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9400000021

第21章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夕于斯”地诚心问自己,答案就出来了。这是佛家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赵普官至中书令尚且如此勤学,我们后学者如果敷衍塞则地混日子,就太不珍惜生命了。要知道富人的时间与贫人一样长,贵人的机会与穷人一样多,端赖你有没有寻找机会的能力,做没做好接受机会的准备。“天道酬勤”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训,韩愈也在《进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宋太祖喜欢晚上穿了便衣到大臣的家中走走,因为与赵普一家人很熟悉,所以尤其喜欢到他家中串门。有一个冬天下大雪的晚上,赵普夫妻以为这样冷的天气,皇帝不会来了。不料有人敲门,皇帝还是来了。这一下可把赵普夫妇吓坏了,因为当时南方还没有平定,当天下午进贡送来一批东西,他还没有向上报,于是赶快奏明原因。

赵匡胤说:“没关系”,就在客厅转来转去。突然看见贡品中有吴越王钱俶送的十坛“海产”,宋太祖大感希奇,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宋太祖笑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快打开来看看!”坛子一打开,在场的人都傻了眼,谁也没料到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金子。

赵普吓得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打开,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说:“既然如此,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一手操办呢”。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古代的竹简是有尺寸要求的,分为长简和短简两种。长简二尺四寸长,短简缩短一半。“经书”都用长简,例如“六经”就必须用漆书写在长简上;短简则用于普通的子书,所以后世才有“说长论短”的成语。

每根竹简上写二十五个字,每个字约一寸大小,二十五根竹简用青丝绳贯起来为一编,也叫一篇。西汉时代还是用竹简,东汉以后发明了纸就不用竹简了。后世虽然有了纸张,但线装本的古书还是这个老规矩,每页纸二十五列,每列二十五个字,共六百二十五个字,几千年下来都没有变过。读过私塾、背过古书的人,老师一提第几页第几行,学生就知道了。古代著书相当不易,北方竹子少得竹简甚难,所以必须熟读强记不为功。

竹简削好了要杀青,现代叫烘干技术。古代用炭火将竹子中的竹汁烤出来,竹简才不会开裂。竹汁是青色的,一滴滴地流出来象汗珠一样,故称“汗青”。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是留名青史的意思。

西汉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一老一小家贫没有书,还知道如此勤勉努力。我们有条件读书的人更应该珍稀自己的条件,千万不要自误。要知道条件随时都在变,机会转瞬即逝,人生匆匆而过,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和条件。

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

公孙弘,表字季,齐地薛国(今滕州)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族,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玉佩良缘

    玉佩良缘

    一双玉佩,原本皆是她随身之物,但小时的一次意外,她弄丢了玉佩,也因此而招来了重重劫难。
  • 名门婚宠

    名门婚宠

    “你是谁?”“我是你孩子父亲!”莫名其妙的,慕安安被一个犹如帝王的男人缠上。她一个普通的学生,连男人都没睡过,怎么可能会有孩子!所以在慕安安眼里,陆云庭有钱有权,同时脑子也有问题!而更可恶的是男人偏执的逼着她给他生孩子!搅乱她的生活!掐断她的影视生涯!还要夜夜过着侍寝一样的日子!慕安安愤怒抵抗:“陆云庭,为什么非要我生孩子!我上辈子欠你吗!”“女人你当然欠我,而且不光一两个孩子!”“……”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丁明秀编著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云起南山,凰归梧桐

    云起南山,凰归梧桐

    她,幼年孤苦颠沛流离,不信情爱。他,冷漠无情,性情冷血。幼年相遇他知道心痛,念了她十年。她十年生死劫难,满身伤痕。他十年杀戮,满目寂寥她为火蔓樘代嫁,百般设计。他认出了她,百般纵容。生死存亡之际,“为何救我。”“只因是你”“我不知道她受了多少苦但如今我在谁也不准伤她。”“我不管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记得你就够了,当年是我没有本事,但是如今我不会再让你离开。”
  • 异界之我诺归来

    异界之我诺归来

    怀揣着给女友的定情信物去找女友的路上,突发车祸。穿越到陌生的异界大陆白,等我回来,称霸异界大陆,斩诛魔,穿时空,我一定会回来的!
  • 快乐的斯安娜

    快乐的斯安娜

    作者以童话的题型,中分体现了好与坏,美丽与丑陋,快乐与伤心···
  • 风之草原默示录

    风之草原默示录

    这不是小说,是一段历史。不是记录是一段励志。从航海之纪到风之草原,上古再起风云。关注清音的故事,一起体验游戏。也许书很会有些短。但是烙印却会如文字一样不会轻易磨灭。
  • 中国小留学生

    中国小留学生

    介绍高中留学的真实生活,帮助大家。希望能为想留学的朋友提供参考。
  • 只愿再活一次

    只愿再活一次

    八岁的张君君,忽然在梦境里看到了她带着无数遗憾的几十年未来,她要改变这一切……
  •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