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1000000055

第55章

第二别答观三世中前际不来者。如见有未来之法入于现在。可得是生是来。可得是有边无边。本不见有未来之来。何况更有来入现在。是故前际不来。后际不去者。若有法灭入过去可得言灭言去。可得云如去不如去。今不见有法入过去者。是故后际不去。今则不住者。若有法在于现在。可得言在言住。可得言常与无常。今不见可得法在现在者。何得言住。故三世求不可得。他解金刚已前无常乐我净。金刚已后常乐我净。今解不然。金刚已前常乐我净。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适今也。金刚已后无常乐我净。何以故。经言十地菩萨更无量劫倒修凡夫事。若法身起应六道同凡夫生灭即是亦应有无常乐我净。是故同他而不同也。他释。应只是化化只是应。今解不尔。应能为化化不能为应。如凡夫外道五通之仙诸天神鬼。皆能有化。此不能为应。所化亦是暂时权有。不能卒其始终。今辨应是应同。同其始终一期之法名之为应。如来以无分别心任运之智随机有感。应而用之无所为碍。不劳运念犹。如明镜有像即现而影像相似更无差异也。如天仙所化作念经营方能有化。如尽运念动手图写人形。未必全不动念。妙不妙约此两譬可知。不观色者心如幻师作种种色。若知幻师是诳则不得所幻之色。今色从心幻师幻出。尚不得此心。何处见有此色。故不观色。不观色如者若见色与如异是则泯色入如。今不见色如之别故不观色如。色性者或言如只是性。性只是如。或有此义。今圣人不容重说一法。两唱所表今将此性为佛性不观色。是空俗。不观色如是空真。不观佛性是空中道。以其计中道有佛性而起顺道爱生是为顶堕。故上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观性是无顺道爱故不观性。非四大起者虽观是身不于四大起惑如凡夫。不于四大起解如二乘。无惑无解故言不起同于虚空。是名实相。六入者能积聚六尘构造生死。不同凡夫六入积聚。故眼耳已过过于凡夫六根境界。不在三界者出真俗故。三垢已离者无三种国之垢。顺三脱者缘一实相顺三脱故。三明与无明等者。无明之源即是实相法性。此之法性无与等者无有智能等。此名无等等。三明者天眼能彻照未来。漏尽达于现在。宿命穷观过去。达无明之始。虽复十住不见其始。唯佛能知始终。既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穷无明之始。今知其始等于无明。漏尽者能知五住之漏。无明惑尽故言等。一相是真谛之相。异相是俗谛之差别。今实相非真非俗故非一非异。不自者游行诣他国名他相。遇到父舍名为自相。此应用真修缘修自生他生广破。绝离此等自他入于实相也。非无相者非涅槃。非取相者非生死。非生死非凡夫。非涅槃非二乘。不此岸非俗谛。不彼岸非真谛。不中流非诸烦恼。离此离彼之此岸违非此非彼之彼岸。而化众生者此总明法身应用。不此不彼即是不生死不涅槃。不以此不以彼即是观二谛之智境智双明。不可以智知者散诸法故即是真谛。不可以识识者聚诸法故名之为识。即是生死俗谛。无晦无明即是解惑解惑。即是生死涅槃。名即世间。相即出世。故真谛名为实相。无强无弱者生死是刚穬之法名强。智慧是扶理易悟名弱。非强非弱故是实。相不在方者法性不在生死封疆。岂有于界域故言不在。不离者只常寂光土。亦是于方遍一切处故言不离。非有为非无为如无尽门也。无示无说如维摩杜口也。不施非是檀度之彼岸。不悭不同凡夫秘吝之此岸。六度例尔。涅槃审谛为诚生死虚假为欺。不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不去是乘从三界中出到萨婆若。离此去来。不出非二乘。不入非凡夫。言语道断如净名杜口。非福田如诃须菩提。非不福田如慰喻须菩提。非应供养如诃须菩提。非不应供养如来正觉是名应供。同真际等法性冥契真实也。不可称量即是不思议解脱之法。乃至动亦如是。同众生一切众生亦如是。无分别者入一实相不见高下。无失无三种漏落三土也。无喜无厌等皆约三土烦恼以明。无已有当有等。应约涅槃释三世偈以释此意

三结。四简邪正如文

第二舍利弗问者。舍利是起教之人。既知大士法身实相同于诸佛。次显应身随缘化物无方大用之能故问也。此问犹挍三藏之意。若三藏之佛没则不生。若三藏菩萨犹有惑累则有于生。若尔问其何没而来生此。就此为二。一弹折身子二佛发其所居之国。就初弹折为二。一身子问二答。答中为五。一先反质二譬显三问四答五引佛语为释。反质者汝解脱之中尚无没生。我法身中那得没生。汝既不尔何得以此为问

