则安静者,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者,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夜皆恶寒者,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矣。

脏腑篇第三

《内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藏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传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隐括《灵枢·本藏》及《素问·五脏别论》两篇文)《难经》曰∶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阴病寒,故欲得热。阴性好安静,故闭户独处,恶闻人声。阳病热,故欲得寒。阳性好为烦扰,故欲见人)。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隐括《五十一、五十二难》两篇文)又曰。经有十二,今五脏六腑,仅得十一,其一经,则手厥阴心包也(手少阴,真心经也。心包经,而名心主,乃真心之别脉,不与真心同经,盖真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三焦为气之父,心包为血之母,相为表里,二者俱有其名,而无其形,故五脏六腑,更加手厥阴心包一经,而为十二也)。脏为有五,腑独有六者,谓三焦也,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三焦合气于肾,肾为原气之正。三焦为原气之别,主持一身之气,有名而无形)。然脏亦有六,谓肾有两脏也,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增损《三十八、三十九难》两篇文)《素问》曰∶五脏所主∶心主血脉(壅遏营气,应息而动),肺主皮毛(包裹筋肉,间拒诸邪),肝主筋膜(束络机关,随神而运),脾主肌肉(覆藏筋骨,通行卫气),肾主骨髓(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五脏所藏∶心藏神(两精相搏,谓之神),肺藏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脾藏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杨上善云∶肾有二,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

(稍增《宣明五气篇》文)

营卫篇第四

《内经》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谓宗气。乃传之肺,循喉咽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两焦谓中焦、下焦也),以溉五脏,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故水谷之气,精而清者为营,泌其津液,注之经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以应刻数焉(四末,四肢也。刻数,一日百刻之数也);其悍而浊者为卫,悍疾滑利,先行于四末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而不入经脉(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脏间隔中膜也。以其气浮盛,故能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先通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脏腑。故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周行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隐括《灵枢·营卫生会》、《五味》、《邪客》、《卫气》及《素问·痹论》五篇文)《灵枢》曰∶营行脉中,上应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身行气一周,十分身之八,二十八宿,凡千八分。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江上明月

    江上明月

    “找到了吗?”“还没有”“今年要回来吗?”他看着窗外,沉默了一下“…不了,我打算在这再待一段时间,我今天看见一个人和她长得很像,我想确认一下。”“唉…顾安说她很想你,恩我们也很想你。还不死心啊?”他低头点燃一支烟,送入嘴中,吸了一口,声音低沉的说“心是死了,可还是想去找。”五年前,他们相逢校园的那个夜晚,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一定能相守到老。“小玥,等到你毕业我们就结婚。”“原来你这么迫不及待?”“难道你不愿意做江太太?”“我还要考虑!”“那么我们明年就结婚好了。”一年后,她不告而别,他等了她四年,四年之后,她又再次回到这里。江越:小玥,有些错是不能犯的。我等你的这四年,我要你还我一辈子。
  • 樱花树下的倾心

    樱花树下的倾心

    无时无刻你在樱花树下时的样子都会浮现在我眼前【叶南辞】遇见是最大恩惠,忘却的只是岁月带来的年轮【林思音】最美好的事不过是相遇更美好的是遇见你那个命中注定我会爱上的人【三只的小可欣】樱花树下的倾心那淡淡的樱花芳香还存在你是否会在旧时光等着我?
  • 山中花

    山中花

    青春戛然而止,是回忆还是追忆?回忆美好时刻,追忆逝水年华!
  • 犬夜叉之我来过

    犬夜叉之我来过

    她来自另一方世界,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过去,却还记得未来。她望向天那一方喃喃道“如果我不再爱你,是否会有另一个结局。。。”
  • 终极一班三回归

    终极一班三回归

    我是终极系列的喜好者。最近终极一班2的结局,让所有东婷党的都狠不满。因此小宇我特地准备了终极一班2的续集编写,也就是终极一班3,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观看。如果有什么意见,都可在评论区诉说,我尽量改进。谢谢有人回归,有人离去,有人改变。期待的神秘人物,喜爱的人物伙伴
  • 我的回忆录:乘风破浪

    我的回忆录:乘风破浪

    个人回忆书,文化传承路,民族富强梦,家国振兴史。一个小人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风雨沉浮,人生传奇。
  • 老爸变老公:毒舌萌妻太调皮

    老爸变老公:毒舌萌妻太调皮

    这个作品……恕我直言我……哎,,,挖个坑不填,,,等我以后有时间填吧,,,
  • 血族少女:淡定魔妃不吸血

    血族少女:淡定魔妃不吸血

    他手一抬,“咬吧!”她愣愣的盯着他又小又白皙的手臂,上面的脉搏在她深眸里跳动,那是有鲜血的地方。她轻眨了眨眼,顺着他的血液跳动,目光落上他脖间,那里是她族类最喜欢下口的地方,她能感觉到那里的潮涌。他因她抬眸的轻微动作而心下一紧,却没有推开她,“你、、”他稚嫩的声音里此时饱含无奈,任她缓缓靠近。那年他五岁,她一岁。在漫漫没有尽头的日月里,他早已用血俘虏了她的身心,同时让她成为血族另类。血族统领的奇异亲女,天性冷淡,无人敢近。在强者为王的族群,她从小被族人尊畏,只因惧畏她的力量,但她却在身具灵力时自我流放,流坠凡尘。他是魔界之子,却因她那一口而不能长大。因果是缘,缘聚似散
  • 十凶纪

    十凶纪

    他是人间的王侯世子,也是曾经的月下书生。他是阳间的武道修士,也是地府的阴司太子。有爱有恨,故友敬我以酒,我回之以歌。敌仇视我如刺,我必复而破之。九洲十界大乱,天地十凶皆出于世,且看英雄弹剑而歌……
  • 不惭世上英

    不惭世上英

    中域之地,经楚国四王九侯之乱,拓跋魏国兴起建五都而统御天下。当时天下,道家为天下太平,儒门为传书育人,佛家为建天佛原乡,摩尼教为明王降世,世家为家族永传,在中域之地,一直进行着明争暗斗。一个寒门子弟,有幸得儒门复圣山庄亚圣亲传,开始踏入江湖,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