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0100000038

第38章

师子吼品之一下

复次善男子下。二别举遍义应遍一切。别举四种遍有中道。一颠倒上下。二生死。三断常。四因果。他解。此四是中论八不。不上不下是不来不出。不因不果是不一不异。余两可知。一师云。法门无量何必如此。今明。初以上下属当凡夫颠倒。横计上下不见中道。诸佛体之不上不下。得见中道。次生死约六度遍行。既不断于无明爱惑。惑心求佛。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不见中道。诸佛体之不生不死得见中道。三断常约二乘厌生死。是背常入涅槃。是向断不见中道。诸佛体之非常非断。于二乘法得见中道。四者。十二因缘观智是因。得菩提是果。修因克果次第浅深。此约别教地前不见中道。诸佛体之知非因果。于菩萨法能见中道。上文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普贤观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譬如耆婆执草成药。佛亦如是。遍一切法无非中道。中道即是佛性。汝问何义。其义如是。略属当竟。今更帖文。初云道有三种者。先唱三章门。次下者下解释。下者外道邪见。谬谓梵天以为涅槃。实非涅槃。还是生死故名为下。所言上者即是凡夫。未免八倒无常计常。常是上法当得上果。故名为上。所言中者第一义空。智慧无常见无常。如理而见不同外道。故不名下。不同凡夫故不名上。而是两边之上故言是上。又言与佛不异故言是上。复次生死本际下。第二明不生不。死中道之义。文为二初明中道。次举解惑初为三一唱中道。二明能破生死三结是。佛性无明有爱下。但中间只是行识名色六入等。何以云有生老死耶。解云。后文云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六入等名未来老死。中间即是生死义。言中道者。两因夹一果。一果居中。如此论中方是妙中。破生死义。云何只以因缘因果不生不灭。名为中道。今作易解。无明与爱即现过见。烦恼道也。点烦恼道即是般若。中间是苦道即是法身。法身即中道。若是中道则无生死。无生死故名破生死。以是义故下。第三结为佛性。既是中道宁非佛性。以诸众生下。第二举解惑。有法譬合。法中初明惑者。不见则是无常。后明解者。能见则非无常。正用此语兼答第三难。难云。以何义故名常乐我净。以见佛性故常乐我净。譬如下为惑解者作譬。与上贫女譬同。合如文。复次众生起见下。是第三不断不常明中道又三。一唱章门。二释。三结。初章门中。明凡夫菩萨二乘。前后举非中间明是。次佛性虽常下即释也。又三。先释凡夫。为无明所覆故起断常。次又未能度下释二乘。只为兔马不尽河底。二乘智偏沈空取证。不见佛性无常无断。是观十二因缘下。第三释菩萨章。十二因缘即是观境。菩萨观境生智。合取境智皆名中道。善男子佛性者下。第四约因果明中道为三。一明有因有果。二明非因非果。三明亦是因果亦非因果。只应明非因非果何得云因果。若不明因果何所辨非。初文有法譬。法说中论两因两果。两因者谓因因因。两果者谓果果果。寻此文意。不得以因家之因为因因。而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得以因家之果为因因。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何故尔。[八/(卑-(白-日))]因是境重因是观。[八/(卑-(白-日))]果是菩提重果是涅槃。境但是因。不从因至于因。但因非因因。观智从因至于因故。得是因因。菩提但是果。不从果至于果。但果非果果。涅槃从果至于果故。得是果果。