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體則無知無慮。言用則照理照事。此二者言異而義同。故體用存而不可以有無論者。聖智之謂也。
三引經。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行。
淨名經長者偈讚集起曰。心分別名意。唯第八賴耶。集諸種子。起現行。故獨得心名。第七緣內前六緣外。皆分別故。俱受意名。八識竝妄。真智離妄。故無心意也。又無心即無知也。無意即無慮也。而現行者常行照鑒故。
放光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
平等本覺之體。動則曰無明。不動曰究竟覺。覺體雖寂。而能建立境智諸法。此上二經竝證體用不二也。
四結不二。
所以聖迹萬端。其致一而已矣。
聖智之迹。雖有知無知。有應無應。言量萬端。不二之理。本一如。言水則靜。言波則動。波水動靜。本乎一致。此則起信真如生滅二門不二。本乎一心也。又依真如門修止。即今實智。依生滅門修觀即今權智。止觀依一心而起。即今無知無慮。為權實所依也。今會用歸體。故曰致一也。
四境智結會二。初結境智權實。
是以般若可虗而照。
實智無知而知也。
真諦可亡而知。
真境無相。故實智亡相而知也。此結實智對不真空論也。
萬動可即而靜。
事用不一。故曰萬動。各不失緣生此相。故即動而靜。
聖應可無而為。
權智無應而應也。此結權智。對上物不遷論。所以能照之體雖一。由對二境。發所有二。既真俗二境相即。故權實二智亦融。
二結權實同體。
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
先指上所結曰斯。則權實相本無知無為。全體具用。法爾曰靈。知妙應故。分權實耳。
復何知哉。復何為哉。
知照為作。但由體具。非謂體有。故曰般若無知也。
二問答。推析者文有一十八段。皆展轉躡跡。假致疑難。以導深旨。古者分為十八科。今合問答。以為九重。一體用。二名實。三心境。四兩關。五是當。六取捨。七應會。八真妄。九寂用。各具問答。然此九中。據文則初一雙明。次五唯實。第七唯權。後二雙顯。據義則一一兼通。蓋由體用互融故。權實相即。今初。體用問答文二。初知會有無難。二體用同時答。今初。此因上云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有無相違故。此興問也。文二。初牒用難體文二。初敘難。
難曰。夫聖人(約人辨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
實智靈照真心。用常獨朗。不因境有。故觸事而真。故曰物物斯照。
應接無方。動與事會。
權智應感。無定動用。皆與俗諦事相合宜也。
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動與事會。故會不失機。
無遺者。順理也。實智能知。知必順理。權智能會。會必合機。
會不失機。故必有會於可會。
必有能會之智。可以應會。
知無所遺故。必有知於可知。
定有能知之智。可以鑒知。
必有知於可知。故聖不虗知。必有會於可會。故聖不虗會。
不虗者。定有也。
二正難。
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耶。
無會者。即前無慮。據上所釋。定有知會。而前所謂無知無會。其義何耶。
二縱奪重難。此難意與上同。但別有疑情。故重問也。
若夫忘知遺會者。
牒所解也。忘捨也。遺棄也。意謂實智有知。權智有會。但捨棄知會之心。故曰無知無會者。
則是聖人無私於知會。
私己也。自取知會之巧。曰私。聖人無此。故知而曰無知。會而曰無會。此上縱。下奪云。
以成其私耳。
若以無知無會為聖。智者雖不取知會之功歸己。返欲取無知會之功歸己也。下難。
斯可謂不自有其知。安得無知哉。
聖智若此。權實定有知會。但可謂之。不自取知會耳。何得無知會耶。
二體用同時答三。初正答前難。文二。初答體用難。文二。初正答。
答曰。夫聖人功高二儀(前曰神有應會之用)而不仁。
前曰而無慮焉。功者業用也。高者勝過也。不仁者。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弓*丙*弓]云。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故不仁也。今聖人權智化生。令獲出世之益。故其功勝過二儀。而能應之。體本無思慮。故同天地之不仁。此答上權智即應而無慮也。
明逾日月(前云智有窮幽之鑒)而彌昏(前云而無知焉)。
逾過也。彌極也。日月唯明於世事。而聖人實智。能契出世真理。故有過日月之明。而能照之。體本自無知。極同於昏昧。此答上實智即知而無知也。此上竝答以全用之體。
二責非。
豈曰木石瞽其懷。其於無知而已哉。
此責執無之見。木石者。無靈覺之物。瞽者盲也。前云無知無慮。豈同此之無知也。