二譬如幻师幻没幻生。此岂是实若无实录不得谓有没生

第五引佛语释中云。菩萨虽没不尽善本。不同二乘灰身尽智名尽善本。菩萨不灭智所作功德亦不可灭。以此善本能益众生。不长恶不如凡夫之积集不尽善本。不同二乘之灭没。由善本不灭故能应于垢净之国。俱不长垢净二国之善恶也

佛答净国中为三。一佛说其所居随缘净国。二身子称叹。三大士释出。就释中为五。一问日共闇合不.二答.三问日何出.四答.五释出齐此。是明人同诸佛有法应二身也(云云)

第二从大众渴仰欲见妙喜去即是现于净国。是大士所游居处。此有三意。一验大士之净国。二令时众起净国之行。三令发愿往生。是故有此一段文来。就此为七。一大众饮渴欲见.二命令现.三奉命移取.四佛劝时众修行.五大众发心.六利益已还本.七身子称叹。今言大众渴仰欲见者。闻上妙喜之国是大士所居。是故一心渴仰

第二佛命令现为二。初明佛寂照鉴知知其有念。二正命令现

第三奉命现为六。一心念欲移妙喜山林世界.二正现神力.三得神通者觉惊怪.四佛称是净名所为.五不得通者不觉.六入于此土无损减

第四佛劝时众修无动如来之行。就此为三。一劝观彼土严净。二时众对曰已见.三正劝修无动行者。如佛国中答长者子所明。又如入室安慰调伏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如尽无尽门即是净土行也。第五时众发心修行为二。一发心二发愿。有十四那由他即悟者。皆是上来种种说法种种神变。正说将竟。现此净国俱蒙如来劝发。是故一时便有十四那由他得悟也。二发愿者净行深微不易可辨。立誓生彼于彼修行。此中佛记即应当生。得记有二。一远二近。若是立誓之后必定生彼。即是近记。若是修净行因必招净土之果。如彼佛国。即是远记

第六如文

第七身子称叹为六。一佛问见不。二奉答唯然.三为一切众生发愿.四自蒙有寄.五叹闻经功德.六况出福深。就况出中约六番往释如文。若依此语意即是流通段。今明身子小乘之人。非是任持大典故不属流通。但为流通作于起发也

释法供养品

此品正明帝释弘经护持大法。即是第三流通段。凡有二品。流通是从譬得名。如淇源耳释从上被下名之为流。无所壅隔名之为通。今用此无上法宝实相之经被下代众生。使无壅隔。季末有缘皆令沾润。此是慈悲纯厚故也

此文为二。初从此品明天帝护法。格出月盖法之供养明护持之利深显弘经之德重。二从嘱累品去。明大圣殷勤付嘱郑重当令季像必得宣通。就前为二。一天帝称叹弘经二如来述成其意。初为三。一叹法二叹人三发誓。今言天帝欲护持大典修习胜门。有持此经志存覆育。即是以法供养法身。如释论云。迦毗罗生身生处摩伽陀是法身生处。为报恩故多在二国说法。二国之中为报法身多在摩伽陀国说法。护持即是法供养也。复次天帝共梵王同请说法。如来受请观机知不堪大乘仍开小教。小教既兴次应说大。今此不思议解脱犹是酬其昔请。释论云。说般若犹是酬梵王天帝之请。天帝既蒙酬请欢喜护持。若作是言天主得阿那含不应流通大教者。此是三藏中谓为那含。华严说天主住十不可思议法门。岂不堪弘通此法。复为天主率化群下最为风靡。就叹法中先叹不思议解脱之用。次叹实相之法。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显法。故须双叹百千经者即是初教阿含等经。阿含中亦授弥勒之记。何妨对文殊说法。复次通教别教之中未曾闻此圆教法门具足之道。体用难思昔所未闻

就叹人中为二。初释闻经功德次况出如法行者。闭众恶趣是止善。开善门是行善。行即是观止即是定。此中约因果两判。为佛护念者明其修止行两因。深契道理是故加于可加。故言护念。但佛普护众生。众生无疮毒不得入。若修此止行之因即是信心疮义。亦得护念。观心者只止观调心名为觉。一切邪念纷动即用止观二法观之。不令缘念得起。是则常为觉心所护。降伏外道即是伏见思两惑六十二见诸邪计之道。得菩萨道已能降烦恼魔如前说。乃至四魔八魔十魔。故上文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于诸法无挂碍。志能摧伏诸外道。即是发心修学圆观之人。入初发心时即能八相成道。名之为佛。降魔劳怨度脱一切修治佛道者即是外化。为八相之佛而内心于法身中修治道地满残余佛法。安处道场如光严中辨道场相。履佛之迹行佛所行住佛所住。诸佛如是来我亦如是来。皆是邻果往叹。若有持读者去是第三发愿弘宣