譬说中意是则不然。譬中以无明为因因。无明当体是因。而复为行作因故是因因。识当体是果。复为行作果故是果果。以譬例法。境是因因。菩提应是果果。而不例者。境体非因。不从因至于因。但是因非因因。观智体非果。不从果至于果。若然譬与法乖答取少分譬。私谓。亦非全取无明行识。以为境智菩提涅槃之譬。但是先举无明行等。亦有因果因因果果之名。故下文中具举四句。佛性涅槃为初二句。十二因缘为第三句。言少分者。名同义异故云少分。若欲将境智为二因菩提涅槃为二果。是则境体是因。复为智作因故名因因。智体是因。复为二果作因。例二果亦尔。准因作之亦应可见。以是义故下。第二明非因非果。即中道正性。此中十不剩中论中有不因不果。从是因非果下。第三明亦是因果亦非因果。开善作五性。是因非果即境界性。是果非因即果果性。是因即了因。是果即菩提果。非因非果即正性。而彼家用众生为正性。与非因非果义不相应。庄严作四性。是因即了因。是果即涅槃。是因即正因。是果即菩提。非因非果非复是性。但非前义。观师亦作五性。是因非果即境界性。是果非因即果果性。是因是果即了因性。及菩提性。言了因者。以望境界为果。望菩提是因。若尔菩提性亦应两望。望了因是果。望果果是因。非因非果即正性。兴皇但名正法正性。不许称为正因。今经中有正因之名。何以不许。然此五性乃是开合之异。正性不二缘性则二。二是因果。开因出因因。开果出果果。合四为二。所谓因果合二为一。合缘为正。正无复数。以是义故下。第三结叹甚深又为三。一略叹。二广叹。三总结。初略叹者。简凡小不见。唯佛能见。以何义故下。二广释甚深有六。一明因缘甚深。二明凡夫不见故甚深。三唯佛能见。四重明甚深难见。五重明能见。六双明见与不见。初中云不常不断者。诸句例作中道以明甚深。虽念念灭即是不常。而无所失即是不断。不断不常即中道甚深。虽无作者即不有。而有作业即不无。即不可思议中道甚深。一切众生下。二明凡夫不见。十住下。三唯佛能见。菩萨少见。如来具见。然十住既少见于终。亦应少见其始。今互显没者。正言十地一转即便作佛去终处近。故言能见其终。始则杳然故言不见。旧云。十住破元品无明。当果不起故云知终。生死久远其始难知。兴皇云。自性无所有为易。因缘所起不有而有则难。今言。十住有治道。能分断则分见其终。而不能分见其始。譬如健人破贼而不知贼起根元。私谓。亦可云初住所断断其始故。故云见始。并始断故亦云见始。故知贤位非但不见中道。亦不见于无明。故从初断始边名为见始。等觉菩萨余一品在。在者名终。由未断终故不见终。断之终故亦名见终。故知等觉非但不见最后真如。亦不见于终品无明。故唯佛断唯佛方见。诸佛见始见终者究竟知无始终。究竟鉴其始终。文中从惑起边。是故反此。始谓元品。终谓终末。最粗着故。见谓知见。有智能治故名为见。初住智浅。但见终末故云见终末。有治于元品之智故云不见。一切众生下。四重明不见。是故我下五。重明能见观。十二缘智下。六双明见不见又二。先唱四章门。次释四章。三种不见唯上上能见。可将此义类前定乐行等三皆不见。于义明矣。问十住少见者。为唯第十住少见。九住至初住亦少见耶。旧解为二。一云。唯第十住分见。九住至初住皆不分见。二云。初住至十住皆少分见。而须两望。初至九住望二乘为少见。望十住为不见。有人难前解云。二乘不见各得菩提。九住既不见。得何等菩提。进不同佛退非二乘。应当别得一个菩提(云云)。今明。若指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见者。此是别义。若住非地。十地则见十住不见。此亦别义。若言十住即十地地住皆少见者。此即圆义。若言十住非十地十住亦少见者。此亦圆义。若言十住非十地。而言九住不见十住少见者。此是别接通义。人不识此。于文于义往往不通(云云)。以是义故下。第三总结甚深。即五佛性。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结因性。