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蓁林汛:县北二十五里。目兵十名。
二滥汛:县北三十五里;地接岗山大路之冲。且兵十名。
浊水溪汛:县北三十里;地连岗山,通兰坡岭、罗汉门。目兵囗名。
排仔头汛:县南三十五里;淡水溪通此。目兵五名。
土地公崎汛:县东三十里;在扳桂桥半山内,奸匪出没总路。目兵五名。
兰坡岭汛(岭南属凤山界、岭北属台湾界):县东四十里。山林丛茂,贼匪出没之区。目兵一十名。
——按以上诸汛,俱南路营拨兵分防。
下淡水营:县东五十五里。地近生番,贼匪潜藏要冲。驻扎都司一员、随防把总一员、目兵三百名(此营雍正十一年新设)。
新园汛:县东南四十里;地界淡水溪。驻防千总一员、目兵一百名。
万丹汛:县东四十里;港西要地。驻防把总一员、目兵四十名。
旧船头汛:县东五十里;水陆交通。目兵五名。
新船头汛:县东南五十里。目兵五名。
新东势汛:县东六十五里。地迩生番,奸宄所匿。驻防外委把总一员、目兵二十八名。
阿猴汛:县东四十里。目兵十名。
武洛汛:县东四十五里。目兵三十名。
阿里港汛:县东五十里。地迩番界,人民辐集。目兵二十八名。
大林蒲汛:县南三十里;近海口。目兵五名。
淡水溪汛:县南四十里;舟楫可到。目兵五名。
枋寮口汛:县东南八十里。地迩琅峤,奸匪所匿。驻防外委把总一员、目兵一十八名。
茄藤汛:县东南六十里。陆兵五名、水兵囗名。
放索汛:县东南六十五里。陆兵五名、水兵囗名。
——按以上诸汛,俱淡水营拨兵分防。
冈山营:县北三十五里。上接台界、下连观音山内山,昔年贼匪窃发之薮。驻扎城守左军守备一员、随防把总一员、目兵一百八十名。
冈山头汛:县北三十五里。目兵囗名。
冈山腰汛:县北三十五里。目兵囗名。
冈山尾汛:县北三十里。目兵囗名。
槺榔林汛:县北三十五里。目兵囗名。
半路竹汛:县北三十五里。目兵囗名。
大湖汛:县北四十里。目兵囗名。
——按以上诸汛,俱冈山营拨兵分防。
(附)铺舍
按宋建隆间,以军士递文檄,谓之铺兵;元、明因之。国朝十里为铺,铺兵五人。县处台南滨海边徼,虽为铺六,然非四逵通达者比;且递送公文率系番子,不藉目兵,故铺兵经费内无工食、止给火炬银而已。
县前铺:东至凤弹汛十五里,西至岐后汛一十里,南至下淡水营山猪毛六十里,北至观音山十里。
观音山铺:南至县前铺一十里,北至小店仔铺一十里。
小店仔铺:南至观音山铺一十里,北至竿蓁林铺一十里。
竿蓁铺:南至小店仔一十里,北至二滥铺一十里。
二滥铺:南至竿蓁林铺一十里,北至半路竹铺一十里。
大湖铺:南至半路竹铺一十里,北过二层行溪台湾县盐水埔铺一十里。
海防
按旧时安平镇隶县辖,凡水师三营虽汛分南北,皆县防海所必详也。自雍正九年安平改隶,今分右营弁兵散置各汛口中,制与昔异。应就近制,详列冲要形势于左:
蛲港汛:县西北二十里。北接台湾县鲲身头汛,水程二十里。次冲;目兵五名分防。内设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赤嵌汛:县西十里。北接蛲港汛,水程十里。次冲;目兵囗名分防。内设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万丹汛:县西七里。北接赤嵌汛,水程八里。目兵十名分防。内设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打鼓港汛:县南十里。北接万丹港汛,水程十五里。要冲;安平协右营把总一员、目兵囗名轮防。哨船二只。内设炮台一座、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西溪汛:县南三十里。北接打鼓港汛,水程二十里。次冲;目兵囗名分防。内设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东港汛:县东南五十五里。西北接西溪汛,水程二十里。要冲;陆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内设炮台一座、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鲲身头汛:县北五十五里。上接七鲲身,水程四十里。目兵五名。
大昆麓汛:县东南六十里。西北接东港汛,水程三十里。要冲;陆兵五名、水兵五名分防。内设烟墩三座、望高楼一座。
附录
「旧志」:凤山地处于南,于山则无迭嶂之延亘、于水则鲜潆洄之湍激;所以由来添兵之议,屡见详于北,而未尝计及于南。岂诚置之不论哉?诚以居民接壤、烟火相联,无容多虑也。间尝举其要而论之:如水之打鼓、陆之淡水二者,最为扼要地。打鼓距鹿耳门水程不过三更耳,而船之自内地来者,遇北风盛发,恒至打鼓登岸。全台恃鹿耳门为咽喉,港道窄狭,舟不得进;而凤山之打鼓则直可扬帆而至,所当加意以备不虞者也。今分水师把总带兵驻防,加以哨船二只时出巡察,制云周矣;而又密迩于南路之营盘,首尾可以相应。所贵精其器械、勤其操阅,以示安不忘危之意。至于下淡水之地,离邑既遥,奸宄易以窃发。今分陆路之千总带兵泛防;若再严其稽察,加以训练,则奸宄无从而生,黎民得安衽席;无事则共享升平,有事则不患无备。苞桑之固、盘石之安,宁有过于是哉!
