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14300000008

第8章

法語

問汝一歲之前。多少歲數。汝答一歲之前。父母陰陽交會。如未交會。又問汝父母兩家念頭不動。則陰陽交會境界。又在何處。若曉得父母念頭未起時。則汝之歲數多少。必定知得下落。如這一點不曉得。便是買檀香雕佛。佛中不解放光。若透徹了這一點。即狗糞雕佛也解放光。破汝覆盆之暗。且人生幾何。苦多樂少。生死不明。一息不來。驢胎馬腹。又恁麼撞去了。可不哀哉。古德云。三塗一報五千劫。得出頭來是幾時。我則曰。出得頭來休要問。五千劫裏細尋思(示鍾生)師問子今現在之身。惡得而有。對曰。假借四大而有。問曰。四大未聚之先。子身惡在。對曰。身本無有。問曰。四大既散之後。子身惡在。對曰。亦無有。師舍然大笑曰。子求身於四大未聚之先。既散之後。皆無有。獨現身假借四大而有。以理推之。得非兩頭無。而中閒有乎。兩頭既無。中閒獨有。恐無是事。子當熟推之。先有中閒。而有兩頭耶。先有兩頭。而有中閒耶。倘推之精熟。觀智剖開。子然後再來。為子痛究。子心又復何在。如究身未精。即乃究心。心終不精。故曰。審名以精義。精義以入神。入神以致用。此東方聖人。西方聖人。必由道也。故顏子則隳肢體。黜聰明。老氏則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何患之有。又曰介然有之。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老氏亦東方聖人也。若究其所歸。本與儒同宗。昔人曰。老氏之學源。易謙卦也。雖然。窮生死之故。究性靈之極。設不學佛。終難徹了。何以故。葢窮靈極數之學。苟非滿證自心。事理無礙者。終未易明也。事則屬數。理則本靈。窮其理而遺其數。則謂之乾慧。極其數而昧其理。則謂之忽本。若夫瑜伽唯識。乃極數之書也。華嚴楞嚴。窮理之經也。數理俱精。如不透禪宗。乃葉公畵龍耳。豈能興雲作電哉。故學究身心者。身不精。則有生死榮辱之累。心不精。則有好惡是非之攻。故曰究性與命。自身心始。如忽身心而不究。雖讀五車三藏。終與身心何益哉(示阮堅之)。

聖凡無門。門啟迷悟。迷悟無本。本於自心。自心不明。以耳聞聲則信。以眼觀聲則疑矣。雖然以耳聞聲。則好惡皎然。以眼觀聲。則好惡何存。於此了知。毫無疑惑。方信不惟大士能以眼觀音。人皆可以眼觀音也。嗚呼。前境不化而融。能根不解而脫。此邊解也。如聞與脫。功若不昧。則境與根。未始非本也。功若可昧。則又聖凡不辨。始覺無功矣。安有是處哉(示李聖奉)。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不二隨順。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辨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法菩薩等。共入神通大光明藏。嗚呼。是大光明藏。豈婆伽婆。與諸大菩薩獨有之。而一切眾生果無分耶。雖然一切眾生。迷無我靈知。而認攀緣有我之知為自心。是以貧女宅中之寶藏。窮子衣裡之明珠。現有而不能用。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我婆伽婆之語也。昔人以具易證。真淨文禪師。呼為[羊*喿]臭奴。以文字義理。障自本心。佛語猶疑而不信。妄改聖經。則其所悟可知已。故曰。不涉情解。當處現前。凡聖路斷。則所謂婆伽婆。與諸大菩薩。爾時向甚處安著。用光曾參道人於長松蘭若。且自願持大方廣圓覺了義經。始而讀。讀而成誦。既成誦已。則持之不假卷帙。用光能泝而上之。初則假卷帙。再而棄卷帙成誦。誦而能持。持而能精。精而能入。則所謂神通大光明藏者。與婆伽婆諸大菩薩。磕頭撞腦時。果有分別耶。如簡擇得出。則不妨他日流水野雲。桃源城市。驀然撞著。始能商量賢善首老漢流通之句。時光能幾。聲色關頭。神通光藏。脫被埋沒。則生不若不生也。用光勉之體之(示邢用光)。

夫華嚴大典。雖文豐義博。實雄他經。然其大義。不過四分。四法界而已。一念不生謂之理法界。一念既生謂之事法界。未生不礙已生。已生不礙未生。謂之事理無礙法界。如拈來便用。不涉情解。當處現成。不可以理求之。亦不可以事盡之。權謂之事事無礙法界。行者能信此。解此。行此。證此。總謂之四分也。又事理無礙法界。自大典東來幾千載。而黑白諸豪傑。莫不以為此經。是根本法輪。皆研精殫思。疏之論之。至於事事無礙法界。則如子聞父名。終不敢稱。謂縱有強發揮者。亦不過以理融事。事始無礙。若然則大雄氏。於事理無礙之外。設此法界。豈不徒然也耶。又帝心之與善慧。或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毉人。灸豬左膊上等語。乃不過旁敲耳。夫帝心善慧。皆文殊彌勒再來。彼二大菩薩。於事事無礙法界。亦惟旁敲。不敢正言。今子書是經。於青山白雲之間。可謂大有勝緣也者。知子前三法界。可以智識通之。末後一界。子若不離智識而求之。則終不入矣。且離智識而可求之。則土木偶人。亦可求之矣。何待子求。子若求而未通。未通之處。正好猛著精彩。[拚-ㄙ+ㄊ]命求之。如命根忽斷。則子所書之經。譬如塗毒鼓。擊之發聲。有心無心。聞者皆不旋踵而死。死後復活。再來印可未晚也(示麟禪人)。

活人之身固仁矣。尤莫若活人之心。為不可思議也。活人之身以藥。活人之心以法。藥則有無難必。法則自心即是。初非有無可限者也。又心不活心。如水不洗水。何以活之。能悟此。即佛毉耳。如有疑。即不可放下。疑極更疑。疑若忽破。方可論毉(示陳醫生)。