第一义空结因因性。中道者结正因性。即名为佛结果性。涅槃结果果性。文义具足此结甚妙。尔时师子下。第二论义。此义起上结众生行业甚深甚深。若众生与佛平等不二。何用修道。初似是一问佛为两答。则成二问。下佛答中。一答佛与佛性平等。二答修道。故知两问。地人云众生是佛具足在妄。便不用修道。正当此难。若成论人云。佛果在当。则不当此难。而不得言即是佛。此应作无差别差别答。无差别故即是佛。差别故未具足。如父生子姓无差别。用未具足故须庄严。庄严故后则具足。然但明佛性。何关具足不具足。具足既藉缘而具佛性亦应藉缘而具。若言佛性在当。此据果性果果性。若言佛性在现。此取因性因因性若言佛性非当非现。此取正因性。若各以为是如盲触象。若见此意无当现之争。佛答为三。一非问。二正答。三引证。非问如文。正答为两。一答无差别亦有差别。二答何用修道。初答为三。一正答。二引偈。三举乳酪而譬。此意者。据体不殊约缘成异。初文有法有譬。法说中云未具足者。但有其理。事用未足故言不具。非谓悉无名为不具。譬如下二譬为二。先譬次合。初譬。又二。先举恶譬。次引善恶例。初文者。必定当堕。如害母者悔。身虽未堕必去不疑。众生亦尔。有佛性理未来必得。次佛复引云行十善者。名见天人。行十恶者名见地狱。亦是当报。一切众生下二合譬。一切众生未有相好。以当得故。一解云。当得相好之果。一解云。当得果佛性。佛性云何是当。若是当者为三世摄。即是无常。则不应言当果佛性。二引偈答者。略释偈意。已如前文。此偈四出。初答常无常。二答得无得。下二十六答破定性。今答有无不定以明中道。若但以有无别解俱不会偈旨。常无常等亦应如是。此中准经应作差无差。亦差亦无差。非差非无差。不一不异。不思议释。乃会偈旨。余常无常等亦复如是。今长行释本。有云。三世皆本有如文。准此而言。生死与涅槃。各应本有。各应今无。若生死本有者。具足无量烦恼。生死本无者本无涅槃。涅槃本有者。涅槃本有非适今。涅槃本无者。久已成佛无诸烦恼。生死虽复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悉束为有。以涅槃望生死。生死有所得故。涅槃虽复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悉束为无。以生死望涅槃无所得故。又即本有是今无。不离有而论无。即本无是今有。不离无而论有。此前三句。即是差别三世所摄。本有之有非有。今无之无不无。不有不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此一句是无差别。不为三世所摄。更约本末重明四句。自有两本两末。一本一末。末而不本。本而不末。非本非末。上文云。寄生一子舍主驱逐。舍主是境。岂非生死为本。一子正观。岂非涅槃为末。文云。大般涅槃本自有之。又如来藏依持建立。岂非涅槃为本。迷理起惑。岂非生死为末。若各有其本则各有其末。为是义故两本两末。又生死无终。将涅槃之始为生死之终。涅槃无始。将生死之终为涅槃之始。二河相望互作终始。是为一本一末。又生死若本若末皆束名为末。以其虚妄无根本故。故末而不本。涅槃若本若末皆名为本。以其真实无伪故。本而不末。末本非本。本末非末。非本非末。三世不摄。分别本末四句既成。例具不具得无得常无常。皆悉不定不可思议。亦复如是。四句不定不可思议。即是三谛不并不别。如前说。譬如有人下。第三举乳酪譬以证当有。此谓约有心论有佛性。不即心为佛性。何异众生有佛性之理。后得佛时。不取众生为佛心。佛心亦尔。只云有心为佛性。心不即为佛性。毕竟有二种下。第二应须修道。正答前何用修道之问。众生等有一乘正性。应须修于六度庄严。若不修不得正性。他云。一乘是万善。今此文中。则以一乘为中道正性。此一道清净能运众生作佛。故名一乘。岂同万善。文中为二。