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症大意诸痉强直。积饮痞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湿土之气。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囗短。小筋弛长。囗短为拘。弛长为痿。(经文)湿病内因天之湿。雨雾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肌表荣卫。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饮食之湿。酒饮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乎脾胃。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气化也。止感乎外。人气之湿。太阴湿土所化也。乃动于中。(准绳)大抵居湿涉水。汗雨沾衣。皆湿从外受者也。若嗜饮酒面。多食瓜果。皆湿从内伤者也。(医鉴)中湿外候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触水湿。相搏而上冲。重者令人涎潮壅塞。颈强囗斜。半身不遂。与中风相似。但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准绳)且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在肌肉则肿满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
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囗疝。在肾为腰疼阴汗。入腑则泄泻肠鸣。呕吐淋浊。入脏则昏迷不省。直视郑声。又湿家为病。一身尽痛。身如熏黄。身重如板夹为异耳。(汇补)湿挟寒热湿症之发。必挟寒挟热。大概溺赤口渴。为湿热。多患于黑瘦膏粱之人。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躯。(汇补)湿分内外东南卑下。山泽蒸气。湿从外入。自下而上。初宜汗散。久宜渗泄。西北地高。外燥内湿。不得宣越。从内发外。
初宜利便。久宜健脾。然南北方土虽异。其内外所感相似者有之。不可执一施治。(汇补)湿症脉法脉浮而缓。濡而小者。皆外湿。沉而缓。细而微者。皆内湿。又迟缓为寒湿。洪缓为湿热。弦缓为风湿。(汇补)湿症总治势轻者。宜燥湿。势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内宜渗泄。所贵乎上下分消其湿。(入门)凡风药可以胜湿。
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除之。(时珍)湿宜健脾脾虚多中湿。(陈无择)脾本喜燥恶湿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运之堤防。湿气停聚不化。使囗胀四肢。渍透皮肉。喘满上逆。昏不知人。故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汇补)湿宜利水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者也。清浊不分。则湿气内聚。故治湿以利小便为上。(汇补)湿宜风药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经文)有阳气不升。湿邪内陷者。当用升阳风药以辅佐之。不可过服淡渗。重竭其气。(东垣)治湿禁戒凡湿家。不可大下。下之。额汗出。微喘或哕。小便利者。死。不利不止者。亦死。(伤寒论)用药总法主以四苓散。在上。加紫苏、防风微汗之。在中。加苍术、半夏、浓朴燥之。在下。加防己、木通利之。挟风。加羌活、独活、囗本、防己散之。挟寒。加干姜、肉桂、椒目、附子温之。挟热。加黄连、黄芩、山栀、黄柏清之。(景明)病气实。元气虚者。苍白术同用之。病气元气俱实者。宜通利之。五子五皮饮、导水丸、舟车丸是也。病气元气俱虚者。
培补之。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是也。
【附风湿】伤湿又兼风。名曰风湿。因汗出当风。久坐湿地所致。其症头汗面黄。遍身重着。骨节烦疼发热。至日晡转剧。不呕不渴。恶风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难。脉浮虚而涩。症与伤寒相似。但脉不同耳。宜微解之。不可大汗。当用羌活胜湿汤。若解表后。自汗多而身仍疼重者。防己黄囗汤。(伤寒书)【附寒湿】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因先受湿气。又伤生冷。其症头汗身痛。遍身拘急。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遍身无汗。小便不利。症与风湿相似。但大便转泄耳。宜渗湿汤主之。带表。五积交加散。里寒。附子理中汤。寒多浮肿者。术附汤。(伤寒书)【附湿痹】伤湿而兼风寒。名曰湿痹。其症头痛脊强。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而烦。皮肤麻木。重着不移。脉沉而细。(仲景)宜新制蠲痹汤主之。
【附湿热】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湿病多自热生。盖火热能生湿土也。(良方)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丹溪)凡为疸为黄。为肿为胀。为痞为泻。为淋为浊。为带下。体重肿痛。为脓疮。痢疾后重。皆湿热所致也。当分治之。如湿胜者。宜清其湿。热胜者。宜清其热。夫湿胜其热。不可以热治而用寒药。使湿愈重。热胜湿者。不可以湿治而用燥药。使热愈甚也。然则初受湿者。当以利水为要。使湿不致成热也。久而湿化为热者。当以清热为要。使热不致蒸湿也。(汇补)湿症选方四苓散囗治湿气在中。清浊混乱。小便短少。大便溏泻。
白术(一钱)囗茯苓囗泽泻(各一钱半)囗猪苓(一钱)水煎服。
平胃散囗治不服水土。脾胃胀泻。(方见暑症)除湿汤囗治脾虚停湿。腰脚重肿。大便泻。小便涩。
半夏囗浓朴囗苍术(炒各二两)囗藿香囗陈皮囗茯苓(各一两)囗甘草(七钱)囗白术(生用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姜汤下。
清热渗湿汤囗治湿病兼热。口渴。小便少而黄浊。
黄连囗赤茯苓囗泽泻囗黄柏(各一钱)囗苍术囗白术(各一钱半)囗甘草(五分)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囗治湿病兼寒。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黄。胸腹满。食不化。
苍术囗白术囗甘草(炙各一两)囗茯苓囗干姜(炮各二两)囗橘红囗丁香(各二钱半)每服四钱。生姜一片。煎服。
六君子汤囗治湿症脾虚。病气元气俱虚者。(方见中风)金匮肾气丸囗治脾肾虚而湿不化者。
地黄囗山药囗山茱萸囗茯苓囗丹皮囗泽泻囗附子囗桂枝导水丸(河间)囗治湿热。通二便。必高燥之地。湿热之病。强实之人。若柔弱之躯。淡素之家。寒湿之病。必不可服。
大黄(二两)囗黄芩(一两)囗滑石囗牵牛(各四两)水丸。绿豆大。温汤下二十丸。
舟车丸(河间)囗治湿胜气实。内胀外肿。大便后重。小便赤涩。
牵牛(头末四两)囗大戟囗甘遂囗芫花囗大黄(各二两)囗青皮囗陈皮囗木香囗槟榔(各半两)囗轻粉(一钱)取蛊。加芜荑半两为末。水丸麻子大。空心服三丸。如不行。加二丸。至快利为度。
羌活胜湿汤(东垣)囗治外感湿气。头身重痛。
羌活囗独活囗本囗防风(各一钱)囗甘草(五分)囗川芎(二分)囗蔓荆子(三分)水煎。
防己黄囗汤(仲景)囗治风湿自汗。身疼而重。脉浮。
防已(一钱)囗白术(七分半)囗黄囗(一钱二分)囗甘草(五分)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