夫饑寒之於榮辱。貧賤之於死生。天下莫不以為患。嗚呼。知其為患。而不知患之所自。是之謂迷。迷則不覺。不覺則不能返。既不返。則自生至死。莫非背本而行。殊不知一生背本。乃至於無量生。如能直下返照。達本忘情。情忘則煩惱根拔。煩惱根拔。前所云患之所自得矣。得而治之。則皮煩惱立地根抽。始得治肉煩惱。骨煩惱。嘻。皮煩惱抽。則六通縱任無為。山壁由之直度。此謂枝末無明盡也。枝末無明盡。其靈用尚乃如斯。況骨肉煩惱盡乎。此三煩惱。世人名尚不知。惡知其義。義既不知。惡知其理。理既不知。惡知其道。而所謂德者。尤不知矣。夫名者。義之筌也。義者魚也。義有眾多。會而通之之謂理。理而行之之謂道。行而功忘之謂德。今欲治身心。而名義不辨。毋乃徒役其名。徒役其名。計治而有效。不亦癡乎。即如有身。則有飢寒之迫。次之榮辱。再次之。莫大乎死生。又有心則有好惡。順我則喜。逆我則瞋。自是而後。則有不可勝言者矣。故我大覺聖人。示之以毗舍浮佛偈。如讀而成誦。誦而推義。推義會理。理會可行。行則有證(示賓上人)。

夫貧者思富。富者思貴。貴者思安逸。安逸者思不死。殊不知從思有生。從生有富貴貧賤勞逸。以至萬有諸苦。不可勝窮也。故欲濟苦海者。必以無思為舟楫。而彼岸始登焉。然思不能自無。必假聞道以無之。道不能自聞。又必假緣因為之汲引。乃可聞耳。夫緣因者。誠諸佛之母。眾生之資。以相好為緣因者。如觀德人之容。而鄙吝自消之類是也。以音聲為緣因者。如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之類是也。又以聖教為緣因。大善知識為緣因。善友法侶為緣因。以逆境為緣因。以順境為緣因。或以精進勇猛。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寫大乘聖典為緣因。故曰。佛種從緣起。如是種種緣因。雖皆聞道之助。唯最後刺血為墨。書經緣因。最為超勝。但眾生身相執重。蚊蠅微而唼之。尚不勝怒而拂焉。使之不去不已。況以利針刺指。血流心驚。而能挺然忍痛。得終勝緣。苟非素常信心堅篤。識見超群者。豈易為之。唐貫休尊者。題楚雲禪師血書法華云。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九部文。十指瀝乾成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法燈。當痛歌此詩數十遍。則身執自輕矣。身執既輕。此經不過五千餘字。書之奚難哉(示法燈居士刺血書金剛經)。

夫吾曹於日用之中。不以吾我我所之光。照破交錯憎愛之境。雖處幽閒寂寞之濱。無異乎馬足車塵之地也。故曰但自忘懷。無往不妙(碧雲寺語如奇等)。

予讀東吳支謙所譯阿彌陀經。始知諸佛頂光。有小大不同。有七丈頂光。一里頂光。百里頂光。乃至千萬里頂光。唯阿彌陀佛。頂光殊勝無量。攝山栖霞寺。寺背有千佛嶺。嶺有巖龕。如蜂房螘穴。高低曲折。累然布列。其佛身量。亦有大小差別。先是齊徵君明僧紹。請法度禪師。講無量壽佛經。感天雨四花。夢覩佛容。於是徵君據夢所見。覺後令鑿山成像若干尊。功未半而徵君逝矣。其子某臨沂令。繼父志完之。自齊迄元。將千載。其間寺之興廢。佛之成毀。皆因緣會遇耳。金兀朮屯兵攝嶺。將戰禱佛冥祐。及戰敗績。怒令諸將曰。佛既不福我祐賊。佛即賊也。當毀之雪憤。以故巖龕像設。無擇大小並遭損。或身首殘缺。以至耳目口鼻臂腕錯壞。見者悲之。予雖不敏。敢籍如來寵靈。并素菴禪伯。蒼方丈之獎愛。願脩補之。禪伯之孫。名海印者。實聞予言。即願捐軀圖之。嗚呼。徵君之奉佛。兀朮之毀佛。奉佛心也。毀佛亦心也。用之善。則光流萬世。反是則惡塞虗空。虗空有壞。惡名乃滅。慎之哉。且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情消。常光獨露。肯心自許矣。此光有七丈。至有千萬丈。及無量國土者。非諸佛道別。是皆因中所願不同也。海印來前。予東西南北之人。去往無常。姑書此以遺。若其勉之(書示海印)。

一蝨在耳。鳴若雷震。一蚤在懷。攢唼不寧。況乃四大毒蛇。盤紏一身。人不知怖。非喪心病狂。土木形骸者。孰能堪之。至於四蛇相鬥。力有強弱。勢有輕重。火蛇乘勝。則心骨蒸燒。風蛇敗績。則四肢不舉。土蛇質重。水蛇性寒。一有中我。寒痛酸麻。精神恍惚。若楚萬狀。雖名曰人。與鬼無異。病後思之。可懼可驚。是以毗耶城中。淨名居士。示疾說法。指四蛇為大患。呼五欲為鴆毒。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會麤入妙。百千伎倆。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若然者。病與不病。顧其人用心何如耳。善用其心。大患鴆毒。即廣長舌相。喚何物作病。文子不遠數千里。抵燕京。一旦遘疾將若不起。仰籍三寶光被。得再生之路。病雖漸愈。而長途南還。秋高木落。悲風慘悽。行者依依。此時能思病中苦惱。較今者秋容溢目。杖履飄然。不急於此中。求個無疾病方子。作箇自在無患人。前愧淨名老漢多矣。文子來前。吾問你正病時。有不病者麼。文子不能答。道人叱咤曰。隔江見影橫趨去。先後無心分別他。文子薦得四大毒蛇。未始非四等慈也(示寂言文子)。