先唱章门。次解释。初章门有两双四只。次释中。先释以六度为庄严。一乘为究竟。次释世间出世间。初六度与一乘更无别体。但随义异释。其间有譬有合。初譬云。忉利郁越果报。虽胜人不得见佛性。既为无明所覆不能得见。故须修道。复次佛性下。释后两只又二。先偏释出世毕竟。后双释世出世两毕竟。初又三。一出体。二释名。三举类。初如文。次释名中云。首楞严翻为坚固。和阇黎翻修治心。而此三昧有通有别。别在终心通通诸地。如一三昧下。三举类。觉名定觉。即七觉中定觉分。正名正定。即八正中正定。又云。觉名定觉。即八大人中定觉。楞严亦尔。有五种名(云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下。第二双释世出世两毕竟。下中即世间毕竟。上定即出世毕竟。于中二。先具释三定。后重释上定。初释三定中。先释上定即是佛性。或云了因。或云正因。中定即色界定。下定即心数定。数人云。十数并起呼为大地通五品。谓善恶无记不共秽污等。成论云。法起十数义说为十。或云。欲界十居止是十数。三涂人六天。一切众生悉有下。重释出世。即首楞严释论。名为健相三昧善男子我于一时下。第三引证答。此明如来观机可不。或说佛与佛性无差。或时说异或说修道或说不修。例如知外道机应须说我应说无我(云云)。文为二。先正引昔证今。次更会通。初引昔证今又二。先引昔次证今。引昔又三。一明洗浴。二外道论义。三时众得益。是佛性下二证今。正言佛性非我而说为我。不应定执詶修道之问。如来有因缘下。二是会通。如来自在。或以我为无我无我为我。又一解。在因佛性故言无我。在果佛性故言有我(云云)。尔时师子下。第三答上第四问为二。先申问次正答。初申问长有金刚力士语。正答为两。初正答。后结叹。初正答中凡举七譬。大为三意。初三譬譬有而不见。中间一譬譬平等皆有。第三三譬譬待缘故见。三意次第而来。虽复云有而复不见。未知定有故不见定无故不见。次一譬譬其定有。既其定有何故不见。次答须待因缘然后乃见。初三譬一一皆先譬次合。初是盲人譬。譬底下凡夫如盲故不见。色譬佛性。数人解色。有二十种。青黄赤白高下邪正方圆长短光影明闇烟云尘雾。或加虚空为空一显色。如眼肤翳。第二眼病譬。譬诸菩萨眼有少翳不得见色。譬诸菩萨有烦恼故不见佛性。不同前盲。合譬中先举十地菩萨。后更举四人。凡夫二乘十住如来。如来全见。菩萨少见。两全不见。譬如初月下。第三譬。亦譬众生未断惑者不见断惑者见。如初日月则不可见渐渐可见。佛性亦尔。本有此理。众生烦恼不能得见。惑稍稍尽稍稍得见。文云。大悲十力等一切众生悉有性者。旧云。当有即事未有。引下文云。破一阐提然后乃得。地人解云。真神佛性如敝帛里金。大慈大悲十力相好。此事具有为惑所覆。若除烦恼即得见之。除敝帛已即得黄金。观师云。此二解相害。若当有此经文云。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众生有之。既言悉有宁得言当。若言现有如金为所覆者。夫佛性雄猛何不排惑。若执当现便是争论。只具此理不可推当。修道乃得不可言现。彼三解偏据未会圆旨。何者。佛性非一二三。而为众生作四门分别。或言第一义空迦毗罗城空。或言不空者。即是智慧贫藏额珠。或言亦空亦有如水酒瓶。或言非有非无名为中道。欲使因四悟于不四。舍执四以求通。论人指当此执则无。地人或覆此执即有。观师所说。此执亦有亦无门。今明。佛性如王见象。众师所睹全同盲触(云云)。合最后譬中。言三种破烦恼者。旧有二解。一云。二国烦恼见思二。或是界内秽土烦恼。习气是两国中间净土烦恼。无明是界外烦恼。七地菩萨断二国中间烦恼。庄严所用。二解云。见谛为一烦恼。思惟为二烦恼。习气是三烦恼。无明元品品数与习气是同。故不别说。初地至三地断见谛。四地至六地断思惟。七八地者并断习气无明。此是开善解。又一师难此二解。文云三种破烦恼竟不出破烦恼。