「府旧志」:陆师重马力,水师重舟力。战阵之时,务争上风。而运转不灵,不能占上风;压持不重,或返退居下风。此虽人力,全在良舟。然匠人为舟固守绳尺,及驾中流而快利迟钝之用乃见。同时发棹,而前后入港之日顿殊者何也?盖木之本质不类(如盐木为柁,遇波涛乃不摇动;余则否),轻重亦异(木老则坚而重,否则轻);必得良材轻重配合,如人一身筋骨相配,然后善于运动也。故水师必讲于造舟者,此其一也。水师之湾泊,犹陆师之安营。凡水师不能于外洋觅战,皆于近港交锋;所以湾泊之处,即是战争之场。我师先至,利在居要以争上风;然风信难凭,透发之后往往转变。先要泊稳;倘一澳中有南风澳、北风澳不同,则宁泊南风澳以待。此又老将之持重,不可执一而论也。故水师必明于湾泊者,此其一也。水师之入港,犹陆师之克城。凡港门为贼所守,而险隘尤为贼所持。兵法有挟制其险而攻其虚之说;以险处多虚,故险可制而虚可攻耳。故水师必详于入港者,此其一也。此水师之大概也。而其要在机:曰扼要、曰伺隙、曰察变、曰虚中四者;夫扼要则握其权矣,伺隙则分其力矣,察变则夺其守矣,虚中则避其害矣。此所以能于衽席之上以过吾师,克期取敌无疑也。要而言之,师之用在舟,舟之用在水,水之用在风。舟与师相习、风与水相遭,其用在于变;而通之以尽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附)潮信
台海潮信:每月初一、十六日已初四、亥初四,初二、十七日巳正三、亥正三,初三、十八日午初三、子初三,初四、十九日午正一、子正一,初五、二十日午正四、子正四,初六、二十一日未初三、丑初三,初七、二十二日未正三、丑正三,初八、二十三日申初二、寅初二,初九、二十四日申初四、寅初四,初十、二十五日申正三、寅正三,十一、二十六日酉正一、卯正一,十二、二十七日酉正四、卯正四,十三、二十八日戌初三、辰初三,十四、二十九日戌正二、辰正二,十五、三十日戌正四、辰正四。考台海潮汐,如初一日卯时潮水始长,至辰时长及半海,巳时初四刻水满;午时水退,未时退及半海,申时水涸,酉时仍长。初二日则巳时正三刻水满,初三日移入辰时水长、至午时初三刻水满;以后逐日依次递移无差。凡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月,图具下方:
附录
按凤山潮汐,由县南入者,自打鼓港径硫磺港至县治东郭;由县西入者,自万丹港口至内海。他如西北之蛲港、弥陀港、东南之西溪、凤山港、东港、茄藤港、鳖兴港等处各有支流贯穿,荡涤氛瘴,通行舟楫,利运糖、榖。大抵潮流过北,汐流过南。琅峤极岛,潮所始发;当春潮乍长,声闻数百里。故「琅峤春潮」,号八景之一焉。
「台海使槎录」:月临卯酉,潮涨东西;月临子午,潮平南北。潮涨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后;滨海皆然,台亦无异。但台地属东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临卯酉。故潮长退,视同安、金、厦亦较早。同安、金、厦初一、十六潮长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长卯酉而退子午;台则初一、十六潮长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长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时。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或云:自鹿耳门至打鼓港,潮汐较内地早四刻,水长五、六尺;打鼓至琅峤,潮汐较内地早一时,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与内地同,水丈余。
「诸罗县志」有言:台海潮初涨,一从南路之琅峤入、一从北路之鸡笼入,两潮会于北路之牛骂;五、六月间,潮平浪静,结为一道白波,引入内地。牛骂非大港深澳泊船之所,孰从而见其两潮之会、白波之引乎?好事者为之也。
按潮汐随月乘除。晦、朔前后,月行差疾,故潮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月行差迟,故潮之去来合沓不尽。今海滨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满,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满,初十、二十五日暮则潮平;余日以此推之,无不准:即其说也。又月临酉卯,则水涨东西;月临子午,则水平南北。今海滨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则汐而复长:即其说也。要之,东与西对,东海月临酉而潮平,言酉则卯如之;南与北对,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则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应也。至于昼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潮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则天地之常数,四海皆然也。