淨法界身。本無生死。瞥爾情動。十界昭然。由粗而精。由苦而樂。則地獄界因。十惡所感。餓鬼界因。慳妬所感。畜生界因。癡婬所感。人界因。持五戒所感。修羅界因。修善兼嗔詐所感。天界因。十善所感。此六界。謂之六凡。聲聞界因。四諦所感。緣覺界因。修十二因緣還滅所感。菩薩界因。修六度所感。佛界因。修無上菩提所感。此四界謂之四聖。若由精而粗。由樂而苦。則不能入佛界者。在菩薩界。不能入菩薩界者墮緣覺界。不能入緣覺界者陷聲聞界。不能入聲聞界者。墮天界。不能入天界者墮修羅界。修羅界不能回心。則墮畜生餓鬼。及地獄界。人界不回心。亦墮畜生餓鬼及地獄三界。嗚呼。一心未生。凡聖皆不可得。唯淨法界身。圓滿無缺。一心既生。則聖凡判然。毫不可昧。是以修行之者。以十界鏡心。凡念頭起處。當知自己所入所墮之界。如掌中見紋理。條然明白。如於十惡境上生心。即知是地獄界因。於慳妬境上生心。即知是餓鬼界因。於癡婬境上生心。即知是畜生界因。於五戒境上生心。即知是人界因。於嗔詐善境上生心。即知是修羅界因。於十善境上生心。即知是天界因。於四諦境上生心。即知是聲聞界因。於十二因緣境上生心。即知是緣覺界因。於六度境上生心。即知是菩薩界因。於無上菩提境上生心。即知是佛界因。然而地獄苦有輕重。餓鬼飢有淺深。畜生癡婬有厚薄。人道有富貴貧賤。修羅有強弱。天人有優劣。聲聞緣覺有巧拙。菩薩佛有差級。是皆眾生日用業力所感。如鏡照面。好醜宛然。然地獄眾生欣慕餓鬼。餓鬼欣慕畜生。畜生欣慕人道。人道欣慕天人。天人欣慕聲聞。聲聞欣慕緣覺。緣覺欣慕菩薩。菩薩欣慕諸佛。何啻泥蟠之龍之慕雲霄。蹄涔之蟲之慕滄海哉。乃有一種癡人。厭浮生有限。壽樂不常。欣慕仙道以圖長壽。享樂永久。殊不知地獄眾生。一念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乃至直超菩薩境界。況天之與人。修羅之與仙乎。如在人道中。不能發無上之心。培佛種子。則不若地獄中。能一念發菩提心眾生遠矣。且地獄之苦不為極苦。女身之苦。最為極苦。雖貴為天子之母。自謂受福無上。殊不知訪道名山。參禪佛海。不若貧賤男子多矣。何者女人障礙無量。嫌疑多種。一動一靜。一出一入。凡百所為。受人禁縳。不得如意。貧賤男子則不然。但發肯心。訪道名山亦由我。參禪師海亦由我。遊行千萬里亦由我。深山靜坐亦由我。高聲念佛亦由我。歡喜樂道。大笑幾聲亦由我。縱橫自在。去來隨意。以此言之。則極貴女人。不如貧賤男子明矣。然要脫女身亦不難。但能信得善知識言語透徹。反邪歸正。旁門小道。一頓併掃。朝去暮來。歡喜煩惱。忙閒動靜。昏沉散亂。種種關頭。毫不放過。惟以毗舍浮佛頌。為根本話頭。於一切逆順境上。綿綿不斷。歷歷不昧。持誦將去。如是做工夫。做得三年五年。若無効驗。當來若不脫女身。不惟我之舌根當破。則十方諸佛廣長舌根。亦當破也。我發此誠實語。汝等不能信受。不能以十界照心。警策日用。墮大地獄。現在招苦。總怨不得善知識。咄。三塗一報五千劫。出得頭來是幾時(示法燈)。

夫一心不生。有無莫待。況有聞見者乎。雖然一心既生矣。六根已備矣。舍是而有入者。未之有焉。所至人說法。或以舌根演之。耳根入之。或以身根啟之。眼根入之。以至鼻與諸根。循環而闡其微。無常而納其妙若然者。則凡悲歌感慨。唾罵譏訶。棘林瓊樹。衣冠禮樂。鼓吹笙簧。飲食男女。是非好惡。戈矛交加。鼓而進之。金而退之。寂寞雲林。喧囂市井。皆如來廣長舌相也。有入無入。顧其聽者何如耳。萬曆歲在癸巳。春三月十有一日。夕陽在峯。爐煙凝翠。虗堂若鏡。心眸澄渟。時開郎趨入肅拜而立。齋頭有身根說法。眼根聽受。舌根說法。耳根見納之語。予不覺舍然大喜曰。吾子可謂知言矣。因援筆書此。以廣其義焉(示道開)。

聖人設律。所以防奸邪。祖制綱宗。所以防魔外。是以是凡是聖。若不打這箇圈[囗套]裡過得。縱有些微見地。皆非正因。故巖頭奯禪師曰。但了綱宗。本無實法。年來去佛遙遠。真子簡出。在處逐隊成群。胡吼亂吼。若遇箇作家。拈大明律一條。據贓問罪。直饒你古佛再來。也須納欵。況小根魔子者哉。雖然如是。且道末後又作如何話會。天上樂有盡。人閒苦不窮。百年如曉夢。莫待醒來空。

老漢挂搭清涼山中。一日浣禪人白曰。浣患熱病幾三月。時浣母視病。勞頓不堪。怨而祝曰。這廝何不早死。於是浣知母慈。不及佛慈多矣。老漢不覺愴然久之。乃謂浣郎曰。汝知言矣。然而猶未盡善也。佛慈之於眾生。雖天覆地載。空包萬有亦難喻之。況情愛之父母乎。父母觸惱至極。則怨心猶生。眾生觸腦如來遠經塵劫。猶且姿曲方便。慈護之不暇。不至成佛終不已也。由是觀之。佛慈母慈。豈可同年而語哉(示浣禪人)。