意但出三种名与。经乖较若论。破意应如。释论三观。治三种病亦如璎珞本业。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用是三观能破烦恼。又世谛破性病。真谛破假病。此二谛但说伏为断。若非真非有即是中道观。双除性假二病名断烦恼。今明。是义不然。前二解乖经。观师破其违经。今难其义僻。若三种破烦恼已见佛性。破见思秽土烦恼。及破中间净土烦恼。为见性不见性。若见性者。二乘之人亦破见思。何故不见。若不见性与经相违。开善云。破见为一。破思为二。须陀洹人乃至四果。悉破见思。为见性不。若见性者无有此义。若不见者与经相违。又二谛观平等观。皆是方便。不入中道亦不见性。复与经违。世谛破性。真谛破假。是伏非断。又不见性此亦违经。唯非真俗断烦恼者。乃得见性。虽唱三种破烦恼名。二种破者则不见性。唯一种破得见。经称三种破于烦恼皆见佛性。若一种破见二破不见者。宁得相应。今明。七地修方便。八地道观双流。破无明见佛性者。此以别接通。是一种破烦恼得见佛性。若入理般若名为住。破四住惑出生功德名十行。破尘沙惑未见佛性。十回向伏无明。登地破无明见佛性。此是别教次第破惑。又是一种。破烦恼见佛性。若圆观法界烦恼即菩提。初法心时便成正觉。入铜轮位。登初住时破无明见佛性。三种破惑其义炳然。而皆见性。与经文会。诸德宁知。又一空一切空三谛皆空。此观破五住惑能见佛性。又一假一切假三谛皆假。此观亦破五住惑能见佛性。又一中一切中三谛皆中。此观亦破五住惑能见佛性。如此三种。数之与义正与经合。诸德亦未能知。前三种破惑是就别意。后三种观是约圆意。善男子十二因缘下。二有一譬。譬平等皆有。先譬后合。前譬就外。今譬就内。即为四。一唱等有。二出因缘体。三明有具不具。四结等有。初明平等皆有。而言亦内亦外者。此唯在人非谓外物。心则为内色则为外。具有色心故云内外。又云。在胎为内出胎为外。私谓。文中自云内外贪求及为内外事。然此文中。非谓以十二缘而为观境。但取十二以为佛性。例如十二缘支支别辨。为令众生识于三世轮回之相。岂可无明之时唯有无明。故知乃至老死常具十二。故下合云佛性亦尔。岂可在众生时唯是众生。况一切众生。一一无不念念具足。十界百界依正因缘。故界界中无非佛性。故内外之言意兼多义。何等十二下。二出因缘体具解十二支。过去具有因果。何以取二因而不取果。然过去之果自酬前因。是故不取。是则二因生今五果。取今三因生后二果。识支二解。一云。初受胎七日为识。尔时有色色未显现。识义已显故受识名。二云。但取托胎初念。虽即有色色乃未足。而名识者。识是报主是故言识。亦至第二念即是色支。此解稍胜。入胎五分释第四名色支。亦云五胞。二手二脚及头。四根未具者。但有身意。未有眼耳鼻舌。言名色者二解。一云。色阴是色四阴名名。二云。只此色与众生之名。故言名色。次具足四根。即第五支既具四根。六根都具故言六入。从此已去有粗细相生。若细相生。即是胎内识心。未有想受。若粗相生。即是初出胎时。未能捉火触毒。如一两月小儿未别苦乐。下第六触支。若细生相是胎内想心未知苦乐。若粗相生。即一两岁已能捉火触毒而未有所知。手内有物未辨贵贱。染习一爱第七受支。五果之后若细相生。即胎内受心。言一爱者。于一乐缘而生想着。若粗相生。即三四岁但知食爱未知五欲。习近五欲。第八爱支。即三因之初。若细相生。即胎内行心之初。就行心为三。初名爱中名取后名有。若粗相生。即八九岁稍知欲爱。内外贪求第九支。即十余岁稍复长大。转能贪求行中稍增。为内外事下。第十支起即十余岁身成长大尽属百年。现在世识下。第十一支。即未来二果之初。还同现在识支时节。即初托胎一念。现在名色下。第十二支。还同现在名色等时。即未来老死支。识名色六入等。并是未来二果。未来二果还是现在识名。色六入等。但转名名之。三具不具中。约色界言无三受者。二解。一云。于三受中不具苦受故言无三。亦无苦受家想故言无三种触。