第二从佛言善哉去。是述成天帝上三段。一述其叹法.二述其叹人.三述其发誓。第一吾助尔喜者明此经是三世佛不思议菩提。即是述其叹法。言三世佛不可思议菩提即是实相之法。佛由此实相得菩提也

第二从男女受持此经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去。是述其叹人。就此为四。初格量功德.二问.三答.四正格量。就前格量中为二。一格现在供养佛二格灭后起塔。第二问如文。第三答为二。一答多矣。二释其不可尽所以。大乘经中多格量供养生身不及法身。何以故。如此正言生身之福不动不出。法身功德能动能出。出离生死故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实名了因于余名生因生因是缘因。福德不动不出不至菩提。功德有尽。于实名了因。实即实相了因照了。与实相相应能趣菩提。功德不尽同虚空等法界。岂得与前福德不动不出有限之法为量。供养生身名为生因不趣菩提。供养法身实名了因能趣菩提。是故格量不可限极。金刚般若云。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东方虚空不可思量。南西北方亦难测度。法供养为最。复次大品云。实相是三世诸佛之母。母若得病诸子忧愁。若实相之法不广被众生。约众生故言实相病。若止供养一佛于余佛无功德。若谤一佛于余佛无罪。若供养佛母实相之相即于三世十方佛所俱得功德。若毁谤佛母则于诸佛为怨。是故述天帝云。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第四正格量中亦述其上叹信法两行。闻是不思议之经信解。是述成上信行人。修行福多即是述上法行。第三述其发誓弘经护持流布。从过去药王佛去文为四。一明过去法供养之因由。二明王子月盖。三结会古今四结释述成

就因缘由籍中为三。一明有佛。二明有王敕示诸子令兴供养。三明诸子奉敕宣行

第二从其王一子名月盖去文为九。一王子独坐思惟求胜供养.二空中惊觉.三仍问胜法.四天劝问如来.五往请于佛.六佛为解说.七闻法得顺忍.八佛记其护法.九出家为道为法供养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星宇微光

    星宇微光

    日暮西斜,可否已迎接那无边永夜?暗夜当空,星宇微光之荣耀初显。光之显现?夜的世界。
  • 有一种明白叫糊涂

    有一种明白叫糊涂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曲为直的智慧;平白放弃的智慧;假装糊涂的智慧;忍辱装傻的智慧;难得糊涂的智慧等。本书针对心态、淡泊、宽容、尊重、爱、友谊、善良、逆境、选择与放弃等重大人生课题,用启迪思想的哲理和触动情感的文字,帮助读者洗去心灵的浮躁与疲乏,让心灵得到呵护和润泽,重新焕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让你以一颗健康的心灵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 女孩才艺书:培养女孩优雅和才情的魔法书

    女孩才艺书:培养女孩优雅和才情的魔法书

    也许,你还很迷茫;或者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也很充实,根本不去想以后会怎样,好吧,让我们看看这场景:杨澜代表中国走上讲台,用一口流利的英文条理清晰地向台下众多听众陈述中国的发展和北奥运会的期待。
  • 富过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

    富过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

    本书内容共分八章,分别对洛克菲勒家族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做了详细的描述,同时以详尽的笔墨再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杰出人物在各自的时代所创造的辉煌。
  • 相府千金:小透明的生活日常

    相府千金:小透明的生活日常

    穿越到古代,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你说我是女主,不不不,咱就是个小透明。咱只想好好的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欺负我?哼哼…女子报仇,就在今晚……
  • 梦里华年

    梦里华年

    遂古之初,天地未形,日月未出,万法未定。大母神心念之间,分界天地、划规黑白、创生灵智、界定例律。积石成山、划流为河、归洼于海,遍缀生灵。这是这片大陆上流传了千万年的创世神话,至于生活在这天地之间的民族的族源神话,大多是源于这个传说的不同版本。
  • 盗墓之天子宝藏

    盗墓之天子宝藏

    八份残图,一份悬疑!半生盗墓!35年前的一次盗墓惊魂。35年后,初入盗墓一行,经历各种古怪,神秘怪人,盗墓势力的对弈。无意间发现爷爷并非自然死亡。并且根据爷爷的那次经历,越发的察觉事情也许并非是爷爷讲述的那么简单。一切的一切,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还是冥冥之中的上天的暗示?大清灵寝、藏北无人区、悬棺鬼谷、乱野荒芜。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自己又在这里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隐藏的千年大计划即将揭开,这一次谁能走到最后?选择了,就要承担。做了,就是永远。【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 轮回道主

    轮回道主

    天道循环,荣衰交替,当天命轮盘的指针划过,又将是一个黄金盛世。废柴文公子,偶得异宝传承,踏上群雄争霸之路,弹指之间,一念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