萬曆辛卯仲秋三日。達觀老漢。被業風吹到一處。名曰華嚴菴。菴前有流水。菴背有青山。青山與流水。廣長舌相寒。時老漢問浣禪人曰。此菴名甚麼。對曰華嚴菴。老漢從容就上一拶。我聞華嚴有四法界。一曰理法界。二曰事法界。三曰事理無礙法界。四曰事事無礙法界。且道理法界現前時。事法界在甚麼處。事法界現前時。理法界在甚麼處。事理無礙法界現前時。事事無礙法界在甚麼處。若謂理法界即事法界。事法界即理法界。此便抹略前兩重法界了也。只成得個事理無礙法界。若謂事理無礙法界。即事事無礙法界。則是釋迦老人。開事事無礙法界。成個有名無實去。又四法界中前三法界。特為後一法界作前茅耳。是以前三法界。饒你透徹了了。第四重若過不得。不免逢緣觸境。種種嬰障礙去。此種種障礙。亦非天降。亦非地湧。亦非人與。亦非境礙。其病根。只在事事無礙。法界關棙子。卒未能掉臂過得。此個關棙子。非但今時學人透不過去。昔有一座主。內外淹博。於黃面老子。所說一大藏教。無不指掌明徹。於孔老百家亦無不詣極。自謂經世出世。無不了當。且有一條好熱肚腸。病天台賢首慈恩三宗。及外教侮慢佛法。互相冰炭。擬作一書。折衷三宗。墻塹內典。適有一禪人問曰。我聞座主欲折衷三宗。不知座主。是誰家兒孫。座主曰。本宗賢首。禪人曰。杜順是華嚴第幾祖。座主曰。是第三祖。禪人曰。此老有個頌子曰。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膊上。敢問座主如何理會。座主舌大而不能答。禪人曰。此是你本宗關棙。尚透不過。敢折衷他宗乎。由是座主發憤參方去。達觀老漢。即今為現前大眾。再下個註脚。使人人管取當下了徹。雙林傅大士。乃彌勒菩薩化身。渠亦有個頌子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若謂傅大士頌子。與杜順老漢是同。則彌勒菩薩乃慈恩之始祖也。杜順亦文殊。菩薩化身。乃華嚴第三祖也。而慈恩本宗相宗。華嚴本宗性宗。性之與相。從來冰炭不相入者。如何說同。若謂是異。相宗如波。性宗如水。波不離水而有。水不離波而顯。如何異說。又臨濟有個四料揀。一曰奪人不奪境。二曰奪境不奪人。三曰人境俱奪。四曰人境俱不奪。汝大眾。且道四料揀。與四法界是同是異。謂同。則饒你華嚴四法界。重重了徹。於臨濟四料揀中。又透不過。謂異。則臨濟所傳佛心也。華嚴四法界。所詮佛語也。豈佛心與佛語。自相違背者乎。老漢生平不耐扯葛藤。今日則為現前大眾。於華嚴四法界中。如盲人摸象相似。乃老婆徹困如此。雖然永嘉大師有言。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薄福難調治。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嗚呼。聖人慈悲之心。豈啻天覆地載而已。豈啻慈父慈母而已。但眾生不悟自心。故不知佛心。既不知佛心。安知佛語。宜乎於四法界中。撞頭搕腦。左滯右礙。過在未明自心耳。且道如何是自心。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膊上。咄。莫道是兩重公案。疑則痛參去(示浣上人)。

夫慈惠之與謙謹。含渾之與精勤。深靜之與光明。而殘刻之與我慢。褊急之與因循。輕浮之與昏庸。此六者之與彼六者。果一物乎。果多物乎。嗚呼。善惡無常。麤妙如幻。唯了悟自心者。能力行善用之。雖殘刻亦慈惠也。如存我未忘之徒。雖慈惠亦殘刻也。以此觀之。慈惠之與殘刻。果一物乎哉。果二物乎哉。顧其人用之麤妙何如耳。故曰。善造道者。不煩千日之功。靡不臻其妙。詎不信夫(示開侍者)。

師問本公。居常人謂色身有壞。法身不壞。且道夢時法身在否。本曰在。師曰。夢時身與醒時身同否。曰同。曰醒時身有壞否。曰有壞。曰夢時身有壞否。曰不壞。曰醒時身既有壞。則夢時身。應同有壞。夢時身既不壞。則醒時身。應同不壞。弗爾。即不可言同。如何甄別○師問本公。凡作一字。少一畫可成字否。本曰不成。曰有義否。曰字既不成。安得有義。曰畫全成字否。曰成。曰有義否。曰有義。師曰。且如身字有幾畫。本曰六畫。曰義在那一畫。本無語。少頃進曰。義在六畫。師曰均等六畫。不均等六畫。以成其義。曰均等。曰總均別均。若總均。則義總在初畫。餘五無義。別均。則畫畫有義。散則不成。本無語(二段俱示本禪人)。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故能制大欲者。則可與言無上覺道也。夫欲之難制。甚於毒龍猛虎。於是覺帝顧命之際。阿難請問。佛滅度後。四眾人等以何為師。如來勑曰。我滅度後。凡我弟子。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能若是。如我住世無異。由是觀之。則波羅提木叉。既為佛子敢弗欽承。邇來去佛時遙。豈惟山陬海隅。僧徒不遵戒法。即名山寶地。不知波羅提木叉是何骨董。嗚呼。自心清淨。戒根本潔。自心空寂。定水本澄。自心明徹。慧光圓滿。一念之忽。無端強照。所謂本具戒定慧。迷而為貪瞋癡矣。自是從生至死。從死至生。死死生生。纏綿業網。升沉靡常。或鱗甲羽毛。天冠人服。苦樂萬種。皆曰無明。故曰隨順無明墮諸有。若不隨順諸有斷。若然者。無明智慧。辟若一指之屈伸耳。予奪皆由自心。焉用他力。顧其人自肯不自肯何如耳。果自肯發心。雖至愚之人。渴而知飲。饑而知食。男而知女。女而知男。既辦肯心。即將此知。知身非有。知心惟名。身心解脫。則逆順境緣。千差萬別。皆發揮我自心之光也。到此時節。智慧尚無地可寄。況愚癡乎。予以是知人無愚智。但在發心不發心耳。故智慧之人。肯心未發。亦與牛馬無異。現前大眾。已往所作。從此無論。既經拈鬮以來。斷須共遵佛勑。杜絕女人無令入寺。女人既不入寺。自然德香清遠。泉石生光。亡者得生善處。生者俱獲禎祥。少違佛勑。死者愈墮。生者滅亡。現前大眾。各各要知好惡。必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無得怠慢。無貽後痛(示覺山寺僧眾)。