亦无苦受家行故言无三种爱。若色无色不具十二。云何文云亦得名为具足十二。然歌罗逻死及色无色界生。虽复不具十二而苦轮未息。往还三界终具十二。二解。据第四禅至无色界。无复苦乐。亦无中容之舍。故言无三受。无色既无色不具十二。以定得故下。第四总结。皆具十二。既未息苦轮始终长望。故云皆具。佛性亦尔。第二合譬。六道四生皆有十二。譬诸众生等有佛性。雪山有草下。第三三譬明待缘方见。即为三。初文譬合。合中二。先正合。次明理。明理又三。初唱九章门。门门有三句。合二十七句。第二解释。释中长出三事非章。所列合三十六句。后两善男子是第三总结(云云)。第二举黑铁譬。第三举种子譬。前二譬皆先譬后合。后譬无合文。是大涅槃下。第二结叹如文。尔时师子下。答第五问。先腾上两问。后作两答以答前问。答文为二。初唱十章。后解释其八。是八大人觉属自行。后两章是化他。八觉是小乘名教。云何是菩萨行。一解云。法门无定在大即大。二解云。只八大人自行为小。复有化他故得是大。今明。以大涅槃心修即异小乘。师子吼下。第二解释十法有五番。初番有问答。答但以少欲知足共为一解。以义相带故。余者各解。就初释少欲知足复数番。初约善恶共解。后有少欲下。约小大共解。文为四句。初句少欲是须陀洹。前云少欲知足为善。今释不少欲不知足为善。法华云。得少便为足。自保守小谓是为足。今释少欲是须陀洹。知足是中乘。皆是保非为极少欲知足。即知四果最极。对菩萨不少欲不知足。菩萨上求佛果无穷故不知足。下化无穷复不知足。余如文。第八释解脱。即是无上涅槃者。二解。灵味。令正翻涅槃为解脱。此明涅槃与解脱异。开善云。涅槃翻灭度。解脱翻无累。观师云。涅槃与解脱同是断德。因灭烦恼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大涅槃。即是不异。又云。四暴河者。即前三漏长有见暴河。即通览三界见为见暴河。复次出家之人下。第二番约出家人释十法。但有八文。前合少欲知足。后但释解脱。不明涅槃是故略耳。四乐者。大乐即出家人乐。应是戒乐。寂静即禅定乐。永灭即智慧断惑乐。毕竟即菩萨乐。四精进即四正勤。复次菩萨下。第三番据菩萨释十法。但有九者。菩萨以涅槃心修故不说之。随顺天行为正定者。此明天行以定为体。今寄一并。若正定随顺天行。天行遂以定为体。应身随顺众生。众生应以应身为体。今明。天行是理。以理为本故言正定。复次夫少欲者下。第四番解十法。文亦可解。八解脱为正定者。数人云。八解脱以定为体。论人。八解脱以慧为体。私云。皆不尔(云云)。复次善男子下。第五番。但解九。五种乐者。河西云。一因乐。受乐。断乐。远离乐。菩萨乐。因乐者。因内外缘得乐。受乐者。从内外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名为受乐。修习圣道断除诸受。令道增长名断受乐。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以常乐故名菩萨乐。五乐皆从浅至深。出菩萨地经。善男子如汝所言下。答第六问。先牒问后正答。答为二。先答后劝。初答又为两。先明了与不了。次明眼见闻见。初了不了中有五番。最后释一切觉者。一心三智照一谛三谛。名一切觉十住亦得此觉。比佛犹昧故不了了。地前十住全不见性。是故不论了与不了。次眼见闻见中有两番。初以十住为闻见。佛地为眼见。次番以九地已还为闻见。第十住为眼见。此中应作四句。第十住亦闻见亦眼见。九地已下但有闻见。佛地但有眼见文中自出此之三句。若众生闻不信者。非闻见非眼见(云云)。若十住与十地异者。非唯初住不见。十住亦不见。即是别位。若十住与十地同者。岂第十住见初住亦见。今文云住。又复云地。故知此中住地不异。即是圆位。而简九地是闻者。以其见不了了。抑之为闻。第十住胜加之以眼。盖是圆位得作此释。余位不得(云云)