誠以異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此責執者之見。誠實也。人者。心多妄計。前云有知有應。異於人之妄想也。者字再牒上也。未詳般若有知之義。如何下云神明故。則不測靈明之智。不可實以知。會事相而推求之也。此責前難者。以有難無。乃謂般若有同。人心無同。木石豈知體用同時不二之旨也。
二答縱奪難四。初敘計。
子意欲令聖人不自有其知。而聖人未甞不有知。
子意者。彼難者之意解也。欲令者。解心使之故。未甞不有知者。語反。順合云定有知也。般若本無此理。蓋難者意解。謂令聖人雖不自取知會之功。而謂聖心定有知應也。此即牒上問者邪解也。據此文倒。順合云子意謂聖人定有知而不自有其知也。
二斥非。
無乃乖於聖心。失於文旨者乎。
無乃者斥辭。乖迷也。一迷聖心量。二失聖教量。故責也。
三徵釋。
何者。
徵也。求上二量也。
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虗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
此引大品經。出聖教為量也。真般若者。牒二智實體也。清淨者。體性寂滅也。如虗空者。舉喻也。智體猶如太虗。無生滅染淨故。無知等者。釋上清淨義。靈知真見。實用則有。體性則無。作為緣慮。權用則有。體性亦無。既明真體清淨。故知本無此四也。
斯則知自無知矣。
此顯理量也。據斯經義。則知權實知會之體。本自無知。此理極成。論中多單明實智會而無會。文影略耳。下皆類此。
四結責。
豈待返照。然後無知哉。
結非前解也。豈謂聖智實有。知會返照。不欲取之。而說無知無慮耶。
二躡跡斷疑。此下論文非答前難。但前語意有迹。故論者躡而斷之。文四。前二破疑執。後二釋正理。前二中但有牒辭。即是疑意雖破。當時現行。即遮未來種子故。取金剛遮斷之意。以為此科。文二。初斷有知性空疑。文二。初牒疑。
若有知性空而稱淨者。
疑者因見上經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虗空等文。乃疑云。般若必有知。但為智性本空故。稱清淨無知等也。故今牒之。
二正斷二。初比破。
則不辨於惑智。
無明心能知名義。曰惑智。此智定是有。知因境而有。離境則無。性本自空。聖智同此。何以辨別。
三毒(貪瞋癡)四倒(無常樂我淨而計有者也)皆亦清淨。
皆者總也。三毒四倒七種顛倒。皆從妄想心生。既屬有知。性空亦可同般若清淨之義。
二奪破。
有何獨尊淨於般若。
尊崇也。若惑倒同聖智者。何故經中唯推崇清淨無知。在於真般若也。故知聖教獨崇之智非同惑妄。有知性空也。
二以境歎智疑。文亦二。初牒疑。
若以所知美般若。
疑者又云。聖智雖非性空。而定屬有知。但由照真境。時所知無相。故美歎智。曰無知矣。故今先牒之。
二正斷二。初敘定。
所知非般若。
此句定宗。所知曰境。般若曰智。境智定不同。故曰非也。
所知自常淨。故般若未嘗淨。
此據疑者定義也。疑者曰。智定有知。境屬無相。故今定云。據汝所說。則所知之境常清淨。無相般若之智常自有。知未可曰清淨無知也。
二奪破。
亦無緣致淨。歎於般若。
緣由也。致立也。若如疑者所見。則經中秖合歡真境。清淨亦無緣由。立清淨之言。歎真般若也。今以經中唯歎般若之文為正量。驗知非因境無相。而曰智無知也。
二釋正義二。切釋前經義。
然。
領前之辭。所疑既非清淨無知之義。何也。故今領之。
經云。般若清淨者。(此再牒前經也)將無以般若體性真淨。本無惑取之知。
將無以者。擬議經旨之語。本覺為智。所依曰體。體不可改。曰性。體即性也。真淨者。非離染之淨。乃真實清淨也。本無惑取之知者。釋無知見等。為真淨義。非離惑取。曰無知。乃本自無惑取。故曰無知。
本無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
結成清淨無知之義。破前二疑也。
二重顯體用。
豈唯無知名無知。知自無知矣。
豈唯體無知。故名清淨無知。有知之用。常自清淨無知也。故體用不二。旨清淨故。故曰真般若者清淨無知等也。
三結顯正義。因答難斷疑已。故結顯前權實體用不二之正義。文二。初結顯前義。
是以聖人以無知之般若。照彼無相之真諦。
即體之實智。照真諦理也。然此但契自智之無知。即照無相之真諦。非謂外有真諦。以為所照決定之相。
真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鑒。
兔馬之遺者。婆沙論以三獸渡河。入水深淺。即象馬兔喻三乘。造理有異。二乘滅妄求真。如兔馬之涉水。泛身而過。菩薩證唯心。故如大象之渡河。截流而過。故無兔馬。遺餘一乘智鑒。無不窮極故。前曰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此中更合云。聖人以無慮之般若。照彼不遷之俗諦。俗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應之用。既一體二用。約境義分境。既真俗相融。用亦權實不二。故論中或秖就一用顯體。已知二用不殊故。今影略出之。以顯前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之正義也。