四明天童滅翁文禮禪師。往淨慈參混源不契。謁育王佛照光禪師。照問恁麼來者。那個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異日。照再問是風動。是幡動。這僧如何。師曰。物見主。眼卓竪。又問。不是風動。不是幡動。甚處見祖師。師曰。揭却腦葢。照喜其俊邁。後松源唱道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僧擬議。即棒出。師聞之。頓忘前解往參焉。蒙印可。師上堂舉棱嚴經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頌云。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留在釣魚磯。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啣將水際飛。嗚呼。汝看這滅翁老子。六歲即知有此事。見佛照發之。見松源了之。及出世為人。一機一境。片言隻語。生殺自在。魔佛膽落。辟如淮陰出師。霍光立朝。節制典刑。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故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用須實用。汝三人既皆割斷世緣。同心行脚。老漢雖不敏。有幾句淡話布施汝等。前途作個主杖子。也須知好惡。始得用去。第一句斷得盡。第二句做得徹。第三句隨分過。能於第一句中荐得。不唯可與佛祖為師。要見滅翁老子面目。亦不難。第二句荐得。管取汝等。天上人閒。受大快樂去。第三句荐得。又不若即就目前。隨緣度日亦好。何必水雲萬里。討甚勞頓。雖然古德有言。汝有主杖子。與汝主杖子。汝無主杖子。奪汝主杖子。且道為甚麼如此。咄。妙德菴中辭我去。兩行熱淚為誰流。

此三則機緣。皆是古人了大事之籧廬也。雖然行在中途。卒風暴雨。忽然到來。亦可以作個躲避苫架。免得淋頭澆面去。汝三人既取斷得盡第一句。則念佛持呪誦經。總屬第二句中。不知一切。果斷盡了。我問汝等茫茫行脚。畢竟以何為主杖子。辟如樵夫入山。不持斧子。漁翁入海。不持網子。將甚麼斫柴。將甚麼捕魚。汝等黑樓莾撞如此。竟不自知。可笑可痛。老漢憫汝等愚癡忽略。特著當家的持三則機緣。授汝等。前途作個主杖子。大須要知好惡。如旃檀不知其香。狗糞不知其臭。逆境不知忍辱。順境不知厭離。忠言不知為我。阿諛不知害我。如是行脚。縱行到頭白老死。有甚利益。由是觀之。莫若不出門好。雖然男兒自有沖天志。肯落尋常流輩中。畢竟此三則機緣不透。生不如死。

夫心術無常。聖凡緣起。一切惟其所憑。憑諸淨。則人法夢空。根塵迥脫。自心完朗。反是則三塗橫闢。萬有沉淪。眾苦交纏。絆縛終古。抱靈男子可不慎哉。茲陸生。痛染習難除。乘勝道場。恭伏三寶光中。刺指血。書戒文。可謂嚴以自治。慎其所憑者也。將由凡入聖。博度有情。道人血願。陸生無忘(示陸季臯)。

吾聞古皇先生有言曰。大凡物有累則力寡。如目累於色。耳累於聲。鼻累於香。舌累於味。身累於觸。意累於攀緣。六塵封蔀。一心光蔽矣。是以地大四塵所成。則能載有情。水大三塵所成。則能載地大。火大二塵所成。則能載水大。風大一塵所成。則能載火大。由是觀之。一塵不立。則其力大不可思議焉。吾人封蔀六塵。而不知覺。終古若長夜。固有慧力而不知用。寧不痛哉(示楚光禪人)。

夫道心唯微。人心唯危。微之乘危。危之傾微。苟無志以持之。則微者幾不復矣。雖然微果非危乎。危果非微乎。微乎危乎。危乎微乎。今有人於此。苟有志於道德功名之域。不能尊其所謂微者。寧惟所願弗克。將靡所不至焉。噫。萬類紛紜。唯人最靈。不能重此而重彼。非夫也(勉馬大之)。

夫火非膏不延。膏非薪不熾。或者以火辟神。以膏辟精。以薪辟形。故精竭形腐。則神不留矣。若然者。火未甞不在。微膏與薪。則相不可顯。故曰。相火者火之皮膚也。若所謂性火者。豈可以耳目聞見之所既哉。第貴神而明之耳。

古人以衣惡衣。食惡食。則謂之能甘澹泊。大率惡衣不過槲蔴之類。惡食不過糟糠之食。吾雖不德。夏則喜著槲蔴。冬則樂服布裘。食則糟糠。菜根。荳查。靡所不甘。至於斷食。或一日兩日。或三日。習以為常。略不經意。嗚呼。吾雖如是。不知後之居喜福者。果能踐吾之志否。如能之。則叢林自然秀茂。鸞鳳自然翔集。法道自然興隆。山門自然無事。噫。青山流水可以怡耳目。貝葉蘇燈可以澄身心。天子不得而臣之。諸侯不得而友之。一介匹夫。而能臻此者。皆佛光所被也。可不自重乎(示喜福寺眾)。

