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内经)故口之为病。乃脾热也。(绳墨)内因味入于口。藏精于脾胃。运化津液以养五脏。若五味过偏。则五脏之气亦偏。而诸病生焉。(大全)外候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正传)此脏气偏胜为病也。
亦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
上为口糜。而生疮溃烂者。(内经)有热积心胸之间。脾气凝滞。不能运化。浊气熏蒸而口臭者。此脏气移热为病也。(汇补)口疮赤白口疮虽由脾热所使然。亦当分赤白二种。白者肺热。赤者心热。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热。不独脾家病也。(汇补)脉法脉洪数为实火。浮大为虚火。
治法五脏之气。皆统于脾。凡七情六欲五味。皆能致病。治当因病而求之。(绳墨)若服凉药而不愈者。此中焦元气不足。虚火炎上。又当温补。
用药心热口苦。黄连泻心汤。肝热口酸。柴胡清肝汤。脾热口臭。清胃汤。肺热口辛。泻白散。肾热口咸。滋肾丸。如谋虑不决。胆虚口苦。用逍遥散为君。柴胡、胆草为使。如中气不足。木乘土位口苦。用四君子为君。芍药、柴胡为佐。如膀胱移热。口烂溺涩。用导赤散专治下而口病亦愈。如中土虚寒。胃阳浮上。用理中汤温补其中而上焦自安。如下焦火炎。用八味丸温暖丹田而火焰炎自熄。
【附唇病】唇属于脾。经合于胃。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大全)风胜则动。寒胜则缩。燥胜则干。热胜则裂。气郁则生疮。
血少则无色。脾冷则紫。脾败则黑。脾寒则青。脾虚则白。脾衰则黄。脾实则红。(绳墨)若唇口肿起。白皮皱裂。
名曰茧唇。(类要)宜养血调脾。凡茧唇紧小。不能开合。难进饮食。不治则死。(折衷)唇动。用消风散。唇缩。用理中汤。唇干。用三黄丸。唇裂。用凉膈散。唇肿。用苡仁汤。唇疮既久。血虚火炎者。
当滋补。无任苦寒。
【附舌病】心脉系舌根。脾络系舌傍。肝脉络舌本。肾液出舌端。虽分布五脏。而心脾实主之。故二脏不和。变生诸症。
(玉策)中风痰则舌卷难言。伤七情则舌肿难食。三焦蕴热。则舌胎燥而咽干。心脾热炽。则舌粗重而口苦。
(绳墨)气虚则麻纵。阴火则点黑。湿痰则肿胀。郁热则衄血。心火则生疮。脾热则干涩。胃热则舌本强直。肝热则舌卷且缩。肺热则舌燥而咽门声哑。肾热则津竭而舌心干焦。(汇补)治法舌属火。其性炎上。治舌之法。当降火滋阴为要。(绳墨)风痰。用二陈加南星、竹沥。郁痰。用二陈加香附、青皮。
三焦郁热。凉膈散。心脾郁热。三黄丸。思虑伤脾。血耗火动。归脾汤。郁怒伤肝。血虚火盛。逍遥散。肾虚阴火。
津竭舌干者。滋肾丸。
【附啮舌】心脾之虚。恒通于舌。阳明之经。直入齿缝。故邪入心脾。则舌自挺。邪入阳明。则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治宜清其风火。则病自愈。
口病选方黄连泻心汤囗治心热口苦。
大黄囗黄芩囗黄连加生地、甘草、木通。
柴胡清肝饮囗治肝火口酸。
柴胡囗黄芩囗黄连囗山栀囗当归囗川芎囗生地囗升麻囗丹皮囗甘草加味清胃散囗治脾热口臭。
黄连囗生地囗升麻囗丹皮囗当归加芍药、山栀。
加味泻白散囗治肺热口辛。
桑皮囗地骨皮囗甘草囗粳米加片芩、知母、麦冬、桔梗、姜枣。
滋肾丸囗治肾虚火炎。
肉桂(二钱)囗知母囗黄柏(各二两)凉膈散囗三黄丸逍遥散囗治肝胆虚火。
导赤散囗治膀胱移热小肠而口疮。(以上四方俱见火症)理中汤囗治中焦虚寒。邪火偏旺之假象(方见中寒)八味丸囗治肾虚水冷。火不归经之假象。(方见中风)消风散(宝鉴)囗治受风唇动。
川芎囗羌活囗防风囗茯苓囗白僵蚕囗藿香囗荆芥囗甘草囗蝉蜕(各二两)囗浓朴囗陈皮(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清水下。
薏苡仁汤赤小豆囗薏苡仁囗防己(各三钱)囗甘草(一钱)水煎。
白术散囗治脾胃虚火。
人参囗藿香囗白术囗茯苓囗甘草囗干葛囗木香外治口疮法用黄柏蜜浸含之。囗口臭。香薷含之。一方。用蔷薇浓煎汁含之。夏用叶。冬用根。日三次。夜一次。
外治舌病法舌肿出外。以蓖麻油拈纸烧烟熏之。舌外不收。以冰片糁之。舌衄不止。以槐花末糁之。
冰柏丸片脑囗薄荷囗黄柏囗硼砂(各等分)蜜丸含。囗又方加青黛少许为末。吹入口中。
绿袍散(方见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