(附)风信
台海风信,与他海逈异。风大而列者为囗〈风贝〉,又甚者为台;囗〈风贝〉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正、二、三、四月发者为囗〈风贝〉,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为九降。过洋以四、八、十月为稳,以四月少台、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气多晴暖故也;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台、囗〈风贝〉俱多挟雨,九降多无雨而风。凡囗〈风贝〉将至,则天边断虹先见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
囗〈风贝〉之多以时而异。正年初四日曰接神囗〈风贝〉。初九日曰玉皇囗〈风贝〉(九日有囗〈风贝〉,则各囗〈风贝〉皆验;否则,至期或有囗〈风贝〉或无囗〈风贝〉,靡所准也)。十三日〔曰〕刘将军囗〈风贝〉。十五日曰上元囗〈风贝〉。二十九日乌狗囗〈风贝〉。二月二日曰白须囗〈风贝〉。三月三日曰元帝囗〈风贝〉。十五日曰真人囗〈风贝〉。二十三日妈祖囗〈风贝〉(真人多风,妈祖多雨。三春共三十六囗〈风贝〉,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囗〈风贝〉。五月五日曰屈原囗〈风贝〉。十三日曰关帝囗〈风贝〉。六月十二日曰彭祖囗〈风贝〉。十八日曰彭婆囗〈风贝〉。二十九日曰文丞相囗〈风贝〉。七月十五日曰中元囗〈风贝〉。八月初一日曰灶君囗〈风贝〉。十五日曰魁星囗〈风贝〉。九月十六日曰张良囗〈风贝〉。十九日曰观音囗〈风贝〉。十月初十日曰水仙王囗〈风贝〉。二十六日曰翁爷囗〈风贝〉。十一月二十九日曰普庵囗〈风贝〉。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囗〈风贝〉。二十九日曰火盆囗〈风贝〉(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风,则应来年有囗〈风贝〉:如二十四日则应四月、二十五日则应五月、二十九日则应九月,俱不爽)。
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里地早东、午西,名曰发海西;四时皆然。船出鹿耳门必得东风,方可扬帆;澎湖来船,必俟西风,纔可进港。设早西、晚东,则去船过日中始能效洋,来船昏暮不能进口:此风信有天造地设之奇也。
囗〈风贝〉风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总不出七日之内。正月初三日真人囗〈风贝〉(前已载者不再列)。二十四日小妾囗〈风贝〉。二十八日洗炊笼囗〈风贝〉。二月初八日张大帝囗〈风贝〉。十九日观囗〈风贝〉音。二十五日龙神朝天囗〈风贝〉(一云是二十九日)。三月初七日阎王囗〈风贝〉。十八日后土囗〈风贝〉。二十八日东岳囗〈风贝〉(又曰诸神朝天囗〈风贝〉)。四月初一日白龙囗〈风贝〉。十三日太保囗〈风贝〉。十四日纯阳囗〈风贝〉。二十五日龙神太白囗〈风贝〉。五月初一日南极囗〈风贝〉。初七日朱太尉囗〈风贝〉。十六日天地囗〈风贝〉。二十九日威显囗〈风贝〉。六月初六日崔将军囗〈风贝〉。十九日观音囗〈风贝〉。二十三日小姨飓。二十四日雷公(此最狠。二十六日二郎神囗〈风贝〉。二十八日大姨囗〈风贝〉。七月初七日乞巧囗〈风贝〉。十八日王母囗〈风贝〉(又曰神煞交会囗〈风贝〉)。二十一日普庵囗〈风贝〉(凡六、七月多主台。海上人谓六月防初、七月防半,虽未必尽,然有时而验)。八月初五日九皇囗〈风贝〉。二十一日龙神大会囗〈风贝〉。九月初日重阳囗〈风贝〉。十七日金龙囗〈风贝〉。二十七日冷风囗〈风贝〉。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阴、风雨不时,谓之九降,又曰九月乌。十月初五日风信囗〈风贝〉。初六日天曹囗〈风贝〉。十五日下元囗〈风贝〉。二十日东岳朝天囗〈风贝〉。十一月十四日水仙囗〈风贝〉。二十九日西岳朝天囗〈风贝〉。此时朔风司令,无日无风。然南风尽绝,凡背北处皆可泊船。
附录