自佛法東來。天下但知有佛。而後有法。有法而後有僧。殊不知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及十二部經。皆以僧為本源也。故曰。僧者佛法所從出。而本源不清。則佛之與法。有若無也。乃僧之本源。則又基於性事二戒。性戒者。洞明自性。決了無疑。即名性戒。事戒者。初則根本五戒。中則沙彌十戒。後則比丘二百五十戒。五戒者。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十戒者。五戒後續增不香油塗身。不坐高廣大牀。不故往聽音樂。不手捉金銀生像等。不過中食。二百五十戒者。茲不暇述。是名事戒。邇來世道交喪。凡為僧者。事戒茫然不知。況望其洞明性戒乎。涿州石經山。為天下法海。自隋琬祖以來。龍像蹴踏。振揚宗教。代不乏人。逮我明。珠林鞠為草莾。金碧化為泥塗。究其病源。在吾曹性戒不明。事戒不持故耳。老漢實於此山有大宿因。感慨今昔。不能坐視。於是命諸檀越。贖琬公塔院已。贖自隋以來。高僧骨塔二百餘座已。復思業既失而歸復。復而無所守。不若不復。乃集東雲居。西雲居兩寺住持。并執事僧等。撞大鍾撾法皷。稟報十方諸佛。釋迦如來。一切賢聖僧。思大尊者。琬公尊者。諸護法靈聰。本寺護伽藍神等。授以毗舍浮佛傳法頌。開性戒之本源也。次告以根本五戒者。培事戒之鎡基也。爾等自今而後。各宜懺悔前愆。改往修來。於毗舍浮佛頌。始而能讀。讀而成誦。誦而無閒忙閒。則性戒有日明。於根本五戒。勉強受持。能千日不犯。則盡形壽可持矣。噫。仰佛寵靈。及大善知識。委曲提拔。性戒事戒。果能如車兩輪。如鳥雙翅。保重不失。則運遠騰空有何難哉。咄。八十翁翁上場來。決不是小兒戲。爾等也須知好惡。則佛本源枯而復榮。涸而復溢。端在是矣(示東西雲居寺僧眾)。

汝欲他行。實為好事。反求古之。成大器於當世者。無一人不從行脚中來也。若不徧遊知識之門。歷煉鉗鎚之下。而欲成器者。未之有也。雖然未必常行而不住。亦未必常住而不行。但當行則行。當住則住。其當行者。或飽食閒居。恣情肆欲。不行而住其可乎。其當住者。或逢辣手師承真正道友。不住而行其可乎。據汝所見。以為世緣擾擾。不與佛法相應。擬舍而他求。殊不知佛法與世緣。皆為餘事。於自己分上。了不相干。不若向擾擾處。回頭轉腦。看畢竟是甚麼。不得作世緣支撑。亦不得作佛法會取。久而恍然自省。則其工愈倍矣。如或雖欲行脚。求心不息。緣念紛然。今日某州。明日某縣。奔南走北。目盻心馳。至於白首。終無成就。直須按下雲頭。捨著性命。歷艱經險。面皮若生鐵鑄成。遇樂逢歡。心志似純鋼打就。心不到境。境不到心。如是則有少許行脚分耳(示慈航運侍者)。

夫利較名。則名高於利。名較身。則身復親於名。身較心。則心又密乎身。心較性。性則復為彼種種本。故曰窮理盡性。嗟乎。性若可盡。則欲盡者。果何物哉。其所欲者。又果何物哉。如金剛與泥人揩背。而痛癢甚奇。但未有知之者。殊為土地恨也(示陸季高)。

夫玄黃無咎。咎生於情。情若不生。觸目皆道。故情有理無者。聖人空之。理有情無者。眾人惑焉。古德云。一心不生。萬物無咎。又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由是而觀。則得心者。千差皆如。膠境者。一真紛擾。嗚呼。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所謂一法者。果即心而有耶。果離心而有耶。果非即非離而有耶。學者於此。苟能諦審觀察。觀久緣熱。爆然心開。則離亦如。即亦如。非即非離亦如。若然者。無往而非如矣。豈可以萬盡之哉。萬如當痛持戒珠。無為五色糞之所埋沒。勉之勉之(示萬如禪人)。

夫情未變之初謂之心。心之前謂之性。性體本具明靜二德。以性體無外。不能自覺。故強照生。強照生則明靜之德。變而為昏動矣。昏動既作。則萬法生焉。而變化莫窮也。故名無知覺者。謂之依報。謂之器界。有知覺者。謂之正報。謂之眾生。此自本而末也。又謂之順流。謂其流逸前塵陷於根界。夫根塵既備。有待鏗然。似不可解矣。葢由昏動昧之。動散也。故又謂之昏散。嗚呼。昏散果何物哉。置我於生死浩然之中。顛連長劫。痛苦歷窮。竟不能擺脫消解。使我現前日用之際。如處覆盆之下。如盪飄風之中。無須臾明靜者。非天地。非鬼神為之祟。究其所以。必使我當明反昏。當靜反動。人號萬物之靈。而昏散之權。在彼而不在此。所以無我而靈者。埋沒不振。本明不明。本靜不靜。皆昏散主之也。有志於收放心者。苟不能主昏散。而受昏散主。則收放之功。終難建矣。故曰。欲收放心。先究昏散之所以然。昏散之所以然既明。則昏散之權在此而不在彼。然昏散之所以然。亦不易明。如能明之則由情而復心。用心而復性。如掌中見紋理。鏡中見眉目。自此乘明治情。譬如挾天子而令諸侯。孰敢抗命。故曰。率性治情。非見性者不能。又曰。聞道易。明道難。又曰。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真萬古之名言也。苟非喪心病狂者。誰不信入。依此而行。功不虗棄。終歸無所得。則昏散名定慧。不名明靜者。聖人葢欲不忘復性之功也。此謂之逆流。葢逆無明流。而入法性海。故曰。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諸有離。此理昭著。雖至愚者。舉逆順梗槩示之。亦必了然。況智者乎。又常居飲食後。不覺昏沉要睡。此斷不可縱情。必當以散動倒治之則醒。醒後雖熟睡可也。其治散亂法亦同。良以眾生日用。不昏即散。不散即昏。昏昏散散。散散昏昏。自無始以來。勞敝我如此。又一切病患。皆生於昏散。故善治昏散者。百病輕減。亦不易老。究其所以。不過要昏散之權。不屬昏散。而必屬我。要醒則醒。昏之不得。要睡則睡。散之不得。始試之於飲食前後。終徵不於即昏即散。而明止觀。由止觀而治昏散。昏散復本。則所謂明靜之德。不待召而至也。如問性體。待汝鑄昏散成定慧後。再為汝道未晚也(示陸季臯)。