同类推荐
  • 答乐天戏赠

    答乐天戏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亭词话

    南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词论

    词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康熙侠义传

    康熙侠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常三启经

    无常三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血色红眸之假面公主的复仇

    血色红眸之假面公主的复仇

    三件事情,让三位女孩从此从天使变成恶魔。十年后,三位恶魔来临,目的就是为了复仇。她们曾发过誓,要踩在那些曾经伤害过她们的人的背上看世界,用他们的血来祭奠她们死去的亲人……【片段一:月缩回手,看着他,苦涩的吐出几个字:“对不起,我们回不去了。”】【片段二:“夜,我愿意成为你的新娘,与你共度余生。”】【片段三:她从他身边离开只是不想他看见自己的狼狈不堪。】
  • 智慧锦囊

    智慧锦囊

    在这套《中外名家精品荟萃》中,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成为最美丽的琥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智慧锦囊》分册,收录了《他们要学狗叫》、《医院需要病人》等故事。
  • 复仇的蔷薇之花

    复仇的蔷薇之花

    父亲抛弃她,母亲离开她,朋友背叛她......她要复仇,她和她唯一的闺蜜,开始了复仇计划.........
  • 魔尊宠妻:妖邪小郡主

    魔尊宠妻:妖邪小郡主

    “偷了本尊的东西,还想逃?”“大不了用完还你呗,小气!”“好啊。”“你、你干嘛?”一片黑影投了下来,下一秒人已经被抱了起来,向床边走去。“你不是要还本尊吗?现在就还吧!本尊的心可没那么好还。”“你,呜~呜~”其他的话语都被吞噬在了密密麻麻的吻中。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七界成神

    七界成神

    身怀家传《八荒破天决》不仅融合武修、炼丹、煅器、凝阵为一体的无上功法,竟然还能够吸收其他功法!是本来拥有的能力,还是从未开发过的新功能?无意中闯进另一个七域世界又将面临什么挑战?身处以武为尊的异界,身怀神功,体兼异能,七个神域犹如另外七个空间,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而他的到来会引起怎样的风暴?!
  • 天主凡人

    天主凡人

    乱古岁月,群星陨落,日月颠离,天地一片黯淡。古老浩瀚的天穹之城,遮日月,蔽星芒,被天地所暗藏。这里,人族卑微似蝼蚁,而万族强盛,群魔乱舞。试问诸天万族,执子博天,又有谁人跳出这天穹枷锁?少年出自天穹之城,闯入浩瀚无尽的神秘世界,世间沧海一栗由此揭开。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响木

    响木

    那年初夏,芦苇渐渐长高,阳光舞动了身体。本以为会安然自度,顺其自然考上重点大学的宁远,遇见了开奶茶店的林乐,他们的人生轨迹向彼此渐渐靠拢,一切都有了不同……
  • TFboys宠爱

    TFboys宠爱

    隐藏身份,改变容貌,低调入学,却成为全校所有女生的公敌。爱情无声而来但又悄然离去。当身份之谜一层一层的揭秘开来,她们华丽逆转,从俏精灵坠落成了伪天使,两年之后的再次争锋相对,她们是该欢喜,无视,厌恶,亦或是伤心离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