二明前所以。
所以會而不差。當而無是。
此明前權智。所以能會之智不差機宜。言當是者。以取應對之義。至下文辨。應而無慮。故曰當而無是。
寂怕無知。而無不知者矣。
此明前實智。所以虗寂淡怕故無知。無知之知。無不鑒知。
二名實問答二。初兩名求實問。文二。初汎陳名實。
難曰。
此躡上答中名異。故今立難。下自指前。
夫物無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
通者。運用不滯也。凡世立物名。蓋為物不能運用。故以名。召令得通用。
物雖非名。果有可名之物。當於此名矣。
雖體與名殊。定有對名之體。而對於名。
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隱。
二牒文正難。文三。初牒前名異。
而論云聖心無知。又云無所不知。
此即牒上寂怕無知而無不知之文。以有無名異。為難也。
二敘欲一之意。文二。初自意。
意謂(難者之意所謂也)無知未甞知。知未甞無知。
嘗曾也。聖心若定無。則未曾是有。定有則未曾是無。乃可歸一也。
斯則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
若有所定。方是能詮名教。通運所詮智體。亦是立言召物之本意。理當如是。
二論意。
然論者。(者即指作論之人也)欲一於聖心。異於文旨。尋文求實。未見其當。
論主欲明聖心體一。而立文有異。尋此異文。而求一體者。未見有當名之定體。
三兩關正難。
何者。
徵也。何謂尋文求實。未見其當。
若知得於聖心。無知無所辨。
辨明也。有知得聖心。無知明何事。
若無知得於聖心。知亦無所辨。
無知得聖心。知名明何物。
若二都無得。無所復論(平呼)哉。
若二名都不得聖心。未審前云無知無所不知。復論何事耶。又解。二名既不得聖心。未審對何名論召聖心之體耶。
二雙拂顯玄答三。初拂迹雙泯。
答曰。經云。般若義者。
標也。般若體上合宜道理。曰義。
無名無說。
名詮自性。說謂言說。言由名起。既不可名召。故非言說所及也。
非有非無。非實非虗。
非有無者。轉釋上無名說義。智性不同。妄心有知。又不同木石無知。故不可以有無名言詮召也。非虗實者。轉釋非有無義。非實故非有。非虗故非無也。
虗不失照。
故非虗無體即用也。不變即隨緣義。
照不失虗。
故非實有用即體也。隨緣即不變義也。
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斯則者。牒歸上也。由體用不二故非實非虗。由非虗實故非有無性。非有無不可以名召。故曰無名之法。名既不立。如何言也。前難者以名求體。殊未達名所不能召也。經義如此。故當信之。
二釋妨述意。
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
妨云。既言般若義者無名無說等。何以云言所不能言也。故今上句領前也。然者。躊躇經旨也。理非詮表。無以傳達於後人。故當藉言也。故曰般若義者等文也。故知為物有說。理實無言。
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
聖人言教。終日說般若非有非無等。但為破惑。畢竟於般若。未嘗有言說可及。涅槃云。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如是二中間。未曾說一字。何謂經有可言也。此上釋妨。下述意。
今試為子狂言辨之。
狂言者。不定之語也。且為難者。以不定之語詮辨之。非謂般若可說也。
三正顯玄旨三。初顯體用玄微。
夫聖心者。
標聖人所證一心。具權實體用故。
微妙無相。不可為有。
妙者。不可思議也。妙之至妙。故曰微妙。妙體無相為是也。不是有故。此明心體也。
用之彌勤。不可為無。
彌勤之用。照理達事。不是無也。此明全心之用。
不可為無。故聖智存焉。
智用雙存。故非無。
不可為有。故名教絕焉。
不可思議絕名教詮表。故非有也。前經所謂無名無說非有非無。蓋體用同時。不在二邊也。
二釋知無知之意。
是以。
牒上體用二言。釋言下之意。
言知不為知。欲以通其鑒。
前言無所不知。非謂智是有知。蓋欲通般若有鑒照異於木石。所以言知也。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前云寂怕無知。非謂智屬無知。蓋欲辨般若之體相異於妄心。所以言無知也。
辨相不為無。通鑒不為有。
正破難者執前知無知之言也。辨體相故說無。不是定無。通鑒照故說有。不是定有。前何以將知無知定名。取定聖心耶。
非有故知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