龍乃鱗蟲之長。其亦有君臣男女。雖深雲重嶂之中。而出沒往來。大都無常。是故吾輩居此。當一切起居。屙屎放尿。赤體不淨之言。宜一一戒之。則護衛信心。自然之理。其必不愆者也。反是。則能久處而無魔事。未之有也。嘻。住茲幽勝。受此清祉。真片時直抵百年。可不自重自大哉(潭柘示法侶)。

近日人命干連。今日舍利臨筵。且道誰福誰罪。開沉吟。師咄曰。黑暗女。功德天。善用之。福無邊(西雲居示道開)。

風鼓萬物。泉行地中。樹動即知有風。物潤即知有水。豈必待眼見風與泉。然後知哉。人心固有之光。初無內外。匪屬生滅。無我而靈。眼資之而見色。耳藉之而聞聲。鼻假之而識香臭。舌借之而味不昧。身意二根憑之。而始有覺與知也。濟上曰。汝等諸人。各各有無位真人。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照天照地。總不薦取。而取我求實。一何愚癡。長沙曰。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前認識神。濟上則以六根門頭昭昭靈靈者。即是佛性。無煩別求。長沙又以六根門頭昭昭靈靈者。指為識神。佛性則無我而靈。識神則有我而昧。濟上。乃法海老龍。宗門匠石。豈不辨佛性與識神耶。長沙仰山畏其機峻。呼為岑大蟲。豈亦不能辨識神與佛性耶。此兩重關。去聖時遠。無論黑白菽麥不知。每認識神為佛性。斥佛性為識神。是此非彼。是彼非此。即號稱大善知識。與老道學者。佛性識神。尚辨不出。況矮人與瞎公雞乎。萬佛也不識好惡。一味信口亂統。不遑顧人喜與不喜。但願綱宗明白。眼目人天。雖殺身可也。巖頭曰。但了綱宗。本無寔法。奯公法窟爪牙也。不以佛性識神提撕。直以綱宗為己任。學者可以思矣。葢綱宗曉了。魔外防閑。不費金湯。祖庭自固矣所謂寔法者。說理說事。說事理無礙。說事事無礙。說鼻祖東來。斥相泯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說三藏十二部。說一千七百則機緣。皆實法也。故曰。一大藏教。是拭瘡瘤紙。一千七百則機緣。是亂葛藤。雖然。如綱宗了然。則彼種種。皆我固有之光也。何以故。心外無法故。古德曰。心明則始見性光。由是觀之。見色則以眼為眼。見性則以心為眼。心見性時。如風游太虗。如泉潤大地。謂之有能所亦不可。謂之無能所亦不可。何者以風與太虗。不可捉摸故。潤與土。揀擇不出故然非無風與太虗。非無泉與土也。始光。既發心求無上菩提。設綱宗不明。看教則受教瞞。參宗則受宗瞞。教與宗。並是出世清淨之法。猶皆瞞得始光。況飲食男女。聲色貨利。榮辱場中。千奇萬怪。不能瞞始光耶。且道如何是綱宗。即臨濟雲門溈山法眼。與洞上密印諸方納子者也。綱宗如大將兵符。兵符在握。則兵多多愈善。兵符釋手。則一兵不受命矣。故綱宗一明。即諸佛諸祖。或生或殺。機握在我。況人天魔外耶。教家綱宗如不明。理事皆不成就三昧。則文字語言。與種種義理。都謂之所知愚。禪家綱宗不明。則不能鉗鎚學人。死其偷心。偷心不死。古人謂之鶻臭布衫。始光。須知佛祖旋陀羅尼智。非黑白淺識闒茸。所堪留神。惟大心眾生。可以擔荷。旋陀羅尼。即宗教綱宗別名耳。始光。如旋陀羅尼不知。則心不明。且被情奪。將恁麼當眼見性乎。性亦不難見。難在於不能自重。能自重。凡所施為。自然不敢苟且。比來黑白。雖號稱譚禪講道。咸不能憂深慮遠。總來苟且。圖个口解脫便了。所以識神佛性。九箇到有十箇辨別不出。識神佛性。既辨別不出。則率性與率情所以然之說。渠安能明了。率性則無往不妙。率情則無往不麤。何以故。率性則無往而非無我。而靈者用事故。率情則無往而非有我。而昧者用事故。又率性若未見性。安能率之。如人渴不見水。又飲何水。惟見性者。然後能率性。能率性。則無始以來。一切染習種子現行。無擇境緣順逆。自然任運而消。故曰。見性人習氣。不消而消。不修而修。古德曰。識得主杖子。與汝主杖子。一任挑雲掛月。撥草瞻風。識不得主杖子。奪取汝主杖子。直教汝扶籬摸壁去。此即率性與率情樣子也。亦綱宗中不得不料簡者。脫不料簡。則佛魔不辨矣。又率性不昧。則始受用得本有光明。受用得本有光明。謂之密。以此密。能料簡防閑魔外謂之印。曹溪因惠明問曰。此外有密意否。曹溪曰。密在汝邊。若始光問萬佛。此外有密意否。萬佛則曰。玄沙破砂盆是密意。臨濟乾屎橛是密意。雪峯滾毬是密意。曹山木蛇是密意。溈山水牯牛是密意。躭章和尚墮字是密意。始光。若謂破砂盆等。是無義路句。此乃近時魔外見解如此。若謂別有義路。且道畢竟如何是他義路。如於此透不過去。則樹動不識風。地潤不識泉。可知矣。風與泉。佛性之譬也。動與潤。識神之譬也。譬喻乃象之小者也。始光。如能玩象得意。則識神與佛性。一任安名賞號。了無過咎。如意未得。則句不活。句不活。則不能洗光佛日。且道佛日懸在何處。咄。除却覆盆求燭照。斬頭覓活太癡生(示始光)。

同类推荐
  • The Discovery of Guiana

    The Discovery of Guia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立政

    立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宗门玄鉴图

    宗门玄鉴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Father Goriot

    Father Gorio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神武九天

    神武九天

    七星门药园杂役吴狄,天赋一般,身份卑微,却热衷修行,不屈不饶,在神农鼎器灵的辅助下,最终成为无尽传说……
  • 权谋之倾城太子妃

    权谋之倾城太子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迷糊鬼,相亲无数次仍然未将自己嫁出去,却因意外穿越嫁给了他。他是南浔国的腹黑太子爷,美如妖孽却有重度洁癖,不近女色的牌子从小就在他身上挂着,却费尽艰辛地娶了她。——初来乍到遭逼婚?好吧!试问太子爷是否高富帅?是否介意养小白脸?是否能把国库钥匙双手奉上?小三情敌来挑衅——叫骂?劝你们省点力气吧!该亲的亲了,该摸的摸了,该睡的睡了,你们还能怎样?她顽劣,放浪不羁。誓不做笼中的金丝雀,不愿做那皇室的傀儡!可他却以真情相赠,令她迷惑!她的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的招招逼迫,寸寸柔情。----------------------------------------【小剧场】太监:爷,太子妃请你过去一趟,说是要与您探讨下一代的问题!到了太子妃寝宫,太子妃的一举一动过于猥琐,惊得一群太监小厮暗卫纷纷涌入寝宫。榻上,太子半坐,微微后仰,胸前衣襟,半敞开来,满目迷离,媚眼如丝。然,太子妃,坐于其身,手指轻挑起太子爷的下巴,两眼放光,口水直咽。木讷的看向那群人,她勃然大怒:滚!见这一幕,闻这一声,众人顿时一扫而光。衣服,她撕开,他合上,再撕开,再合上……“你干嘛呀?”“作为女人的你应当矜持些。”“作为男人的你应当主动些。”“……”“好吧,我再矜持些,你再主动些,来,把衣服给老娘脱了!”忽而,一阵天旋地转,某女被反压。只听得腹黑的太子爷道:“既然太子妃如此热情,那我便不客气了,勉为其难的收了你吧!”“雾草!啥叫勉为其难?啊!我的衣服......”===========================本文无小三,男强女强,强强联手。男女主身心干净,1V1宠文,不喜慎入。
  • 混沌世界的魔法师

    混沌世界的魔法师

    本书叙述的内容是,当世界重新回归混沌之后,少年从一个冒险家开始,成为一个魔法师的经历。本书充满笑料的生活气氛,文字简单明朗,内容从生活的平淡到魔法对决的精彩,希望大家收藏。
  • 御魂典

    御魂典

    一个奇异的少年,一个偶然的相遇,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天之论之渊主

    天之论之渊主

    这个世界所有生物都活在星球上,你们或许想问星球是怎么诞生的,这其实是由一个叫宇宙深渊的地方酝酿而来的!每隔888年就会诞生一个管理宇宙深渊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渊主!
  • 魔兽村

    魔兽村

    这是一个奇怪的村子。一个杀人犯自从逃出这个村子之后,便一直没有音信,不知是死在外面了,抑或是潜伏在村子周边。司马氏是个奇怪的女子,不光脸蛋相当之漂亮,身材更出奇的美,想她的男人不算少,而她只要谁想就会给谁。白马是个贫困的人,且无依无靠,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好好地生活下去,做个生活的强者。不知是一阵什么样的风把司马氏的男人夺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呆在那个奇怪的村子,在男人们恐怖的眼光中努力地挣扎着。也不知是一阵什么样的风把白马吹到了那个村子,住在司马氏身边,看着她不住地对自己微笑,不禁低下了头,却又努力把自己的头抬了起来,看向了她那条在风中不住地飘舞着的花花的裙子……
  • 岭南逸史

    岭南逸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梦年如夏

    梦年如夏

    只堪妆点浮生梦,佳人相见一千年。袭人盎盎觉春如,吾将弭节于江夏。
  • 惊世香府

    惊世香府

    重温修真经典,感悟旷世奇缘。寻找绝世灵根,体会真神飞升。唐烟因仙界妖花的召唤穿越到异界大陆,然而这片大陆却不同于她的理解。什么是正义?什么又是邪恶?为了能够永世成神,腐朽的修真界如同禽兽一般肆意妄为,残害同道,扼杀生灵,踏着千万尸体才能成神。原本美丽如仙境般的人界,如今只能闻到血腥的气味。唐烟又将何去何从...
  • 啼笑仙缘

    啼笑仙缘

    万劫之后,天地初开,无畏小子元烈舍弃登天仙缘,只为探寻火的奥秘。天地有灵,衍生万种灵气,然诸多灵气含不解之谜,不能供修士享用。世间灵气日渐稀薄,修士们无不占山为王,独占资源。身处绝境中的元烈得诡异心诀后,享诸天元气,受天地朝拜。此后神游诸天,访万古遗骸,历万界之劫,破开迷雾,再演乾坤。重炼上古之宝,再聚万古天丹。粉嫩新人新书,求推荐收藏评论点击,来而不拒,元元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